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事迹材料可以激发我们的艺术欣赏和审美能力,在写事迹材料中记录了在特定领域中所经历的挑战和克服困难的历程,公文溜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典型人物和事迹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典型人物和事迹篇1
37年间,山西静乐县双路乡卫生防疫员王元林为全乡15个村的孩子接种疫苗20万人次,实现了规范接种、安全接种,100%完成国家强制免疫。其间,没发生一起基础免疫传染病、一起接种纠纷。
王元林说,针眼上的是天大的事,件件都马虎不得。
见到王元林那天,是6月30日。吕梁山东麓的双路乡迎来一场久违的细雨,静谧山乡透着阵阵凉意。
王元林正准备出门,张亮杰的孩子3岁了,该加强接种流脑疫苗了,半月前娃儿发烧不能注射,今儿得再去一趟。他小心翼翼地把疫苗和冰块从冰箱移入随身背的疫苗箱,边穿那件出门才穿的中山装边说,针眼上的是天大的事,件件马虎不得。
他要去的是15里外的兰家山,从河滩下去,再沿着陡坡爬上去。
61岁的王元林已经这样走了37年。37年中,他为全乡15个村的孩子接种疫苗,接种疫苗达20万人次,实现了规范接种、安全接种,100%完成国家强制免疫。其间,没发生一起基础免疫传染病,没发生一起接种纠纷。
王元林先后获得省级计划免疫先进个人、法定传染病报告先进个人、免疫规划优秀个人等荣誉称号。日前,山西省卫生厅授予他卫生防疫楷模荣誉称号。
苦点累点不怕,就怕误了娃娃。
山西省静乐县是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在王元林童年记忆里,就有天花、脊髓灰质炎、流脑等疾病流行。他亲眼看到这些传染病夺去很多孩子的健康和幸福。
初中毕业后,王元林选择了在县卫校读书。1973年毕业返乡后,他成了全县第一代乡村防疫员,那时候,因为知道怕,就更懂得自己身上的责任有多重!
起初,大山里的人不大明白,自家孩子没病,为啥要挨那一针,还吃那些红红绿绿的药丸丸?王元林只能一趟趟地找上门,一家家地做工作。兰家山村的赵桃娥是个聋哑人,家里3个孩子都到了接种疫苗的年龄。王元林几次上门,任凭怎么说、怎么比划都不行。好不容易请人帮忙用哑语把道理说清了,可赵家又拿不出钱来接种。王元林二话没说,自己垫钱给3个孩子打上了疫苗。
王元林每到一村,总要打听谁家快生孩子了,谁家刚生了孩子。一有新生儿的消息,他就立即上门,为孩子建起健康档案。春去秋来,看着王元林一趟趟地跑,听着王元林一回回地说,乡亲们明白了:这疫苗,谁打上,对谁好。
为了不漏掉一个孩子,王元林走遍山乡,风雨无阻。去年春节刚过,大雪纷飞,正好李天亮家的新生儿到了接种期。王元林背起药箱,深一脚浅一脚地直奔10多里外的南黄苇村。两个多小时后,当满身是雪的王元林撩开李家土窑洞的门帘时,李天亮惊诧地说:这么大的雪你还来?王元林却答:这么大的事,我怎能不来?
一次出诊的路上,天忽降大雨。坡陡路滑,王元林左膝盖重重磕在石头上。他挣扎着爬起来,一瘸一拐坚持走到大山深处完成接种。他的左腿从此落下毛病,不能弯、蹲不下,天一凉就疼。跑山路最费的'是鞋,王元林每年要穿坏老伴亲手做的七八双布鞋,布胶鞋一年也得两三双。他说:苦点累点不怕,就怕误了娃娃。
为了娃,多跑几个来回算个啥?
那天,在张亮杰家,王元林仔细给孩子测过体温后,才给孩子接种了流脑a+c疫苗。张亮杰有些不好意思,打一针害你跑两趟,还下着雨!王元林认真地说:发烧是典型的接种禁忌,带病接种是害了娃。为了娃,多跑几个来回算个啥?
如今,双路乡的许多老乡都能说出接种疫苗的禁忌常识:感冒、发烧不能打;吃鸡蛋过敏不能打;糖丸必须用凉开水调成糊状服下,水温千万不能高这都是王元林走家串户宣传的结果。
为保证疫苗安全有效,王元林常年养成两个习惯:不管多远的路,他从不在外过夜,以保证便携式疫苗箱维持正常的低温;一进家门,不管白天黑夜,首先要按一下房灯开关,看是否停电。一旦停电,他就立即将冰模板一个个挪到冰箱冷藏室,以确保疫苗质量。王元林说:一个细节把握不好,就会出大事。
王元林出门喜欢穿4个兜的中山装,兜里总装着几个64开大小的本子。在他家一个纸箱里,这样的小本本有几十个。小本本上详细记录着孩子的名字、所在村庄、父母姓名、出生年月日,曾经接种的时间、疫苗名称,还有每次疫苗的批号、日期、产地和生产日期。每个月,王元林都要根据小本本自行设计一张疫苗接种行程表,哪天去哪几个村、哪个村有几个孩子需要接种,都做了标注,一个都不漏。
王元林生活中,一切都围着疫苗转。一次,王元林高烧39摄氏度,人躺在床上,心里却想着10里外的砚湾村,那里有个孩子等着接种。接种疫苗有规程,不能错过周期,他给自己打了退烧针,就头顶烈日出门了。今年春节,狼儿沟村老赵带着1岁多的孙子回乡过年,正月初八就要返城。初七一大早,王元林冒着刺骨的寒风来到18里外的狼儿沟村。看到王元林冻得发僵,老赵心疼地说,晚打一针不要紧!王元林却说:接种晚了,惹上些病,我可就害了你们了!
