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教案5篇

时间:
Cold-blooded
分享
下载本文

其实教案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和调整,通过准备好的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公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雁门太守行》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雁门太守行》教案5篇

《雁门太守行》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解题。

(1)、李贺,字长吉,世称“诗鬼”,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愁苦多病,怀才不遇,抑郁不平,27岁去世,存诗240首。

(2)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李贺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讨伐叛军最激烈的年代。一个柔弱之躯,虽没有上过战场,却能写出撼人心魄的诗篇,全凭丰富的想象。

(3)标题中的“行”是标明诗的体裁,乐府的一种。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

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钱塘湖春行中》的“行”与《雁门太守行》的“行”不一样,前者是行走。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4、这首诗以什么为顺序?

5、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

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巩固新知,当堂训练

1、诗人以隐喻敌人势力的强大与猖狂,以隐喻将士的英勇不屈。

2、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悲壮和残酷的句子是:

3、写黑夜行军,投入战斗的句子是:

4、全诗的主旨句是:

表达诗人的感情。

5、背诵全诗。

课外作业,拓展延伸

1、默写全诗

2、积累关于描写战争的诗词名句。

《雁门太守行》教案篇2

王四娇

地区:河南省-濮阳市-范县

学校:范县龙王庄镇孟楼中学

共1课时

雁门太守行初中语文人教20xx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2重点难点

1.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2.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雁门太守行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四、初读正音,把握节奏:

摧()凝()鳞()夜紫()燕脂()提携()

五、译文

1、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问题探究

1、理解重点句子

首联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最后一句,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我们愿提起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2、美色: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黑云”、“夜紫”、“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有何作用?

3、诗人引用黄金台的典故有何作用?

4、本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5、爱国是永恒的话题,积累名言警句。

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达标测评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李贺

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

雁门太守行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雁门太守行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雁门太守行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四、初读正音,把握节奏:

摧()凝()鳞()夜紫()燕脂()提携()

五、译文

1、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问题探究

1、理解重点句子

首联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最后一句,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我们愿提起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2、美色: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黑云”、“夜紫”、“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有何作用?

3、诗人引用黄金台的典故有何作用?

4、本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5、爱国是永恒的话题,积累名言警句。

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达标测评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李贺

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

tags:雁门,太守,教案,设计,一等奖

《雁门太守行》教案篇3

本课教学目标:

过五关

1、文学常识关2、朗读关

3、内容关4、赏析关

5、写作特色关

教学过程:

第一关:文学常识关

(要求:掌握作者、体裁等知识)

1、作者介绍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其诗多以奇特的想象、浓重的色彩和新颖诡异的语言,形成奇绝、秾丽和凄清的浪漫主义风格。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

2、体裁知识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多写边塞征战之事。雁门,郡名,在现在山西省。唐人的这类拟古诗,不属于七律,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第二关:朗读关

(要求:掌握字音、有感情朗读)

1、检查字音

催()金鳞()

角声()燕脂()

凝()半卷()

霜重()提携()

2、朗读指导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出示视频朗读

第三关:内容关

(要求:会翻译,能概括中心)

归纳:雁门太守行

1、2句:敌军来势汹汹

守军雄姿英发

3、4句:激烈悲壮的战斗场面

5、6句:援军出击的情景

7、8句: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

奋勇杀敌立志报国

第四关:欣赏关

(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欣赏诗文)

仿格式赏析:确认方法+结合方法分析+归纳

(所确认的方法可以是修辞手法、各种表现手法、字词、内容等)

用所学方法一起来赏析:

第五关:写作特色关

(能根据作者风格及文本把握写作特色)

本文写作特色:

1、想象丰富奇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2、语言瑰丽奇峭,色彩浓重

课堂小结:本节课你过好这五关了吗?

1、文学常识关2、朗读关

3、内容关4、赏析关

5、写作特色关

课堂延伸:能用所学的方法学习其他诗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再见

《雁门太守行》教案篇4

一、导入

介绍作者导入: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李贺21岁时,因父亲的名字“晋肃”在当时犯讳,所以不准他应考进士。他只做过三年奉礼郎小官,辞官后心情一直抑郁不平。27岁就去世了。李贺的诗歌,除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统治者残暴的篇章。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李贺的这首《雁门太守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的。当时年仅17岁。

二、解题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诗中所述之事,已难以确考。这不是某一次具体战争,写意而非写实。

三、朗读诗歌

1、利用工具书,自主查找并标注生字字音。

2、听范读,学诵诗歌。

3、自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

提问:诗歌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

明确:三幅:敌军压境图,战后惨烈图,夜袭易水图。

五、赏析诗句

分小组自主合作赏析三幅画面,全班交流。

(一)敌军压境图

1、表现哪些内容?

明确:既是绘景,也是写事,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守城将士的斗志昂扬和严阵以待。

2、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

(二)战后惨烈图

1、表现哪些内容?

明确:战斗的规模大,战况的惨烈。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表现的?

明确: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去表现。

(三)夜袭易水图

1、表现哪些内容?

明确:将士的奋勇杀敌,天气寒冷,作战环境的恶劣。

2、和上一联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也是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去表现。

六、感悟诗情

研读最后一联,感悟作者情感。

1、诗人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明确:引用典故。

2、作者引用“黄金台”这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表现忠君报国的决心。

3、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点明主旨,抒写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怀。

七、自主背诵,齐诵结课

八、作业

1、积累李贺诗歌名句。

2、背诵并默写诗歌。

《雁门太守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体裁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培养热爱祖国光辉灿烂文化的情感。

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是无穷的,那种诗人心灵的震颤,与自然的融合,会深深打动每一个欣赏者的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学修养。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与李贺相约,与他们交流思想,领略他们的风采。

(二)作者档案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世称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中唐浪漫主义诗人代表。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死时仅二十六岁。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代表作有《李凭箜篌引》《秦王饮》《梦天》等,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四)划分节奏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五)生难字词

?黑云】厚厚的乌云。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摧】毁坏。

?角】军中号角。

?塞上】指北方、西北方长城附近的边境地区。

?燕脂】胭脂,色深红。形容战场血迹。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六)课文解析,整体感知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七)总结课文大意

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角声满天(战斗激烈)半卷红旗(夜袭敌营)霜重鼓寒(战斗艰苦)报君为君死(誓死报国)

(八)感悟课文手法及作用

首联:兵临城下,严阵以待(夸张,比喻)

颔联:战斗场面,悲壮惨烈(听觉,视觉)

颈联:视死如归,壮怀激烈(用典,侧面)

尾联:誓死杀敌,尽忠报国(用典,主旨)

《雁门太守行》教案5篇相关文章:

幼儿识字教案中班教案5篇

拔萝卜教案中班语言教案5篇

中班教案运动会教案5篇

户外活动教案中班教案5篇

中班安全教案防拐骗教案5篇

数鸭子教案音乐教案参考5篇

中班美术教案放烟花教案5篇

观潮教案第二课时教案5篇

健康教案幼儿园教案精选5篇

健康教案幼儿园教案推荐5篇

《雁门太守行》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5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