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目标和追求,要想让自己的想法得到更好的输出表达,我们必须端正态度,写好心得体会,以下是公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谈美心得5篇,供大家参考。
谈美心得篇1
大概快有十天的样子没有读《美学书简》,我认为读这样的书是要有一种心境的,至少要能感受到其文字之美和思想之美。
朱光潜先生用了好多篇文字来说明他所说的“美”到底是什么“美”,实用的、科学的不是美,快感不是美感,联想也不是美感,考证、批评都不是美感的态度,自然也需和情趣结合起来才谈的上美。
朱光潜先生在《依样画葫芦》这篇文章里,又谈了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一般人大半以为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对象和成因虽不同,而其为美则一。自然丑和艺术丑也是如此。这个普遍的误解酿成艺术史上两种表面相反而实在都是错误的主张,一是写实主义,一是理想主义。
朱光潜先生认为,两种主义看起来相反,实则主张类似,“都承认自然中本来就有所谓美,它们都以为艺术的任务在模仿,艺术美就是从自然美模仿得来的。”
在他看来,自然主义和理想主义都是在“依样画葫芦”,只不过写实主义以为只要是葫芦,都可以拿来模仿;而理想主义认为“美在类型”,应该选一个富有代表性的葫芦来模仿。他把理想主义称为“精炼的写实主义”。
我们说“艺术美”时,“美”字只有一个意义,就是事物现形象于直觉的一个特点。事物如果要能现形象于直觉,它的外形和实质必须融化成一气,它的姿态必可以和人的情趣交感共鸣。这种“美”都是创造出来的。
朱光潜先生再次强调了他认为的美是“无所为而为”的形象的观赏。并引用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说的话:“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就像现在人人都可以有“度娘”,但是真正能写出好文章来,还是要“凭各人的情趣和才学。”
谈美和写作还是有区别,写作之初,“依样画葫芦”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
谈美心得篇2
读完朱光潜的《谈美》,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画家提笔作画,一展丹青,他们用水墨雕砌的琼楼玉宇,是人们口中的艺术品;隐士不问名利,在绝境桃花源里,在后院梅花香中,淡泊宁静,致远,这本身就是极富美感的生活。不朽的人向阳而活,向死而生,他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他的一生也是美好的。
我们谈美,谈雕像画卷的一笔一画,那每一分景象,又折射出作者的品性,而作者的作品集又展露了他们的一生。
美,是可以给予人精神支持的。若不是那五颜六色的召唤,穷困潦倒的凡高怎会毕其一生献于艺术?无论是斑斓胜于光影的星空,还是满面太阳的笑靥的向日葵,都是美的代名词。凡高为着它们,穷尽了一生的`苦痛,依然无惧风雨。我相信美是灵魂的解药,在深陷泥潭时,它将披荆斩棘,为低处的泥沼种下花草。
疫情期间,很多的艺术家、歌唱家为白衣天使们献出自己的作品。奋战一线,生死间忙碌,他们得到的慰藉不再是一粥一宿,而是直击内心的美。这一种美用最精致的形态给予世间安宁幸福。
在向往高洁清廉之士时,我们其实是在向往一种真善美的世界。“决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晨起耕耘、带月而归的闲适,“明朝散发弄偏舟”的浪漫,“九万里风鹏正举”的一种无畏与大气磅礴。这一种对生活春暖花开始终抱有爱的真挚。我们推崇的风流风骨,是对生活的苛刻,也是对美的砥砺。全由一种“无所为而为”的心态,才能将臃冗的一生待尽,“慢慢走,欣赏啊!”
像用52hz的歌唱的鲸鱼,一生的诉说只给懂它的人听,像高山流水遇知音,像所谓鲍叔牙管仲之交……人一生不过须臾之间,只为了“一骑红尘妃子笑”,好像也是值得的。这一种真心,比起所谓功名利禄,在某个不朽的人心中,要珍贵的多。
美,是对人生的选择。
在艺术、生命中,不吝惜时间一两分,由心而生的前程似锦,将自己托付于一切美;于深夜中创造星子,去辨析“无所为而为”的真实,感受慢处的凉意,传播处世的美好。
这一生,慢慢走,欣赏啊!
