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提升自己的思想认知来说,流水账似的读后感只是一种表面的记录,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不少人写读后感是为了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下面是公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童心》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童心》读后感篇1
我们走在“不当教书匠,要当教育家”的教育改革年代,操练着琴棋书画,摆弄着dv电脑,表演着谈唱说跳,可谓是使出浑身解数,只为一个目标——为浇灌一代新苗茁壮成长而努力不懈!是的,教育需要勇于表现,敢于突破的你;教育渴望推陈出新,富有创新的我;教育呼唤多才多艺,锋芒显露的他;教育还召唤胸襟博大,有情有爱的她……带着一份激情,拖着疲惫的身躯,我静静地拜读了李贽《童心说》。
“童心说”是李贽文艺思想的核心,“童心说”的进步性在于道出了一切作品发端于作者对生活的真切感受这条客观规律,富有幻想的自由奔放的浪漫主义色彩与不平和的情调,带有资本主义的萌芽的新特质,具有个性解放的鲜明特点,具有强烈的唯物主义色彩,它把人的思想从道学束缚下解放出来,开启了一代新思潮和文学的新风尚,无论在理论上或创作上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向。
李贽在《童心说》里反复强调着童心,“是童心者,绝假存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无论古今,“童心”都是人最美好最真实的情感,凡事率性而为,展现着人“质本洁”的一面。可惜一直保有童心的人终究太少,世人总爱躲在虚伪的面具后熙熙攘攘,点缀着无根的繁华。有趣的是,李贽并没有直接鞭挞程朱理学,而先由文章说起,又文及人,最后切中要害:既然“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既然要不拘一格做文章,既然六经、《语》、《孟》非圣人之童心而发,那么那些假道学还有什么存在和学习的理由呢?嬉笑怒骂并不强烈,却让人在痛快中体味到作者童心之余豁然开朗,不禁然会心一笑。这篇《童心说》正是李贽童心所发的“古今至文”虽然经历了似水流年的轮回,依旧是“如花美眷”。我不清楚李贽写《童心说》是在入狱前还是入狱后。
总之,我相信一个坚定的民主者不会因为狱中的摧残而消磨盛气。虽然卫道士猖獗、假道学横行,真正的拥有童心的智者其理想却会永放光辉。世界总会在绝境中给我们一份惊喜。正如卫道士眼皮底下出现了《牡丹亭》、《水浒传》这类“诲淫诲盗”的书,物欲横流中也会有一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呼唤。怀着奇文共赏的心情读着《童心说》,深深感动于李贽的至诚,就像曾经感动于钱钟书、白先勇的“童心未泯”。于是,我也以童心来抒发对这篇《童心说》的感受。愿我这支拙笔能延续那种冷硬背后的姹紫嫣红,纵使和似水流年的轮回相距甚远,当凝眸往昔时,也不负自己的那一份赤诚与童心。幽梦遇屈子,“清”“醒”谁共遣?中华民族是个历尽苦难的民族,可是,被异族蹂躏,尚可宽慰;可悲的是被自己的文化折磨而停滞不前。“万能”的统治者们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对民众进行思想控制。大多方法居然还很奏效,连最为苛刻的程朱理学竟纵跨南宋明清三代直到今天影响依然残存。我不得不惊叹数百年前中国民众的承受力了,同时也越来越敬佩李贽们无与伦比的勇气。
民主者们透过八股文和文字狱编织的幽暗帷幕,制造了隐隐约约的光亮,尽管不知这微弱的光能和黑幕抗争多久,但只要这光亮持续着,必然会给后继者们以信心和进取的源泉。如今的现实可能要令李贽们失望了,中国貌似走向了民主主义道路,历史渊源却已植根太深,进步的每一步都伴随着鲜血斑斑。那份四百年前呼唤的“童心”在今天“犹抱琵琶半遮面”,虚假的面具似乎比一份赤子情怀更符合流俗的需要。写文章无病呻吟者如过江之鲫,社会交往中两面三刀者更是不在少数。“童心”已被物质深埋(尽管我不愿承认),“皆醉”、“皆浊”人多势众,“独醒”、“独清”孤掌难鸣。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永远保持年轻心境,懂得把童年还给孩子,让孩子轻松、自由、愉快成长的教师。儿童的天真、率性是最宝贵的。童心没有伪善,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勾心斗角。