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和目标,教案编写能够帮助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规划和调整,提高教学效果,公文溜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丁香结》教案精选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丁香结》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圈画重点语段,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积累语句。
3、领会和学习作者由丁香花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句,领悟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品味精美的语言,感悟积极豁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图片,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几种花卉的图片,引出丁香花
大自然的花卉万紫千红,俗话说,各花入各眼,同学们最喜欢哪种花呢?它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出示丁香花图片,找同学说说对丁香花的看法和感受。作家宗璞窗外的三棵白丁香与她朝夕相伴,又让她产生了怎样的情思感悟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宗璞的散文《丁香结》,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导入新课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由几种花的象征意义导入新课,为学生学习本篇课文做准备。
二、检查预习
1、交流作者的基本资料,教师适当补充。
2、积累生字词:(结合教材课后读读写写,适当补充拓展,注意正音)
缀窥幽雅浑浊笨拙单薄遮掩照耀花蕾愁怨断断续续参差斗室朦胧恍然
?设计意图】
走近作者,知人论世。积累语文基础知识,打好学习的基础。
三、初读文章,梳理“丁香之结”
1、自由散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并且圈划出描写“丁香结”的句子。关注这些句子出现的位置,划分层次。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圈划、思考并回答)
明确:课文前三段写的是丁香花,后三段写的是丁香结。
2、作者在两部分中,围绕“丁香”各做了什么?尝试添加一个动词,概括段落大意。
明确:课文前三段写的'是“赏丁香”,后三段写的是“悟丁香”。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走近文本,探究丁香结。
四、感知文章脉络
1、文章的题目是“丁香结”,圈画文中提及“丁香结”的句子,看一看主要出现在文章的哪些段落?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圈划、思考并回答)
预设:文中提及“丁香结”的句子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后三段。
2、既然“丁香结”出现在文章后三段,那么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哪些内容呢?
(学生思考、概括并回答)
预设:文章前三段写的是丁香花,重点写丁香花的色彩、形貌、气味、姿态。
3、仔细圈画前三段描写丁香花的语句,思考这三段对于丁香花色、形、味的描写是否重复?还是各有何侧重呢?
(学生默读、圈画、思考、朗读并回答,教师从旁引导、归纳)
总结:由此可以看到,文章前三段描写丁香花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写丁香,逐渐转到写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丁香,丁香与“我”越来越近,情感越来越深。
前三段对于丁香花的描写,与后三段所写的“丁香结”是如何建立起联系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
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为深入文本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读读写写的生字词,明默。
2、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150字左右。
要求:要能写出个性特征,能对景物进行具体的刻画。
?设计意图】
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板书设计教学随笔
丁香结
宗璞
一、(1—3)丁香花赏花
二、(4—6)丁香结悟花
《丁香结》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思路,认识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2、读一读,品味其生动而富有情味的表达,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中的情感。
3、比一比,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学习面对困难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点】
品味其生动而富有情味的表达,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中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先写了生活中看到的xxx,联想到古诗中的xxx,最后表达了xxx。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一)品读分析“丁香花”
1、小组合作,发现作者喜欢“城里城外”的丁香花的原因,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句子,体会作者喜欢“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的丁香花的原因,感受作者对丁香的情感的深入。
(二)品读分析“丁香结”
1、明确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2、比较句子,体会作者对“丁香结”的情感
(1)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
(2)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三句句子并结合句子说说喜欢的原因。
2、作者说:“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丁香结》教案篇3
单元重点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中的情趣。
2.欣赏课文中不同特点的景物描写,特别是其中富有想象力的片段。
3.摘抄一些写景抒情的语句,提高积累水平。
教学目标
1.继续训练朗读,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3.学习文章的写法,写一个作文片段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是如何从不同角度描写丁香花的
2.学习文章的行文思路,构建自己的作文路径
教学难点文章由事物引发联想来抒发自己的感受的写法
教学准备朗读课文,尝试构建本文的思维导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很多的花草树木在文人的笔下都赋予了人的品质,你学过的文学作品中,有哪些花草树木有象征意义?
出示丁香花图片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丁香结?文章哪些段落提到了丁香结?
2.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什么?并以此划分课文结构。
丁香花--丁香结
赏花--悟花
二、再读课文,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丁香的,赋予了丁香什么品格?
1.城里丁香花的色彩和姿态。视觉
2.城外丁香花的美丽芬芳:花色、花香。视觉嗅觉
3.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形态颜色气味。视觉嗅觉
重点讨论,赏析句子:
1.“银妆”“星星般”“探出”“窥着”的修辞和作用?
2.“积雪”“莹白”代替丁香的`好处?
3.“照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学生总结:作者赋予丁香什么品格?
