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教案精选6篇

时间:
Kris
分享
下载本文

老师借助教案可以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是老师为了顺利开展教学提前撰写的书面文稿,以下是公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认识的教案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

认识的教案精选6篇

认识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关系,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

2、通过观察与操作,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

3、借助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遵守、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重点难点:

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

教具准备:

钟表课件、实物钟表。

第二十九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引出秒的概念。

1、出示第59页主题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做什么?

(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和观众们都在期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他们正在倒计时:十、九、八、七、……二、一)

2、老师提问:人们倒计时时喊的“十、九、八、七、……二、一”每个数字之间经历多长时间?(1秒)

师小结: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就来认识秒。

二、出示学习目标:

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关系,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

三、出示自学指导:

1、小明和妈妈来到钟表店,这里都有什么样的表?

2、拿出一个有秒针的钟表,请同学们观察,你能从钟面上发现什么?

3、在钟面上怎样表示1秒呢?

四、后教环节:

1、课件出示一个有秒针的钟表,请同学们观察,你能从钟面上发现什么?(我发现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还有秒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还有一些小格。

师说明:同学们说得很正确,钟表上又细又长的针就是秒针。

2、在钟面上怎样表示1秒呢?

(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

用课件演示秒针走一小格的动作。请同学仔细观察。

3、请同学谈谈对1秒钟有什么感受。

4、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课件中的表, 老师演示秒针走一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生: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也在走,分针走一格是1分,所以1分=60秒。)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1分=60秒。

5、出示有秒针的实物钟表,和同学们共同感受1分钟有多长。

请同学们谈感受。(1分钟比1秒钟长,但1分钟也过得很快)

6、出示课本61页做一做第2题,了解1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

现在给同学们1分钟的时间,你亲自实践一下,这段时间可以做些什么,然后把你的感受告诉小组的同学。

五、当堂训练: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大约每天睡9( ) 穿衣服大约需要20( )

烧一壳开水大约需要25( )

2、填一填。

人1分钟脉搏跳( )下,1分钟做( )道题

1分钟写( )个字。

3、填空:

深呼吸1次用( )秒,15秒内能深呼吸( )次。

从1数到30用了( )秒。

1分=( )秒,120秒=( )分

4、绕操场跑1圈,王刚用59秒,李月用了1分零3秒,谁快些?

六、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秒的认识,知道了1分=60秒,还感受了1分、1秒有多少长,常言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同学们从现在开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时间的主人吧!

认识的教案篇2

【教材分析】

教材把倒数的认识编组为分数乘法这一单元的最后独立一节,其意图就是突出这个知识点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倒数的概念是学习分数除法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乘为乘这个数的倒数。教材还注意突出倒数是表示两数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要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倒数不能孤立存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意义,通过对乘法算式的观察,能够比较容易的掌握本课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找出规律。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口算下面各题

640

380

活动二:教学倒数的意义.

1、上面的两组题有什么不同?

2、像第二组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3、举例说明什么叫做互为倒数.

4、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

5、让学生试着说一说第二组算式中两个数的关系.

活动三:教学例题(求倒数的方法).

观察上面第二组算式,发现规律进行归纳.使学生明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是互相调换位置的.

怎样找出的倒数呢?你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找出来吗?

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1的倒数是多少?:0有倒数吗?

0为什么没有倒数?(因为0不能作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

活动四:做一做书第24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时

活动五:巩固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2题.学生完成。

2.做练习六的第3题.学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下理由.

3.做练习五的第4题.

