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成功的读后感需要通过实际的故事情节来引导读者感受书中的深层主题,写读后感时,可以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提升写作技巧,下面是公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聪明的甘罗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聪明的甘罗读后感篇1
前段时间同事谈起一个以前的高中同学,高一时成绩很好但偏文科。到了高二分班的时候,虽然她本人想要学文科——毕竟又喜欢又擅长,但她父亲硬是逼着她选了理科。结果高二高三两年无论如何努力成绩也不见起色,高考毫无悬念地考砸了。复读一年,重新选了文科,第二年才勉强考上个二本学校。
其实这样的故事在我读高中的时候也并不少见。那会儿我家那边高中整体氛围就是重理轻文,“文科是那些成绩不好的差生才会选的”也是不成文的共识。不知道是因为受大环境的影响还是不愿意被视为差生,很多理科成绩并不好的同学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理科。当然他们中也有一部分人通过两年的努力在高考中取得了好成绩,但更多的人只是勉强够得上分数线最后去了非常一般的大学。
他们当初选择理科可能还有这么一种心理:别人能做到的凭什么我做不到?这种略带着些赌气性质的想法其实也是从小被大人灌输的。一直不停的被拿出去比较,听得最多的一句就是“别人都能做到,为什么你做不到”。如果仔细思考,这句话背后的假设前提就是你和别人一样都是人,也不缺胳膊少腿也不弱智,你做不到唯一的原因就是你不努力——仿佛每个人都是生产线上出来的标准品一样。我也是这样,这种“别人行我也得行”的想法控制了我很长时间。一旦遇到做得不如别人的地方我就会下意识地觉得是自己不够用功,然后卯足了劲地加倍努力。如果还是没有成功往往就会产生觉得自己笨这种自责的想法。悲观的想法一旦冒出来就会不停的生长,慢慢吞噬人的心理,也就更没有动力去做任何事了。整个人陷入自怨自艾的情绪中,完全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开头提到的那个姑娘也是,高考失败后一直被父母视为耻辱。父母不停地骂她笨、不努力、给家里丢脸。我猜想在这种长期“”下,姑娘自己也会生出类似“我笨得要死,别人都做得好就我不行,怎么努力都没用”这样的悲观情绪来吧。姑娘失去了不仅是两年痛苦备战和一年更痛苦复读的时光,还有原本的自信。
人和人本来就是不一样的,这并不是说谁比谁聪明或者谁比谁笨。只是大家擅长的东西不一样,能取得最高效学习目的的方法也不一样。可就是有不少人坚信“勤能补拙”,把这奉为至理名言加以实践。大学时隔壁寝室的姑娘就是其中一个。她每天一早6点起床就去图书馆,除了上课的时间都在那儿呆着,一直到晚上10点图书馆关门了才回来。不要想多,她去图书馆不是那种换个地方玩的性质,而是真的认认真真复习预习每一门课。但是最后考试成绩出来,她的名次永远都在班级20几名的样子。我们班一共也就32个人,这个名次算是中等偏下了。她自己着急,就更加勤奋地去图书馆学习,但越到后面名次却不升反降。看着她那么拼命的样子,说实话我们都替她着急和不平。怎么她那么努力那么拼命,成绩还是上不来呢。倒是我们这些从来不去自习日常看剧为主的反而考试时成绩比较靠前。其实我们私下里讨论过,觉得不是她不适合这个专业就是没找到正确的方法,只一味地死磕,倒不如换个方向来得好。
我会羡慕的人有两类。一类是做什么都异常轻松的天才,但这毕竟是极少数。而另一类就是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这种人也是少数。相较而言我更欣赏后一种人,因为在我看来他们才是真智慧。他们遇到问题会认真思考,面对事情有自己判断。他们不会被别人或所谓的主流裹挟而行,只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认真做事。他们不会为了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就勉强自己做不擅长的事情。不和自己较劲的他们身上自然会带着一种气定神闲的淡然、沉稳和大气。
牢记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适合别人的不见得适合自己。别跟别人瞎比,也别和自己较劲。
p.s. 这篇文章想表达的意思其实是在看到第一章“你的大脑是哪种型号”时想到的。这个想法就一直贯彻了看书的全过程,所以面对书中提供的那么多思考法,我也尝试着一边判断哪些适合自己一边探索实践着。我觉得这么做的自己就已经离聪明人更近一步了。嗯,一定是这样的!
