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案中,教师可以加入互动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一份清晰的教案能帮助教师在课堂上保持逻辑性,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以下是公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画灯笼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画灯笼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在一定范围内胆地进行作画,并正确使用剪刀,剪出细长条,制作简单的平面灯笼。
2.喜欢参与手工活动,初步体验制作装饰品的快乐。
3.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活动重点:
画红红的灯笼活动难点:正确使用剪刀,剪出细长条,制作简单的平面灯笼。
活动准备:
(1)班级内架好相应的线,悬挂灯笼用。
(2)各种色彩的正方形和圆形纸若干。
(3)记号笔、双面胶每人一份。
(4)各种形状的小灯笼实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们有几个小朋友带来了小灯笼打扮教室,你们看看,这些灯笼够了吗?不够我们该怎么办?
二、讲解示范:
1.提问:你看到过什么样的灯笼?
2.告诉幼儿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正方形和圆形的`彩纸。
3.请个别幼儿在纸上胆作画。画前先请他说说准备画什么样的灯笼,老师提醒幼儿要把图案画,以便让人清楚地知道这是什么灯笼。
4.老师示范剪流苏。
先将一个小正方形纸折一个细长条,打开后,用剪刀从下往上剪流苏。直至剪到刚才的折线处。
5.将剪下的流苏和幼儿讨论后,贴在刚才画好的灯笼的下方中间处。
三、幼儿操作:
老师注意提醒幼儿要将图案画在纸的中间,并且画。流苏尽量剪细。
四、展示作品:
活动延伸:
幼儿将自己做的灯笼悬挂在事先准备好的线上。然后相互介绍,和欣赏。
活动建议:
通过本次绘画活动不仅锻炼幼儿胆动手,还使孩子们知道了要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挂灯笼,因此,在绘画活动中,不要求幼儿机械地模仿教师的俘,要让孩子亲自参与或通过游戏等孩子喜欢的活动中培养孩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涂色时,我给孩子们示范涂色、讲解注意事项,颜色要涂均匀、涂满,不要露出白色。孩子们在动手操作时表现的很认真很感兴趣,有的孩子还互相提醒。
利用游戏化的语言、儿歌,示范、提示幼儿正确的使用剪刀进行剪纸活动。活动的本身美工操作活动幼儿就很感兴趣,加之用生动、富有童趣的语言,孩子们在快乐的活动着、发展着,在这样的行为下,幼儿一定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活动反思:
1、虽然本班幼儿入园至尽已进行了一系列的圆形折叠粘贴活动,但是由于孩子们之间能力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开展这一活动的过程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多种俘,它们分别是用12片、16片、20片圆形纸片制作的灯笼,使孩子们能根据需要有目的地选择制作。
2、活动进行过程中,要启发幼儿互互学,同伴之间交流分享制作经验,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
画灯笼教案篇2
小班美术粘贴灯笼活动可以调动小朋友们的活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小朋友在粘贴灯笼图案完成作品中找到满足感。以下是小班美术粘贴灯笼教案,欢迎参考!
活动名称:小灯笼的聚会
目标:
1、用直线和围圈的方法做成各种灯笼。
2、能大胆地想象并尝试独立设计灯笼的图案。
准备:
1.长方形色纸,长纸条。
2.蜡笔,剪刀,浆糊。
过程:
1.出示各种各样灯笼的图片,幼儿展示自己带来的玩具小灯笼。·
提问:图片上的灯笼你都见到过吗?有些什么颜色?灯笼外面的图案是怎么样的?(有的是彩色的,有的上面有很多图画好像我们看的连环画。有的上面写字的,是让你猜谜语的`)什么时候人们会挂上灯笼?(国庆节,元宵节各种喜庆的节日)灯笼能用什么材料来做?(布,塑料,纸)
2、教师示范讲解小灯笼的制作方法。
看一看,老师的小灯笼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纸)上面有些什么图案?你们想不想自己做一个小灯笼呢?
