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可以利用教案来设计各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案应包括课堂讨论和互动的设计,以下是公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数学数与物的对应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数学数与物的对应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混合运算》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56-57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混合运算》是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56-57页的内容,本节课是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不带括号的两极混合运算。教材编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即:饮料问题及购鞋问题。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整理分析,归纳出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既锻炼了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又使其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分析:
在第二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些学生在课外还接触了两级混合运算,并从父母或其它渠道获得了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可以说,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有一定运算基础的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初步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同时,在自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等活动中,促使其各方面素质得以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教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重点:
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主要知识点为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以后进一步学习混合运算知识的基础,因而其作用是承上启下的。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本着生活化、问题化的思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获得实实在在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学时我以廉价超市清点库房这一现实情境为切入点,导出饮料问题,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发现数学信息,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整理归纳,又通过解决鞋子问题进一步探索、归纳出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最终使学生形成深刻的数学体验。
数学数与物的对应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正确感知4以内的数量。
2、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3、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植物花(樱桃花,油菜花,桃花,梨花,小凳子)挂图;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小朋友,春天到了,桃花开了,油菜花开了,樱桃花也开了!瞧,小蜜蜂嗡嗡嗡地飞来采花粉了,你们也想当小蜜蜂采花粉吗?”
二、游戏;学做蜜蜂采花粉。
1、出示蜜蜂图片,让小朋友学做小蜜蜂。要求;两只小蜜蜂就是两个朋友手拉手,三只、四只分别是三个、四个手拉手,练习1至4数与量的关系。口令;一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左飞飞,右飞飞。两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左飞飞,右飞飞三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左飞飞,右飞飞,四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左飞飞,右飞飞。
2、师:“小蜜蜂采了许多花蜜,要飞回家中酿花蜜了,我们来帮帮他们找找自己的家吧?”
3、讲述游戏规则;操场上分别摆放的有一只、两只、三只、四只小凳。一只、两只、三只、四只小蜜蜂要分别找到相对应的凳子上坐下,不能找错,否则就找不到家了。
4、放音乐,幼儿找相对应的小凳子。
5、音乐停,检查小朋友找家的情况,从而巩固数物对应的知识。并对小朋友给予肯定与鼓励。
三、活动小结。
引导幼儿知道小蜜蜂又爱劳动又聪明,他们不仅采了很多花粉,还能准确地找回自己的家,我们要向小蜜蜂学习。
教学反思
将数学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中去,选择他们熟悉的情境进行游戏,他们很感兴趣。此次的教学活动进行的很顺利,也很完美。
数学数与物的对应教案篇3
活动名称:
科学领域数学活动:《帮帮忙》(复习10以内的数物对应)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复习按数取物,按物取数,进一步感知数的实际意义。
2、喜欢参与数学活动,鼓励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的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发展幼儿听觉,提高倾听能力。
活动重点:
学会按物取数,按数取物。
活动难点:
学习按图示标记匹配相应的实物。
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幼儿认识1——10以内的数字,并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二、材料准备:一次性餐盘、菜单若干:蔬菜、水果的卡片若干,简单的超市场景;洞洞板、棋子(幼儿人手一套);1—10的数字卡各一张,教师示范板一套。
活动过程
一、幼儿听音乐取学具
二、复习认读数字1——10-----出示物品,根据物品的量用数字来表示。
三、情节游戏导入:
★以老师要招待客人需要幼儿帮忙买菜为由,导入此次活动。
1、请幼儿说一说老师请客可以准备些什么食物?
2、提出幼儿帮忙买菜的要求:按照菜单上的数字(带有图片标记)在餐盘里放上相应数量的菜(水果、点心等),如:菜单上有数字“8”和苹果的小图片标记,那么幼儿需要买8个苹果放在餐盘里。
★配菜游戏:
出示一盆配好的菜:教师有幼儿一起检查配好的菜是否正确(启发幼儿用添上1、去掉1或换数字的方法,使盆上的数字与实物对应)。
四、操作活动:
★请幼儿从棋子盒里取出数字棋子1——10,插在洞洞板最下面一行。
★游戏:“听声音插棋子”
1、老师敲铃鼓,请幼儿数一数,老师敲了几下铃鼓,就请幼儿在洞洞板上插上几颗棋子。(如:老师敲了8次,幼儿就在洞洞板上插8颗棋子,还是规定颜色,如敲了8下,请小朋友想想老师敲了几下,请你用红色插出来,(插8颗红色棋子)如果不限颜色,他把蓝色插上,后面很有可能找不到数字8了)。反复进行此活动,教师每次敲铃鼓的次数不同,幼儿从第一行一次插。
★插数字棋:
1、请幼儿看着自己洞洞板说一说。按物取数
提问;老师第一次敲了几下鼓?(8次)
2、8次用数字几表示?(数字8)
请幼儿从下面的蓝色棋子里取出数字8,插在8颗棋子的后面,并说一说8还能表示什么?