学习的伟大之处在于,不只能升级你的生存技能,还能让你更自信,给你提供成功和快乐生活的机会。这是一本给学习者的书。
也就是基于这一点,我才想着要读这本书。原本我以为,这本书一定有着颇为复杂高妙的理论、知识体系,一直担心读不懂,毕竟这是介绍流传于牛津剑桥的高效思考方法。所谓高效思考方法,一定是独特的,高深的知识层面的思考。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聪明人,往往是把复杂的事情尽量简单化,而只有,愚笨的人才会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作者把聪明定义为一种获取更多成功和幸福的能力。想要拥有这种能力,先要查看你的.大脑是哪种型号,看看你的大脑采用的是那种学习模式。而聪明人是如何思考的呢?
本书作者指出,既放松又警惕的状态,是发挥头脑最大潜力的特别状态,而聪明人恰恰就是常常保持了这种状态去思考和面对各种问题!
情绪在决策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尤其负面情绪会干扰正常的学习能力。看到这里,不免想到,现在很多强调情商、逆商的论调,其实也是在宣扬聪明人思考的模式。聪明人之所以能把控诸多疑难问题局面,很大程度上是把控了情绪,尤其是不被负面情绪所困扰。这并非是天生的能力哦!看,作者为找出问题情绪的原因所列出的表格,相对应的原因及解决方法一目了然。这才是聪明人的思考模式。图表方式,有时真的使问题更清晰化。
在以聪明的方式应对变化的世界,这一章节里,作者再次提到情绪因素。决绝变化的不是你,是你的情绪,作者引用达尔文的话“存活下来的物种,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积极反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的结果。
思维导图,就是一幅幅帮助你了解并掌握大脑工作原理的使用说明书。曾经有位老师,在课堂上演示过的。这种方法大都被大家接受,的确是找到问题原因及解决办法的快速、直观的办法。只是,过了这么久,好像都没有把这个运用到自己身上,遇到问题时,仍然是乱糟糟的。
纵然,一个人一旦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模式,很难轻易改变,单凭阅读一本书,尽管方法极好,也未必能能尽然吸收。但书中的方法,其实用性自不必说,单就其训练方式和步骤,就足以说明,聪明人的思考模式,也并非天生就有,而是他们善于训练大脑、拆解问题、寻找答案。聪明人的思维模式也是可以训练的,这本书告诉你训练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犹如一本功夫秘籍,只看自己是否能潜心体味并深入实践去训练自己,不然,也只能是欣赏一下聪明人的思考模式而已。
聪明的甘罗读后感篇2
当我手捧《做一个聪明的教师》阅读的时候,我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亲切”;当我在每次合上这本书反思我一年工作的时候,就会有当头一棒的感觉;当我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如同在黑暗中行驶的小舟朝着那点点光芒的方向前进……
如果将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教育理论联系我们的实际工作,教学中往往将简单浅显的问题变得复杂,往往将现成的问题肢解细化,细嚼慢咽的灌输给学生,往往有“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渠沟”的感慨,让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有点儿不知所措。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像我这样的新教师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
王晓春老师认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不外乎两个方面:客观世界的研究(教育规律的认识、教育对象的认识等)和主观世界的研究(教师的自我认识)。”我们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很薄弱,而第二个方面尤其薄弱。教师普遍缺乏反思意识,很少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结果就是严重缺乏自知之明,不是盲目自信,就是盲目自卑。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教师应该是个思考者。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要经常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要善于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认识自己比了解学生更重要。
在初登讲台的一年里,很多老教师就会发现我老是和学生较劲,他们就会开玩笑的说我,像孩子一样老是和学生吵,说以后心态变了,连吵的劲都没有了。当时听到这些话,我会觉得和学生吵也是需要激情的,我甚至还洋洋自得的认为,我的激情要一直保持下去。就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这样的激情是不是有作用,有多大的作用呢?难道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靠着这样的激情和学生较劲,就能完全解决吗?
