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激励他人追求自己的梦想,下面是公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拍摄鸟的心得7篇,感谢您的参阅。
拍摄鸟的心得篇1
北京现在的儿童摄影店越开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怎样在这个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下去,发展壮大,成为哈尼贝贝一个严峻的挑战。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首先品质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好的品质,广告做的越多,死的就越快。因为现在客户的选择很多,选择性很大,如果没有在质量上把好关,客户取件以后出现质量问题,很快不好的口碑就会出去,也就很难在这个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下去。其次是性价比要高,说到性价比,就要说到成本的控制,我们的观点是: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要省:比如一流的摄影器材、一流的人才、好的后期制作材质等等,虽然成本昂贵,但是这个钱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省的。现在北京很多儿童摄影店都是从这方面省钱,把资金都投资到好的店面位置以及豪华的装修上面,其实从长远来看,是得不偿失的。这个成本迟早是要转嫁到消费者的头上,客户可以被这个假象蒙蔽,但是等客户真正拿到作品以后就会大呼上当,觉得不值得,以后就再想让客户回头消费就很难了。就像美国总统林肯说过的那句话:您可以再所有的时候欺骗有些人,也可以再某些时候欺骗所有的人,但是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等到恶名出去再想挽回,就回天无力了。
哈尼贝贝自开业以来,在基本上没有花钱做宣传的情况下,依靠口口相传以及客户介绍。取得了优异的业绩表现,靠的就是性价比,我们从来都是希望顾客货比三家再定。因为我们深信:同等品质下,没有人能比我们把价格更便宜;同等价格基础上,没有人能比我们品质更优秀!所以我们总能提供超出客户预期的服务。以至于客户回头率达到90%以上,另外还有80%的客户会给我们介绍新的客户。在此,我对这些新老顾客表示深深的深深的敬意!!!正是您们的支持与厚爱,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才有了我们的今天。
最后说服务,这个是最最重要的一点,这是一个人际交往空前便捷的时代,网络社区、社区活动、各种亲子活动,交流无所不在,口碑就是在这样的交流中一点一点的积累,或臭名远扬,或啧啧称赞。说服务不是只停留在口号上,说说而已。而是要把服务的意识输入到所有员工的灵魂中去,时时刻刻都要有这个意识。我们毫不隐晦我们赚钱的动机,但是前提是要在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产品的基础之上。我们在做所有的一切工作的时候的出发点和动机是决定我们事业成败的最重要的分界岭。因为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服务的意识,一味的追求利益,最后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哈尼贝贝所有的员工以及顾客朋友们,我知道我们还不完善,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我们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会越来越好,就像我们的店训所要求的那样:每天进步一点点。在这一点点的进步中,我们终将创造辉煌。
拍摄鸟的心得篇2
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独立的从拍摄到后期之作全过程称的电视栏目,对于我来讲也是一次展示自我平台的机会,虽然只有十分钟的节目,但在我的心中意义重大,所以我从内心就严格要求自己,要把这个栏目拍好,做好,取得师傅的认可,客户的满意。
