一篇成功的事迹材料可以发挥弘扬正气,评选先进的效力,事迹材料的有效编写需要将成就与其背后的目标、努力和影响相互连接,以下是公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楷模先进事迹材料5篇,供大家参考。
楷模先进事迹材料篇1
彭士禄的童年经历过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1928年,他3岁时,母亲被反动派枪杀;第二年,父亲彭湃也在上海牺牲。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斩草除根”,党组织安排他辗转到20多户百姓家里寄养。那段时间,彭士禄见到年纪大的就喊爸爸妈妈,年纪小的就喊哥哥姐姐。
8岁时,由于叛徒出卖,彭士禄被捕入狱。出狱后,由于生计无着,他又沦为“小乞丐”……回忆起这段经历,彭士禄说:“坎坷的童年经历,磨炼了我不怕困难艰险的性格。父母把家产无私地分配给了农民,直至不惜牺牲生命,给了我要为人民、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热血。”
1940年,周恩来找到彭士禄,并把他送到延安。彭士禄常对延安中学的同学们说:“我们的父母经过残酷的斗争,有的流血牺牲了,要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自己的父母亲,怎么对得起党?”
1951年,品学兼优的彭士禄被选派留学苏联,前往喀山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学习。1956年,陈赓大将到苏联访问,把彭士禄召到中国驻苏大使馆。“中央已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改行吗?”陈赓问。“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彭士禄语气坚定。从此,他便与核动力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留学那段岁月里,彭士禄从未在晚上12点前就寝。“我们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一头扎进去,就像沙漠中的行人看见了湖泊。”他清楚地记得,当时苏联教授每教一节课,中方要另付80卢布的报酬。“80卢布啊!这是老阿妈用血汗钱供孩子上洋学堂,我们能不努力吗?”
主持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动力设计与调试工作,引领我国核电发展历史性跨越
1958年6月,彭士禄学成回国,被分配到北京原子能研究所工作。1962年2月,他开始主持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然而,当时中国在核潜艇建造方面的知识近乎为零,一无图纸资料、二无权威专家、三无外来援助,包括彭士禄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见过真正的核潜艇到底长什么样,不得不全靠“自教自学”。
国家经济困难,但彭士禄和同事们士气高昂。“困难时期,我们都是吃着窝窝头搞核潜艇,有时甚至连窝窝头都吃不饱。粮食不够,挖野菜、白菜根吃……那时没有电脑,就拉计算尺、敲算盘。”彭士禄说。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后,加紧研制核潜艇的任务进一步提上了日程。1965年,中央专委批准研制核潜艇,并要求1970年建成潜艇陆上模式堆。于是,彭士禄等一大批科技人才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到四川西南部大山深处的一个代号叫“909”的基地。
在担任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期间,彭士禄主持了核动力装置的扩大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亲自建立了核动力装置静态和动态主参数简易快速计算法,解决了核燃料元件结构型式和控制棒组合型式等重大技术关键。“每天晚上,彭士禄办公室的灯总是最后一个熄灭。”热功专家黄士鉴回忆。
“核潜艇项目的初期研究要演算大量数据,彭士禄的计算结果总是最精确。”黄士鉴说,等到自己当了核动力院的总工程师,已经退休的彭士禄还不忘叮嘱他,“不管你现在的位置有多高,重要的数据一定要亲自算一遍,这样你心里才能踏实!”
