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写事迹材料时,可能会过于谦虚,实际上,应适当展现自己的成就,优秀的事迹让我们能够成就更大的梦想与目标,以下是公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女英雄人物的事迹优秀6篇,供大家参考。
女英雄人物的事迹篇1
陈俊武,男,汉族,中共党员,1927年3月生,福建福州人,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石化集团科技委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炼油工程技术专家,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煤化工技术专家。
先后指导设计了我国第一套年产60万吨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第一套年产120万吨催化裂化装置,及时解决催化剂损耗大的技术难题,开创国内首次大型流态化工业测试技术。
主持设计的项目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国优秀设计金奖,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
陈俊武的学生时代在北大度过,就读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应用化学系的他,把兴趣投向化学工程。除了指定教科书,他还自学了许多化工专著。陈俊武与石油结缘于一次参观。当时读大二的他,看到了日本人留下的一家页岩油炼厂。侵略者凭借先进技术在战争中屡占上风。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也埋下了石油报国的决心。
1948年,陈俊武从北京大学化工系毕业。拿着滚烫的北大毕业证书,这位高材生的选择,却让周围的亲朋好友“大跌眼镜”。
1949年,在那个举国欢腾的十月,时年22岁的陈俊武背起行囊,历时两个月、辗转8000多公里,从福州老家来到条件十分艰苦的辽宁抚顺,成为了人造石油厂里的一名技术员。他心无旁骛,一心投入工作。
那时候,新中国的石油工业、炼化产业几乎一片空白。头十年,陈俊武的每次技术创新看似微小,但积跬步以至千里。中国石化工业的历史性变革正在悄然发生。对于陈俊武而言,他人生的第一个重大选择,已与新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大庆油田投入开发,我国石油工业由人造石油转向天然石油。可这一步,走得却是举步维艰。
大庆石油成分复杂、厚重粘稠,让汽油、柴油产率难以提升,苏联专家的临时撤退让研究陷入困境。而摆在陈俊武和同事面前的困难,才显露冰山一角
面对国内天然石油加工与提炼技术的空白,对于这样一个从未涉及过的炼油领域,陈俊武近乎疯狂地攻关新技术。他干脆住在抚顺工厂里,两三个礼拜不回家是家常便饭。为了让新技术尽快投产,他带领技术人员经历了1460个日夜的奋战,前后修改了1000多张图纸。
1965年5月5日,这是一个载入新中国历史的日子。由中国自主开发、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安装的流化催化裂化装置一次投产成功,助力中国炼油技术跨越20年,大幅接近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基本结束了我国依靠进口汽油和柴油的被动局面,被称为中国炼油工业的第一朵“金花”。许多人知道了陈俊武的名字,称他为中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
1969年底,中国开始三线建设,石油工业部由抚顺设计院搬迁到豫西山区。面对突如其来的运动,陈俊武带着那些珍贵的研究资料,落脚到一个条件简陋的山沟里。
在难以想象的艰苦科研环境中,陈俊武未曾抱怨,继续抓紧研究工作,不让中国落后一分。
1978年,终于迎来“科学的春天”,陈俊武受邀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心中的热情被层层点燃,全身心投入到新技术的研发中。
1982年,“同轴式催化裂化装置“顺利建成投产,一举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当年就回收4000多万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面对极其复杂的研制和试验过程,陈俊武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陈俊武曾说,搞科研的工作人员,需要什么就学什么。要想研究天然石油的深度炼制,需要查阅大量的外文资料,第一个需要攻克的难关就是语言。为此,陈俊武自学了英语、俄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等。为了顺利考察国外先进技术,他只用了三个月就能阅读西班牙语材料,是名副其实的“学霸”。
炼油催化裂化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无数个挑灯夜读,无数个夙夜不懈,一沓沓设计图、一叠叠数据,都不动声色地显示着,陈俊武与他的团队所付出的艰辛
1990年,陈俊武退休了,但他一刻也未曾离开能源领域,著书、立说、育人,一样不落。
2015年,他的著作《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第三版发行,252万字、1606页,凝聚着他一生的心血,在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中搭起桥梁。
他的学生,有数不清的行业精英。在陈俊武主办的高研班中,他为每位同学特别定制了300余页的作业。这里面涵盖了数不清的表格与数据,每项他都得逐一计算,工作量是学生的数倍。
陈俊武说,不能允许自己培养一个半成品交给国家和社会。今天,由这些学员负责的项目已经超过80个,每年创收超60亿元。