孩子的笑最天真、最自然和最灿烂。孩子的天真是人生不可能再得的财富,是至真至美的人性花朵,也是人类未来的最纯、最净的温床。童心是童年生活最真实的镜子,天真无邪,纯洁无瑕,未受污染。只有童心,敞开胸怀接受;只有童心,才能满怀兴趣探索;只有童心,才能袒露内心世界;只有童心,才能毫无掩饰的外露。育人的关键是育心。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自身要保持年轻的心境。父母要像回到童年时代一样,努力和孩子一起玩耍,一起成长,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父母应尽可能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按照自己选择的路走下去,并适当地加以引导,真正做到“把童年还给孩子”。
《童心》读后感篇2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希望。而正是《敲击童心》这本书伴随我茁壮成长,成为未来世界的栋梁!
打开《敲击童心》,犹如打开心灵的窗户,对自己的言行照镜子。在书中我深刻懂得了做一名好学生不仅要学习好,更要“爱国p爱家p爱民。”
“你家我家他们家,合成一个幸福家,这个家庭叫中华,我们是家中的好娃娃。”,“丧权辱国最苦,祖国富强最甜。”……从这一句句简短精练的语句中我体会到了:祖国需要我们这些新世纪的小主任用勤奋毅力勇敢走出来的。
?敲击童心》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但也让我回忆起了往事。《蚂蚁告诉我们》这个故事,让我回忆起二年级的拔河比赛,那天晴空万里我们年级组开展了“拔河比赛”,我们班信心百倍地走向篮球场,以为冠军我们十拿九稳了,可在练习中怨言不少,老师千叮咛万嘱咐“要团结”,可我们把老师的话当成了耳旁风。快轮到咱班了,我们来到篮球场上。对方是二零二班,他们各个都在做准备活动,可我们在说话。“呼”一声令下比赛开始了。二零二班“一二三p一二三”地喊着,坚定而有力。我们三班,只有没几人在喊,也不出一丁点吃奶的力,看着我们逐渐向失败逼近,老师急得直跺脚。
终于,比赛结果揭晓。我们班是最后一名。老师不厌其烦地对我们说只有团结才有力量!从那以后我们谨记老师教诲,胜利在向我们祝贺。
?敲击童心》这本书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待人!也让我懂得了: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4月22日为世界地球日……更让我们求“真”扬“善”爱“美”。
?敲击童心》的诞生,是新课程改革浪潮中涌现的一朵奇葩;它的诞生,沉淀着抚育我们成长的老师那辛勤的教诲!
《童心》读后感篇3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杰出的幽默讽刺作家马克。吐温所撰写的。故事背景是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部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于贯穿和渗透全书的那种诙谐和幽默。故事的主人公汤姆是个天真、活泼而又顽皮的典型美国少年。他干出来许许多多令人捧腹的妙事。“了不起的粉刷工”、“主日学校出尽风头”、“猫和止痛片”等故事,不禁为小主人公的聪明机智拍案叫绝。
在平常人的眼光看来汤姆绝对不是个“好孩子”,他调皮捣蛋,不爱学习,喜欢出风头又不切实际,而且小小年纪就谈恋爱,这一切,即使是今天的父母看来,也是要严加管理的。那么,在汤姆身上究竟有什么可爱之处呢?我认为,他真实的表现出了孩子有着淳朴的天性。而同样,对于每个成年人来说,他们在汤姆身上看见了儿时自己的影子,我相信那段时光是他们记忆里最美好的日子。
在这个对于生存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竞争激烈的社会上,我们都会比汤姆“懂事”,我们都知道从小就要好好读书,这样将来才不至于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如今,我们的书包越来越重,学校越来越像牢笼,在大人们为自己的孩子智力的发展而感到自豪时,为未来有各式各样的天才少年们欢呼时,大人们可曾想过,他们的孩子是否会失去像汤姆那样童心。罗马尼亚的雕塑家布朗库西曾说过:一个人的童年结束之时,便是他的心灵死亡之日。也许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都必须长大,他的心灵都必须“死亡”,然而对于二十一世纪的而我们来说,我们的童年是否结束的太快了呢?
