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船教案7篇

时间:
Youaremin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帮助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教案,教师能够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以下是公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幼儿园科学船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幼儿园科学船教案7篇

幼儿园科学船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了解一些小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对动物过冬产生兴趣。(重点)

2、知道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ppt课件,动物图片(打印),塑料筐4个。

活动过程:

一、通过谈话活动,引发幼儿对故事产生兴趣。

1、师:"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啊?"

幼:"冬天。"

师:"天气怎么样呢?"

幼:"很冷。"

师:"我们应该怎样度过这个冬天呢?"

教师提示:(幼儿)有穿棉衣、安装取暖设备、加强体育锻炼等。

2、今天啊,老师还请来了三位好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谁?(燕子,青蛙,小蜜蜂)。

3、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样过冬的吧?

二、提出问题讨论:

1、故事中小燕子是飞到南方去过冬,那还有哪些小动物是和小燕子一样呢?如:大雁、丹顶鹤、彩蝶王等。

2、小青蛙在冬天靠冬眠来过冬,那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动物也是靠冬眠来过冬的呢?如:蛇、刺猬、乌龟等。

3、还有哪些动物和蜜蜂一样储存粮食来过冬呢?如:松鼠、蚂蚁、老鼠等。

延伸:哪些动物在冬天需要换毛来过冬呢?

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大胆的想象、思考,这些开放性的问题,是幼儿的发散性思维的已扩展,在交流中总结出动物们不同的过冬方式。

三、引导幼儿将自己手中的动物图片送到相应的过冬方式的筐里,鼓励幼儿互相检查,小动物被送到的过冬方式是否正确。

我们这里还有一些小动物,你觉得他们是怎么过冬的就将他送回相应的地方去过冬?

这一环节幼儿自己动手送小动物回家,不仅巩固了幼儿所学的知识,了解了不同动物的过冬方式,而且有激发了幼儿爱护小动物、探索研究动物的兴趣。

四、活动延伸:

回家跟爸爸妈妈讨论其他小动物的过冬方式。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幼儿园科学船教案篇2

设计思路:

在生活中,小年龄幼儿有着强烈的模仿成人行为的欲望,他们会情不自禁的想参与各种各样的劳动,比如切菜、洗碗、扫地等。为此,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做中学”的理念,选择了幼儿最熟悉的一些食物,引导幼儿应用目测区分物体的大小,并尝试使用常见的工具改变物体的大小,发展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满足幼儿参与劳动的愿望。我还帮助幼儿将自己的操作过程表达出来,以培养幼儿的记忆力、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 认识一些常见工具,培养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2、 通过目测区分物体间明显的大小差异,尝试使用一些工具改变各种食物的大小,并愿意表达操作过程。

活动准备:

1、 各种食物:黄瓜、茄子、蘑菇、白菜、豆腐干、西瓜、苹果、梨。

2、 各种工具:勺子、剪刀、小刀。

活动过程:

1、 认识各种食物。

师:老师的百宝箱里藏着许多东西,你们相知道他们是什么吗?老师请小朋友把他们找出来告诉大家,好吗?

2、 预测“大变小”的可能性

(1)我们能把这些食物装进瓶子里去吗?

引导说出“瓶子太小,食物太大。”

(2)怎样才能把这些食物放进去呢?

根据幼儿的反应适当的运用一些动作提示,以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工具。

3、 进行“大变小”的实验

幼儿尝试运用各种工具使食物变小,并把食物放进瓶里。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表达实验过程。

有意识的提问“你用什么把什么变小了?”

有的幼儿在工具选择上存在问题,引导幼儿尝试使用其他工具,看看用什么比较容易“变”。

有的幼儿一直使用一种工具,有意识的引导他们大胆试用其他工具。

强调行为习惯的养成,用完的工具放回原处,用抹布擦手,并进行安全教育。

4、 师幼共同探讨

(1)讨论问题一:你是怎么把食物放进瓶里的?

引导幼儿说出“我把它变小了。”进一步提问“你是怎么把它变小的呢?”引导幼儿回忆操作过程,帮助幼儿说出工具名称,并用标记图表示。

(2)讨论问题二:刀是什么样子的?