活动六:质疑总结

通过对倒数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认识的教案篇3

设计说明

本节课知识是在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法后学习的,主要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学习,学生在知识和学习方法上都有了充分的准备,通过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本次教学设计主要注重以下两点:

1.注重情境创设,感知大数。

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数的初步感受,意识到这么大的数只有先分级才能进行读写,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

2.关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放手自主探究。

学生经过亿以内数的读写法的学习后,已具备了大量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亿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解,因此,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大胆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并通过合作交流寻求方法,使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在活动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都知道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但是现在它非常苦恼,你们想知道是为什么吗?(课件出示教材19页例1情境图)

师:看到这幅画面大家有什么想法?(生汇报)

师:人口仍在快速增长,对地球的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你们知道地球上大约有多少人吗?(生回答7000000000人)

师:这个数很大,你会读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亿以上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

认识的教案篇4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2.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会数位的意义。

3.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重点: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

难点:数数过程中,当数到接近整百数时,下一个数是多少。

小棒100根、铅笔100枝、橡皮100块、糖果100块、幸运星100颗、投影片。

一、新课导入

师: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

生:我们认识过0到20这些数。

师:谁能从0数到20

生:0、1、2、3……20(拍着手)。

师:谁能接着往后数?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生1:21、22、23……30。

生2:31、32、33……50。

生3:51、52、53……70。

教师示意一起数。(师生一起拍手接数:71、72、73……100、101、102……110,从七十数到一百,学生数的特别带劲儿,但数到100后学生开始数得不整齐了,部分学生开始出错了)

师:大家能数那么多数,真了不起啊!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是不是要经常数数呀?例如……

那么你能猜出今天有多少位同学来上课吗?

生1:30位。

生2:28位。

生3:32位。

师:还有和他们猜得不一样的吗?

生:31位。

……

师:到底有多少位同学呢?请你们自己数一数,好吗?(学生开始数,有的边看边数,有的用手边点边数,还有的站起来数,非常投入)

师:谁能说说你数的结果是多少位同学?

生1:30位。

生2:32位。

生3:29位。

生4:31位。

师:谁愿意领着大家一起数?

(请一名学生边点边数,这位学生指着,大家跟他一起数,数的结果是32位同学)

师:今天有32位同学来上课,32比我们以前学过的20多一些。

刚才大家数数的时候数得那么好,可是数大数的时候却遇到了困难,看来能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还真不太容易!不过没关系,只要大家像刚才那位小朋友一样,边点边数,点得和数得一样快,相信你一定能数对!

二、探究新知

(一)数数活动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数学,每当假期到来,我们都会准备许多奖品,想发给我们班同学,请大家帮老师数一数,每个小组有4样奖品,谁来说说你们组都有什么?

生:我们组里有铅笔、橡皮、糖果、幸运星。

师:请每位同学选一样奖品放在桌前。

师:仔细观察一下10个这一堆儿,10个是这么多。

师:请你再数出来10个。

(学生从袋子里又数出了10个,放在桌上。)

师:现在是多少个?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20个。

师:再仔细观察20个这一堆儿,20个是这么多。

师:请你把奖品都倒出来,想想刚才10个一堆、20个一堆那么多,再观察一下你面前这一大堆,猜猜这一堆大约有多少。

生:有80个。

(引导学生将话说完。)

生1:我的糖大约有80个。

生2:我的铅笔大约有200枝。

生3:我的幸运星大约有70颗。

生4:我的橡皮大约有90块。

……

师:那么到底有多少呢?请你仔细数一数。

(学生能数那么多奖品非常兴奋,非常认真地数着……有学生数完了。)

师:谁来说说你数了多少?(学生抱着奖品举手回答,把自己数的结果告诉大家)

生1:我数的铅笔是98枝。

生2:我数的星星是100颗。

生3:我数的橡皮是98块。

生4:我数的糖是100块。

……

师:同学们数了那么多的奖品,大家数的结果都不一样,老师想知道大家是怎样数的,谁到前面来数给大家看?(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我记得刚才有同学数的是98块橡皮,你来数数好吗?(教师帮这位同学把橡皮拿到前面,学生在实物投影下边拿边数,其他学生帮着他一起数,……结果是100块橡皮)

师对数的学生说:你刚才数的是98块,现在大家数的是100,说明你刚才数错了,没关系,只要你以后都像刚才那样认真,边拿边数,拿得和数得一样快,相信你一定能数对。

师把100块橡皮放在实物投影下:大家看,100块橡皮就是这么多。

师:还有哪些同学数的也是100块?