汤姆讨厌枯燥的学习、那骗人的教义和死板的生活环境,他喜欢调皮捣蛋、惹是生非、为所欲为,但是他富有正义感和良知。他为把家里的肉偷到岛上感到羞愧,又为不能揭发印江。乔杀害了鲁宾逊医生的罪行而感到内疚。我觉得孩子就要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看完了这本书,我也会慢慢的拥有和汤姆一样正义感。我将永远记住这个名字
《童心》读后感篇4
这篇《童心说》的作者是李贽,我对他不太了解,倒看似他是一位道家人物或者是个愤世嫉俗的人。为什么说他是愤世嫉俗的人,因为他好像对当时的儒学很不满意,对做学问、从政的人也很不满意。在他看来人性本应该是天真的,就是因为人们后来受环境、自身领悟力等的影响而变质了,这些倒是和庄子有点相像。但是道家讲究出世,很低调的,除非是实在看不下去才会出来说几句,这个人还真不好定位。不管这些了,还是按照他要讨论的核心思想“童心为什么会丧失”来说说。
童心的丧失,因为人启蒙时期耳闻目睹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长大后这些感性知识和后天得到的理性道理一经入住人心后,就慢慢丧失了。知道了什么是好事,就千方百计的去做、去说;知道了什么是坏事,就挖空心思遮盖掩饰。那是不是人人都这样呢?不是,李贽说古代的圣贤们就能在这方面做到得真理而不失其童心。这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和想当然,你怎么知道他们就守住了童心,你又不是他,就好像船没动、帆没动、人心自己在动一样,得出这样的结论也就是先圣两个字而已,并不是具体到哪一个人。但这些并不重要,李贽想说的童心丧失,不是指这些,这个指月之指的寓意在前方,在我看来,他更是在讨论人欲望得到满足、有所归属的论题。
一个人的欲望是从时候开始的,其实生下来就有了,食欲也是欲望之一啊!谁小时候嘴贴到妈妈的乳房上不是自动开始吮吸的,抛却这些衣、食、注行基本生存方面不说,当然也不需要说,这些也要说就没完没了了,而且是基本所需不能算。的确人的欲望是后天来的,上海人有句话说:“不怕天火烧,就怕摔一跤。”因为家里面本就没什么可烧的,全部的家当就在这身衣服上体现着呢!还有的说,别人买个房子并不生气,但是邻居家添置一件家具那就气炸了肺了。我想李贽的要批评的欲望就是这些和这些的延伸,一种苍白的攀比、一种无能的虚伪以及这些所到来时已经造成的伤害和后期预计的伤害。前段时间我看一了部h片,演的是100个美女舞厅狂欢的。在里面,摄像能拍到的人欢呼雀跃不知该如何表现一番,而在背后的那些姑娘,她们的脸上有一种说不出的迷茫与彷徨,其实只是一种无形的伤害在背后刺痛着她们,而在摄像前的呢?这种刺痛是被欲望环绕着,暂时还不会感受,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她们都害怕导演的一声“咔”。不光是因为害怕出名不了,而更害怕那声“咔”之后的“无限空旷”。那些被欲望吞噬的人,活在别人的世界里面,或者是别人设计好的世界里面,没有自我,这些在李贽那里是叫做假。“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满天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其实欲望是每个人都有的,就像每个人都毛病一样,我们要做的是让这些欲望满足而又不“失真”,鉴别自己的欲望,适当的压制或去除,让自己有所释放,在这方面我觉得一个网友说的很好:“欲望只有在最然的满足的时候,才不会腐化人性”。应当警惕着让它最自然,不能让步,一旦开了先例就无穷无荆