谈美心得篇3
全书可以说非常薄,没有太多的铺陈啰嗦,全文阅读下来,就好像跟一个亲切的老朋友在聊天,听他讲述他对真善美的经历和见解。真诚、坦率、质朴、亲切,严谨。这里提到严谨,是因为全书语言透着朋友的真诚亲切,却没有一丁点啰嗦和故弄玄虚,这是做文章极为难得的。现在流行的网文要么以篇幅弘大引人注目,要么以情节离奇引人眼球,这是写于上个世纪的文章,经典之作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
文章从多个角度,以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向我们一层一层的揭开什么是美的面纱,不同场景下美的层次,以及真善美的'关系。把美放在关系里去看,又抽离出关系来观察。以非常生活化的视角娓娓道来。如观察古松的三种态度,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等等,信手拈来的古诗拆解出美的特性,以及主观上容易产生的.理解误区。
对美与游戏,美与创造、美与格律、美与自然、美与模仿等等容易混淆的概念,利用诗词、生活经验、哲人故事以及历史事件进行说理解读。美是关于于个人体验的存在,是主观的。是自然的更是创造的意向。是来自于关系之中又脱离了关系的主观创造,美也分个体美和群体美,群体美是一种更为纯粹和高阶的美。
认识和理解美是对灵魂的净化之旅,美学是一种文化,是人类精神世界通向文明的道路之一。我印象最深的几个观点如下:
(1)美是基于现实基础之上脱离了一切关系的共鸣。主观态度不同,观察到的意向世界就不同。同样是一段音乐或者一幅画作,不同经历的人,品味出的体验是完全不同。带着实用思维的人会思考这个作品有什么用,带着功利思维的人会思考这个作品能带来多少利益,只有抛弃了所有的主观的念头,理智的思考,打开心灵用直觉去感悟作品,与作品建立意念上的连接,才能体会到美。所以作者告诉我们,美是直观体验,脱离理性思考的感受。
(2)美的创造是理性与直观的统合。源于模仿、精于练习、成于创造。表达传递这种美需要借助工具,语言为载体戏剧、电影、诗歌、散文等等文体为包装的体裁外壳,通过直观创造把意向传递出来。这是汇聚了意识、技巧、潜意识于一体,手、脑、心于一体的创作行为。大家之作必然是知行合一的呈现,真善美浑然一体的表达。
(3)每个人都是生活的艺术家,这是创造美的至高境界。我们于文学作品中呈现美创造美,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也是谱写生命之美的一生。如果说艺术工作者是由于职业需要而专门进行语言或者工具技巧的训练,以作品的方式来创造美,那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来审视具体个人的生命活动,这是一段由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及个人自我关系三者谱写的成长史,是人类总体活动的组成部分。在生活历练中不断刷新对三者关系的认识及平衡,不断进行着选择和创造,每时每刻都是对人性善恶的考量,从时间角度回顾一生,那些总有闪光的片段,熠熠生辉的一瞬印刻在心上,那一定是人性之美闪耀的时刻。
认识美、创造美、提升美学修养就是在修炼人性,净化心灵,自律言行,提升素质。
这忽然给我一个启示,通过心理学和美学的分析,原来唐诗如此值得玩味啊,原来文章也可以这样写出来的。
谈美心得篇4
什么是美?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许多人认为,看过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许更深一层,会说心灵美也是一种美。但这些感受都比较浅显,看过朱光潜的《谈美书简》后,我知道了朱光潜先生眼中的美。
光潜先生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这很值得我们广大中学生学习。
也许第一眼看到上面那段话,你不会有太深的感触,但如果你专注地把这一整本小书读完,你必会为朱先生治学为人的态度所折服!书中其中最能领略到的是光潜先生非常经典的对美的分析论证: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是人类历史生生不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但是要靠人们细心发现的;美是客观事物加主观态度产生的,但是缺一不可。物质是可以用尽的,而无形的美是可以代代流传供世人享用的。