展示制作步骤。
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先在纸上画上你自己设计的图案,注意把有图案的一面对着自己。
剪的时候注意不要剪到底。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个别能力差的幼儿。
3)探索除了这样剪,你还能想出更多的制作方法吗?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讨论交流。展示幼儿作品。教师与幼儿一起布置,开一个小小灯展。
画灯笼教案篇3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王京和李良做灯笼的过程,懂得合作愉快的道理。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赞扬、布置、漂漂亮亮”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后的问题理解课文。
重点
难点 了解王京和李良做灯笼的经过,懂得“合作真快乐”的道理。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做 灯 笼
王京和李良是同桌。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王京和李良是同桌。
王京是班里公认①的小画家。她的画儿不光受到同班同学的赞扬②,还在学校的美术大赛中得过奖呢。[句导读:“不光……还……”写出了王京的画儿画得好。要读出称赞的语气。]
段导读:介绍了王京画画儿好的特长。
李良可不爱画画儿,但是他的手很巧,会捏泥人,会做飞机模型,还能用草叶编小蚂蚱。[句导读:用称赞的语气读。]
段导读:介绍了李良会做手工的特长。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分别介绍了王京和李良的特长,王京会画画儿,李良手巧。
新年快到了,同学们都行动③起来,想把教室布置得漂漂亮亮的。王京想画一幅画儿,把它贴在教室的墙上。可是她发现已经④有好几个同学在画画儿了。那做什么好呢?[句导读:读出很为难的语气。]王京把心事⑤告诉了李良,没想到李良也在烦恼⑥呢。原来李良扎了一个漂亮的纸灯笼,正在发愁⑦白白的灯罩缺少点儿色彩呢。[句导读:交代了李良发愁的原因。]李良想了想,忽然⑧有了主意。他对王京说:“咱俩合作⑨吧!你在我扎的`灯笼上画画儿,好不好?”[句导读:要读出郑重的语气。]王京听了很高兴,使劲点了点头。[句导读:“很高兴”“使劲”写出王京很愿意合作。]
段导读:写李良真诚邀请王京与他合作。
王京在李良做的灯罩上,画了花草,画了树木,画了可爱⑩的小金鱼……还写下一句话:“合作真快乐!”[句导读:具体写王京在灯笼上绘画和写字的情形。]
段导读:写王京和李良合作做了一个漂亮的灯笼来布置教室。
同学们看了,使劲鼓起掌来。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李良和王京合作做了一个漂亮的灯笼来布置教室,并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快乐。
字 词 导 读
①公认:大家一致认为。
②赞扬:称赞表扬。(例句)他拾金不昧的行为受到了大家的赞扬。
③行动:为实现某种意图而具体地进行活动。
④已经:表示时间过去或事物完成。
⑤心事:心里盘算的事。
⑥烦恼:烦闷;苦恼。
⑦发(fā)愁:因为没有主意或办法而感到愁闷。“发”还读fà,如理发。
⑧忽然:表示来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
⑨合作: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例句)这个风筝是我和小方一起合作完成的。
⑩可爱:令人喜爱。(例句)妈妈用巧手给我做了一个可爱的洋娃娃。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合作真快乐”的道理。
2.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生字卡片;一个灯笼。
一 揭示课文题目,导入新课
1.教师拿出一个灯笼,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在哪里见过它?(学生自由发言)
2.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个灯笼,说说这个灯笼的样子。引导学生从灯笼的形状和图案等多个角度介绍灯笼的样子。
3.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做灯笼》。
4.看到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谁做灯笼?做了个什么样子的灯笼?怎么做灯笼?)
二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仔细读一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对照拼音,朗读课文。生字要多读几遍。
3.同桌检查朗读。注意纠正对方的读音。
4.认读生字卡片。
5.开火车认读生字。
三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根据课文题目,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2.指名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
3.学生汇报分段的情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王京和李良是同桌。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分别介绍王京和李良的特长,王京是个小画家,李良手很巧。
第三段(第4~6自然段):王京与李良合作做了一个漂亮的灯笼来布置教室,并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快乐。
四 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了解李良和王京的特长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二段。
2.李良和王京的特长分别是什么?在课文中标画出来。
3.了解王京的特长。
(1)出示句子1:王京是班里公认的小画家。追问:“公认”是什么意思?(大家一致认可。)
(2)出示句子2:她的画儿不光受到同班同学的赞扬,还在学校的美术大赛中得过奖呢。分析“不光……还……”表示什么意思。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
4.了解李良的特长。朗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找一找李良有哪些爱好。
(他的手很巧,会捏泥人,会做飞机模型,还能用草叶编小蚂蚱。)
5.再次朗读课文第一、二段。
五 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了解两个人合作的经过
1.这两个人为什么要做灯笼呢?(新年快到了,同学们都行动起来,想把教室布置得漂漂亮亮的。)
2.这两个人是怎样合作的?
(1)学生自学课文第4、5自然段,并请同学说一说。
(2)你是怎样评价他们的创作的?
(3)王京为什么在灯笼上写上“合作真快乐”这几个字呢?(两个人一起做了一个漂亮的灯笼,为布置教室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发挥了两个人不同的特长。因此,他们感受到合作真快乐。)
3.指名读第6自然段。想一想同学们为什么为他们鼓掌。
4.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5.说一说,在生活中你和他人合作的经历。
六 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1.本课选材贴合学生实际,大多数同学都有因为某一节日而布置教室的经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导入新课时,教师以实物——一个红灯笼为切入点,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设置的情境当中。
2.王京在灯笼上所写的“合作真快乐”是理解本文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能够意识到互相合作、互相帮助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后的提问理解课文。
画灯笼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继续学习看图示折纸,先折“双三角”再折出灯笼。
2、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3、发展幼儿空间辨别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4、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
1、人手一张彩色方形纸;颜色有红、黄、绿等。
2、操作卡片《灯笼》折纸图示1份,半成品1份,未吹气成品1份,装饰好的灯笼一只。
3、彩色长纸条、剪刀、浆糊、棉签、颜料。
活动流程
导入活动—幼儿学习折叠方法—幼儿操作—评价活动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教师:国庆节时,小朋友们在大街上看到挂在店门口那圆圆胖胖的是什么?
