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帮助老师们积极吸取先进的课改成果,通过写教学反思是可以及时知道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的,下面是公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数树叶教学反思8篇,感谢您的参阅。
数树叶教学反思篇1
互相帮助,不应成为一句口号。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每个人的一种责任,一种行为习惯。但要能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这是《蓝色的树叶》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
本课中的'林园园,舍不得把自己的绿铅笔借给同学,说明她在帮助别人方面做得不够好。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看到林园园的不足,又要让学生相信林园园会成为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课文中的事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学生学习起来会很感兴趣,轻松易懂。所以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反思,丰富内心感受。在读和理解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林园园看见李丽画了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并着重指导李丽和林园园的几次对话,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走进林园园的内心世界,林园园最终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对的,同学有困难应当热情帮助。她因为羞愧而脸红,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课后我进行了拓展练习,“我想对林园园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进行说话训练。整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挺高的,但有些环节我忽略了课堂的生成,流于形式,让学生生硬的理解字词,学习效果不大好。没有达到教学目的。
课后,我对自己在备课中所欠缺的环节重新梳理了一遍,再次上这篇课文时,我觉得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了,学习效果明显的有所改观。是的,学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一个“激励、唤醒、鼓舞”,饱含了多少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
数树叶教学反思篇2
?蓝色的树叶》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林园园没有借的一件事。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看到林园园的不足,又要让学生相信林园园以后会成为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学生。整体感觉上得还不错。
本课教学,识字环节较扎实,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如:小老师领读,指名读,同桌互读,齐读等,学生掌握较好。不仅读准字音,了解字形,也明白了字意,并能在此基础上,运用词语说句子。教学时,注意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指导学生朗读。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也存在了许多不足之处:
1,导入新课时,老师问:"你见过什么颜色的树叶"学生说见过绿色的,黄色的,红色的树叶,此时还应引导学生联系季节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春天有绿色的树叶,秋天有黄色的树叶,半绿半黄的树叶。。。。。。语文课,就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
2,整节课之中,让学生自由读文过多,要在读书的形式方面多变化。低年级的孩子,不太适合这种集体的自由读文,教师也不便于掌握学生的读书情况。
3,在指导学生读好对话时,教师的引导要进一步细化。在几名学生读书感情不到位的情况下,教师要分析其原因。"小声的说""吞吞吐吐""我怕你""只好"等词,是训练低年级的孩子通过语言文字揣摩人物心理的好的机会,可先让学生议一议,然后再读。通过分角色读或者教师范读,就很容易读出味来。
4,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学生读书时拖音,低着头读书,不认真听别人发言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改掉。
5,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学习,善于发现问题,体会课文蕴含的道理。如指导:李丽小声对林园园说:"把你的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这句话时,我只是让学生抓住"小声地"这个词,让学生用小声的语气去读,忽视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可以这样设计:老师大声地读这句话,让学生听一听老师读得行吗学生如果说行,让学生再去读这句话,细细理解到底该怎么去读,通过反复读,学生发现应用小声的语气来读这句话,学生自己发现了问题,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学习兴趣被极大调动,更加乐于学习。
6,进行品读环节的教学,应注意找准切入点,以切入点的突破来贯穿全文。如本课的切入点就是"林园园看着主些蓝树叶,不由得脸红了。"引导学生抓住林园园的表情,心理变化特点,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在深入理解人物对话,心理的基础上,丰富自己的内心体验,懂得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帮助。
数树叶教学反思篇3
歌曲《小树叶》是一首情感丰富的拟人化的歌曲,生动地表现了小树叶积极乐观的形象。歌曲把大树比作妈妈,树叶比作孩子,充满了童趣,也洋溢着人间的温情。唱出了树叶宝宝对大树妈妈的不舍和期盼来年春天归来的乐观。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始终把情感体验放在第一位,围绕这一主线开展活动:
