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调查报告5篇

时间:
Surplus
分享
下载本文

要是不能认真撰写调查报告,那开展的调查活动就是没有意义的,记录调查情况最好的方式就是写调查报告,公文溜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文化传承调查报告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文化传承调查报告5篇

文化传承调查报告篇1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建国70周年,这是一个让人倍感自豪、催人奋进的年份。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70年来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贯彻落实中央“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精神,引导少先队员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树立远大志向,从小立志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9月7日,建湖县宝塔初级中学八(2)中队优秀少先队员代表,在校政教处主任顾荣荣、校大队辅导员顾进的组织下,来到冈西镇爱国教育基地----白果烈士陵园,寻访红色足迹,追忆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争做铁军传人。

上午9点整,少先队员们来到白果烈士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白果烈士雄伟的汉白玉雕像,汉白玉雕像基座上烫印着红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队员们哀思油然而生,自觉地排好队,瞻仰白果烈士纪念像,并缓慢地围绕雕像一周以表敬意。

白果烈士,原名邓延熙,字康民,曾用过邓涤、邓者羽等名。1919年1月生于山东省聊城县城区殷家墩园子街。早年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春参加鲁西北特委从事抗日活动。同年,又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聊城青年救国团团长,8月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春,被调至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政治部工作,随军转战到苏北。1941年初任八路军5纵队(后改编为新四军三师)任师政治部宣传队长,后调该师第七旅二十一团三营任教导员,为了新区建立政权的需要,担任原三区(冈西区)区委副书记、书记,化名“白果”。1941年8月22日,日寇向苏北盐城抗日根据地扫荡时,为掩护革命战友,因不会游泳不幸溺水,光荣牺牲在江苏省建湖县上岗乡五岔河口,年仅二十二岁。1992年6月,以原白果生产队为主体人口组建成冈西第一个居委会,居委会以烈士名字命名——白果居委会。1998年和2001年又两次修建并扩建广场,安放用汉白玉铸成的烈士全身雕像。2012年,白果烈士陵园被命名为“建湖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广大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提供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教学场所。

接着在烈士陵园管理员王石万老人的引导下,队员们来到了革命烈士事迹陈列室。陈列室的每一面墙壁上,都镌刻着一片片烈士们动人的事迹,看到新中国成立来之不易的艰辛历程。这一场场战斗,满墙的烈士名字,都让队员们驻足停留、凝神观看。王万石老人讲解了许多白果烈士生前的英勇事迹,队员们对革命烈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他们在民族大义、国家存亡、人民利益面前的正义选择,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活动中,队员们深受教育,精神震撼,向烈士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归来的路上队员纷纷表示要学习先烈们的这种大无畏革命精神,这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现在起,要做的是夯实少年强则国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念,续写英雄赞歌,沿着先烈们铺就的道路,珍惜和平,心怀感恩,苦学本领,准备着,时刻准备着,报效祖国。

文化传承调查报告篇2

近年来,传统节日日和民俗文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对于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出现了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时过境迁,国际化的社会里传统民俗和文化被淘汰是很正常的。为了了解雅安市民对这两种观点的看法,我们团队在雅安市雨城区开展了为期一天的街头问卷调查活动。本次调查分为两组:一组是四川农业大学学生调查;另一组是新康路街头调查。

在调查之前,团队成员召开会议拟定问卷题目;确认调查地点;小组成员各自分工以及成员的安全培训。一切准备就绪,我们便在20xx年x月xx日前往调查地点展开调查。

过程中,市民的参与热情较高大多乐意填写调查问卷,并回答相关问题。调查结束后,团队成员回到学校开始统计调查结果,和总结活动过程。

问卷内容包括:答卷人信息;基础问答;深入调查;看法与改进四个部分。问题涉及传统节日日期及习俗,民俗的来历,相关传统工艺等知识的拓展。依据调查结果看来15.3%的人更趋向于过西方节日,参与洋文化。39.1%的人认为无所谓,不影响,而45.6%的人坚持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国民俗文化。

是呀,虽然时代在发展,人们生活脚步在加快,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这的确是是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好处,国门打开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西方的文化,我们越来越兴过西方的节日,却忽略掉了本国的一些传统的节日,这是不是有点崇洋媚外,这都还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如果我们不保护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势必有一天这些都会消逝,那么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只是一句空谈,没有了实质性的意义了。如今许多的民俗文化正在一天天的消逝,这不能不说是令人痛惜的。

民俗节日在中国民众农耕生活中经过了几千年自发的传承,早已形成了世世代代传袭不断的全民族重大生活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每一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完美和谐的特征。它们始终作为中国人传统节日的根基,伴随着祖祖辈辈数以亿计的农耕民群体,从远古走来,直至现在,始终与全世界十多亿华人息息相关,融为一体,不可分离,依然发挥着强力支配作用,使它们继续保持着固有的文化活力。但是也确有几代人已经对属于自己的民俗节日的由来和发展十分陌生,唤醒节日民俗文化记忆的措施当然十分必要。

文化传承调查报告篇3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祭??