这次的拍摄任务是到新疆木垒胡杨林拍摄胡杨画家邵永杰的写生镜头,我们长途跋涉400多公里来到胡杨林,天色接近黄昏是拍摄的最佳时机,所以在我的要求下一口水都没有喝就匆忙的走进了胡杨林,我被壮观的胡杨景观所吸引,差点忘记自己是来工作的还是来欣赏景观来了,胡杨的悲壮深深的震撼了我,导致我要拍的人物志差点拍成风光片,从而使得第一次节目外拍出师不利。总结心得如下:
一.没有做好前期的沟通
我们一路行程风尘为伴,戈壁为餐,走了7个多小时,而我只是和编导草草说了一下,没有从具体的拍摄主题入手,没有向编导要稿子从而拍摄过程没有主题,失去中心没有抓住拍摄的重点,在拍摄过程中感到盲目,使得风景的主题占了上风。
二.现场的控制能力
作为一名摄像技术人员(本人还不敢称自己为摄像师,还不够格)那么对拍摄现场的秩序要有很好的控制,因为一切的人和物都是为拍摄的需要而服务,所以我要有对现场人员的指挥能力,进而满足画面丰富的需要,达到理想的结果,而我却是恰恰相反,被表演人员呼来换去,没有主见愚蠢之极,所以在画面追求完美已经化为泡影和拍摄主题与之错位。
三.技术水平
作为学习摄影出身的我自认为对画面的构图,光线,色彩,角度有一定的把握,没有想自己却是井底之蛙,在拍摄过程中多出现构图死板失去生机,画面没有视觉冲击力,在画面组接方面要宁多勿少,作为一组画面要有多个景别,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拍摄过程应该向写文章一样,不同的情节要有不同的字词句。而画面景别的切换一是做到画面丰富信息量大,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二是来表达环境,主人翁的行为,表情及神态,从而向观众传达相应的信息,而我在拍摄过程中连最起码的画面机械的切换都没有做到。一组画面景别只有一两个,使得画面不丰富,传递信息不完整,还有主观镜头和客观镜头的切换在一组画面中尚不存在,虽然学习后期制作半年多,依然在拍摄过程中屡犯错误,导致局部失误影响整个大局。我们都知道摄像机是模拟人的眼睛去拍摄的,那么在拍摄的时候,不管是推拉摇移,都要符合人的视觉特征,而我摇了一个镜头快要接近360°这完全不符合人的人的视觉习惯,正常人摇头的动作一般小于180°(颈椎疲劳者除外),那么一个接近360°的镜头当然是不合理的`。
四.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行有行规,作为摄像技术人员,爱惜设备是不用说的,其次要做到做到摄像机,录像带,三脚架,电池,充电器不能分离,尤其是户外拍摄,更是要万事俱备,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后果将全军覆没。在拍摄时候能用三脚架条件下一定要用三脚架,力求画面稳定,不能怕麻烦,一个好的场景,是来之不易的,那么拍摄的画面不稳定是可耻的,为了一个理想的场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那么在最关键的时候出现问题,是不能原谅的,而我就犯一个不能原谅的错误,在拍摄时候没有用三脚架,画面抖动易常,这就说明我的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做风极为败坏,如果常此以往下去,后果可想而知。以此为忠告!
一个人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负责任,工作过程中还是少一点冲动,多一点理智,你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你还要对单位,对这件事负责。那么要负责就要认真的对待你工作,用心去工作你才能爱上工作,工作就会选择你,机遇就不会与你擦肩而过。
拍摄鸟的心得篇3
今天淅沥沥的雨水总算给炎热的山城带来了些许凉意,但任雨落再大也浇熄不了我对于这次带薪实习的热情。同时作为是我这20年来的第一次打工,心里对于工作的岗位,自己工作时的情形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在去上班的路上,我就对自己的工作做了最好和最不济的打算,猜测自己可能在办公室帮经理整理订单或者会不会是一天都跟着摄影师后面转悠帮忙拿东西出外景,或者在步行街发传单这些的,可能在外奔波与太阳天天亲密接触。让自己有了接受任何岗位的心理准备,不至于真的分到这种工作有心里落差。