直到,我看了这本书,我开始反思我这一年的幼稚行为,我发现我的思维方式是单一的、主观的,甚至是狭隘的。总是以我的要求为准,学生做不到,我就在那干着急,结果是学生觉得我莫名其妙,我自己气的跳脚,旁观的人无奈的摇头。那么改变我的思维方式究竟有多难呢?
其实,只要我将“你怎么可以这样?”“你为什么不按我的要求做?”这样的话省去,换一种逻辑,换一种语气,事情处理的结果完全不一样。比如,以前在教学结束的时候,学生乱七八糟的就出机房了,有的椅子就这样散落在各个角落,装鞋套的袋子也满天飞,学生在机房里就把鞋套脱掉了,还有追逐打闹的,那个场面简直可以用混乱来形容。以前我总是在那大叫大喊的,收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学生根本不听我的,我的威信自然也降低了很多。
这学期开始,我要求学生听到我说“准备下课”的时候,就把椅子和书归位,在身边寻找垃圾抓在手里准备带出机房,然后那一小组表现好,就哪一小组先出门,在走廊上脱鞋套。这样一来,混乱的场面没有了,我也用不着在那拼命的指挥了。要求也深入学生心中,长此以往,我相信会成为一种习惯的。
“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更应严格要求自己,学会反思和改变自己,向做一个智慧的教师这个方向而努力。
聪明的甘罗读后感篇3
这本书主要写了发生在笨狼和聪明兔之间的有趣故事。
笨狼是一个可爱,善良的动物。他的.朋友聪明兔是一个善良,聪明的小动物,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总是很有趣。最有趣的就是《1个森林币买汽车》这件事,有一次,胖棕熊和几个朋友喝酒,看到笨狼,于是他们对笨狼说:“你如果能用一个森林币买一辆车,我们每人再奖你十个森林币,如果办不到,你就要给我们干一个月的活”结果笨狼没买来,只好去找聪明兔想办法,为了帮助自己的好朋友,聪明兔把自己心爱的玩具车给了胖棕熊,在他的帮助下,笨狼不但没干活,而且还获得了四十个森林币。
我敬佩聪明兔的聪明、善良,也羡慕他们的友情。
聪明的甘罗读后感篇4
春节有空,买了巴菲特老师——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读完后,沉思了一下,的确这本书在投机盛行的年代,让投资者找到了方向,在那个年代他应该称得上是投资界不世出的奇人。
这本书也明显有自己的缺陷,举了很多例子,让人看得有点杂乱无章的感觉,如果初学者看完这本书后,第一感觉就是投资要有安全边际,但随后就会感到上市公司有如此多的问题,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所以在安全边际的情况下,只能按照它的方法尽量分散投资,而分散投资就是为了降低风险。诚然这种方法可以让你立于不败之地,所以绝对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如果研究过巴菲特的人就知道,巴菲特说要集中投资,格雷厄姆说要分散投资;二者的思想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原因在于巴菲特汲取老师的安全边际的思想上,提出啦要买有特许经营权,主营业务清晰,一流的管理者的公司,集中投资然后长期持有。你把这思想理解彻透之后,再反过来思考《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你就不得不服巴菲特,因为通过巴菲特这一思想过滤,就能把格雷厄姆举例的那些有问题的公司排除在外,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风险性,从而可以去集中投资,而不是分散投资。
我们的理论应建立在巨人思想的基础上即安全边际,再做进一步改善,下面不是评论二位大师的缺点,而是做一点改进,仅代表个人观点。
1、时代在变化。
格雷厄姆时代是以石油,钢铁,铁路等传统行业为巨头的时代,所以他的计算方法是算前三年或前七年的平均利润,来计算pe,这种方法我认为是有效的,而且现在依然可以用来吸收的计算方法,我未来也会用这种方法进行一些防御性投资。但对于后期出些的一些行业,垄断性非常强的公司,即不受经济危机影响的公司,再用它这种计算方法,意味着很难买到这种公司。大家可以在前几年的经济危机中去验证一下。
