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设计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通过教案,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下面是公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竹子的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竹子的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首尾相连的自然测量方法,初步掌握用自然物进行测量。
2、具有对测量方法进行探索的品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在科常区里幼儿尝试自然物测量。
2、环境材料准备:各种测量工具(绳子、纸条、布条、毛线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价值分析:交流巩固竹子的用途,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1、出示竹林图片
2、提问:这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用?
小结:竹林种植了许多的竹子,竹子可以做工艺品、纺织品、家具,竹笋还可以吃。
二、学习正确的自然测量方法(价值分析:了解首尾相连的自然测量方法,学习用自然物测量竹子。)
1、第一次测量
(1)提问:竹子有多高呢?(幼儿讨论)
(2)师:这里有一些工具,请你们选一种来给竹子量一量。
(3)幼儿尝试测量,提醒幼儿在测量时要仔细。
(4)提问:你是用什么测量竹子的,怎么量的?
(5)请个别幼儿示范测量,教师点评。
2、教师示范以毛线进行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教师示范测量方法。
测量时,找准起点要一段接一段,头尾相接地测量,这种方法我们叫首尾相连。测量的时候注意一定要从起点开始进行测量,每次将测量工具放平放直,注意不要倾斜。
3、第二次测量
(1)幼儿运用测量首尾相连的方法再测量同一根竹子。
(2)幼儿进行记录并交流自己的测量结果。
三、最高的竹子(价值分析:通过测量最高竹子巩固首尾相连自然测量方法。)
1、提问:请你找找最高的竹子,使用绳子用刚才的方法量一量它有多高?
2、提问:你找到的最高的竹子是哪根,它有多高?
3、幼儿交流,集体验证。
竹子的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在自由的探索活动中,尝试设计出不同的排序方法,体验排序活动的乐趣。
2.尝试将排列规律用符号的方式进行记录。
3.通过活动,激发发散性思维。
活动准备
熊猫、竹子图片若干,记录卡、笔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自由探索排序的方法
1.师:动物园里的熊猫馆真热闹。小朋友给熊猫送来了熊猫最爱吃的竹子,你想给熊猫吃几根竹子?来给它们排好队吧!
2.交流排序结果:你是怎样给熊猫和竹子排队的?
小结:排序的方法和规律有很多。
二、探索在同一条件下创造出不同的排序方法。
1.讨论:如果是2只熊猫2根竹子4个一组,你可以设计出几种不同的排列方法?
2.请幼儿自己设计,并把设计记录在记录单上。(尝试用符号如0和/表示熊猫和竹子进行记录)。
3.教师巡回观察,鼓励幼儿用和同伴不一样的方法。
4.介绍自己设计的排序方法,老师将幼儿的方法记录在大记录卡上。
5.讨论并尝试:以“00//”为例,按照这个模式,如果再来一组,应该怎样接着来排队?
小结:原来同一组的物品,可以按不同的规律排出很多不同的排法。
三、分组操作。
1.吃的饱饱的熊猫可精神了,准备为大家带来有趣的表演,动物园里的其他动物也给吸引了,请大家为接下来的表演活动帮忙。
操作一:印门票。按规律使用印章,用印的方法装饰门票。
操作二:设计队形。4只熊猫为一组,设计多种熊猫表演队形(如熊猫头朝上或朝下),并用箭头↓↓↑↑记录。
操作三:动物排队。动物们准备进场看表演,请根据动物的高矮、种类或其他条件设计多种排队规律。并记录。
集中分享。请与同伴说一说你的操作和记录,并请个别幼儿在集体前分享。
活动拓展
在数学区域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根据物体特征探索不同的排列规律,并记录。
竹子的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竹子,了解竹子的生长过程,及竹子的用途。
2.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各种竹制玩具、用具、图片。
2.竹子盆景。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了解竹子的生长过程。
1.出示竹子盆景,让幼儿了解竹子的生长过程。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与竹子息息相关。竹子长大以后,人们可以用它来制作很多东西。
师:小朋友们想想看你们家里会有竹子制成的东西吗?
(幼儿自由交流)我们再来看看竹子还可以做成什么东西。
2.出示各种竹制作品的图片。
二.出示各种竹制玩具、用具。
1.倾听竹制玩具奏出的“生日歌”,师生同唱“生日歌”。
2.教师让幼儿猜猜,今天谁过生日(小狗),师:这是小狗今天过生日收到的第一份礼物,小狗还收到其它的礼物,小朋友想看看吗?
三.幼儿自由玩竹制玩具用具。
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和孩子们一起玩,也问问他们玩的是什么?然后让孩子明白,这些礼物全部都是由竹子制作而成的。
四.向幼儿介绍竹笋的食用价值。
教师告诉幼儿,竹子刚刚出生冒出土的时候非常嫩,这就叫竹笋,竹笋是可以食用的。它的营养价值非常高。
师:有谁吃过竹笋做的菜吗?
通过看图片帮助幼儿回忆平时吃过的竹笋做的菜。说一说吃到嘴里感觉是什么味道?
竹子的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积极参与制作的兴趣。
2、通过故事得知小熊猫的基本构造是用球形和椭圆形组成的。
3、能够认识一些常用色,用名字进行在一次的颜色认知。
活动准备:
泡泡泥牙签黑色笔盘子小熊猫吃竹子图片
活动过程:
一、课前准备
向家长解说课程说明及本次活动有关的注意事项,通过播放图片的方式让家长对泡泡泥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故事导入
1、从前有只小熊猫,它特别喜欢吃竹子,于是,就种了一片竹子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提问:谁来到了竹子地?
3、教师出示小熊猫的图片来进行提问,这是谁?
4、它的.身体都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都是什么形状的?
三、找出水滴形及球形
1、提问:小熊猫的颜色有什么不同?
2、它们身上都用到了哪些形状和颜色?
3、哪些地方都用到了圆形形?(出示图)
4、球形有几个?椭圆形有几个?大小一样吗?
5、通过以上提问,让幼儿更加细致的了解到小熊猫的身体构造。
6、幼儿观察竹子的颜色和形状特征。
四、操作活动
1、教师边示范边讲述小熊猫和竹子的基本做法,制作出一只小熊猫一根竹子。
2、幼儿人手一块泡泡泥,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制作。
(1)分析图
(2)根据图进行分泥
(3)独立完成制作
五、亲子合作创意(大显身手)
1、在完成作品的基础上给小熊猫创意添加一些装饰品,让自己的小熊猫与众不同。(家长幼儿共同完成)
例如:帽子围巾衣服领结头花
2、将制作好的小熊猫展示在长有竹子的作品盘里。
六、儿歌表演
幼儿跟音乐学习小熊猫的动态。
竹子的教案篇5
绘画意图:
竹子,小朋友都见过。它是文人墨客所称颂的植物。竹子挺拔不屈,有虚心向上的精神。
适用年龄:
2岁以上幼儿。
绘画步骤:
1、先把竹子的'外形特点画出来。
2、注意是一节一节的有续延伸。
3、添画枝叶。
4、竹节中间色比两边要黄一些。边缘色要深一些。这样竹子看起来就会有立体感了。
5、添画枝叶用草绿和柠檬黄涂色。
6、背景涂草绿。
温馨提示:
绘画使儿童能动地领悟自然的美和生命的美。
竹子的教案5篇相关文章:
★ 草的教案模板5篇
★ 鸟的教案优质5篇
★ 建筑的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