1970年8月30日,核潜艇陆上模式堆顺利达到满功率,发出了中国第一度核电,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自主核动力技术的国家。而彭士禄却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彼时他已经连续五天五夜没有合眼了。
1970年12月26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值得一提的是,艇上零部件有4.6万个,需要的材料多达1300多种,没有用一颗外国螺丝钉。
和平运用核能,将核能服务于社会,是彭士禄毕生的心愿。1983年,他被任命为我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建设总指挥,为我国核电事业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1988年,彭士禄担任核电秦山联营公司董事长,成功实现了我国核电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
从核潜艇到核电站,彭士禄从事的工作都是拓荒。他说,自己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劲精神,不做则已,一做到底。49岁时,彭士禄在一次核潜艇调试工作中突发急性胃穿孔,胃被切除了3/4。手术后他仅仅住院一个月,就继续扑到了核动力事业上。
楷模先进事迹材料篇2
修齐治平、兼济天下,共产党人历来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这是一种自家而国、一脉相承、浑然一体的心灵感触与人生追求。2009年,优秀共产党员、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在结束了18年的海外漂泊后,毅然放弃优越条件选择回国,为了科学事业后继有人,他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为了国家重要领域尖端技术的发展,他不计名利、殚精竭虑。他“什么职务也不要,就想为祖国做些事”,很多人评价他为“纯粹的知识分子”“另类的科学家”,因为他对待科研只有一句话:“我没有敌人,也没有朋友,只有国家利益”。
一个人应该怎样爱国、怎样报国,如何把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命运?黄大年的“家国情怀”为我们树立了价值航标和光辉榜样。
在黄大年短暂的58年生命历程中,始终澎湃着“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爱国之情,始终践行着“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报国之志。“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着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这是他在入党志愿书中写到的内容,既是人生夙愿,也是真实写照。
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是“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我们学习黄大年,就是要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拒绝精致利己主义、个人主义,自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爱国转化为实干担当的不竭动力;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勇于奉献、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践行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鞠躬尽瘁、不计得失,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担负起职业职责和时代赋予的使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楷模先进事迹材料篇3
重读张富清老人的生平经历,于平凡中感悟身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伟大;体味张富清老人的动人话语,于点滴中催发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使命。
坚守初心,不改本色。“党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这简单平凡的话语在此刻听来却那么掷地有声,71年前,他是西北野战军的突击队员,迎着枪林弹雨冲锋在前,战功卓著,是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64年前,他退伍转业,在湖北来凤县的艰苦山区奉献一生。7年前,他88岁,左腿截肢,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更为了让子女“安心为党和人民工作”,装上假肢,顽强地站了起来。现在,他95岁,仍然坚持学习。他说:“人离休了,政治上思想上绝不能离休。”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张富清用自己的行动见证了自己的铮铮誓言,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身为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朴实纯粹,淡泊名利。深藏战功63年,因为一次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这位老人才重新被人们认识。谁曾想这位平时默默无闻的张富清竟是立下赫赫战功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英雄,这让当时负责信息采集登记人员都为之震惊。每当提起70年前牺牲的战友,老人泪眼婆娑:“我的战功,和他们的贡献相比,差得很远;我现在人还在,生活等各方面都比他们享受得多,还有什么理由向组织提要求?”甘于贫苦,淡泊名利,装修、家具都是20世纪80年代的老样式,平日生活更是将勤俭节约融入了生活的点滴。在面对儿女工作时,时任革委会负责领导的张富清毅然让儿女下乡锻炼,到祖国更需要的地方历练成长,甚至在晚年患白内障进行手术时也只是选择了一副最便宜的晶体,而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老人用他的淳朴淡泊彰显了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
一心为国,造福一方。抗战时期的战斗英雄,复员转业后的人民好干部。哪里需要我就到那里去,哪里艰苦就到哪里去,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张富清抱定这样的一种信念扎根来凤30年,为官一任,张富清认真工作深藏功名,带领群众投工投劳,一起放炮眼、开山修路……为来凤县带来了新气象,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见证了共产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
新中国成立73年来,正是有无数像张富清老人一样的人为我们负重前行默默付出,他们用鲜血和汗水捍卫了我们的建设成果,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无限忠诚,这一切的一切也将不断地激励着我们新的一代继续向前,以无数英模先辈为榜样凝聚成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为祖国的明天不懈奋斗!