到了丽质龙摄影,最开始做了一分钟的前台,便被叫去帮弄服装的罗姐,就从此开始了我在客服部弄服装的生涯。
先来说说我的工作流程。我在其他影楼也见过弄服装的工作,只有一个人在一大堆衣服里帮客人找衣服,穿衣服,然后挂好。当然这个影楼没有龙摄影运营得好,我也从弄服装这里看出了它为什么没有龙摄影得好的原因,就是我原以为很简单的收装服装,在这里有着一套严密谨慎的流程。首先,每天都需要把女客穿完的礼服登记好编码装箱再运去解放碑,编码一式两份,一份用在我们自己的登记表上,一份用在装衣服的箱子表面方便别人查收,收箱的时候还要注意吧明天会用到的衣服留下免得又运来。然后每天早上把前一天换下的所有男装拿到仓库去整理挂好,每天各种型号的男装只少都有几十套。然后每天的早上10点过,下午3点过会有第二天或第三天要用的衣服运来,我们需要的就是把十几箱衣服按照衣箱外的编码核对,再把每个人的放入不同的衣袋中挂好,客人来的时候他们所有的衣服就在一起的方便拿取。看似简单的把衣服收拾好折叠装箱,其实很考验一个人的耐心和细心。如果把衣服放错地方,写错编码会造成很大的麻烦。我今天一天的工作就是把自己淹没在了衣海里,今天因为下雨的缘故其实客人还不是很多,我觉得我都至少整理了上百件衣服了。
再来谈谈我对这个工作的体会。第一天下来一个字累!不停地收折衣服,艺术照的衣服大多都是礼服,一快大型布料外面还裹着半斤纱,很多礼服摊开来都有五六平方米了,一天下来我的手臂酸疼得很。但是每次看到影楼里跑上跑下每天忙个不停的那些小妹妹的身影,我才觉得相对于她们打工的艰辛,这些劳累简直小巫见大巫,而我们这群平时的生活在幸福的象牙塔里学生也说时候锻炼下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了,我一定要让自己好好干下去,收获的肯定不止折收衣服那么多。
最后是大家对我工作的认同。今天我在没收拾衣服的时候去整理那十几个装披肩腰带的抽屉把它们弄得井井有条,罗姐直夸现大学生就是不一样知道自己找事情做有素质。那些小妹妹也说收拾得这么整齐她们以后都不好意思再乱放了。后来看到挂古装的衣橱里古装散落一地,我赶紧把它们整理好,后来为了美观还按衣服长短排好,看见自己的劳动成果甚是满意啊!叫杨欢的同事还在对着罗姐惊叹说她什么时候把古装整理得这么好,罗姐每次都很高兴的说是人家新来的小妹妹弄的,还老说大学生就是乖,说得我心里都美滋滋的。
虽然很累,但是收获得远比付出的多,我相信我会坚持认真负责的做到最后一天的!
拍摄鸟的心得篇4
历时半个学期我们终于将《财大新闻调查》节目制作完成,从确立选题到新闻策划再到拍摄采访直到最后的后期剪辑,这其中所经历的坎坷远比我们想象中要艰难。
一、实践过程
1、确立选题阶段
刚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我们都热情洋溢、信心满满希望将这个作业认真完成。开始阶段我们主要利用头脑风暴法,各抒己见,有同学提议做食堂饮食安全的调查、有同学提议做学生随意丢弃垃圾的调查,通过各方面的考虑,我们都否决了这几个议题。最终,我们上报了关于“后街小摊”的调查选题。我们初步计划是希望调查出这些小摊是否是合法经营,为什么能够一直存在,学校是否对他们采取过措施等。在这期间我们还设计了分镜头脚本,把节目制作具体细节落实,需要哪些场景,哪些问题,每个镜头的时长等等。当我们信心满满的将材料上交给老师的时候,老师对我们的选题持保留意见。随后老师给我们分析了这个选题实施的难度比较大。首先,校外采访,牵扯到摊贩,与这些人交流的时候,是否能够或得真实的信息;其次,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有可能会受到人身攻击;再次,牵扯到学校形象问题。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老师建议我们选择一个难度较小的选题,例如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调查。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最终决定使用这个选题。
2、新闻策划阶段