提到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很容易想到礼仪廉耻孝等一些内容。纵观中国五年前的华夏文明进程,文化之博大精深为我们所折服。在这样包罗万象独具特色的文化系统中,祭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祭祀是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被称为吉礼。“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

在原始时代,人们认为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祭把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也比较野蛮。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作为崇拜对象的附体。然后在偶像面前陈列献给神灵的食物和其它礼物,并由主持者祈祷,祭祀者则对着神灵唱歌、跳舞。

祭祀的对象就是神灵。在人类的童年时代,人们思维简单,富于幻想,对于自然物和一切自然现象都感到神秘而恐惧,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人类感激这些神灵,同时也对它们产生了畏惧,因而对这众多的神灵顶礼膜拜,求其降福免灾。

同时,人类对自身的生老病死、幻觉梦境,也是难以理解的。古代先民相信,人死后其灵魂有一种超自然的能力,人的灵魂能与生者在梦中交流,并可以作祟于生者,使其生病或遭灾。这种敬畏众神的心理便是祭祀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

进入文明社会后,物质的丰裕,使祭祀礼节越来越复杂,祭品也越来越讲究,并有了一定的规范。

祭祀神灵,是以献出礼品为代价的。人们对神灵的归顺,可以跪拜叩头,可以焚香燃纸,但对神灵来说最实惠的祭祀方式还是献上祭品。人有七情六欲,神灵也是如此。人们既然对神灵有所祈求,理应舍得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祭献,以博得神灵的欢心。

食物民以食为天,最初的祭祀以献食为主要手段。《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意思是说,祭礼起源于向神灵奉献食物,只要燔烧黍稷并用猪肉供神享食,凿地为穴当作水壶而用手捧水献神,敲击土鼓作乐,就能够把人们的祈愿与敬意传达给鬼神。

神讲究衣着饰物,祭品中少不了玉帛。《左传》载:“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人有时也以人做祭品祭献神灵,古书称“用人”,后世称“人祭”。人祭,不仅在原始宗教中有过,而且在往后发展阶段的宗教中也有过,这是宗教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人祭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部落战争。血,是一种特殊的祭品。古人相信,血是有灵魂的,因此有血血祭的。

祭祀,总要在某些地点举行。早期的祭祀没有固定的场所,随时随地均可祭献。随着祭祀规范化,逐步出现了固定的场所。

最初的祭祀场所是比较简单的。如祭天,或在高山上,或在大树下,或在水边,或在杆下。后来为了表示对神灵的虔诚,便修建了神庙或祭坛。祭祀场所主要有以下几种:

(1)平地。古人认为,最重要的祭祀,祭祀场所反而最质朴,往往不用封土作坛,只把一块平地扫除干净即可祭祀,古人称之为“墠”。《礼记·礼器》称:“至敬不坛,扫地而祭。”《礼记·祭法》说:“除地为墠”。

(2)坛《礼记·祭法》注:“封土为坛”,即用土石堆砌成一个高出地面的祭坛。因祭祀对象不同,坛有不同的形状。祭天用圆坛,古称“圆丘”;祭地用方坛,古称“方丘”。坛的高度和宽度因时间、地点、等级而不相同。坛和墠通常位于城郊,偶尔也有设于山上的。秦汉封禅礼,就是在泰山顶封土为坛以祭天,叫“封”;又在梁父山扫地为墠以祭地,叫“禅”;合称为“封禅”。

(3)平坑 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大平坑作祭坛,古人称“坎”。

(4)宫庙 在坛或墠的基础上又筑墙盖屋,即成为宫;宫中陈列上祭祀对象以后,就成为“庙”。宫庙最初只是为人神而建造的,后来许多神灵有了庙,如土地庙、龙王庙、城隍庙等等。但社坛上不得盖房,否则被视为“丧国之社”。

(5)坟墓 在坟场墓地祭祀神灵是较原始朴素的方法,它多用于祭祀祖先神。古人认为,到坟墓祭祀离祖先最近,祖先神听得最清楚。《礼记·檀弓下》记载:孔子出外游说时,“去国则哭于墓而后行,返其国不哭,展墓而入”。

关于祭祀制度,是中华文化独有的特色部分,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研究探讨。

文化传承调查报告篇4

习近平同志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在各种文化中,红色文化以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崇高的价值取向、深厚的群众基础、坚决的奋斗精神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红色文化蕴涵了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所创造和积累的丰富历史经验,包括重要革命纪念地、纪念物、标志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精神等,其中包含的革命历史、革命传统精神和党的理想信念等都是对广大党员开展党性教育的独特资源,对于教育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发扬优良传统、永葆政治本色以及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道德素养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开展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

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作用,就是要让广大党员学习革命先烈功高不自居、位高不自显,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群众的优秀品格;学习他们先人后己、舍身忘我、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学习他们践行党的宗旨、发扬优良作风,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学习他们在处理矛盾时的昂扬斗志和革命激情,在应对复杂环境和风险挑战时的机智与坚韧。

弘扬红色文化,还要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引导。应通过加强革命历史、传统文化、国情社情等爱国主义教育,帮助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筑牢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思想道德防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文化传承调查报告篇5