2000年前后的十余年间,迈入古稀之年的陈俊武仍然心系国家能源安全,殚精竭虑地研究国家石油替代战略,下决心解决中国石油依赖进口这一“卡脖子”问题。
2010年8月8日,甲醛制烯烃装置一次性投产成功,成为连接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桥梁。这项完全由中国自主研发的产品,让中国的技术水平屹立世界潮头。陈俊武作为试验装置的技术指导和工程设计牵头人,为筑牢国家能源安全基石,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从22岁投入石油工业,到92岁步入耄耋之年,陈俊武一直奋斗在工作岗位上为国探路,斗志从未消减。
这70年,他与共和国共同成长,见证了石油事业的高潮与低谷,亲历了中国70载的发展与荣光。
有人问,陈俊武这么拼的原因是什么?他只回答了四个字——“国家需要”。
“人生在世,不过七八十年,为了活得有意义,对社会的奉献要大于索取,一生才灿烂辉煌。我们应该在这短暂的‘人间世’中,做个有意义的‘世间人’,才无愧对自己的一生。”这是陈俊武的自白。工龄70年,他始终不忘报国初心。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何为真正的“时代楷模”。
新中国成立70年,一位北大校友的工龄也达到了70年,他就是92岁高龄的陈俊武。他为新中国的石化工业奋斗了一生,至今仍在“打卡”上班。
从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的飞机、坦克,到日常行驶在路上的汽车,在我国,70%的汽油和30%的柴油都是通过催化裂化技术加工而成。陈俊武正是这项关键技术的奠基人。
近日,中宣部授予北大校友陈俊武“时代楷模”称号。不久前,20位北大校友获“最美奋斗者”称号,陈俊武也名列其中。《新闻联播》多次为他点赞。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与共和国风雨兼程70年,他的生命底色上已深深镌刻了新中国的时代缩影,我们一起走近他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奋斗旅程。
女英雄人物的事迹篇2
情系苍生无愧于诗坛圣哲,心在魏阙岂是杜陵布衣。——题记
你出身名门,却潦倒终生;你是孤独的旅人,灵魂的歌者;你以诗为史,兼济苍生。你是中国诗歌史上的诗圣——杜甫。
千年后的今天,独坐窗前,听窗外风声呼啸,我不由得走进了你的茅屋,领悟到你诗中的真谛。
那是安史之乱期间,战火弥漫了整个中原大地,“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你带着一家老小,四处辗转奔游,在朋友的帮助下,终于定居成都,盖起了一座茅屋。
读着脍炙人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仿佛穿越千年,看到了你——那伫立在茅屋前孤独的少陵野老。
农历八月,已是深秋,怒号的秋风刮过竹林,刮过塘坳,刮走了茅屋上那少的可怜的茅草。
我久久凝望着你,看你拄着拐杖,伫立门前。连年的战乱使你未老先衰。四十九岁已“老无力”的你面对群童抱走茅草,听着他们的阵阵嘲讽,无可奈何,只是默默走回,独自叹息。
“屋漏偏逢连夜雨”,风刚止,雨又至。如麻的.雨打在你的身上,令你彻夜难眠。
刚刚过上安稳的日子,秋风又吹破茅屋,生活对你如此不公平。此时,“哀民生之多艰”的你发出震撼人心的呼喊。想到“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的坎坷遭遇,想到故人已“访旧半为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脱口而出,字字啼血,痛之入骨。我不禁为你推己及人的胸怀而钦佩不已!
几百年后,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而杜甫仅为一介布衣,一位野老,却能心忧黎民,情系苍生。这是一种多么高的境界啊!
“李白是抬着头的,因此他总是仰望天上的月亮,而杜甫是低着头的,所以他只能看到脚下的土地。”千年后,再次品读杜甫那首沉郁顿挫的诗作,我真正领悟了那忧国忧民的悲凉,走进了杜少陵的茅屋。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崇高的人生境界深深影响后世,也激励着我前进!
女英雄人物的事迹篇3
虽时光荏苒,但中华儿女从未忘记曾经所经受的屈辱,我们鉴往知来,在对历史的铭记中奋斗和崛起。
虽时光荏苒,但中华儿女从未忘记曾经所经受的屈辱,我们鉴往知来,在对历史的铭记中奋斗和崛起。
回望历史征程,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中国被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然而,中华民族从未屈服,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抛头颅,洒热血,1945年,不屈的中国人民彻底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是一百多年来,积贫积弱的中国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它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 是他们!那群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人;那群用手中的笔和纸来抵抗侵略者的人……是他们!是他们的奋力对抗,让一直被挨打的中国“站〞了起来!让曾经一直受欺凌辱骂的人,也能挺直腰板说话! 他们在中华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奋不顾身地站起来,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日寇指向老百姓的枪口!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们宁死不屈,绝不让日寇从嘴里套出什么,而去危害人民群众!