3、用同样的方式完成其他棋子的操作和提问。
★看数字插棋子:改按物取数
老师在演示版上插某种数量的同种棋子,请幼儿仔细观看,心里默数,然后将自己数的数用数字棋子表示在洞洞板上。(如;老师在演示版上插7只小鸡,幼儿仔细观察后将7只小鸡插在自己洞洞板上,然后让幼儿之间检查对错)
★翻数字,插棋子。
老师将演示数字棋子1——10无规律的摆在演示板上,请一名幼儿随意翻棋子,翻过来是几,请幼儿在洞洞板上插上相应数量的棋子,从第一行、第一列开始插。按数取物
五、幼儿相互检查、收拾学具,听音乐送学具。
数学数与物的对应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上下、前后,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等知识。
2、会按物体的数量、特征取物。
3、能将物体、点卡、数字正确匹配。
活动准备
1、红、黄色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即时贴点子卡各4个,小粘贴若干。
2、1—4数字卡一套,双面胶,动物火车教学挂图一幅。
3、红黄蓝绿色各类积木若干。
4、关于物、卡、数匹配的作业纸,笔,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游戏:请你像我这样做。
师:请你像我这样做。
幼:我就像你这样做!
分别拍肩、抱头、叉腰、拍退、跺脚等1—4次不等。
二、学习物、点、数的对应
1、出示动物火车挂图,学习1—4数、卡、物的对应。
“今天天气不错,爸爸妈妈们也来参与我们的活动,你的心情怎么样?这么开心热闹的聚会被森林里的小动物知道了,它们也赶来了,瞧,(出示挂图)看看谁来了?”
要求幼儿数一数一共有几节车厢?每节车厢里有几只动物?请个别幼儿分别在车厢上贴上点子和数字。
(注:点子卡有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红色、黄色。幼儿上前贴时,教师提要求请幼儿选择,如,贴上红色的三角形的点子卡。)
2、游戏:智能机器人
幼儿扮机器人,教师扮程序员,程序员给机器人下达指令,机器人按照指令去做。
每组一筐积木,“程序员”下达指令让“机器人”取积木。
如,(1)取2块红色的积木,把这两块积木放在你的小椅子下面,请这两块积木回家。
(即放回框里)。
(2)取3块形状相同的蓝色积木,把这三块积木放在桌子上面,请这三块积木回家。
(3)取1块绿色的积木,把这块积木送给你前面的小朋友,请这一块积木回家。
(4)取4块相同颜色相同形状的积木,把这些积木放在小椅子上面。请这些积木回家。
(5)取2块黄色的积木,把这块积木放在头上面,放在腿下面,请这块积木回家。
三、完成作业纸,巩固物、卡、点的对应
每组一盒彩笔,每人一张作业纸,请幼儿完成。家长可以协助,做正确的教师在作业纸上贴一小粘贴鼓励。
注:应该说,这节活动对小班下学期的幼儿来说,还是比较难的,很多知识融会贯通于30分钟的一节活动中,挑战性可想而知,昨天刚刚组织完这节活动,效果不错,整个活动幼儿动手的机会多,动手的时间也多,可以说,每个环节都是幼儿在动在说,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适时的时候给个指令,所以他们很感兴趣。特一下教案作为资料保存下来。
数学数与物的对应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把相关物体进行一一匹配,感知一一对应的数量关系。
(2)萌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尝试着说出自己的想法。
(3)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4)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分析】
一一对应是比较物体的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简便、最直接的方式。不仅可以比较出两个集合之间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发现相等关系,这是幼儿数概念产生的一个关键性步骤。因此,让幼儿通过尝试一一对应的操作匹配能较好地为幼儿进行“比较活动”作好准备。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经常不能持久地参与活动,而且他们对自己感知到的东西缺少表达的习惯和方法。因此萌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培养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很重要。
2、活动重点:通过活动,初步学会相关物体的重叠或并置匹配,感知一一对应的现象。
3、活动难点:获得一些有关对应的经验。
?分析】
活动中幼儿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来获得重叠和并置的对应方法.并通过这种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在活动中教师不向幼儿传授一一对应的方法,而是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这有利于幼儿认知结构的发展.有利于他们以后对数概念的理解。
说活动准备
1、前期生活经验准备:幼儿有春游、捉迷藏、乘车的生活经验。
2、教具准备:小娃娃胸饰一个(教师)。小狗、小猫、小鸡、小兔、小猴的胸饰各五个(小朋友)。分别印有“1”、“2”、“3”、“4”、“5”数字的帽子各五顶。分别画有“1”、“2”、“3”、“4”、“5”的点子的.长椅子五把。分别画着2根骨头、l条小鱼、3条小虫、2棵青菜、3只桃子的盘子贴绒五个。
说活动过程:
引出活动:出游准备,戴帽子1、提示语:小娃娃要带小狗、小猫、小鸡、小兔、小猴一起去春游,请你想一想,应该带些什么东西呢?
幼儿互相讨论要带什么(吃的)回忆经验,展开思路。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提示语:还可以带上什么有用的东西呢?怎么戴帽子呀?
引导幼儿说出戴帽子。(一个小动物头上戴一顶帽子)感知重叠对应的关系。
课后反思
上完后,自我感觉良好,至少是按照自己的设计顺利的完成了!上完后才发现,还是自己的功底太薄,对这一数学思想的领悟远远不够。周主任说得非常有道理,一一对应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是解题时所运用的一种思路,不应当停留在生活中的一一对应,可以在数学中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内涵。
数学数与物的对应教案5篇相关文章:
★ 数学圆形教案5篇
★ 数学点数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