传统文化传承及流失的调查报告

圣诞将至无论是商业街还是校园社区写字楼都弥漫着深深的节日气息,商家打着节日的旗号进行促销,情侣们借助洋节日巩固感情......洋节日正在慢慢侵蚀传统节日的领地,传统节日正在逐渐被我们遗忘,节日被我们过的成了四不像,中秋节成了“月饼节",元宵节真正的成为了“汤圆节”洋节正在上位大有确立自己正统地位之势。

一、调查目的面对洋节的愈演愈烈,传统文化节节败退之势,借助此次调查希望能更了解传统文化传承及流失的现状,加深认识,挽救传统文化。

二、调查方法

上网调查、查阅资料

三、调查内容

资料一:《新华网》报道:重庆渝中区临江门巧巧解放碑幼儿园,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指导中心的王老师给幼儿讲解经典文化课。上课前,王老师拿出一幅彩绘孔子肖像悬于黑板上问:“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孩子们好奇地盯着画像,犹豫了一下,然后30多人同时脆生生地回答:“圣诞老人。”《南国都市报》报道:记者在海师附中、海口九中几所中学采访38名初中学生,调查题目有:你最喜欢的节日是什么?为什么喜欢这个节日?知道圣诞节是为何而设吗?知道端午节、重阳节是为纪念谁吗?31名受访学生回答:最喜欢的节日是春节和圣诞节,理由是:过春节可收到红包,过圣诞节又好玩又有人请客吃洋快餐。初中生们大都喜欢过圣诞节,多数学生不知道端午节是为纪念屈而立,没有人知道重阳节是为纪念谁而设。相反,教师节,没有人会挂出孔子像;端午节,没有人会挂上屈原像;重阳节,没有几个家庭,会认真把节日的来历,结合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美德

传统好好地传授给孩子们。恰恰是许多传统纪念日,往往流行于只做形式,不讲实效,象学雷锋,3月5日来了,3月6日走了。

资料二: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字的颠覆 上世纪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商业文化不追求永恒、不负传承,只要谋利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缺乏法律保护和人才培养 当前教育种种弊端导致传统文化的严重流失

资料三: 关于传统文化的调查问卷

1.您以前了解多少的传统文化?

a精通 b较多 c一般 d很少 e几乎不了解

2.您从什么渠道来了解传统文化?

a电视 b网络 c其他书刊 d学校教材e老师及长辈 f朋友 g其他

3.您对下列哪一类型的传统文化最感兴趣?

a手工艺(包括刺绣等湖南特色手工艺品)b饮食文化(包括湖南各种特色菜系)

c文学(包括戏剧,诗歌,小说等)d科学技术(包括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成就)

5.您的家人对您了解或学习传统文化持什么态度?

a非常支持 b不制止,中立 c反对

5.您支持发起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保护的运动吗?

a支持并且愿意参与 b支持但不愿参与 c无所谓 d不是很赞同 e极力反对

6.您认为有什么因素阻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a近代西方的文化侵略 b文化大革命 c民间流传的局限性 d国家保护措施的不足 e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

10.您对传统文化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形式怎么看?

a无所谓 b应该对最重要的进行保存c尽可能的保存

d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e其他

11.您认为保护传统文化可以使用什么方法?

a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b在学校等基层教育机构中开展教育

c成立一些组织对其进行保护 d由国家处理并采取措施 e民间流传即可

12、您对保护传统文化是什么态度?

a非常支持,这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也非常急迫b应该保护但还不是时候c没必要,让社会竞争去淘汰那些落伍的文化。d无所谓,不怎么关心。

13、您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步流失?

a时代的进步,被时尚的新事物替代了b外来文化的侵蚀、渗透,国人逐步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c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媒体过多的宣传了一些商业性浓的娱乐文化和外来文化。d不知道,不在意

14、您对外来文化的入侵有什么看法?

a赞成,能促进国际间文化的交流,促进进步,带来商机。b反对,通过不断渗透,来影响国人,商业目的很浓。c中立,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d不了解,没什么看法

15、您对保护传统文化有何建议和看法

发出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73份。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但对传统文化了解较少,家长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持中立态度,大部分同学希望传统文化能够传承下来,同时也对外来文化充满好奇并热衷于过有意义的洋节日。大部分同学希望通过革新传统文化的形式增加内涵加大宣传来促进其传承发展。

四、结论

通过调查发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的形势严峻,但土壤深厚。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了解历史、教育后人、凝聚国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功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希望在全社会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人人都来为这件事贡献一份力量。社会应形成保护传统文化风尚,学校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关部门应牵头或支持民俗活动的开展。

文化传承调查报告5篇相关文章:

关于鱼文化的调查报告通用5篇

佛文化调研报告5篇

规上文化企业调研报告5篇

年文化调研报告5篇

村文化员述职报告5篇

传承好家风家训活动总结5篇

传承良好家风的心得体会5篇

传承工匠精神心得体会5篇

红色基因传承的心得体会5篇

中华传承优良家风演讲稿5篇

文化传承调查报告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5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