楷模先进事迹材料篇4
“我是来自扬州的一名基层社区工作者,能够参加党的__,既感到荣幸和自豪,更感到使命和责任。”在党的__江苏代表团讨论会上,__代表、扬州广陵区文昌花园社区主任郑翔向大家展示了一幅由180张居民笑脸组成的长卷。“这是社区居民委托我带来的幸福笑脸,向党的__献礼”。
文昌花园社区是扬州第一个大型拆迁安置社区。2005年社区刚刚成立时,被形容为“困难家庭多、矛盾纠纷多、不良现象多”。 七年里,郑翔带领社区一班人以服务居民为己任,走门进户,联系群众,帮助困难弱势群体,关爱老年人生活,关心青少年成长,全心全意为居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在实践中履行“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的承诺。文昌花园社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弱势群体保障好,邻里和睦人心齐,路平灯明环境优”,成为扬州市社区建设的标杆,在省内外闻名遐迩。先后荣获“全国文明社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扬州市“十佳社区”,2012年,又被中组部表彰为了“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郑翔同志也先后当选为全国“小巷总理”之星、全国社区建设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十大女杰等荣誉称号。郑翔把社区作为自己人生的舞台,柔肩挑起千斤担真情谱写幸福歌。
居民心中的社区“110”
在文昌花园社区,有一个居民都耳熟能详的热线电话——82896110,这是郑翔的小灵通电话,就是这个看是普通的电话,每天都牵着社区里的“大烦小事”,居民们都亲切地称之为“社区110”。 小尹夫妇是小区里一户普通的居民,做点服装生意,一家三口日子还过得去。可不幸降临了这个家庭,爱人患上了肠癌。为了给丈夫治病,小尹用光了所有积蓄,卖掉了住房,在文昌花园小区租住了一间房屋,还欠下了十几万元的债务,服装也不卖了,平时生活很拮据,看着病中的丈夫,正在读书的花季女儿,小尹痛不欲生。绝望中,拨通了郑翔的号码。接到电话后,郑翔就上了门,带来一些营养品,又掏了200元钱交给小尹,诚恳地说:“千万要挺住,没有过不去的坎”。第二天,郑翔用最快的速度为小尹申请了临时救助,又办理了低保,组织辖区单位、居民和工商户为小尹家募捐。就是这个普通的电话,牵挂着所有居民的急难,给像小尹这样的困难家庭送去一缕缕温暖的阳光。2011年除夕,郑翔连续接了8个居民求助电话,有被锁在电梯里的、有家里跳闸断电的、有下水道堵塞的,她一一做好记录,并着手协调解决,在小区里奔波忙碌着。儿子打来的电话一次又一次响起,她一次又一次承诺马上回家。等所有的事情都办妥时,已经快九点了。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万家灯火,家家团圆,想到了儿子,她满怀愧疚。看到车篓里放着的张石芝老人特意为她写的春联和福字,心里又泛起阵阵暖意。郑翔的孩子身体并不好,经常生病,多么渴望得到母亲更多的照料。这些年来,她记不清多少次把孩子一个人丢在医院,多少次答应孩子出去旅游而不能兑现。在孩子的日记里写着这样一段话:“妈妈,我长大了,能照顾好自己了,你放心”。郑翔常对社区其他同志说:“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服务群众是我的天职。只有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你当亲人”。在她的带领下,社区其他人员的电话,都成了社区“110”。一个个小小的号码,就像一根根看不见的“线”,把社区和居民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
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在郑翔工作笔记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朴实的话:“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去做的。文昌花园社区是拆迁安置社区,低收入家庭多、下岗失业人员多。郑翔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想到,不少下岗人员,年纪大了,又没有一技之长,重新就业难度大。能不能找一些在家能做的加工业务,挖掘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就业岗位,来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难。沿着这个思路,她和社区一班人在居民的帮助下,创办了“家门口饭碗服务社”。她听说开发区施桥镇有家鞋厂有外包加工拖鞋的业务,就冒着高温酷暑,骑着电动车上门联系,到了厂里,汗水湿透了衣衫。经过几次洽谈,争取到了拖鞋加工业务。几年下来,通过拖鞋加工,帮助近百个失业家庭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社区老党员李树香是个致富能人,她找上门,动员她当“家门口饭碗”的领头人。李树香二话没说,就干上了。自掏腰包为特困家庭垫本钱,腾出车库作为加工场地,四处奔波联系业务。几年下来,“家门口饭碗服务社”办得红红火火,400多名困难居民在家门口端上了“饭碗”。失地农民周寿云年龄偏大、缺少技能,还有一个重病的女儿需要照顾,郑翔和服务社把加工业务送到她家里,把加工要领教会她。现在,在家做做加工,每月能有二千多元的收入,周寿云常年紧锁的眉头舒展了,真诚地说:“是郑主任和社区帮我找到了金饭碗”。