作为一个古代的文人,李贽对先圣们也是很推崇的。说《论语》这些书里面不是对官员的溢美之辞,就是阿谀奉承的话,要不就是先圣门徒广收,弟-子悟性不好,不是断章取义就是把就事论事的话奉为经典。李贽好像对先圣很是“了解”,不说什么溢美之辞如何如何,直接把账算到他们徒弟那里,猛烈批评这些人误人子弟,还用老师的这些言论为自己的虚伪做挡箭牌。他深恶痛绝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其实,李贽是不认同儒学的,因为领悟力是有高下之分,但是对做笔记的人,老师说出的话不会记的一人一个样,在这里我们也能看到李贽对作文章的态度是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不是反复去引用什么经典里面的言论,用他的话说:“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甚么《六经》,更说甚么《语》《孟》乎?”这和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面的观点相似,曹丕说文章的主导是“气”,李贽说写文章要写内心的感受和自己的领悟,这一点我个人很认同,因为文章是对事情看法,而世界上的事情不是一成不变的,用现在的话来说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适当的引用是能让文章更有说服力,也能更优美,但是动辄就来,只能让人觉得啰啰嗦嗦博而不专,使尽浑身解数也不能说明一个简单的问题,这实在是不可取的。
《童心》读后感篇5
上小学后我认识了不少字,也爱上了阅读。今年暑假我读了好多书,其中有一本《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童心的颜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郑春华阿姨的代表作,由它改编的同名动画片也深受我们小朋友的喜爱。《童心的颜色》共选取了其中《让人高兴的倒霉事》、《糖果牙医》等12经典故事。
童心是什么颜色的呢?读完这本书后我想了好久好久。我想它应该是红色的:旅行车成了“雷锋车”,一路捎带他人,最后还帮老大爷把十几只小猪送到养猪场;在六一节,小头用奖金“让所有小朋友都买上新玩具”;他用纸笔画地图帮人们很容易找到他们想去的地方;系黄丝带帮橄榄球小男孩“找回”爸爸……大头儿子可有爱心了。我想它也是绿色的:牙医不用大钳子而用糖果,遥控器一按厕所会自己到跑到面前,汽车和布娃娃也有自己的医院和诊室、哈哈笑医院小朋友们都不会哭,沙滩裤可以当风筝飞上天,甚至吃苹果也可以成为小偷的刑罚……在孩子们的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有。童心的世界也可以是黄色或者其他的颜色:闯入“闲人免进”的地下广场意外体验预展厅;偷偷地用三十双长筒丝袜当风筝线……我们淘气,我们捣蛋,因为我们只是孩子。我想,童心应该有着和彩虹一样的颜色!