乡亲们待见咱,比啥都强!
王元林生活的神家村,是双路乡政府所在地。这些年,村里盖新房、建小楼的人越来越多,有的还开回了小汽车,王元林的日子却过得紧巴巴的。住了20多年的两间老屋漏雨走风,老伴说,要翻修得四五万元,修不起呵!现在老两口借住在同村的二女儿家,家里除了公家配给的电冰箱和一个文件柜外,没什么值钱的家什。
在王元林心里,觉得最亏欠的就是自己老伴和两个女儿。王元林的工资起初只有26。5元,到上世纪80年代,涨到每月60多元,至今,他的工资也只有370元。30多年,王元林没给家里挣回什么家当,一家四口的生活全靠家里的6亩责任田。因经济拮据,大女儿只上到小学六年级就辍学,二女儿初中没读完就外出打工去了。由于王元林常年奔走在山乡,家里的农活全靠老伴一个人操持。提到老伴,王元林有些哽咽:她懂得我,我感谢她!
王元林也有不少开心事。我管的辖区,我管的事,娃娃们没一个耽误,都健健康康的。还有许多事,也让王元林感到欣慰。前年,在外打工的女儿、女婿回村盖房。动工那天,没有打招呼,前村后邻的乡亲们都来了,大工、小工全都不要工钱;地里的农活老伴一个人忙不过来,总有乡亲过来帮把手;走在山间,谁开车或骑车碰上了,都会毫不犹豫地停下车,捎他一程
想想这些温馨事,王元林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乡亲们待见咱,比啥都强!
典型人物和事迹篇2
2月12日晚,早过了下班时间的急诊科护士王欢欢脱下防护装备,正用手轻揉自己的脸,想缓解一下长时间穿戴隔离面罩在脸上磨出的印记。虽略有疲色,但她的眼眸里仍透着刚毅与坚定。
在疫情期间,王欢欢不仅承担急诊科的本职护理工作,还是医院发热门诊的专职护士。春节前她就进入发热门诊值守,连续在一线奋战十天,整个春节假期都没有休息。有同事关心她“别这么拼,休息一会”,她笑着反问“没事,我是党员,关键时候我不上谁上”。老家的亲人曾问她“春节还回来吗?”,她只能推说工作上忙可能还回不来。她不敢告诉年迈的父母,自己在“危险”的地方值守,对年幼的孩子也只能忍下思念,早早送回老家,连年夜饭也只是在医院匆匆对付。
每次进入发热门诊工作王欢欢都要穿上厚重的防护服、防护口罩和护目镜,为了减少防护装备的穿脱次数,她时常长时间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工作,毫无怨言。
她因为基础扎实、技术到位,还同时承担起发热门诊护理带教老师的职责,指导进入发热门诊增援的护理人员及收款处非医人员如何做好防护、规范工作。每天下班前,她都抽出时间耐心指导年轻护士解决发热门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仅如此,细心的她还发现进入发热门诊的患者大多非常紧张、害怕,她就主动和患者聊聊天、说说话,安慰他们。不少患者在她的疏导下平复了心情,每每看到患者放松后的神情,她都感觉工作没有白费,自己心里也暖呼呼的。
在与疫情的正面交锋中,发热门诊的一线医护人员是冲锋在前的排头兵,他们奋战一线,尽己所能,为守护人民群众健康贡献着自己的专业力量。
典型人物和事迹篇3
在今年的获奖人物中,有人将毕生奉献给红色信仰,有人把热血抛洒在祖国边疆……他们,用质朴的心灵创造着感动时代的力量,用平凡的故事书写着自己传奇的人生。“守边老人”魏德友。驻守边疆长达半个世纪,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76岁的他住土屋、喝咸水,与星月羊犬为伴,与风雪饿狼较量,被称为边境线上“活的界碑”。
“80后村医”贺星龙“80后”村医贺星龙。他是一名村医,驻扎贫困乡村16年。乡亲有病,他24小时随叫随到;付不起药费,费用他能免则免。乡亲们说他“比亲儿子还亲”。“公益达人”刘天明。他是一位农民工志愿者,16年来,众筹助学金350多万,帮助留守儿童300多名,成为外来工榜样,带动了更多普通劳动者投身慈善事业。“好姐姐”刘美。一个80后自闭症康复治疗师,11年来她为1000余名自闭症儿童及家长提供康复训练和咨询,为100余名教师提供培训,带动了社会对自闭症的关注。“胶鞋书记”庞启渊。一个深入一线摸底走访,精打细算制定规划的第一书记。他是村民口中的“胶鞋书记”“过细人”,更是乡亲们心里温暖的自家人、脱贫的领路人。“倔牛”蒋传春。敢于创新的戒毒所长,七年来他倡导“以文化人、以情感人、以业立人”,让戒毒人员“出去不再进来”,把衡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变成“心灵再造的学校”。
3岁高龄的他,仍然工作在一线,想陪大熊猫走到最后。
典型人物和事迹篇4
我时常在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企业的发展做好准备了吗?”也许有人会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职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能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在这里我要说:“你错了!”公司的发展需要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企业的壮大离不开你我的'共同努力。也许你我都在平凡的岗位上,犹如大海里的一滴水,而正是这无数水珠聚集在一起才汇集成浩瀚的大海。你我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必将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