今年,“家门口饭碗服务社”被评为扬州市“十佳社会组织”。社区里老年人多,怎样让老年人生活的更幸福是郑翔又一个记挂在心的事。2009年,扬州市第一个社区托老所在文昌花园社区开张,孟介成老人今年91岁了,老伴已过世,子女也不在身边。现在,每周都有养老服务员上门照料他生活,每天他都要到托老所坐坐,聊聊天,看看电视,到了中午,老餐桌上是价廉物美的饭菜。2012年,看到社区里一家经济宾馆经生意不好,郑翔又多方寻求合作,筹措资金办起了扬州第一家社区老年公寓,社区养老又有了好去处。如今的文昌花园,已搭建了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老年人不出社区就能得到生活照料、健康保健、精神关爱、文化娱乐等多样化的养老服务,赢得了居民的称赞。为方便社区居民办事,社区建成了一站式服务大厅。向居民提供8大类、36项服务。居民亲切地说:“大厅转一圈,等于跑几天;办事一个窗,再急心不慌”。为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在郑翔的带领下,社区还实行了错时工作制,早八晚九、节假日社区都正常工作,“社区错时上下班,居民办事不拐弯”。像这样处处为居民群众着想的事例在文昌花园社区、在郑翔身上不胜枚举。为帮助社区里智障居民,办起了社区公疗站,“智障人也有阳光”。为帮助困难群体,办起了社区慈善超市,给困难家庭送去关爱和温暖。为让青少年更好地成长,社区阳光学堂成为助推孩子们通往未来的跑道,为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办起了社区艺术团和周末剧场,文化活动天天有、月月新。为更了解居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建起了全覆盖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一本民情簿,记录百家事”,网格,成为郑翔和社区一班人深耕社区、服务居民的新舞台。正是因为能时刻把居民群众放在首位,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信任和支持。在社区民意测评中,文昌花园社区连续9次满意度达100%。郑翔和她的团队在为居民服务的点滴细微之中生动诠释着什么是“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廉洁自律赢民心
在社区工作实践中,郑翔深深懂得,社区工作成败的关键在于居民群众的信任、支持和参与。怎样赢得居民的信任,靠的就是清清白白做人,实实在在服务。在文昌花园社区中心广场,有一个“阳光五务”公开栏,社区的党务、居务、事务、服务、财务等内容,如社区党组织建设和党员管理情况、重要活动和为民办实事项目、低保办理情况、社区工作经费收支情况等,及时向居民公开公布,保障和扩大了居民对社区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打造“阳光下的社区”。在文昌花园社区,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推进和完善,已建立健全以居民代表大会、协商议事会、业主委员会、民情恳谈会、专题听证会等制度组成的较为完善的居民自治组织体系。“民事民议民受益、民事民管民满意”。每个季度,郑翔带领其他社工走上讲台,向社区党组织和居民代表汇报一个季度来服务、管理和廉洁自律情况,接受居民群众的测评和监督。在社区网站上,她响亮地提出:“勤奋工作,廉洁自律,请居民监督”。社区居民小王40多岁,身强力壮,因与爱人性格不和离婚,与儿子住在父母家。为得到廉租房申请办理低保,条件不符合就把后门开到郑翔这里,到她家里送上礼品和购物卡。郑翔对他说:“我没有权利帮你办理低保,更不能收受你的财物。你生活有困难,可以帮助,没有住房,符合条件可以申请经济适用房”。后来,社区给他介绍了工作,为他儿子捐资助学,又给他申请办理了经济适用房。作为社区一把手,又是扬州的名人,托请她办事和照顾的大有人在。郑翔的原则是:有困难不请要帮,不困难再请不帮。在郑翔眼里,社区工作每天每刻都和居民打交道,一言一行都关乎到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作为基层社区工作者,只有把形象树起来,才能把群众带起来,共建幸福家园。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老百姓说社区好、干部好,就是念着政府好、共产党好。让群众受益、百姓说好,是郑翔扎根社区十几年来的郑重承诺和不懈追求。
楷模先进事迹材料篇5
陈__,1987年毕业于__师范学院物理系,先后任教于多所乡镇中学,现为陕西省特级教师,__县__中学校长。多年来,他行走在教育的第一线上,锐意进取,大胆改革,带领着一群群师生奋力拼搏,谱写了一篇篇黄土高原上的教育新篇章。
一、献身教育,无怨无悔,彰显生命价值
作为一名从教近29年的党员,由农村初中到城区中学,从一位物理教师到一名出色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每一步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脚印。
从事教育工作以来,他始终坚持让自己练就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励精图治、追求卓越的品格,使自己形成勤于钻研、精于育人的职业风格,多次获得教学业务竞赛大奖;在教科研工作中,他主动投入初中教学改革,撰写的论文《初中物理中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终归宿》、《物理课堂新教法》等分别荣获省市县级奖项。__年,他接任__县__中学校长一职,将上任领导承担的全国教育发展“十五”计划重点科研课题《三结合对学科教学与管理创新思维__及对策实施方案》顺利完成,并通过了专家组评审。目前学校的另一新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研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在他的带领下已结题,其他两个课题《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机制与培养研究》、《学生心理障碍的归因与对策研究》目前正在进行中。
