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歌教案5篇

时间:
Anonym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数学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因为我们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写好教案之后是可以让自己教学上的重点有突出的,以下是公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花之歌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花之歌教案5篇

花之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语言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关键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点拨法、引导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在这里不仅孕育着中华灿烂的文化,还涌现出了许多人物事迹,他们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缠绵悱恻,有的惊天地、泣鬼神,还有的平凡中透着伟大,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一位81岁的平凡老人的不平凡的故事。

2、揭题,板书课题

3、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词语,重点强调“宿”“劲”的读音。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总结课文主要内容方法:人物+事件+关键词)

(3)默读课文,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老人确实老了,年岁大了?

(4)全班交流。

二、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课件)

(1)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课件)

a、点拨: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b、计算:一亩等于667平方米,普通教室大概有50平方米,那3700亩相当于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呢?(5万间)

c、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人?

d、指导朗读。

(2)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课件)

a、读完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b、你觉的这段话的画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

c、这段话中两个“全”,你有什么感受?

d、指导朗读这段话。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课件)

a、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b、81岁高龄的老人数十年如一日,15年,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在这沙漠地带创造了一片绿洲,让我们带着惊叹,钦佩,赞美的语气一起再读读老人创造的奇迹。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和老人所处的环境艰苦

(1)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的大地上随处可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课件)

(2)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a、根据同学交流,课件出示“知识链接”介绍晋西北的干旱、霜冻、沙尘暴。

b、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c、理解“肆虐”“盘踞之地”的意思。

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了这片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那么,老人的生活环境又如何呢?(想象老人战胜恶劣环境困难种树的一个场景)

(3)师引入:“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中老人创造的奇迹,来感受老人的不容易。

三、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 看到了这样一位老人,作者在离开老农的小院时,深有感触,你能找出作者的感触的句子吗?

2、课件出示。

3、“山川共存,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4、老人怎样实现自身价值?“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

5、作者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是什么意思?

6、出示资料,介绍老人。

7、写话练习。

四、读课文,找找如此瘦弱的老人却创造了什么奇迹。用“【 】”找句子,并用“△ ”打出重点词语。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五、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

1、“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

先感受老人在家乡的大山上植树造林的大背景:

(1)晋西北在我国的什么地方?这里的环境有什么特点?交流资料、图片。

(2)课文哪个自然段对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作了生动的描写?

(3)学生自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找出这里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重点句子,并有“△”打出句子内的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

交流:

a、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b、“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4)、出示句子:“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我句话有哪几个明显对比的地方?(如此险恶的地方--瘦小老头)

(如此险恶的地方--创造绿洲)

(瘦小老头--创造绿洲)

再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说一说。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根据第三自然段,想象:说说老人在这样小环境中植树了一天疲惫不堪回到这个院子里时的事情。

六、总结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学习这位老人,用自身的双手植树造林,绿化家园,让绿色流进每一个人的心中。

七、布置作业(略)

八、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小环境------艰辛

花之歌教案篇2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长江之歌》的学习,从音乐的角度联系地理上祖国的山川地貌;历史上的荣辱兴衰;文学史诗人咏长江的名言佳句,结合先进的现代教育媒体,把视与听、音乐的与非音乐的,直接的与间接的知识点融汇贯通,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之情。

2、《长江之歌》采用了什么样的典型的创作方法。(重复与对比)它们的运用在音乐作品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学唱《长江之歌》

三、课时:

两课时

四、教具:

磁带、录音机、幻灯片、幻灯机、投影片、投影仪、录像带、录像

机、黑板、钢琴、银幕。

五、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它们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

一、课前音乐:播放录像专题电视连续节目《话说长江》插曲《江河万古流》

二、组织教学(略)

三、导入新课

1、导入: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们哺育了江河沿岸的亿万华夏人民。以前我们接触过描绘黄河的作品。(提问:请学生抢答是哪一部作品,作者是谁?[《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今天让我们来看另一条母亲河、她就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

2、提问:哪些同学去过长江边?结合学生对亲历长江边的感受,穿插两首唐代诗人漫步长江边时吟诵的诗句。

其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其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其中穿插放映两张摄影作品(幻灯片)

3、点题并板书:长江之歌

4、集体朗读歌词

5、在歌词的第一句中唱到:“你从雪山走来”是哪一座山?你向东海奔去,那入海口又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评价并加以必要的补充)。(打开投影仪,放下银幕,打出“万里长江图”投影片)。

备知识点:

源头:青海省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

河流全长6340km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

附:世界河流的排名

第一,尼罗河(非洲埃及);第二,亚马逊河(南美洲巴西);第三,长江(亚洲,中国)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

流经九省二市分别是:(指着地图)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入海口,经上海吴淞口入东海