虽然不是看动画片,但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围裙妈妈的影子始终在脑子里转,耐心、细心的小头爸爸能陪小头儿子玩所有的游戏,勤劳、能干的围裙妈妈能给小头儿子做各种美食。对于小头儿子的淘气小头爸爸和围裙妈妈都能给予理解,我想这是小头儿子一家能够始终快乐的理由。我知道爸爸妈妈上班都很忙,很辛苦,我们要学会做做家务帮爸爸妈妈分担些。我们有时也会孤独,我们需要爸爸妈妈更多的陪伴、更多的爱。《童心的颜色》让我体会到生活的幸福家庭的温暖,也让我学会了感恩。
《童心》读后感篇6
我们正成长着,对童年的记忆,对童年的梦想,对童年的回忆,恐怕已经淡忘……你还记得夏天因贪玩去河边捉鱼被发现的一顿批评,你还记得夏天对飞翔的渴望,你还记得夏天蹲在门槛上看“滴水穿石”。还是你早已淡忘……
不过当我看到这本书时,我真仿佛回到儿时那童年梦想的城堡。你见过用尾巴走路、在教室上课、听了故事也像人一样因感动而流泪的鱼吗?你见过双臂变成了两双大翅膀,成了人鸟的学生们在空中飞行吗?一个个不可能发生在现实生活里的事情,却出现在这本富有童年梦想又不乏教育的书中。作家杨红樱以她对儿童真诚的关怀,为孩子们构建了一个充满自由而又神奇的城堡。
这本是讲的是:一个从天上飞下来的仙女,降落人间。变成了学校老师,从而改变了很多人的个性,当然进步最大的就是龙督监,他是龙校长的姑姑。从来只穿黑衣服,对人严厉,以分数来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不过服用了蜜儿的清新换脑剂以后改变了所有的教学方法。同学们也都很喜欢蜜儿。然而最后蜜儿还是走了,同学们很伤心,但同学们放飞了爱的风筝,希望老师能够看到,当然老师也收到了同学们的心意……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小人精,他纯真、善良、可爱,了解各种好玩的游戏。能够带领富有童心的孩子环游世界,上天入地。没有年龄,永远都长不大。生活的快快乐乐。我最喜欢的一节是城市的夜空飞行。因为这是我从小的梦想,能读到这本是我觉得很幸运。让我又一次回到童年。
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座梦幻城堡。只有充满童心的人,才能发现并进入到城堡中。对小鸟来说,幸福是聆听钟楼的钟声;对于青蛙来说,幸福是一年四季都能唱歌;对于我来说,幸福是永远都和家人们在一起。如果是你,你呢?
《童心》读后感篇7
对于动漫,我小时候非常爱看,但渐渐地长大了,觉得动漫是个幼稚的东西,没有丝毫的意义。可在“十一长假”里,我看了一本伍美珍姐姐的作品——《穿越天空的心灵》,,彻底改变了这个固执的观念,想知道怎么回事吗?且听我细细道来。
那一天,我满心欢喜地拿着刚从书店买来的《穿越天空的心灵》津津有味的阅读起来,书的大意是这样的:生性胆小的盛欣怡在失去妈妈之后,整日都沉浸在孤独与恐惧之中。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她结识了“丸子军团”——黄小月、宁佳心、张小伟,并与她们成为了好朋友。“小丸子”们活泼开朗的性格感染了她,使她敞开了心扉。并且盛欣怡也开始接触了从前都不敢碰的动漫,她开始沉迷于宫崎骏的动漫世界。虽然现实令人不如意,但是她也感受到动漫世界带给她的温暖。让她像是回到了童年时的美好与纯真,而她的心灵也变得纯洁无比……读完这本书,我豁然开朗,仿佛又回到了美好的童年。那是让心灵飞翔在天空之城的美好和纯真,是成长中的又一次跨越和进步。
记得在我上一年级时,没有压力,整天的生活里都充满了欢乐和温馨,那时候,动画片似乎是本书,教我学会了很多知识……可是,现在,动画片好像是幼稚的标志,我们都远离他……小时候,我最爱看芭比娃娃了,现在,只能在书桌前翻阅着书本,写着作业,小时候的欢笑声到底从哪里溜走了?童心的伟大与纯真是不会变的!
童年里的童真,童趣已经不复存在……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人生的意义从何而来,人的一生,就是经历过无数次进步和挫折得来的,而这些都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能在经历过这些之后,重新开始新路程,认识新自己,重新交友,尝试自己之前不敢做的事情,正如故事的主人公,尝试了自己不敢看的动漫,从而得到了更懂自己的自己。
哦,我多么想有一颗“穿越天空的心灵”,去找回遗失的那一份纯真的童真,童趣啊!
《童心》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来信了读后感7篇
★ 幼儿的读后感7篇
★ 君子道读后感7篇
★ 故事力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