由于歌曲的两段歌词表达两种不同的情绪,因此歌曲的学习是采用分段教学的方法。第一段表现了小树叶离开妈妈后的不舍与害怕,为了让孩子们体验这种情感,我设计了以“树妈妈”的一声叹息引发孩子们对“树妈妈”的.情感关注,我是这样导入的:“唉,可是在这么迷人的秋天里,树妈妈却不太开心,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接着是带着这个问题欣赏歌曲第一段,同时加入我的倾情表演,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充满“情”的音乐课意境。有了这样的铺垫,孩子们在学唱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融入了这种感情,当我问:“树妈妈真担心小树叶孤零零的飘到哪都不知道,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怎样的速度来演唱呢?”他们马上就说要“轻轻的,慢慢的,柔柔的”。第二段的教学也是采用这样的方法,孩子们在老师的表演中体会了小树叶的坚强、勇敢,声音也由第一段的“轻、慢”变成了“响亮而有弹性”。我觉得这一环节的设计是非常有效的。
教师在课堂上投入的表现,孩子们才能收到感染和同化,真正的投入到歌曲中,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数树叶教学反思篇4
?蓝色的树叶》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互相帮助,不应成为一句口号。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每个人的一种责任,一种行为习惯。本课中的林园园,舍不得把自己的绿铅笔借给同学,说明她在帮助别人方面做得不够好。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看到林园园的不足,又要让学生相信林园园会成为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课文中的事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学生学习起来会很感兴趣,轻松易懂。所以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反思,通过读和讨论以及对自己现实生活的回忆来体会人物内心丰富的感情,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中受到启迪。
其中在学习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透彻的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我采取先让学生理清故事头绪,再通过朗读、默读、讨论和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走入两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明白,林园园通过这次的事情一定会看到自己的不足,她也会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不要因为一件事情全盘否定一个人。要知道林园园脸红正是因为她知错了。同时也让所有的学生记住蓝色的树叶,学会关心和帮助别人。通过先说清故事,再体会人物心理的办法,学生很容易的理解到为什么会有蓝色的树叶,林园园又为什么会惭愧的脸红,而且在拓展部分,也通过自己的实例解说了相互帮助的重要性,明白了今后自己该怎样做。但在广泛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只有大多数同学说到,有少数同学还是未能明白。可见,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广泛发言这一点,我做的还不够,还需要多注意。
另外,因为讲述课文走的是故事情节和人物感情两条路线,因此,在时间和内容安排上有些繁琐,层次不是很清楚。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多探索如何有机的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以起到过渡顺畅,升华自然的境界。
数树叶教学反思篇5
时至今日,我上《蓝色的树叶》一文的结束语犹响耳边:当别人有了困难时,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送一片爱的绿叶,让这片爱的绿叶温暖你的心,温暖我的心,温暖我们大家的心。
看似关爱无限的结束语,却深深刺痛了我的心,教学中,我关爱学生了吗?我送给他们爱的绿叶了吗?
在几百人的注视下,我自信地走上了讲台。但我看到的,是一张张倦怠的脸,一双双欲睡的眼。学生已上了一节课,在那么多教师的注视下,学习肯定没有平时那么轻松随意。面对这一不利的状况,我首先想到应该让学生消除疲劳,激发学习的活力,唤醒学习的欲望。我让学生唱歌,但没多少效果。我又和学生做听话游戏,但用时太短,没达到预想的目的。因为心中想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我很快就进入了教学流程,全然不顾学生身心俱累的现实。显然,课前组织教学是失败的,对于学生的关怀只是蜻蜓点水,没有多大的实效性。
如果我当时对学生的关心多于对教学内容的关心,如果我能想学生所想,真正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我想,我是否还会急于开课呢?要是平时,我肯定会让学生小憩片刻,或者想方设法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面对几百人的公开课,我为何就不能对学生的关爱多一点?
这让我想起了一代大师第斯多惠,他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个“激励、唤醒、鼓舞”,饱含了多少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
林园园到底画不画小草呢?从课文内容来看,林园园是不需要画小草的。有第一自然段的句子为证:美术课上,老师教同学们画风景,要画上树、房子和小山。教学“林园园吞吞吐吐地说:‘我还没画完呢?’”时,我为了让学生感悟林园园不愿帮助同学,说这句话只是在找借口。我问学生,林园园是整幅画没画完呢还是树叶没画完。个别学生说树叶没画完,没动脑筋的同学也附和树叶没画完,我让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学生读了几次,终于知道树叶画完了。我又追问,林园园的树叶已经画完了,她还需要绿铅笔吗?学生回答:需要。我心中的惊讶不谛于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我赶忙追问:为什么?生答:她还要画小草。林园园到底画不画小草呢?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又让学生读课文,学生匆匆忙忙读了一下,仍旧回答:要。看到疲惫的学生,我没让学生再读就草草收场。于是我说:等一会我们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可事实是,因为时间仓促,加之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问题覆盖了旧问题,这个学生心中的疑点也就搁浅了。教学到最后,我早已把这个问题忘得一干二净,根本没有再顾及这个问题。
课后我一直在想,假如我能抛开预设的教学思路,心中不忘学生,顺学而导,视学情而定,让学生带着问题重点读读第一二自然,重点读读有关的几个关键性句子,抓住“吞吞吐吐”这一关键性词语,学生一定会领悟到,林园园是不会再需要绿铅笔的,她说这句话只是为了给自己的不愿借找借口。那么这一可贵的教学资源,应该成为这堂课的一个亮点,可惜一念之间,我竟与这一课堂亮点失之交臂。