南宋时,长江以北被金人占领,当时政治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忧愤、抑郁之情下写下诗一首“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解:京口:镇江。一水:长江。数重山:金山,樵山等。

6、完整的欣赏《长江之歌》(录音、磁带)听完之后,凭记忆唱一唱,哪一句印象最深刻看谱视唱,在书上标记出有几处出现这一句(4处)

花之歌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介绍作者及建德江。

二、教授新课:

1、出示学习要求:(出示图片)

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出示古诗内容:(出示图片)

1)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欣赏边理解诗意。

2)个体感知:

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可小组内交流。

3)说一说:

你认为你理解了哪句,说出来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如果有不理解的诗句,教师相机点拨)

4)比一比:

谁来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一首诗的意思。(小组比赛)

5)问一问:

客人的“愁绪”有哪些?

后两句诗更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读一读:

有感情朗读。

7)背一背:

比比谁背得快。

三、复习巩固:

对照图片,发挥联想,用第一人称来描述古诗内容。(先写后说)

四、古诗欣赏:《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五、课后作业:

背诵古诗。

六、板书设计

花之歌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在理解歌词内容、熟悉音乐旋律的`基础上,尝试跟着音乐节奏演唱歌曲。

2、通过加入衬词伴唱,感受学唱歌曲过程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ppt、音乐、歌词图谱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为理解歌词内容做铺垫)

1、孩子们,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一张有关建筑工地的图片,仔细观察图片,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小结:建筑工地上旧的房子准备被改造。

过渡语:今天我们要学唱一首新的歌曲,有关建筑工地上旧房子被改造的事情。不过在唱之前,我们要先把歌词记住,有一点难度哦!行不行?

二、学唱歌曲(理解歌词内容,熟悉音乐旋律,通过加入衬词伴唱,激发幼儿兴趣,尝试跟着节奏演唱。)

1、建筑工地在改造旧房子的时候会先用到什么机械?他有什么用处呢?

机械一:推土机

小结:推土机的用处是:推倒那座墙,推倒那座墙,推土机力气大,推倒那座墙。

1)教师范唱。(我把这句话唱到歌曲里面好吗?)

2) 我来帮助推土机推墙,你们来帮我加加油!(我帮推土机推墙的时候你们给我加加油好吗?加油的词有哪些?)

3)墙推倒了没有?听!什么声音?(哗啦啦啦 哗啦啦啦 哗啦啦啦啦啦)

4)合着音乐,我们把这件事完整的唱一遍,你们给我加加油好吗?

过渡:推土机把墙推倒了,接下来谁要来工作了?(ppt1)

机械二:大吊车

1)我把大吊车的工作唱到歌曲里好吗?铲起一堆土,铲起一堆土,大吊车力气大,铲起一堆土。

2)记得要给我加加油!

3)交换角色。(你们来帮助大吊车,我来给你们加加油)

过渡:有了你们的帮忙泥土都马上铲好了,最后要请谁来帮忙了?)

机械三:大卡车

1)分三组尝试。(把大卡车的工作唱到歌曲里,还要记得给大卡车加加油哦!)

2)哪组先来表演,他们表演的好吗?说说你的理由。

小结:要合着音乐,还要加上加油词,大卡车才能力气大,运走那么多泥土哦!

(体验演唱的多种形式,感受歌唱的快乐)

三、集体演唱(感受演唱歌曲过程中的快乐)

1、师幼合作演唱。(教师唱前面机械的工作,幼儿来加油)

2、师幼交换演唱。

3、幼儿分组演唱。

花之歌教案篇5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淘、簸、涯。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把对句子的理解和想象结合起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作者及其作品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上课前,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播放课件: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

3、板书课题:浪淘沙。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

2、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这首诗?个别读、集体读同桌对读

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句。

1、学习第1、2句。

(1)出示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指名读、全班齐读诗句。

(3)分小组学习、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是你不懂的?

(4)学习汇报。教师随机答疑。(板书:浪淘风簸)

(5)咱们可以用什么词概括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气势雄伟)

(6)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黄河的这种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力量美表现出来吧!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

2、学习第3、4句。(出示3、4句诗)

(1)全班齐读。

(2)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板书:直上银河)

(3)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之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男、女生读诗句。(板书:想象写实)

3、指导朗读。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5、尝试背诵。(指名背。全班背。)

四、拓展延伸,保护黄河。

1、诗人向我们展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黄河历经千年,如今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黄河被污染的素材。

2、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3、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献计献策。

花之歌教案5篇相关文章:

幼儿园教案美术教案优秀5篇

坐井观天教案设计优秀教案5篇

幼儿园音乐教案上学歌教案5篇

关于吃的教案中班教案优质5篇

5的分成教案5篇

交流教案5篇

贝壳教案5篇

小学数学1~5的认识教案5篇

爱教案5篇

5的形成中班数学教案5篇

花之歌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42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