这个阶段难度在于要将一切不确定的因素都考虑在内。我们用了两天的时间将策划方案完成。方案内容主要包括采访对象、采访内容、设计的问题等内容。最后我们制定了分镜头脚本,规划了所要使用的镜头、景别、时长等。因为有了先前老师的提点,这次策划还算比较顺利。
3、拍摄采访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视频内容的采集,按照先前设计好的策划方案按部就班的进行内容的采集。这个阶段最大的难点在于容易出现不可控因素。比如事先与采访对象已经约定采访时间,但是采访对象在约定的时间临时有事,只能再约时间。而且在采访问题的设计上不够深入,问题的提问技巧手段上不够高明,在采访的时候对于现场气氛的调动有待提高,容易出现采访现场“冷场”的情况。在设备的使用上,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学校的机子,对于机子的熟悉花费了一些时间,对于设备的使用开始并不能得心应手,好在后来越来越称心。
4、后期剪辑阶段
后期剪辑阶段,在这方面我所经历的是最为深刻的。因为先前有接触过这方面内容,所以我主要负责这一板块。后期剪辑的基础是要有软硬件的支撑。软件
方面我选择了adobe after effect和premeire两款软件,因为先前安装包的时间过久,自己已经忘了解压密码,所以不得不临时网上找资源,在费劲一番苦心之后终于获得了资源之后,由于学校网络不给力,下载的过程历经曲折,经过了一个晚上的折腾之后终于是成功获得了软件。当将软件都装上的时候,由于是五年前买的电脑,硬件已经老旧,软件运行不够流畅,频频出现卡死现象。最后只能缩短保存时间,制作一段时间就让电脑休息。在拍摄内容的选取上,因为在拍摄阶段的“滥拍”,导致无用视频过多,把这部分内容剔除掉花费了很多时间。之前设计的分镜头脚本在这个时候终于派上用场,按照脚本进行视频内容的剪辑让我们更加得心应手。
二、心得体会
1、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这次作业有两个问题引起了我对于理论知识重要性的认识。第一个是在采访一个学生的时候,当时采访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背光的问题,导致画面偏暗。第二个是在细节问题的设计上,没有能够做到细微,这是新闻节目的大忌。以前总认为新闻专业中理论知识不是很重要,通过这次才发现理论知识的不牢固有可能导致一些低级错误的产生。我也发现了同样是由于理论知识导致的几个小错误,比如有一个考验自习室学生自习时候的一个拉镜头,我们没有明显的起落幅,而这个问题之前在本科阶段就已经学习过。还有某些画面构图也存在一些问题。而通过观看别的小组的作业我发现存在这样问题的不只是我们小组。所以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应当引起大家的重视。
2、技术方面有待提高
新闻节目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剪辑和特效等相关技术的运用。在剪辑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技术方面的困难,比如素材的格式转换,不同画面比例的协调。
虽然之前有学过非线编但是在研究生阶段这门技术几乎荒废掉了,很多东西已经不知道怎么做了,技术方面有待提高。我希望自己在课后能在技术方面有所提高。
3、学会合作
良好的合作是成功的关键。这次我们小组的6名成员各有分工,在遇到分歧
时候也会进行很好的沟通,在最繁琐的剪片阶段,良好的合作气氛促进我们的进
度,愉快工作的同时,也收获了较好的结果。所以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学会讨论
和沟通,学会分担,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我在此次节目制作中的收获。
拍摄鸟的心得篇5
喜欢摄影,很简单的是因为它能记录下动人的瞬间,能在以后的日子久久回味当时按下快门的情景、心境。但是摄影并不等于照相,摄影是倾注你的情感于照片上,每按一下快门都应该思考为什么要拍下这张照片,它的意义,如何运用手中仅有的工具去表达你心中想表现的东西。
用美学构图对摄影来说是创作的第一步。