课后我一直在想:我们在教育学生关爱他人的同时,为什么就不能于细微之处关爱学生呢?但愿我们的课堂,能让爱的绿叶轻舞飞扬。
数树叶教学反思篇6
我们常教育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在别人有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是一种美德,但要能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正因为如此,我上此课意在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互相帮助。
?蓝色的树叶》这篇课文写得是在一次美术课上,李丽的绿铅笔不见了,就向同桌林园园借,可是林园园舍不得借给她用,李丽就用自己的蓝铅笔画树叶。
教学中我紧抓主线:“李丽拿起自己的蓝铅笔,用心地画着一片片树叶。林园园看着这些蓝树叶,不由得脸红了。”这句话作为开头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进而走进课文。
林园园舍不得把自己的绿铅笔借给同学,说明她在帮助别人方面做得不够好。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在别人有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我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都围绕文章的旨意,既要让学生看到林园园的不足,又要让学生相信林园园会成为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课文中的事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反思,丰富内心感受。
首先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上,引导孩子读,注意李丽从头到尾都非常有礼貌,林园园则表现得比较自私,不肯借绿铅笔又不好明说,找了一个又一个借口推托。
再在朗读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恰当的语气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我将李丽和林园园的几次对话作为指导的重点,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走进林园园的内心世界,林园园最终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对的。但个别学生积极性不高,让学生找重点词“吞吞吐吐”来体会“舍不得”时,由于我的`指令不够清晰,还是要经过多次提示才能找到。
然后在读和理解的基础上,我才提出问题:林园园看见李丽画了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有同学说:因为她觉得不好意思,没有借给李丽同学绿铅笔;有的说:有困难应当热情帮助;有的说她因为羞愧而脸红??这个环节还是比较成功的,使学生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
课后我进行了拓展练习,课文的语言训练点是“-----------吗?”“---------吧。”所以我抓住“脸红”让孩子们领会林园园的“知错就改”,预设“过了一个星期,李丽正要给花涂颜色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红铅笔不见了,她
再次向林园园借,她会怎么说?”孩子们纷纷举手,一个孩子说:“你把红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可惜时间已经很短,说话的训练面不广。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到学习中,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有些环节我忽略了课堂的生成,流于形式,以后在教学过程中在这方面应加以探究以改正不足。
数树叶教学反思篇7
?蓝色的树叶》这篇课文写得是在一次美术课上,李丽的绿铅笔不见了,就向同桌林园园借,可是林园园舍不得借给她用,李丽就用自己的蓝铅笔画树叶。
教学时,抓题眼。本篇课文我抓住课题中的"蓝色"这一词语入手,先出示一些美丽的树叶,让学生欣赏。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板书课题,抓住时机你见过蓝色的树叶吗?大屏幕出示一个蓝色的树叶,此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林园园的言行,明显不对。在学习课文中,我紧紧注重了林园园和李丽的对话,深入理解说话的内容,明白每一次对话中林园园的不愿意。教学时结合文末小泡泡中的提示,让学生和林园园"对话",加深对此问题的体验。
课文结尾写着:李丽拿起自己的蓝铅笔,用心地画着一片片树叶。林园园看着这些蓝树叶,不由得脸红了。当同学们读到这儿时,你们有问题吗?学生纷纷举手,"林园园为什么脸红了?"马上有同学说:因为她觉得不好意思,没有借给李丽绿铅笔……等等类似这样的话,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不同的理由。随机我就说:"你们在学习生活中有过这样的'事吗?你是怎样做的?"此刻课堂很活跃。接下来我就进行随文练笔,把生活中的事动笔写下来。这样把课堂上的收获也充分运用其中。本节课效果很好。
数树叶教学反思篇8
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蓝色的树叶》,结束时,我问:大家学这篇课文有什?感受呀?他们都扬起一张张笑脸,大声的说:“同学之间要相互帮助,要团结友爱”。对呀,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要做到是很不容易的。我们个人心中都装着自己和他人这两样东西,在许多情况下,这两样东西都在进行着斗争,斗争的结果,要是自私,要是无私。
?蓝色的树叶》这篇课文写得是在一次美术课上,李丽的绿铅笔不见了,就向同桌林园园借,可是林园园舍不得借给她用,李丽就用自己的.蓝铅笔画树叶。从课文内容看,李丽从头到β都非常有礼ò,林园园则表现得比较自私,不肯借绿铅笔又不好明说,找了一个又一个的借口推托,林园园的行为明显不对,但生活中这样的事是很多的。课文结β写着:李丽拿起自己的蓝铅笔,用心地画着一片片树叶。林园园看着这些蓝树叶,不由得脸红了。当同学们读到这儿时,我问:林园园为什脸红了?马上有同学说:因为她觉得不好意思,有借给李丽绿铅笔……等等类似这样的话。从这些话中我感受到了这篇文章的带给他们心灵的触动这也许就是文学的魅力。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堂上我一直将李丽和林园园的几次对话作为指导重点,通过朗读对话中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让学生自主体会,并努力让学生走进故事中,对具体的事例进行沟通和交流,组织学生对三次对话进行分析,让学生走进语言,加深对语言的感悟,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数树叶教学反思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