2、引导幼儿学习灯笼的折叠方法。
(1)出示折纸图示,明确图上各符号所代表的意思。
(2)幼儿按操作卡片图1、图2、图3折好:图1把正方形纸对角折成三角形;图2、图3把两只尖角分正反对准直折成正方形。
(3)教师出示半成品讲解并演示图4“双三角”的折法:一只手插入中间,另一只手对捏两道边后,用手抹平就成图4下面继续图5、图6、图7折成图8,教师再拿出没吹气的灯笼示范吹气的方法。
3、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教师:请大家开始折双三角,折好再按图5、图6、图7折成图8.折的时候注意折边要整齐,每折好一个步骤都要用手把纸抹平,全部折好后,再用剪刀把长条纸剪成细丝状,贴在灯笼底部,上面贴两根细纸条作为挂的带子,吹好气以后再把上面的两根细纸条连接贴好。
(2)请小朋友用颜料、棉签,给灯笼轻轻画上好看的图案。
(3)幼儿操作,教师辅导。
帮助有困难的幼儿完成折纸,并指导幼儿粘贴,注意粘贴的部位并保持整洁。
3、评价作品,结束活动。
把做好的灯笼悬挂在窗台上,让全体幼儿来欣赏,找出折得好或装饰得好的灯笼,让幼儿说出喜欢哪一个,并说出为什么喜欢。
活动反思:
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趣较高,当教师示范吹出灯笼的'时候表现的非常新奇,还给与教师鼓掌,也由此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欲望。能力强的孩子能够根据图示一点一点的进行活动,而能力弱的则需要教师的指导或其他同伴的帮助,才能完成。但是整个活动能进行完,孩子也在此基础上能有创新,将灯笼变成了话筒。
画灯笼教案篇5
一、活动目的:
1、学习制作简单的福灯笼,并进行装饰。
2、喜欢参与手工活动,初步体验制作灯笼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教师自制的小灯笼。
2.红色卡纸、黄色蜡光纸、剪刀、笔、彩线、胶水、抹布等。
三、活动过程:
导入:孩子们你们知道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元宵节)在这个节日里你们吃过什么?(汤圆)玩过什么?(灯笼、烟花……)
1、教师出示自制的灯笼
提问:你们觉的这几个灯笼漂亮么?(好漂亮)和你们元宵节买的灯笼有什么区别?(我们买的灯笼是用电池,还带音乐,这个是用蜡烛的;图案也不一样颜色也不一样……)你能看出这几个灯笼用什么材料制作的`?(纸杯、饮料瓶、彩纸)那你们知道什么时候人们会挂上灯笼?(国庆节,元宵节各种喜庆的节日)
2、观察操作材料,了解制作灯笼的方法
(1)观察材料,了解其用途
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各种材料,现在你可以和你的好朋友商量一下用什么材料也制作一个漂亮的灯笼呢?(幼儿互相讨论制作灯笼所需的材料)
(2)教师讲解示范制作灯笼的方法
长方形纸上写上各种福字;装饰上下两条长边;折成长方体、圆柱体或三棱柱,粘牢连接处;在顶部系上线绳;底部装饰穗头。
(3)教师交代要求,幼儿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个别能力差的幼儿。
3、展示作品
幼儿手提灯笼,相互欣赏、相互交流。
画灯笼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赏花灯、猜灯谜是元宵节的风俗习惯之一,感受过节的愉悦心情。
2、能用清楚连贯的语言描述自己的'花灯,并讲述一个谜语。
3、发展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活动背景:
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孩子们纷纷跟着大人前去公园参观灯会。
活动准备:
1、物质:每人准备一盏花灯,上面贴有一则谜语,小奖品若干。
2、知识:有关过节的生活体验。
活动进程:
一、导入
师:(开门见山引入)正月十五闹花灯,赏灯猜谜就是我们元宵节的风俗习惯之一。
二、展??
1、赏灯活动。
(1)幼儿相互欣赏各自的花灯,教师引导幼儿用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花灯的形状、颜色、名称及特别之处等等。
(2)请几名介绍有特色的幼儿给大家介绍自己的花灯。
2、猜谜活动。
(1)教师将幼儿分成两组,a组持有花灯和奖品,并给b组幼儿念谜语,b组来猜灯谜,猜中了即得到奖品。教师讲清玩法后,幼儿自愿展开游戏。(根据时间进行交换)
(2)集体讲述自己猜谜的情况:谁猜中了我的灯谜?我自己猜中了几个灯谜?
(3)集体将难猜的灯谜找出来,大家一起猜,或带回家请爸爸妈妈帮助猜。
三、结束
将a组和b组得到的奖品比一比,看哪队胜利了?
师:鼓励幼儿将自己猜到的谜语回家说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来猜一猜。
画灯笼教案6篇相关文章:
★ 咬饼干画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