从创作角度来说,构图本身不能成为目的,摄影构图应最大可能的阐述艺术家的原始构思,更好的表现照片的主题内容,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使作品更有艺术感染力,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它的基本要求是鲜明、易懂、有视觉冲击力。一副杰出构图的产生和摄影者不畏艰险、冷静果敢的品质是分不开的。作为一名摄影师,还应该具备一种能力,即当我们观察生活中的具体的物象,无论是人是树、是建筑还是花卉,往往需要撇开他们的一般性的属性,而仅仅把他们看作是各类形态的组合,即点、线、面、肌理、明暗、色调等诸多元素的组合体。这有助于摄影者运用各种造型手段,在画面上通过对纯形式的分析,冷静的组织和安排画面,竭力使之契合人们的视觉感受和审美口味。只有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并为观赏者所真切感受时,才能取得满意的视觉效果。
对于摄影来说用光绝对是很重要的技术因素。
首要的是你要提高户外对光线的敏锐感觉,凭经验能预见到照片出来的效果。当你培养起这种敏锐感觉后,你就知道什么时候的光线是你想要的,什么时候应该收起相机去吃午饭。你拍摄的主题越小就越容易用光。肖像,昆虫和花卉摄影基本上都要布置光线;拍风景的时候就只能等合适的光线来拍。在山岳摄影中要等到合适的光线往往要等到合适的季节、合适的日子、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天气。
用艺术构思完成摄影创作。
所谓艺术构思,即以艺术的视角表现主题思想,这要求摄影者在拍摄之前或是在拍摄期间就要做好构思,如何使画面表现的更加完美。审美能力是摄影师或者说出色的摄影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在摄影创作的过程中,用美的眼光去看世界,能在自然的环境中发现美,在眼前的摄影过程中找到美,这是弥足珍贵的。对于摄影人而言,创作欲望和创作热情更加可贵。我认为这和爱好或者说对摄影的认识和重视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摄影创作要能吃苦,要经常出去采风,就像画家要经常出去写生一样。坐在家里是不能进行摄影创作的,更不会有艺术作品的产生。
做好任何一件事情的前提是执着,摄影也是。一份执着的热情,不断观察练习积累,我在这条路上收获喜悦,付出更多精神。
拍摄鸟的心得篇6
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冲动?加入一场不期而遇的广场舞!来到甘肃碌曲县,一场只属于草原的广场舞正在进行,伴着曾经的歌谣与欢快的旋律,踏着藏族先民留下的舞步,千人的锅庄舞大赛就这样开始了。只要你愿意,跳上三天也不是问题!快来跟随《航拍中国》第二季get“草原广场舞”的正确打开方式吧!
1:美丽湿地,每看一眼都是风景
2:他一生漂泊,却仅将此地作为心中的伊甸园!
3:不只是美爆了,还有传说你知道嘛?
4:七彩神仙台,丹霞地貌
5:祁连山,被沙漠和干旱包围的“湿岛”
6:雄关漫道,祁连巍峨
7:风的杰作,瑰丽雅丹
8:鸣沙山下月牙泉
9:此“曲”只应天上有,马场迷情人意醉
10:当明媚的油菜花来到豪放的河西走廊
11:醉美兰州,各种c位,来到即是赚到
12:上山求仙,下山求学,你可知否?
13:走进马蹄寺,感悟千年文化的魅力
14:留住黄土高原水和土的竟是通往仙境的“梯子
15:大自然的奇迹,中华自然景观,黄河石林
拍摄鸟的心得篇7
在老家人的词典里,以前没有“散步”一词,更没有“跑步”。已经到了二十一世纪,开头那十年,也依然没有。
那时我从城里回去,叫父亲跑步锻炼身体,他总是嘿嘿一笑,说早就锻炼得不爱锻炼了,母亲也劝我好好歇歇。村人态度大抵如此,所以我跑步像做贼,得趁天黑,家家关门之后,这才溜出去。在村里跑步的,除了我,还有一个就是五队的疯子。
我最早的城市化体现在说话,起先没有觉察。有一次回老家,大概快到2010年了,我下午出去散步,走到村西口,正好遇见邻家小妹妹放学,便叫她与我同去。她请别人帮她把书包带回家,并告诉家人她去散步。我们开心地去了河滩。回到家天快黑了,我在院子里隔墙听见她婆(奶奶)骂她:
“你本事大得很啊,会叫人把书包带回来。你就那么野,本事那么大?”
我听得想笑,上楼躲在一角,看见阿婆坐在房檐下烧炕,一边往炕门里送柴,一边骂个不停:
“洋气了你还,还知道散步,你才几岁,就会散步?你婆我活到七十多了,都不知道啥叫个散步!”