(大部分举手。)

师:其实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每袋奖品都是100,这些同学数对了。请数得对的学生,对数得近似的学生给予适当鼓励和赞许!

(二)发展活动(估数)

师:下面我们做个游戏。(教师抓一把糖,放在实物投影下)

师:猜猜看,这些糖大约有多少块?

生1:大约有40块。

生2:大约有32块。

生3:有18块吧。

……

师:那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教师一个一个地拿糖,学生数,数的结果是26块)

师:原来是26块,刚才猜二十几块的都比较接近26,这些同学猜得比较接近。请同桌也这样猜一猜,数一数,看谁猜得准、数得对!

(学生同桌两人做游戏。)

……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数一个大数时,可以10个10个地数,今后我们将继续学习。

三、巩固提高

1.完成课本第35页“做一做”的第1题。

同桌之间数小棒。一人分,一人数,发现数错的互相纠正。

2.完成课本第35页“做一做”的第2题。

同桌比赛,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100以内的数。谁愿意来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获得了哪些数学知识?(让生畅所欲言,引导说出本节课所学内容)

认识的教案篇5

活动目标:

一、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能不受梯形摆放位置的影响,在各种图形中正确找出梯形。

二、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ppt课件、装有几何图形的信封若干、包含有梯形的几何图形贴画若干、音乐。

活动过程:

一、通过情景,复习以前学过的几何图形,引出梯形。

"小兔子的这座房子是什么样的?""是由什么几何图形组成的?"(提示孩子举手发言)总结:这是一座特别的房子,都由几何图形组成的,有梯形的房顶,圆形的窗户,正方形的身体,长方形的门和正方形的门,在黑板上一一出示梯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二、观察图形

(一)、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大家仔细看看梯形是什么样子的?""和长方形相比呢?","屈。老师。教。案网出处"总结:原来梯形有四个角、四条边,上下两条边是平平的、不一样长,左右两条边是斜的。

(二)、情景找一找梯形"小兔子的家周围有梯形吗?有几个?"引导幼儿找一找,数一数。

(三)、认识不同摆放位置的梯形变换梯形的位置,(拿梯形教具演示)让幼儿明白原来梯形可以倒着放、躺着放、斜着放、随便朝那边放,它还是梯形。(课件展示不同摆放位置的梯形)。

三、游戏操作

(一)、找一找、贴一贴小兔子设计了一条漂亮的几何图形的路,请小朋友帮小兔子把路铺好,从信封里的几何图形中找出梯形,铺在梯形的砖上,要注意有的梯形宝宝是经过变魔术的,其他的图形归类放好,师幼找错纠正。

(二)、走一走小兔子的路铺好了,我们一起去找小兔子郊游吧,大家排好队,踩着梯形的砖铺路,一起去郊游(游戏中结束)。

教学反思:

对于梯形,大多数孩子对他都邮感性的认识,这节课我结合幼儿这种感性认识设计了:给小动物喂饼干,找一找,涂一涂,看一看,拼一拼等环节,强化这种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比较,老师的点拨,把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多样的活动形式,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课件的播放让幼儿认识到梯形的多样性,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理解梯形的特征。

当然,在这节课的设计问题上,我做的还不够准备比较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使小朋友在游戏中学到更多知识。

认识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及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并掌握圆心、半径与圆的位置和圆的大小的关系,掌握半径与直径的特征及关系。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及其空间观念的建立。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画圆的步骤和掌握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画圆的步骤和掌握画圆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请你说出下面各图形的名称。

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它们都是由什么围成的?(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2.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出示投影片),如硬币的面、有些钟表的面及有些桌子的面都是什么形的?(圆形)(用抽拉复合投题片抽去实物图形,剩下圆形。)

3.(电脑屏幕演示)一根绳子,一端固定,另一端拴一个小球,甩一周,小球留下的轨迹就是一个什么图形?(圆形)谁来指指屏幕上哪儿是圆形?

