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实事求是写出的事迹才是有意义的,一篇突出的事迹材料能够产生弘扬正气,推动工作用用意,下面是公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的事迹8篇,感谢您的参阅。
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的事迹篇1
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从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到在陵园里默默守护,徐振明用一生的时间,诠释了“老兵精神”,更将这种精神传递给了后辈。革命战争老兵徐振明是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杨靖宇烈士陵园)管理所首任所长,他亲历过抗战,身上有战斗的伤疤,常常给人们讲解抗战的故事。他常常说:“历史不容忘却”。受他的影响,儿子也来到陵园工作,继续为靖宇将军守陵,在他看来没有比这份工作更光荣的。而徐永军,虽然没上过战场,却也把青春奉献给了陵园。父子二人身上,是不断传承下来的“老兵精神”,这精神也会被永远传承下去。
烈士陵园是铭刻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的纪念地。在吉林省通化市,老兵徐振明父子两代人共同守护杨靖宇烈士陵园,用两辈人的坚守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提醒着和平的来之不易。从徐振明老人身上,我看到了许多老革命军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值得现代人去学习以及弘扬,这些正能量永远不会过时。徐振明老人以能为抗日英雄守陵为荣,这是对革命事业的归属感,对革命先烈的敬畏感,心有归属,就能尽心尽力;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正是这种精神,让徐老能从一而终,发挥余热,用大半辈子守护着这座靖宇陵园,默默奉献改变陵园环境。
这样一位让人肃然起敬的老革命,为何放弃“招待所所长”“福利院院长”等其他优越选择,偏偏选择甘愿做一个守陵人?我认为徐振明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在他心里时时装有“老革命”,装有对靖宇精神不变的信仰,装有浓浓的大爱和战友深情。除此之外,更难能可贵的当属其身上的谦逊本色。
事实上,永葆谦逊本色的又岂止抗战老兵徐振明一人。虽然“抗战老兵”,是一个无比荣耀的称呼,他们经历了民族历史上最重要的苦难辉煌,但在徐振明他们心灵深处,并没有以英雄自居,生活和工作中只是视自己是一般的人,认为所走的路只不过是当时年轻人应该走的路,不是英雄的路。
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的事迹篇2
孙景坤,男,汉族,1924年出生,辽宁安东(现丹东市)人,1948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1月复员回乡务农,带领乡亲们改变贫困面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冲锋陷阵,在战争年代立下赫赫战功。南北征战多年,孙景坤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长沙战役、解放海南岛战役和上甘岭战役等,身上留下了20多处伤疤,也立下赫赫战功,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并被授予解放东北纪念章、解放华北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解放海南岛纪念章和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深藏功名,在和平年代默默为民奉献。1955年复员后,孙景坤主动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乡务农,担任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第一生产队队长,深藏功名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在家庭遭遇困难时不向组织提要求、要待遇,艰苦朴素无所求,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誓言。2020年10月14日,孙景坤同志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60多年来,孙景坤刻意尘封功绩,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直到20世纪90年代,抗美援朝纪念馆移地改建,向社会征集文物,孙景坤才决定将自己的立功证书等纪念物品捐献出来,人们才知道他是一名战斗英雄。我们要向孙景坤同志学习,学习他坚守初心、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和心系群众、甘于奉献的为民情怀,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主动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艰苦奋斗、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的事迹篇3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10月2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时代楷模”、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首任所长徐振明的先进事迹。14日,“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在北京、吉林两地同时录制。
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的杰出代表、永葆革命本色的抗美援朝老英雄,徐振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保家卫国舍生忘死、英勇战斗,曾多次荣立战功。转业后,他退伍不褪色,居功不自傲,主动申请到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杨靖宇烈士陵园)工作,父子两代默默付出,守护英雄陵墓62年,在平凡普通的工作岗位上执着坚守、无私奉献。