小妹妹始终默不作声,我感到很抱歉,而且分明觉得阿婆是在骂给我听,骂我失却了农民本色吧。
第二个十年,散步跑步,还有广场舞,已经再也没什么稀奇了,如今更是人人玩抖音。不过还没到这时候,阿婆已经过世了,她若活着,不知会不会觉得天下大乱了啊。
——《散步》三书
撰文 | 三书
万户捣衣声
/ /
《捣衣曲》
(唐)王建
月明庭中捣衣石,掩帷下堂来捣帛。
妇姑相对神力生,双揎自腕调杵声。
/ /
李白的《子夜秋歌》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两句诗,可发思古之幽情。月亮还是当年的月亮,长安夜空的捣衣声已化为梦境。礼失求诸野,所幸我的童年还听到过捣衣声。
上世纪(听上去很遥远),八九十年代(发黄的老照片),几乎已经没有人浆洗衣裳,那时流行的是洋布,夏天新潮的是的确凉,有的写作“的确良”。不用粗布,也就不用浆洗,不用捣衣。
邻家阿婆却还在用粗布做衣裳做被里,她素以节俭持家行世。至今仍记得那块捣衣石,即书上说的“砧”,半米见方一块青石,长年搁在房檐下,夏秋之交是捶布的时候,每天隔墙听见捶打,入耳觉得很吵。
明朝杨慎在《丹铅录》中说:“古人捣衣,两女子对立执一杵如舂米然,今易作卧杵。”即早先古人是站着捣衣,像舂米那样,后来改成卧杵,也就是俗称的“棒槌”,捣衣就是捶棒槌。
王建诗中的“妇姑相对神力生”,正是邻家阿婆捣衣的写照,可见吾乡处处有唐代遗风。阿婆就是和她的婆婆,即妇姑二人,对坐于青石两侧,坐在玉米壳编的蒲团上,手中各执一棒槌,此起彼落,棒当、棒当,使劲地捶,捶得震响。
这首《捣衣曲》,一作“送衣曲”,原诗颇长,在此略去后十句,仅截取前四句。“月明庭中捣衣石,掩帷下堂来捣帛”,大约唐人捣衣多在夜里,明月当空,下堂捣衣,时易节移,已凉将寒,夜静中,捣衣声更觉急促。诗中写道:“家家不睡皆起听”,还说“夜深月落冷如刀,湿著一双纤手痛”,这是赶着做冬衣,天气说冷就要冷了。
捣衣不是轻松的活儿,《风宣玄品》中记载的古琴曲歌词中也有:“捣衣捣衣复捣衣,捣到更深月落时。臂弱不胜砧杵重,心忙惟恐捣声迟。”此写思妇为戍边的征夫捣衣,整夜赶工犹恐太慢,也许驿使明朝就要出发了吧。
不知唐时的砧杵是什么样子,阿婆家的棒槌,我倒是玩过,木头做的,长一尺多,胳膊粗细,倒不是很重。然而捶一下午,一晚上,那是很辛苦的。一九九零年代,阿婆也不再捣衣了,那块青石丢在外边,数年后不知所踪。
北宋 赵佶(传)《摹张萱捣练图》(局部)
听思妇捣衣有感
/ /
《捣衣》
(唐)杜甫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 /
一首好诗,发声之前,音乐已奏响一会儿了。读杜甫的《捣衣》,这是我最先感受到的。其次是关于诗人,理想的诗人不是自恋自怜,而是要成为他者,乃至像水晶球,通灵万物。
我们来听这首诗启始前的沉默之声。思妇捣衣,远寄征夫,乃望其早归也,此是人之常情。杜甫开口却道:“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知不返而仍寄衣,则是苦情,也是至情。起句之前,已撇过多少心事、多少无奈。“亦知”,口气是思妇对旁人说,也是对自己说,但这是善感的诗人听捣衣听出来的。
为什么知道戍边的征夫不会回来呢?为什么这么悲观呢?我们可以借由创作背景,加以推理想象,不难得知。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官兵亡者甚众,生民十室九空,思妇不意其夫生还,然且抱无望之望也。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读此二句,想起《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中的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古诗中的女子见庭树开花烂漫,不觉攀条折了一枝,捧在怀袖中,忽才记起路远莫致之。