作为全县初中学校的领头人,他不断探索基础教育规律,积极总结管理经验,先后多次在县局组织的校长会议上发言,其中很多观点为与会全体人员接受。他注重率先垂范,廉洁自律,力求将自己一言一行化作一种发号施令无法可比的力量,来凝聚人,激励人。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倡导依法治校、民主管理。他认定人是工作的关键因素,努力为师生创建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环境。作为一名学校管理工作者,他始终怀有一种强烈的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亲力亲为,真正做到了“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他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任职校长15年,成为一个优秀的校长,是他始终不渝的追求。他时时激励自己以开阔的视野、前瞻的眼光,引领着学校从__县初中教育的“窗口”单位向全省乃至全国名校迈进。
二、艰苦创业,激流勇进,恪守职业准则
陈__同志于1999年被任命为雷家洼中学校长。担任校长之时,也正是雷家洼中学正处于低谷之时。学校办学经费紧张,教学设施、设备落后,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因距城区太近,招生困难。面对诸多困难和前所未有的挑战,他提出“强化管理,提高质量,扩大规模,优化环境,办出特色,争创名校”的办学思路。短短几年,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考成绩大幅度提高,家长满意率不断回升。而后调入韦庄镇中学。期间,学校实现了长足发展,教学设施、设备投入100万元,新建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理化实验室和图书室的器材和图书数量大量增加,学生生源稳定,质量攀升为沟南片第一、全县前茅。学校被评为文明校园、年度目标考评先进集体,并被命名为省级示范初中。__年6月因管理有方、成绩突出被调任省级示范初中__中学任校长,在前任领导悉心办学的基础上,传承理念,创新思路,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连续7年来学校全面工作考评为先进单位,中考总评第一,7届全县组织的学生学科竞赛活动中被评为先进集体,积分第一,连年保送生和重点生的录取居全县之首。除此之外,他还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使得学校成为一所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教学、办公现代化集于一体的省级教育示范名校。
基础教育,有辛酸,有甘甜;有风雨,有彩虹。个中滋味,作为校长,他深有体验。面对一个个困难与挑战,他坚持锐意改革,以质量求生存,以生存求稳定,以稳定促发展。
他首先引领教职工转变办学观念,更新教育理念。通过开展“我为北中添光彩”和“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等__活动,集思广益,使广大教职工树立信心。以“精进”思想为核心,确立了“修德启智,求真创新”的校训,以“为每个人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办学理念,以“示素质教育之范,创全面发展之优”为办学目标,构建起了“质朴诚信,团结进取,敬业奉献,创优争先”的北中精神。在长期的教学管理中,坚持“方向不变,思路不变,抓手不变”,千方百计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改善办学条件、千方百计地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千方百计地改善教职工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千方百计地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治校指导思想,为学校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近年来,学校坚持科研兴校,以特色求发展。在长期的教育教研实践中创建出具有北中特色的“三段六步”教学模式,成为全县课改的一面旗帜。