录制现场,通过视频短片、访谈、歌曲等形式展现了徐振明先进事迹,将我们的思绪拉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个个真实、细腻的故事,一幕幕温馨、感人的画面,让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95岁高龄的徐振明老人精神矍铄,全程参加发布活动。
2万多平方米的烈士陵园,一守就是一个甲子,这其中有哪些难忘的故事?发布仪式现场,曾多次采访过徐振明的通化市政协文史专员孙艳华为大家讲述她眼中的这位老英雄。“徐振明身上那股执着劲儿令我印象最为深刻。大家看我手里拿的这双靰鞡鞋,是东北抗联战士穿过的,它是陵园的一件收藏品。”孙艳华现场为大家讲述鞋子的来历。有一次,徐振明听说通化县大川乡有个村民家中收藏着东北抗联战士穿过的鞋,他不畏天气严寒、道路险阻,顶风踏雪去了三次。
“徐振明刚到陵园时,他最忧心的事,就是陵园里的藏品有90%都是复制品。他坚持认为,搞教育得用真东西,讲真故事。”孙艳华说,徐振明一有空闲,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到处搜集历史资料和实物。
随后,徐振明的儿子徐永军与现场观众分享了他和父亲守陵的故事。
徐振明即将退休时,将守护陵园的“接力棒”交给了儿子。然而他依然时刻牵挂着倾注了自己大半生心血的地方,每天一大早,都会照旧来陵园走一走、看一看。退休在家休息了半年之后,他再一次回到了陵园,成为了一名门卫。“有一天我去陵园,突然发现我父亲在当门卫,一问才知道是他主动向组织申请回来的。我最初很是不解,他以前是这里的领导,怎么能去当门卫呢?但是他十分坚持,说只要能在这儿继续为将军守陵就很满足。”
发布仪式在吉林广播电视台设立分会场,机关干部、退役军人、大学生代表现场聆听了徐振明的先进事迹。大家被他的故事所感染,听到动情处时,不少观众眼含热泪,自发起立鼓掌表达敬意。
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的事迹篇4
“那场战斗打下来,好多战友都牺牲了,鲜血染红了阵地。”回忆起数十年前那些并肩作战的战友们,96岁的孙景坤眼含泪水地说:“我想他们呀!”
孙景坤,男,汉族,1924年出生,辽宁安东(现丹东市)人,1948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1月复员回乡务农,带领乡亲们改变贫困面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冲锋陷阵,在战争年代立下赫赫战功。南北征战多年,孙景坤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长沙战役、解放海南岛战役和上甘岭战役等,身上留下了20多处伤疤,也立下赫赫战功,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并被授予解放东北纪念章、解放华北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解放海南岛纪念章和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深藏功名,在和平年代默默为民奉献。1955年复员后,孙景坤主动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乡务农,担任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第一生产队队长,深藏功名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在家庭遭遇困难时不向组织提要求、要待遇,艰苦朴素无所求,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誓言。2020年10月14日,孙景坤同志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60多年来,孙景坤刻意尘封功绩,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直到20世纪90年代,抗美援朝纪念馆移地改建,向社会征集文物,孙景坤才决定将自己的立功证书等纪念物品捐献出来,人们才知道他是一名战斗英雄。我们要向孙景坤同志学习,学习他坚守初心、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和心系群众、甘于奉献的为民情怀,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主动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艰苦奋斗、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的事迹篇5
为持续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加强红色文化学习与国防教育意义,交通局公路管理所党支部9 月27 上午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30 余人到丹东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聆听革命故事,坚定理想信念,开展“第二十个国防教育”主题党日活动。
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在讲解员的引导解说下,分别参观了战争馆、运动馆、友谊馆,英雄馆。战争馆展示了黄继光、杨根思等可歌可泣战斗英雄的珍贵文物,运动馆展示了全国上下全方位支援志愿军前线作战的英雄事迹,友谊馆展示了志愿军在作战结束后支援朝鲜经济建设的过程。全景画馆展示了《清川江畔围歼战》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部队在三所里、龙源里、松骨峰等阻击战中的场景。每个馆里的照片背后都有血与火的故事,每件实物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大家不时驻足参观、研讨注解文字,踏寻历史足迹,感悟初心使命。