就是这么一群将生死置之度外,将人民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的'人,秉持着“为人民效劳〞的信念,对于老百姓送的一针一线,他们都不接受,反而将自己最好的东西给人民群众。
“蔡廷锴坚拒日寇〞“许世友搏杀日本大佐〞郝梦龄浴血忻口〞“抗联英杰杨靖宇〞“永远的赵一曼〞……就是这些不断涌出的英雄人物,做出了一件又一件惊人的事,给全国人民做出了典范!让全中国人民的心拧在了一起! 他们做这些,不就是想让我们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不受人凌辱吗我们都知道,红领巾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的,如今的幸福生活也是由他们自己的生命换来的。
那么,生活在安然盛世的我们不应该做些什么吗现在我们虽是稚气的小学生,但我坚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就是我们报效祖国的本领,就是我们还击敌人的利剑。
正如那句“哪有什么岁月安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所说的,我们现在的一切背后都是有无数的人付出了汗水! 因此我们一定要牢记——
“落后就会挨打!〞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女英雄人物的事迹篇4
初见康xx,感觉他是一个非常干练踏实的汉子,但是,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个在石家庄将化工生意做得十分红火的老板竟然是个残疾人。而的的确确,就是这个康xx,用他残缺的身躯为八旬老母和妻儿撑起了一个家,用坚忍不拔的毅力打拼下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用自己博爱之心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
身残志坚再苦也要干事业
康xx1968年出生,一岁时因患上了小儿麻痹症,最终落下了右下肢的终身残疾。而从康xx懂事起,他就从别人异样的目光里,过早地体会到了命运的不公,但同时也磨练了他不服输的个性。
18岁中学毕业前夕,看着年事已高的父母依旧每日早晚操劳,康xx决定放弃学业挑起家里的重担。他显示在一个村里当起了装卸工,装卸沙土、砖块,这种工作连正常人都会觉得又苦又累的,刚刚走出校门的他,双手很快就磨出了许多血泡,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痛,一回到家就只想躺在床上,什么也不想干。
可第二天,他看到父母疲惫的身影时,咬咬牙又走出家门。就这样他坚持了一年多。1993年又在一个村办搪瓷厂当起了工人,后来调到了业务科跑业务。在这段时间里,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他去了很多地方,也饱尝了许多的酸甜苦辣。同时,他也看到了改革开放后,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受触动,于是,决定尝试自己创业,创办一个属于自己的公司。
一再创业十几万元“打了水漂”
1994年,康xx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辞去了令许多人羡慕的业务工作,在所有人诧异的眼神和冷嘲热讽中开始了第一次艰难的创业。在广安街市场,他租下摊位搞海鲜批发,因为没有经验赔光了近万元的本钱。那段时间,家人的责怪和不理解,使他很痛苦。第一次创业失败的他去了印刷厂跑业务,每天骑着破自行车起早贪黑地往返于正定和石家庄的路上。
随着阅历的增加,康xx心中的创业热情又高涨了起来,又开始筹备创业的事情。没有资金,他就从亲朋好友手里借来了十几万,于1997年筹建了物资供应站。然而命运又一次捉弄了他,毫无经验的他被人骗了,十几万元转眼间打了水漂。外面还欠下了很多外债,要账的人整天赖在家里不走,弄得家无宁日。为了还上康xx创业所欠的外债,贤惠的妻子罗菊英就用自己当村医院护士的每月几百元工资,除了用于老母亲每月必须服用的药和家庭开支外全部还了债。“那段时间,简直是我人生的最低谷,自信心严重受挫!”康xx自己总结道。
自强不息创业终成功
两次创业的伤痛时刻刺痛着康xx的心,然而埋藏在他心底的梦并没有破灭。2003年,当他把重新创业的想法跟家人一说,自然立刻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妻子甚至以离婚相威胁。然而,他不相信命运,只相信自己。康xx说:“别人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能行,我不比别人差!”就这样,倔强的他擦干眼泪,拖着残缺疲惫的身躯又一次奔波在创业的征程上。
2004年,康xx决定成立一个工贸公司主要经营化工生意。项目考察、公司占地、人员手续都有了头绪,可是资金又遇到了困难,他找到了多年来一直支持他的表哥,谈了自己的想法后,通情达理的表哥很快帮他从朋友那里筹措到了20万元,他自己又从朋友那里筹集了一些,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工贸公司开业了。从此以后,康xx日夜吃住在公司里,凭借着诚信经营的理念,他很快打开了自己的产品销路。他总结之前的失败教训,精打细算,诚信经营,理性管理,和许多客户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并取得了国内多家优质化工产品的代理权,公司当年就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两个事业一起抓
规矩做人,踏实做事,良好的信誉必然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慢慢地,康xx还清了所有债务,然而,下一步自己做什么,怎么做呢?在常人看来,扩大企业经营是第一位的,而康xx却决定用自己的一颗感恩之心来回报亲人,回报社会。