回忆“刀”是什么样子的,强调刀有“很锋利的一面”,提醒幼儿要用刀的这一面来切东西,但不能去碰。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里的刀和家里的刀有什么不同,并告诉幼儿老师提供的刀是安全的,而家里切菜的刀有危险,不能玩。

幼儿园科学船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重点)

2、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难点)

3、乐于参加探究活动,体验顶纸板的快乐。

?活动准备】

轻音乐《梁祝》。

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粗吸管,纸筒芯,铅笔,易拉罐,彩色纸棒。幼儿实验记录表人手一份,记号笔,教师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欣赏杂技表演顶碗的图片。

1、大家看到了什么,杂技演员表演的什么节目,那么多小碗都顶在什么地方,除了用头顶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顶。

2、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纸板,想请你们也来学学杂技演员,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

二、基本部分:

1、尝试用身体部位顶纸板。

师:你们的纸板都顶起来了吗?除了用身体来顶纸板,我们也可以用工具来顶一顶纸板,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工具来顶纸板呢?

2、尝试用纸筒芯顶纸板。

(1)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圆圆的纸筒芯,请大家试一试,你能用这个小圆筒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吗?

(2)你们顶起来了吗?纸筒芯大约顶在纸板的什么位置呀?是每一个位置都可以顶起来吗?

(3)小结:我们要把工具顶在纸板的中心,就能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3、还有那些东西可以顶试一试。(笔、尺子、杯子、吸管)

4、小结:我们可以用笔、尺子、杯子等许多东西来把纸板顶起来。

5、找找纸板的中心点。

(1)不管什么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中心点,想不想把这个神奇的点用笔记下来呢?如果一边玩一边记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帮忙哦!看看哪一对好朋友能最快最好地完成任务。

(2)幼儿两两合作在纸板上寻找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并在纸板上画出记号

(3)小结:原来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6、探索那种材料容易顶

(1)猜测:到底用哪种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种材料很难顶起来呢?

(2)看来每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老师这里有一张有趣的记录表,请你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你觉得最容易的就在记录表的“?”栏里标上“1”,接下来呢就依次标上“2”“3”“4”,给它们排排队、编编号吧。

(3)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刚才我们用这么多的材料都试了顶纸板,为什么用易拉罐、纸筒芯这些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而用吸管、铅笔却很难把纸板顶起来呢?

三、结束部分:

1、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师:小朋友们都学会了顶纸板的本领,杂技团邀请你们一同去参加他们的表演呢。瞧,这些五彩棒都为你们准备好了,孩子们,上场吧!

2、播放轻音乐《梁祝》,幼儿手持彩棒,在音乐声中进行顶技表演,鼓励幼儿摆出各种身体造型。

3、表演给其它小朋友看看。

幼儿园科学船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日常用品,知道这些日常用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2、通过发现、讨论、验证,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工具组:组装玩具汽车,冒钉的小椅子,螺丝刀,锤子;

修补组:破旧图书,订书器,剪刀,胶带,固体胶;

装饰组:白裙,印章,彩纸,水彩笔,油画棒;

课件,与幼儿人数相等的火车车箱,螺丝,绳子,夹子等。

活动过程

1、教师情境表演,引出工具

(1)师扮演"小工人"出场,引起幼儿兴趣师拎着工具箱边走边唱:我们苗苗爱心队,最爱帮人忙,如果你呀有困难,我们来帮忙。(拿起一张椅子,师表演钉子轧了手,掏锤子,钉;拿出一个掉了螺丝的玩具,用工具拧紧。)

(2)出示工具,帮助幼儿认识师:

哎,你们谁家有困难需要帮忙吗?(指箱)我这里有许多宝贝,一准能帮上你的忙。你们想不想知道我箱子里藏的是什么宝贝?(想)

师:箱子上有铅丝拧着打不开,怎么办?可以请什么来帮忙?(启发幼儿说出请钳子来帮忙,同时师操作钳子拧开铅丝,打开箱子。)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形象的情境表演,并通过与幼儿的互动,很自然地演示锤子、螺丝刀、铂子这些帮手的作用。让幼儿产生跃跃欲试的情感态度。

2、参观"动物新村",幼儿寻找、发现动物们遇到的困难

(1)师生乘坐小火车边唱边去动物新村参观师:听说动物新村的一些动物遇到了困难,你们愿不愿意去帮助它们?好,坐上我们的小火车出发!