随着短暂的70 分钟参观,使全体党员干部职工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和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伟大壮举,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通过此次参观学习,不仅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又一次实践,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深化丰富,全体党员备受鼓舞,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工作中,要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和业务技能,为建设新时代“四好农村路”,打造新型美丽乡村示范路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的事迹篇6
“一”是英勇。回首望,多少年雨雪兼程,本色依然。风霜虽厉,但不及初心坚定;日夜更迭,却难掩党性光辉。一次次冲锋号中,您与战友们穿枪林,历弹雨。用鲜血和生命,谱写英雄赞歌;用青春与无悔,铸就华夏丰碑。中国正是拥有千千万万个像您一样,誓死卫国,坚守初心的勇士,才换来今朝我们充满阳光,和谐美满的生活。
“一”是奉献。战场上奋勇向前,退役后扎根一线,带领村民苦干实干,改变家乡面貌。几十年的默默无闻,几十年的勤勤恳恳,几十年的无私奉献,几十年的不忘初心。退伍不褪色,转业不
转心。这些年无论何时您都如一块砖、一片瓦一样,静静地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笃定共产主义信仰,坚守为民服务初心。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为了心中的“一”,可舍生忘死,可固守清贫,可默默奉献,可淡泊名利。老英雄孙景坤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一个政党需要有一个“硬核”的精神实质,对中国共产党来讲,这精神实质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正是这种精神指引我们不断向前,纵然路途坎坷,纵然荆棘丛生。我们把个人的梦想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用个人梦去成就中国梦,伟大的复兴必定如约而至。这个时代在召唤英雄,而英雄们也纷纷涌现在这个时代,你我身边一个又一个“孙景坤”,看淡的是名利,心怀的是人民,笃定的是信仰,不忘的是初心。
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的事迹篇7
一是英勇,一是奉献,一是淡泊,一也是笃定。初心既定,必扶万物以致于道。能生于一,而历经岁月蹉跎依然坚守如故,永留“一”之本色。一位老兵用行动诠释了“一”之奥义。
“事了拂衣去,初心守一生。”这是对老英雄孙景坤的真实写照。战争时保家卫国,英勇无畏,荣立战功无数;退役后初心不改,深藏功名,默默无闻奉献社会。这么多年,他就在我们身边,用一心一意,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光辉与誓言。
“一”是英勇。回首望,多少年雨雪兼程,本色依然。风霜虽厉,但不及初心坚定;日夜更迭,却难掩党性光辉。一次次冲锋号中,您与战友们穿枪林,历弹雨。用鲜血和生命,谱写英雄赞歌;用青春与无悔,铸就华夏丰碑。中国正是拥有千千万万个像您一样,誓死卫国,坚守初心的勇士,才换来今朝我们充满阳光,和谐美满的生活。
“一”是奉献。战场上奋勇向前,退役后扎根一线,带领村民苦干实干,改变家乡面貌。几十年的默默无闻,几十年的勤勤恳恳,几十年的无私奉献,几十年的不忘初心。退伍不褪色,转业不转心。这些年无论何时您都如一块砖、一片瓦一样,静静地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笃定共产主义信仰,坚守为民服务初心。
正是这种精神指引我们不断向前,纵然路途坎坷,纵然荆棘丛生。我们把个人的梦想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用个人梦去成就中国梦,伟大的复兴必定如约而至。这个时代在召唤英雄,而英雄们也纷纷涌现在这个时代,你我身边一个又一个“孙景坤”,看淡的是名利,心怀的是人民,笃定的是信仰,不忘的是初心。
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的事迹篇8
抗美援朝相信大家都知道,在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者。在抗美援朝中,中国涌现出了许多许多的英雄,他们的感人事迹至今还让我深深感动,其中给最令我感动的两位英雄是邱少云和黄继光。
有一天,邱少云和他的战友们从5点多开始一直埋伏在“391”高地边上的草地里,等待时机发起进攻,拿下“391”高地。这时,敌人已经感觉这里不安全了,有我们的伏兵,就派飞机向周围有草的地方投下燃烧弹。这时,燃烧弹迸出的火溅在了邱少云的身上。刹那间,邱少云的身上燃起了熊熊大火,他疼痛难忍。如果他在后面的泥潭里打个滚,火立马就能被弄灭。但是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不动。为什么呢?原来邱少云知道,他如果一打滚就会引起敌人的注意从而暴露目标。他一动不动,一直到牺牲。黄昏时刻,我军冲向了“391”高地,敌人全部被歼灭。从冲锋到结束,才40多分钟。
在1952年10月19日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再次反击。当他们连续攻下敌人许多处阵地后,部队在零号阵地的半山腰被敌人的火力压制点压制,根本就无法前进。危急情况中,黄继光请求去担任这次爆破任务,领导同意了。他勇敢地冲向了敌人的碉堡,用手榴弹炸毁了几个重要的火力压制点,可是敌人还有最后一个火力压制点,但是敌人还在顽强地抵抗着,部队前进依然特别困难。此时此刻,黄继光的身上受了七处伤,而且手榴弹也没有了,他已经没有一点战斗力了。但是,为了完成这次任务,他忍着巨痛,英勇地冲向了敌人的碉堡前,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敌人正在扫射的机枪孔。在黄继光壮烈牺牲的精神鼓舞下,部队迅速歼灭敌军。
这两位英雄的感人事迹,令我深深感动。为了战斗的胜利,这两位英雄和他的战友们,为了祖国的和平和安全,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那些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和平时光,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的事迹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