2004年由于康xx热心帮助残疾人朋友,被石家庄南高营镇残联指派为南高营村残疾人联络员,负责村内100余名残疾人的各项工作。这个工作其实没有任何报酬,完全是义务的。由于之前没有任何资料和信息可用,工作量非常大。和各种各样的残疾人打交道,是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事,可是他却看得比公司业务还重要。由于村子比较大,住得比较散,康xx自己行动也不方便,工作非常困难。为了方便联系,他做了联系卡发放到每个残疾人手里,并给每个人做了档案。出色的工作年年受到残联表彰。
一方面是康xx的事业顺风顺水,一方面康xx的爱心事业也是处处开花,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康xx捐款2000多元;2009年全国助残日前,康建中慷慨解囊自费组织了由南高营村残疾人和河北东化化工公司共100多名残疾人参加的游园活动;为沧州重病村妇倪玉艳捐款1000元。
女英雄人物的事迹篇5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只有党员首先站出来、敢于冲上去,把群众带动起来、凝聚起来、组织起来,才能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平舟镇董联村,有着32年党龄、刚从医院治疗结束回家的村主任__,在全县启动疫情防控工作后,第一时间返回工作岗位,和村里的党员、群众一起奋战在防疫一线,共同守护村寨的平安。
2019年12月,正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期,董联村村主任__在一次为群众补短板的工作中,头部受伤,陷入昏迷,同事将其送医治疗二十多天后才苏醒,在医院治疗结束后,恰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得知这一情况后,__主动申请返回工作岗位。
“只要没倒下就得上,农历新年初一我就来上班了,因为我家离这里近,村里面时时有群众找,不管怎样,我每天都坚持来这里上班、接待。”董联村村主任__说道。回到工作岗位后,虽然身体不好,但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每天,__都坚持和村里的党员入户开展疫情防控宣传,引导群众积极支持配合防控工作,让群众学会自主防控。“我们到各组去排查哪些人是从外面回来的,我们要安排人跟进管控,在家不允许出门,在这段时间,不准人集中,这两天都在做这些工作。”董联村村主任__向介绍日常的工作。
在入户宣传工作中,除了大力引导群众学会自我防控外,针对疫情防控期间准备举办酒席的群众,__也积极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引导群众取消或者延后举办酒席。村民鲜永吉准备在最近几天为女儿举办婚礼,__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为他讲解了群众大量聚集带来的疫情防控危险,鲜永吉在充分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带来的危害后,第一时间通知亲戚,取消了酒席。“为了大家的安全,我们也支持政府的工作,我们把酒席延期了,后面再办都行,疫情好了,政府准办,我们再办。”董联村村民鲜永吉说道。
随着入户宣传工作的有序推进,在__的组织带领下,村里的党员和部分群众积极支持疫情防控工作,主动到重要路口设立疫情防控卡点,严密保护董联村的安全。”外面来的车,我们看车牌号,我们要问清楚,一些外出务工的,我们也不允许去,现在疫情还不允许他们出去,这两天虽然忙点也好,也保护大家。”董联村村主任__说道。
在董联村,通过__的带动以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村里的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有序,__勇于担当,敢于奋战一线的精神也鼓舞着村里的年轻党员们。“__同志为群众排忧解难,凡事亲力亲为,特别在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上,带病上岗,投身一线,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年轻党员学习,是我们的模范和榜样。”村里的年轻党员陆显莉向说道。
女英雄人物的事迹篇6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古今大地英雄路,望古今,意涩苦,多少英雄都作了古。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曾经记有大大小小多少英雄的丰功伟绩,他们的事迹流传千古永垂史册。
汨罗江上,浊浪排空,山峦潜行,以为衣着华丽的儒者,盯着风,灌着酒,他为楚王的昏庸而无奈,他为奸臣的.排挤而愤怒,他为自己的无能而愧疚。他的心都碎了,狂风扯着他的衣裳,想留住这位忠义之士。可是他失败了,他纵身跳入波涛汹涌的江中,一去不复返。
这是一种美,一种凄凉的美,您安息吧,端午我会想您致敬!
同样是江边,同样也是一位仁义之士,腰佩利刃,背向大风,吟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千古名句,在茫茫的大雾中消失。
这是一种美,一种悲壮的美,您安息吧,易水旁会有我为您插一束白菊。
浓浓的火药味弥漫在空中,前面是敌人的火力点,看着战友们一个接一个的倒下了。他决定了,不过就是一死,他慢慢靠近火力点,炮弹在他的身旁炸开了火,土壤飞溅着,他纵深一跃,有身体堵住了敌人的火力口,时间却定格在那一刻。
这是一种美,何等英勇的美!
尝,英雄泪;听,英雄吟;颂,英雄赋,感;英雄情。
英雄们,华夏正在强大,社会正在进步,你们安息的走吧。
女英雄人物的事迹优秀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