设计意图:

(1)本环节所提供的小火车的车身是用一只只纸盒通过螺丝连接而成的,车轮是用螺丝将陵弃光盘固定在纸盒下方,既暗喻工具的作用,又为接下来的活动埋下伏笔。

(2)通过创设的场景,引导幼儿发现动物遇到的困难:

场景一:这是小狗的家,小狗遇到什么困难?(凳子冒出钉子,玩具上的螺丝掉了。)

场景二:熊猫家里图书怎么了?(图书破了。)

场景三:小鸭碰到了什么难题呢?(小鸭的白裙子不漂亮。)设计意图:将动物的家布置成相关问题场景,让幼儿自己去观察并发现小动物遇到的困难,调动他们的动手操作热情。

3、引导幼儿讨论帮助动物所需的工具,并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操作

(1)利用课件,讨论动物遇到的困难及帮忙所需的工具师:小狗家汽车坏了、凳子上的钉子冒出来了,我们怎么帮助它?

师:熊猫遇到什么困难了?怎么帮助它?

师:小鸭碰到什么难题了?用什么来帮它?

设计意图:将帮助小狗、熊猫、小鸭所需的工具通过f|asn课件一一呈现在屏幕下方,让幼儿进行选择。幼儿在选择相应"帮手"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形成工具组、修补组、装饰组,帮助幼儿建立了分类概念。

(2)幼儿分组,根据动物所遇困难选择相匹配的工具操作师:刚才大家说的这些工具都在这三只盒子中呢,待会请大家用这些去帮帮小动物,你想帮助谁就选谁的照片贴在身上,贴好之后,到这边选上你认为合适的工具去帮忙!

设计意图:由于中班幼儿的年龄原因,不会自由分组,采用选贴动物照片的形式能帮助幼儿自由、快速地分组。

4、借助课件,幼儿交流、总结自己的好办法师:请你们告诉大家,你们用了哪些工具帮助小动物的?

借助课件画面配音小结:小朋友们,你们用锤子、螺丝刀、订书机、彩笔、印章这些宝贝当帮手,帮我们修好了汽车、图书,还让白裙子变成了彩色的漂亮裙子。你们的这些好帮手真是太神奇了,谢谢你们!

设计意图:通过小明友的实际操作及讲述,帮助幼儿巩固"帮手"与物品的匹配经验。

5、合作修理火车,拓展经验,体验成功快乐

(1)检修火车,引导幼儿讨论修理的办法师:我们苗苗爱心队今天又帮助了别人,真开心!(看表)工作了一天,该下班了,苗苗爱心队的队员们,坐上我们的火车!

师:哎呀,我们的火车怎么了?(好几节车箱都掉了,还少了几个轮子。)师:好险哪,怎么办?用什么来修呢?(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提供幼儿所需的"帮手",鼓励幼儿合作修理火车师:这边有你们需要的夹子、螺丝、绳子、胶带,我们大家一起动手赶紧修好。

火车修好后,师生坐上小火车返回。

齐唱:我们苗苗爱心队,最爱帮人忙,如果你呀有困难,我们来帮忙。

设计意图:中班幼儿需要不断的情境刺激,孩子们在老师创设的特定的修理情境中完或了操作,看着己修理好的长长的一列火车,孩子们欢呼雀跃,再次体验勤了成功的快乐。

教学延伸

在活动过后将一部分工具投放到区域活动中,让幼儿进一步尝试,并继续鼓励孩子关注身边的许许多多的其他好帮手,比如清洁工具、交通工具、劳动工具等等。

教学反思

这是我实施的一课多研教学研讨活动,这一稿为集体研讨后形成的比较完善的第四稿。在前三次的教学实施后,研讨中分别指出:

1、目标过散,整节活动难度提升不够;

2、幼儿看似一直在操作,但操作目的性不强,大多只是在摆弄工具;

3、环节之间缺少上下串联的脉络等。于是在第四稿中结合幼儿兴趣点,将重点放在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

幼儿园科学船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瓢虫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瓢虫的命名方式。

2、学习用目测撕的方法撕出瓢虫的外形特征,锻炼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各色手工纸,糨糊,抹布,瓢虫图片若干。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学习制作瓢虫。

活动难点:瓢虫的命名方式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

出示图片

1、提问:你们看,今天老师请来了谁(瓢虫,先出示7星,介绍完之后再引出它还有很多朋友,我们来看看它们长的什么样?)