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三、文章后半部分正式写丁香结,作者由丁香产生了哪些联想?丁香结有何象征意义?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1.联想一:微雨中的丁香具有美感。
下位问题:
1)雨中丁香有何特点?为什么说“丁香应该和微雨在一起”?
2)如何理解雨中的丁香如同“印象派的画”?
联想二:人生的仇怨和不顺心的事解不完,但生命需要结,否则太平淡。
下位问题:
1)联系古诗,丁香结有什么象征意义?
2)作者对此如何理解的?
四、读写结合,理清托物言志文章的思路,仿写,列提纲。
下位问题:
1.课文是如何一步一步从丁香谈到人生道理的?
丁香-丁香结-愁怨-古人的看法-我的看法
提示:
1)物体的特征要描写细致、生动、跟自己的生活要有联系,不能泛泛而谈。
2)自己的感悟要贴近实际,和物的涵义有关联,不能空谈。
2.你能否模仿这样的结构方式,写一段托物言志的短文?
讨论,课堂形成大概思路。
举例:
比较两种思路:梅花-耐寒-勇面困难-我要学习这种精神
窗台的小花-历经风雨而不谢-我最近的学习状态-要直面困难温故知新,了解象征手法,为学习文本和写作准备
初读,理清文章结构
再读,了解物体的象征意义
由丁香过渡到丁香结,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指导写作思路,对行文思路优劣进行比较
作业设计与拓展
3.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仿照本文的写法。200-400字。
板书设计
丁香--丁香结--愁怨--乐观
颜色、形状、味道--美丽、高洁、愁怨
象征托物言志
教学得失
本文篇幅不长,小巧精悍,涵义丰富,而且是非常典型的托物言志的写法。所以想用这样的短文教会学生如何在描写一种景物的时候寄寓自己的思想情感,读写结合是作文课一种很重要的形式,学生有模仿的对象,用经典范本提升作文水平,是非常有意思的尝试。
《丁香结》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训练。
2、赏析语言美: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特感受的写作手法,品味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并进行仿写。
3、理解古诗句,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4、品味文中哲思,领会作者感情以及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准备
ppt。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训练朗读。
2、品味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文章背后的哲思。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课前预习
1、查阅作者背景,了解作者。
2、熟读课文,画出写得好的词句和不理解的语句。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入
疏通字词
让学生举出在文学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花草树木。
(菊花:坚贞;梅花:高洁;牡丹:富贵;雏菊:天真单纯;百合花:冰清玉洁;玫瑰:爱情;四叶草:爱和幸运……)
展示图片,让学生对丁香花的形象有所了解。
2、人文初探“丁香结”
(1)看题目,“丁香结”是什么?让学生带着两个任务散读全文:
读准字音;画出与丁香结相关的句子。
(2)与丁香结相关的句子都集中在文章哪部分?后半部分。
从而引出对文章结构的关注,
3、理清写作思路
(1)提问: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什么?
引导学生试着划分文章结构,说出理由:
1—3丁香花(色彩和姿态———花色花香—三棵白丁香树)?赏花
4—6对丁香结的思考和感悟??悟花
理清课文脉络。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答:从色彩、形貌、气味、姿态等方面描写,赋予了丁香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
4、赏析优美语句
先让学生找一找他们觉得好的句子,读一读,读出感情,试着赏析。
再用提问法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句,解读文本,帮助学生突破阅读障碍。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拟人和比喻。将丁香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娇俏灵动、惹人怜爱的情态。将小花比作星星,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目的特点。
(2)第三段,积雪、莹白实际上是什么?代替丁香,有什么好处?
首先,避免反复提到丁香而带来累赘感。
其次,修辞手法:积雪是借喻(借用喻体来替代本体,不出现喻体和本体),莹白是借代(借用事物的特征来替代事物本身)更直观更鲜明地突出丁香的'特点:积雪不仅白,而且多而纯净、轻柔;莹白不仅白而且光洁、令人眼前一亮。
文中你还能找到那些句子用了借喻或者借代吗?
(2)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照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第四段,雨中丁香有什么特点?怎么理解作者把雨中的紫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为什么说“丁香确实应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先让学生根据文字描述想象雨中丁香的画面,再反推印象画的特点,最后准备印象派画作加以印证,解释朦胧、模糊的艺术美感)
5、学生朗读全文,读出丁香的娇俏和雨中丁香结的美感。
6、板书设计
丁香结
宗璞
1—3丁香花(色彩和姿态———花色花香—三棵白丁香树)赏花
4—6对丁香结的思考和感悟悟花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借喻、借代
7、作业
抄写本课字词4遍;字帖;思考“思考探究题”
三、积累拓展四。
第二课时
1、复习第一课时知识点:文章结构、修辞手法。
2、介绍宗璞和其行文风格
宗璞的散文诗特点:清新轻盈,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之上进行散文创作。(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如何写作)
3、 总结内涵
围绕丁香结的意象展开梳理。
(1)出示丁香花蕾图和中式衣襟盘扣图。解释丁香结名字由来。
(2)结合拓展积累第四题,让学生了解丁香结常出现在表达愁思的作品中。
(3)结合思考探究题三,思考文中的丁香结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寄予在丁香中的情感是什么样的?你怎么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作者的人生态度?