教师介绍圆上、圆内、圆外。

4.圆和学过的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平面图形;不同点:圆是曲线围成的图形。)谁能说一说你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1.借助工具画圆,进一步认识圆是由一条封闭曲线围成的。

(1)用你准备的圆形物体画一个圆。

(2)说说你是怎样画的?(沿着它的周边画一圈。)请你用剪子把这个圆剪下来

2.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1)认识圆心。

①把你剪的圆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折过若干次后,可以发现什么?小组讨论讨论。

②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画圆时固定的一点,就叫做圆心。

(2)认识半径及半径的特征。

①请学生在圆上找一点。学生动手:以圆心和圆上找的一点为端点画一条线段。

师介绍: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用r表示。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段?半径必须具备哪些特征?(半径是一条线段,两个端点分别在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

②请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画半径,看谁画得多。还能画吗?这说明了什么?(半径有无数条。)

③用尺子量一量这些半径,你发现了什么?(同圆或等圆半径相等。)

(3)认识直径及其特征。

①我们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小组讨论讨论。(折痕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

②我们就把这样的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用字母d表示。

追问:直径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③想一想:直径有多少条?你是怎样发现的?让学生画出几条直径,并且量一量,你又发现了什么?(直径有无数条,同圆或等圆的直径相等。)

(4)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①通过刚才的画一画,量一量。你除了发现半径、直径的特征外,还发现了什么?(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或半径等于直径的一半。)

②用字母表示上述关系:

③老师拿出一个直径是40厘米的圆,这个圆大不大?它的半径与你手中的那个圆的半径相等吗?它的半径是你手中那个圆的直径的一半吗?说明了什么?(圆的特征及直径、半径的关系必须在同一个圆或相等的圆中才存在。)

(5)练习。

(1)课本第108页的做一做:

用彩色笔标出下面各圆的半径和直径。

说明理由。

(2)课本第109页第3题:填表

(3)课本第109页第5题:

①指出下边圆里的几条线段中哪一条是直径。

②量一量这几条线段的长度,可以知道,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直径是最( )的一条。

③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用下面的方法测量没有标出圆心的圆的直径。

出示投影片。

3.学会用圆规画圆。

(1)教师拿出一个圆规,提问:谁认识这个工具?(圆规)你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吗?

(2)学生初步尝试画圆,请你用手中的圆规试着在纸上画一个圆,你是分几步画的?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帮助。

(3)谁来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画的?老师按照你说的在黑板上画一个圆。

一边画,一边归纳画圆的三个步骤:

① 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什么?(半径)

② 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

提问:画圆时固定的一点就是什么?(圆心)

③ 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可以画出一个圆。

提醒学生画圆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 重心应放在有针尖的一脚;

② 两脚间的距离不准变。

(4)请你按照上面的步骤,在作业本上再画一个圆。

(5)用圆规画出半径为3厘米的一个圆,并用字母o,r,d分别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6)看看你在纸上画的这几个圆有什么不同之处?(这几个圆的位置不同,大小也不相同。)

想一想:圆的位置是由谁决定的?圆的大小又与谁有关系?(圆的位置是由圆心决定的,圆的大小是由圆的半径决定的。)

板书: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小结:画圆时应先确定圆心,然后按照指定的半径长度为半径来画圆。圆的大小取决于半径的长短,与圆心的位置无关。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许多多实际问题:

日常生活中,为什么把车轮都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这是为什么?(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车轴应放在圆心的位置,这样,车轮滚动时,车轴才能保持与地面一样的距离,从而使车辆行驶平稳。)

(四)布置作业

认识的教案精选6篇相关文章:

认识的教案7篇

认识的教案最新7篇

认识的教案优秀5篇

0的认识教案最新7篇

认识的教案推荐5篇

认识竖的教案5篇

认识竖的教案最新8篇

认识数字的教案8篇

让幼儿认识水果的教案8篇

小班1~5的认识教案7篇

认识的教案精选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38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