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后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灵、精神的健康成长。其实美感无时无刻都冲斥在我们生活当中,从最简单的吃穿住行来说大多人们都会选择环境优美安静的餐厅就餐,因为感官的满足可以提高食欲。穿衣打扮已经是现代人每天必备的功课,这可以让人更有信心每天可以有一个好的开始。房屋装修也是一门美学功课,明亮宽敞、舒适已经是老掉牙,而自己感觉和概念才让它与众不同,比如:欧式概念、田园风格、东南亚感觉、日式家居或者中西合璧等。独特的家居风格可以代表主人的独特性,更能让他享受其中。车子基本性能就是带步,而且现代人更追求的是外观流线性、颜色等。所以美感不是实用主义,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美感可以让人们得到心里上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在《谈美》这书中,通俗易懂,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认识。最美丽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态度,所以,我想每个人都应读一读《谈美》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语言,会让你喜欢上《谈美》,读完后,一身轻爽,净化了心灵,提升了精神世界。相信它会对你有所启示的。
谈美心得篇5
美是什么,我不知,也未曾有人能够给他下个界说,她看的见,摸得着,但你却道不出,言不明——她为何物。
所以我带着探知的心,翻开了朱光潜教师的《谈美书简》——这部在他82岁所写的著作包含着他许许多多的人生感悟和对美的共同见地,而我也开端了对美细细品读。
朱老先生以十三封回信的方式,展开了对美的见地,或许是我所学的常识过分匮乏,我并没能够悉数了解,但有许多都让我获益颇深,在这我就只谈谈其间的几封信吧。
前两封简略的介绍了一下怎么学美学,而第三章却是谈人,把这一封放在了一切的主题之首,我想这应该也是作者的一个思维吧,不管学习什么都应该先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习其他,假如一个人连做人都不会,那也更不必谈其他了。而单关于美学来说,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归于经济的领域,不管是运用仍是交流,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先有了人,然后才有了美学之说。
人是一个理性的个别,有自己的思维感悟,在我看来尽管美是客观的,但她仍然能够说是一个唯心主义的产品,美没有任何要求,美有许多方面,比方作者在文中举得比如在《巴黎圣母院》这不巨著中,雨果便对美字诠释的酣畅淋漓,文中那位既聋哑而又奇丑的敲钟人再见到那位能歌善舞的吉卜赛女郎是,吞吞吐吐地用力连身叫“美!美、美…”我想这位敲钟人必定没有研讨过什么是美,这是他的由衷之言,关于美的事物表象的赞赏,而后来他由于犯了错而遭到暴打,是这位吉卜赛女郎给了她水喝。他仍然对着这女郎赞着美、美、美,不过这不在是表面的美丽之美,而是心灵的美,敲钟人看清了魂灵的丑陋与美丽,所以后来每个紧要关头他都成了这位女郎的救护人,最终他们死在了一块,他们都是美的,敲钟人表面长得奇丑无比,但那美的心灵,点缀了他并不美丽的面庞。所以朱老先生也惊赞“雨果毕竟是一个名不虚传的巨大作家”,他对美的叙说十分的到位,实际与幻想的结合,让美变得立体,有了人的滋味。
这些算是对美的一个认知,后来朱光潜先生说文学作为言语艺术的共同位置,这一点我也是十分认同的,美不必定是画,不必定是一种很杂乱的东西,对我来说言语便是一个很美的东西,你能够运用言语来描绘任何一种东西,能够从言语中体会出意境,幻想出景象的容貌,言语的.运用也充满着各种艺术方法,关于人物美的雕琢,风光美的赞赏。所以我以为若想研讨美学,文学的研讨也是必不可少的。
正如朱光潜所说“研讨美学的人假如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前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在的短缺,并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美学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她能够说是一个别系,而在这之中融合着许多门的学识,若你都有所触及,那么我相信你对美学的知道又深入了一分,因而我期望凭着对美学的喜欢,求知的精力,我也将会渐渐了解一些从前生涩难明的内容,让自己的精力世界变得更充分。
谈美心得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