4、 写作思考:睹物联想。由丁香的色形味等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将生活的小体会、人生的大感悟与眼前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既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又富有内涵、耐人寻味。
5、板书设计
丁香结解不开的愁怨
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
睹物联想
6、作业
语文练习册;选择一种喜欢的花草,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段,200字以上。
《丁香结》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11个生字、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的中心思想。
3。品读优美的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本课的生字词,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各种花的图片,最后展示丁香花。
师: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了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丁香结》,看看作者赋予了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
初步了解各种花的特点,为最后的“小练笔”作准备。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
宗璞,1928年出生,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设计意图:
散文教学首先要创造情境,以便引出,因此这个环节可用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入境,这样,既可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又让学生根据课题设下疑问,为接下来理解重难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生字。
师指导书写“缀、幽、雅、案”等字并组词。
3。词语。
幽雅:幽静而雅致。
笨拙:笨,不聪明,不灵巧。
愁怨:忧愁怨恨。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读课文。
(1)文章题目为“丁香结”,文章哪些地方提到了“丁香结”?(2)作者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什么?
2。指名读第1~3自然段:
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它们各是怎样的?
学生汇报:第1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和宅院里的丁香花,第2自然段描写的是城外校园里的丁香花,第3自然段描写的是“我”住的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
3。文章结构。
丁香结
赏丁香(第1自然段—第3自然段):城里、校园、屋旁。
悟丁香(第4自然段—第6自然段):丁香负担着愁怨,人生有“结”才不会平淡无味。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
在学生充分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分层并概括层意,促使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
四、总结感悟。
师: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各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1。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展示读,并请学生说说喜欢的原因。
设计意图:
本环节,先对文本内容进行简单地回顾和总结,然后让学生再次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出喜欢的原因,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丁香花的美及丁香花高雅的品格。
2。体会作者豁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略了美丽的丁香花,丁香花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
2。师: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作者又赋予了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教师的问题可帮助学生自然过渡到下面的教学活动。
二、学习“赏花部分”,赏析优美语句。
1。自学提示(一)。
(1)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作者描写丁香花时,你感觉哪些语句比较优美?试着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调动了哪些感官?赋予了丁香花什么样的品格?
2。学生自学交流。学生汇报优美句子。
3。优美词句讲解分析。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描写出了丁香花的可爱。星星的比喻写出了丁香花的样子。)
(2)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①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丁香花的颜色、气味)人们在夜色中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丁香花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②仿照第1句话,补充下面的句子。
阳光下的野菊花,黄的,白的。
(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说明香气非常浓郁)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5。从感官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官?(视觉、嗅觉)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6。再指名读第1~3自然段。
三、理解“悟花部分”,总结内涵。
1。自学提示(二)。
指名读第4~6自然段。思考: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
指名回答。
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描写出雨中丁香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2)丁香为什么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①雨中的丁香妩媚、朦胧,颜色交融,犹如一幅色彩边缘模糊、柔和婉约的印象派画作。
②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丁香“化”入雨中的场景使象征愁心的丁香花更加凄楚动人,这样的画面不禁让作者理解了古人常将丁香和微雨连在一起。
3。师:“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用它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诗把花蕾丛生的丁香比作人的愁心,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4。研读第5、6自然段,古人为什么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
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5。理解文章结尾语句: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这是作者思考后的感悟: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解不开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6。师: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使学生深入体会“丁香结”的深刻含义。
四、总结全文,深化。
1。教师总结。
丁香的淡淡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给了我们尺幅千里的功效,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多少年了,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这正是我们要找的答案。
2。揭示。
师: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不顺心的事是正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的有益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人生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去感受如雪丁香的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朦胧的丁香结,去体会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全文,学生对文本要表达的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揭示文章的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五、小练笔。
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各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文章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了丁香花的特点,体现出作者的价值追求。请你也选择一种花,调动各种感官去具体描写它的特点。
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引导学生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仿写作文,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板书设计】
赏丁香(第1自然段—第3自然段):城里、校园、屋旁
悟丁香(第4自然段—第6自然段):丁香负担着愁怨,人生有“结”才不会平淡无味
《丁香结》教案精选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