2、你们仔细看看,他们长得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形状一样,背上的花纹不一样)

3、小结:瓢虫是一类非常漂亮的甲虫,圆圆的身体,鞘翅光滑或有绒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红色或黄色的斑纹,或红色、黄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纹,但有些瓢虫,鞘翅黄色、红色或棕色,没有斑点;体长通常在1-15毫米之间。

4、逐一介绍瓢虫:这只背上的花纹是怎么样的----它叫__瓢虫(7星是益虫,其它都是害虫)。

5、教师小结:我们见到或捉到瓢虫时,往往会数一数鞘翅上的斑点数,随后会说几星瓢虫,有时这种方法真的管用。因为瓢虫的种类很多,不易记住名字。一般只要数一数鞘翅上的斑点或条纹,说几星或几条瓢虫就可以对69.2%。不管怎么样,我们看到瓢虫时,还是要数一数它的星点数。

(二)制作瓢虫

1、讲解方法:

(1)教师出示范例作品:

――“看看这只是什么瓢虫?”

“这张作品看上去和平时的剪纸作品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议论,教师告诉答案是用目测徒手撕的作品,所以瓢虫的边线不像用剪刀剪出那样光滑。

2、尝试新方法:

(1)教师讲解目测徒手撕瓢虫的方法:

可以将纸对折撕出完整瓢虫身体。

可以将瓢虫的身体分开表示在飞。

撕贴完成后,添上瓢虫的花纹、眼睛、触角。

(在粘贴瓢虫时,要呈现瓢虫的不同方向,使画面生动。为表示瓢虫在飞时,可以粘住瓢虫一半的翅膀,另一半翅膀向外翻折。)

(2)幼儿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欣赏

幼儿介绍自己作品,欣赏同伴作品。

(这只是谁做的,这叫什么瓢虫,哪里最可爱,我们给他取个好听的名字)

幼儿园科学船教案篇6

活动目标

初步感受树与土壤相互依存的关系·了解树与其它动植物的一些生态关系,萌发对树、对自然界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体验树与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难点:认识动植物间相互的联系活动准备

经验基础:

知道树的一般结构

物质准备:

与植物园的工作人员联系,作好参观前的准备工作活动过程。

一、带幼儿参观植物园,看各种各样的树,发现它们的共性,如都有树叶、树枝、树根,树根都驻扎在泥土里等,初步感受它们的生活环境。

二、观察树的不同种植位置与种植方式,了解不同的树,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初步感受树与土的关系。

三、观察树根,想象树根在地下是什么样的?它在土里干什么?初步探索树与土的关系。

四、树荫下幼儿自由游戏,发现树与其他动植物的联系,如:掉落的果子、缠在树干上的藤条、树上的鸟窝、蚂蚁咬的树洞等,让幼儿与树亲密接触,体验树的生态意义,感受自然界错综复杂的联系。延伸活动生成活动:探索小动物怎样在树下做窝。

(二)活动目标

初步感知土壤易松散的特性·进一步感知土壤与动植物的关系·体验种植的乐趣,萌发热爱土壤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土壤的特性,体验种植的乐趣,萌发热爱土壤的情感

难点:进一步感知土壤与动植物的关系

活动准备

经验基础:幼儿玩过泥

物质准备:各类挖土的工具、盆子、小树苗、小花苗等

活动过程

一、在户外的泥地上,为幼儿各类挖土工具,幼儿自由玩泥,体验玩泥的乐趣。

二、看看泥土里有什么?引导幼儿发现,泥土里居住着许多小昆虫,如蚯蚓、蚂蚁、小爬爬虫等,泥土是它们的家,启发幼儿保护泥土的愿望。

三、谈活:泥土有什么用?

四、实验:给幼儿一盆水,把泥土放在水里,体验土在水里容易松散的特性。

五、为幼儿易于幼儿种植的小树苗、小花苗,师生共同在土里孕育生命。延伸活动观察记录小树苗、小花苗的生长状况

(三)活动过程

一、故事《小麻雀远游》

提问:

1.小麻雀一开始生活在什么地方?