人们常说:人若生不逢时,没赶上英雄辈出的时代,即便竭尽所能,终是难以扬名天下。是啊,生于和平年代,大多数人从事着极其一般的工作,我们真的很平凡。但我要说,为何伟大不能寓于平凡之中,平凡的我们一样能高扬起头,因为平凡中,我们一样能够奉献。既然我选择了煤矿工作为我终身的事业,那么我就要把自己的理想、信念、青春、才智毫不保留地奉献给这庄严的选择!这种执着会让我们义无反顾地选择敬业。
什么是爱岗敬业呢?爱岗敬业就是要尊重自己的工作,忠诚自己的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不管刮风下雨,只要井下工作需要,义无反顾的踏上岗位。因为我们尊重工作,对工作尽职尽责,一丝不苟。因为我们忠诚于工作,把个人的利益与企业利益想统一,处处为工作着想,事事从企业利益出发,积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什么是人生价值?在平凡的岗们上怎样实现人生价值?相信许多人在思考,许多人在追求,也有许多人感到困惑迷惘。有句广告语说得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人的奋斗目标,也是人生进步的动力所在。
作为一名王家岭公司的员工,我在工作中做到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恪尽职守,为做好本职工作极尽所能的发挥了自己的才智。
公司还处在基建时期,是一个不断创新、追求卓越、前景十分美好的企业。这样一个优秀的企业事业里工作,我又有什么理由不为之努力,不为之奋斗呢?
典型人物和事迹篇5
徐发青,山东省莘县古云镇徐庄村村民,现年52岁,被当地群众评为“养鸭致富能手”。工作中,他务实创新,坚持不懈,奋斗不息,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生活中,他乐于助人,热爱集体,无私奉献;是新时代里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
勤学苦干,成就致富梦
梦想,如何启程?一个农民的梦想,又如何实现?徐发青同志给了我们一个最生动、最完美的回答。
过去,徐发青依靠传统种地方式种植小麦和玉米,不少投资也不少流汗,增产不增收,难以发家致富。200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聊城日报》上看到了一条致富信息:养鸭投资少、成本低、设备简单、鸭舍要求不如鸡舍高、加之生长发育快、见效快,收益大。说干就干,筹建资金建设养鸭场,自此开启了他的养鸭事业和致富梦想。
2004年刚开始的时候,他四处筹措资金,购买了只雏鸭,准备大干一番。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饲养技术,一场鸭瘟使雏鸭一下死去一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徐发青并没打退堂鼓,而是通过冷静的反思,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失败是吃了不懂科技的亏。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此后,徐发青主动地参加了农民科技培训养鸭培训班,系统地学习并掌握到稻田养鸭、饲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雏鸭防疫,成鸭防病等实用技术。他严格按照所学的养鸭技术喂养,定期为雏鸭进行疾病防疫。在不断地实践中徐发青总结出了科学养殖的.五大原则:优良的品种、合理的防疫、完善的管理、全面的营养和整洁的环境。同时徐发青抓住机会,与朝城天天食品公司和莘县立信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所有的雏鸭有这两家公司提供,养殖40天就销售至市场,第一年养鸭净赚2万余元。先如今他又扩大了养殖规模,建设80米长的养鸭棚2个,养鸭数量高达6500只,一年平均养鸭六茬,年收入高达10万元。
同业合作,成就致富带头人
徐发青同志严格按照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秉承“带头致富,带领集体共同致富”的理念,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在自己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徐发青看到其他养鸭户因为养鸭观念落后、设施条件不好、市场信息不灵、盲目跟风饲养等导致养鸭效益不高。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聘请养殖专业解救这些人在养殖技术上的难题,还专门去外地学习先进的养殖经验,以此来提高全村养殖户的水平。在他的带领下,村内的养鸭户也逐渐多了起来,目前村内养殖专业户有8家,向社会提供无公害肉食鸭3万余只,创利100万余元,户均收益5万余元,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每当提起徐发青这个人时,村民都会数起大拇指,夸口称赞。他在农民中树起一面致富带头旗,创先锋争优秀,是当地村民学习的好榜样!
典型人物和事迹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