此诗中的思妇,明知戍夫不返,但到了秋天,已近苦寒,便不由得深深挂念,捣衣欲寄之,亦聊慰久别心情。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塞垣,泛指征戍之地,“深”就是没有消息,与首句的“不返”相呼应。虽未必能寄达丈夫,亦不知他是生是死,但仍不辞辛劳捣熨,可见思妇之苦心。这苦心被诗人看出来,写出来,则是诗人的仁心。
卞之琳在《山山水水》“山野行记”篇中写过一段,与杜甫的这两句诗情境略同。小说的背景是抗战时期,主人公纶年借住在一户农家,他在檐前的阶石上伏凳给女友未匀写信时,农家的小媳妇也拿出一张纸请他替她给丈夫写一封信。丈夫和她新婚不久,两口子吵架,被老娘责备,丈夫遂嫌家事恼人,恰逢战争波及此地,一气之下便去参加了军队。小媳妇想把她做的两双布鞋寄给丈夫,可军队一直在流动,连信都没有地址,不知道能否寄到,最后她决定把两双布鞋捐给附近的驻军,这样就等于送给了他,她想,他在外边也会收到老百姓慰劳他们的鞋子吧。
回到杜诗,我们看末二句:“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捣衣之声,响彻空外,可见思妇之用力。前六句是画内音,诗人替思妇诉说,也是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最后两句是画外音,诗人站出来评论,并请君一起来听,“君”当然指的就是我们,即读者诸君。
我们读的时候,务必用心体会诗中虚字,“亦知”、“已近”、“况经”、“宁辞”、“一寄”,通篇气脉皆以这些虚字播弄斡旋,读来倍感呜咽婉转。
北宋 赵佶(传)《摹张萱捣练图》(局部)
影转梧桐砧声急
/ /
《长相思》
(宋)黄升
砧声齐,杵声齐。
金井栏边败叶飞,
夜寒乌不栖。
风凄凄,露凄凄。
影转梧桐月已西,
花冠窗外啼。
/ /
夜静中的砧声很好听。两人对坐,一上一下,棒捶有节奏地敲打,整齐迫急,铿锵有力。
捣衣自古大约都在庭院,庭院都有水井,井边大约都有梧桐。唐代如此,宋代如此,一九八零年代仍然如此。立秋后,梧叶先黄,衰败枯萎,捣衣声中,落叶纷飞。“夜寒乌不栖”,秋气萧索,夜寒乌啼,捣衣声更急。
“风凄凄,露凄凄,影转梧桐月已西,花冠窗外啼。”风露凄冷,影转梧桐,不觉月已西,窗外一声鸡鸣,夜过五更。词人黄升的《长相思》,写捣衣思妇的不眠之夜,砧声,井栏,败叶,寒鸦,风露,月影,鸡鸣,这些词语,这些事物,在诗中都是秋夜曲声,萧瑟凄苦。
然而,在现代的生存处境中,这些词对于我们,至少对于我,只觉得很美丽。砧声急促,黄叶乱飞,寒鸦夜啼,凉月已西,那样的夜晚,即使当时全是悲凉,如今都成了怀想。
我家院子里也曾有水井,井畔不远,有四棵梧桐。夏夜我常躺在树下,清风时来,月影婆娑,家人邻里或坐或卧,谈着闲天,乘凉直到三更。那时家家有鸡,三更后,喔喔鸡啼,由远而近,由近而远,潮水般呼唤黎明。
捣衣声不会再有了。乡下还有鸡叫,但已很少,再没有谁需要鸡鸣报晓。故事里的鸡鸣枕上清晓梦回,大概只存在于故事里了,那些故事也快要消失了。
这些正在消失的日常事物,有的已成了博物馆里的藏品。想象一块捣衣石,陈列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在柔和的人造灯光的映照下,石上可见反复敲打形成的凹痕,表面也许还残留些微染料的颜色,或是一根棒槌,木头古旧的色泽,手柄处自然的磨损。两三百年后,未来人观看这些物什,就像我们看一双明朝女人穿过的绣鞋,因为已从日常中消失,它们将被赋予怎样的魅力!
撰文/三书
编辑/张进 安也
校对/赵琳
拍摄鸟的心得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