2.小麻雀远游来到了什么地方?碰到了什么麻烦?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3.小麻雀最后回到了什么地方?活动目标·进一步了解树与土壤唇齿相依的联系·萌发爱护自然、保护土壤的愿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土壤的破坏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难点:知道怎样爱护和利用自然

活动准备

经验基础:初步了解树与土壤的关系

材料准备:泥土流失与沙尘暴给人类生活带来危害和体现树根在土里的生长状态及怎样从土里吸收水和养份的课件

二、演示课件,了解泥土流失,提问:1.泥土流失是怎么回事?2.泥土流失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三、怎样预防泥土流失的谈话,提问:1.为什么会造成泥土流失?2.我们该怎样做才能防止发生这样可怕的事?

四、演示课件,了解树根在土里的生长状态及怎样从土里吸收水和养份。提问:1.树根是什么样的?2.树根在土里干什么?对土壤有什么好处?

?延伸活动师生共同制作大幅宣传画:爱护树木、爱护土地。

活动评析

一、设计意图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激发其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周围世界的愿望,使其在很小的时候就真正地去喜欢这个世界、欣赏这个世界,并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去关心这个世界是我设计本次活动的宗旨。本次系列活动围绕着幼儿所熟悉的“树”与“土壤”展开三个活动。

活动一,利用幼儿园有利的地理环境,组织幼儿参观植物园,使幼儿在与树、土壤的亲密接触中体验树的生态意义。

活动二,侧重于让幼儿在运用工具进行玩泥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泥土与动植物的关系。

活动三,利用直观形象的课件,深层次地向幼儿介绍树与土壤唇齿相依的联系,使幼儿了解到一些平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到的内容。三个系列活动各有侧重,逐步提高深度。本次系列活动让幼儿在玩中探索,激发幼儿对自然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将认识提高到利用自然、重视自然界的高度。

二、活动评析通过几次活动,发现幼儿对事物,特别是对自然物关注能力提高了,探索的欲望增强了,喜欢对事物的来龙去脉穷追不舍。对植物、动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常常会自发地为小动物找家,给植物浇水,并对成人不经意的破坏活动大声抗议。

幼儿园科学船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知道有些物体会沉,有些物 体会浮,初步 感知沉浮现象。

2、制作简单的能够漂浮的小船,交流制作的体会。

活动准备:

大水盆、水。大大小小的玩具船、玩具车、塑料杯、没有盖的盒、石头、笔等。

硬纸盒、泡沫板、三角形彩色纸、牙签,以及不同的美工材料。

活动形式:集体/小组

活动过程

1. 出示玩具车,请幼儿放在水中,观察玩具车在水中的情况。(下沉。)

2. 出示玩具船,请幼儿放在水中,观察玩具船在水中的情况。(飘浮。)

3. 向幼儿提问:

把玩具车和玩具船放在水中,你观察到了什么?

车和船的外形有什么不一样?

船像什么?

4. 出示塑料杯、没有盖的盒、石头、笔等,请幼儿放在水中,看看哪些东西像船一样浮在水面。

5. 老师示范利用纸盒等材料做玩具船:

在纸盒中央贴一小块泡沫板;

用牙签穿过彩色纸;

把牙签插在泡沫板上。

6. 请幼儿尝试自己做小船。

7. 请幼儿尝试放小船,看看小船能否浮起来。

活动评价

能初步判断哪些物体可以浮上来或沉下去。

能制作简单的能够漂浮的玩具船。

活动建议:

教师在组织本活动时尽量更多地给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随时捕捉孩子的新信息,以便生成新的活动。

将此活动延伸到家庭中,开展亲子游戏,鼓励幼儿探索家中各种物品的沉浮情况,并把新发现带到幼儿园,和同伴、老师分享。

活动适合在暖和的时间或地方进行。

幼儿园科学船教案7篇相关文章:

幼儿园小班科学《冰》教案最新5篇

幼儿园小班科学《冰》教案精选6篇

幼儿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通用6篇

幼儿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模板8篇

幼儿园小班科学沉与浮教案通用8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沉与浮教案反思8篇

幼儿园小班科学沉与浮教案模板6篇

幼儿园小班科学沉与浮教案精选6篇

幼儿园小班科学沉与浮教案参考5篇

幼儿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优秀5篇

幼儿园科学船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9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