在学校管理中,他始终奉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团结协作,抢抓机遇,沉身实干。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实行民主管理,重视制度建设。近几年来,学校先后修订和完善了“教职工年度考核实施细则”、“绩效考核实施细则”、“教职工请假”等制度。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他着力推动实施“名师工程”,着力于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积极引导教职工树立“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爱岗敬业”的高尚情操,在教职工中扬正气、树典型、立名牌。近年来,有百余名教师获得县级以上表彰,有70多篇专业论文在国内刊物发表。在教学管理中,他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与研究,对有论文发表的教师进行奖励,合理设置课程结构,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建立了分管校长任组长的年级组管理机制,将责任承包制由大田引向校园,制定了文明班级量化评分细则、学生综合积分量化考核评价模式,推行校级领导包年级、中层干部下教研组、科任老师下班级活动,在工作中,他十分注重德育研究和德育队伍建设,重视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行为习惯养成”__系列活动,辅之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健康成长。
四、博学善思、精益求精,帮扶青年教师。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做教师,不是为养家糊口,而是一种崇高的责任。心怀与此,方能用心去做。作为教师,他深深懂得: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先拥有一桶水。除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教法,还关注教育发展动态,阅读了《陶行知文集》、《新教育之梦》、《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和老师的谈话》、等大量的教育名著并做了专著笔记,自费订阅了《物理教学》、《中学物理》、《各国物理教学改革部析》等多种杂志,掌握最新成果,力求活学活用,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学的骨干。由于工作积极负责,为人谦虚进取,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在物理课堂上,同学们争先恐后积极发言,上台试验,充分享受物理课堂中的乐趣。当时的乡镇学校,教学设施落后,实验条件不足,他就和同学们一起动手自做器材,为教学服务,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参加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的六名同学中有三名获得国家级一等奖,有两名学生获得省级一等奖,他也在教学中体会到了教育的乐趣。
在教好学生的同时,他还经常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与同事们,特别是与苏红霞、任小勇、王海红等青年教师们分享,碰到他们请教问题时,耐心解答,细心指导,帮助他们快速成长,在教学领域建立自己特色教学的一席之地。常年如一日,坚持不懈,赢得了领导同事的赞扬。如今,这些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王海红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苏红霞被评为县级先进教师,韩晓夏多年被评为优秀教师,带动了学校物理学科的发展。
五、勤政奉献,爱岗敬业,执著成就人生。他始终坚信“一份汗水,一份收获”。工作中,他事事带头,为了学校的发展殚精竭虑。他经常深入教学一线,深入学生中间,开展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他关心教职工和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设立了校长信箱,亲自解答师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与__市兄弟学校结对子,开展教育帮扶,方方面面的工作力争上游,做他们的典范;在领导班子建设上,善于发现和敢于提拔有能力的年轻同志走上领导岗位,让他们能为学校的长足发展做出贡献。几年来,他的工作作风有力地影响了身边的人,带出一个勤政、团结、务实、创新的领导班子团队,带出了一支敢打硬仗、工作认真负责的中层干部队伍,带出了一支爱岗敬业、争创业绩的教职工队伍。
回首过去,他二十九年的教育教学生涯是辛勤的耕耘,是无私的奉献。二十九年来,他无怨无悔地扎根在教育这片沃土,始终以勤勉的精神、先进的理念、严谨的作风、真诚待人的品质感染着每一位师生员工。他努力而富有成效的工作也受到了上级的肯定:__年9月被评为中小学危漏校舍改造工作先进个人,__年,他被__市教育委员会评为优秀教师,__年度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先进个人,__年2月,被评为争资立项先进个人,__年9月被评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优秀教师。
困难与希望并存,挑战与机遇同在,陈__同志说,他将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以满腔的工作激情,工作不息,奋斗不止,带领全校教职员工,继续深化学校内部改革,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谋求学校发展的新的飞跃。
楷模先进事迹材料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