这里可以吸收一下基金经理的算法,即预期未来,但这种算法一定要保守估计,确定性一定要强。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盐湖钾肥,现在全世界粮食大涨同时不同的国家都发生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通货膨胀也以10%左右的上涨,在这种背景下,必然会推动钾肥的需求量增加或价格上的上涨,这种预见性很强的背景下,我们就不必拘泥于格雷厄姆的以过去的利润的计算方法,而改成将来的计算方法,这样可以取得不错的回报率,大家可多举几个例子,用时间来检验我的推论是否正确,即使一个例子失败并不代表失败,因为格雷厄姆的方法也不能保证每个样本都是成功的,所以他要分散投资。
再次强调一下,这种方法是建立在主营业务清晰,垄断的公司,在预见性很强的情况下,才能以未来计算,也要在安全边际下买入。至于传统性行业,不垄断的公司,还是以格雷厄姆的计算方法为准。
2、关于净资产的问题。
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是指低于净资产的2/3,同理时代在变化,格雷厄姆时代是以石油,钢铁,铁路等传统行业为巨头的时代,对于后期出些的一些行业,垄断性非常强的公司,即不受经济危机影响的公司,再用它这种计算方法,意味着几乎买不到这种公司。我个人意见是主营业务清晰,垄断的公司,下降1/3,我这种方法意味着风险比格雷厄姆的要大,但即使错了,由于垄断的特性,经过二年左右又会开始盈利,而且因为主营业务清晰,垄断的公司特质,这一层过滤本身也降低了风险,我个人认为,这就相当于以前格雷厄姆要求的安全边际———低于净资产的2/3,有兴趣的可以在以前的熊市里去验证一下。
3、反思巴菲特的投资思维。
是他提出要买有特许经营权的公司,但实际上他买的有些公司是没有特许经营权的,但是别人或他自己(我更倾向于是别人)要强加上去的特许经营权,比如银行公司,从定义上讲银行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有特许经营权的公司,但巴菲特确实买啦,买得还不少,这就不得不让人深思。看完《聪明的投资者》后我恍然大悟,详见讲基金的那些章节。是因为巴菲特后期随着资金的宠大,他已很少有机会再遇见特许经营权,主营业务清晰,一流的管理者的公司,在安全边际下买入的机会,所以他的思想只能倒退,退而求其次,回到格雷厄母的思想,即在安全边际下,买入主营业务清晰,一流的`管理者的公司,这就是投资大师的变通,但不能说这不对。
别人总结巴菲特感兴趣的公司也是能力圈,护城河,安全边际,也可能是写书的人强加上巴菲特的思维,他买的公司就是有特许经营权的。个人观点,这是巴菲特资金巨大时不得已而为之的倒退投资方法,这也是巴菲特大师能变通之处,不拘泥于形式,只要基本原则不变通—即安全边际,这也是他的底线。但我们小散,不能把巴菲特倒退的方法拿来吸收,去投资银行股,如果你是格雷厄姆思想的追随者除外,毕竟这种方法也是让人立于不败之地的一种方法。我们不仅要完全吸收巴菲特的思想,还要对他的思想加严,即把有特许经营权的公司,改为垄断的公司,这样一改,我们投资的范围就更加小,目的就是为了更加的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率。
结尾之时,再次强调一下上面仅代表我个人观点,没有任何批评二位大师的意思,只是对他们的思想进行了一些改进和总结。也许我年少轻狂,但我会用我一生来验证我改正的是否有效,如果你们觉得对可以吸收,觉得不对可以拍砖。
聪明的甘罗读后感篇5
读完了《笨狼和聪明兔》这本书后,我深深吸了一口气,许了一个愿:“让我和笨狼一样可爱。”因为,笨狼笨的可爱,笨狼还有许多好朋友,比如说聪明兔,只要是笨狼不知道的`,他都知道。
有一次,胖棕熊和朋友一起开了一个玩笑,叫笨狼用一个森林币买一辆汽车,如果买的到,就给他40个森林币,买不到,就叫他免费干活一个月。大家想想,汽车最便宜也要一千多,一个森林币连最差的车都买不了,更买不了其它的了。可是,在聪明兔帮助下,买了一辆玩具小车。哈哈,笨狼最后得到了40个森林币,其时,笨狼也可以变成聪明狼呀!!!如果你也要看,可以去买哦!
聪明的甘罗读后感篇6
今年,我挑选了王晓春老师写的《做一个的》这本书,有空时翻了翻。新颖的前言阐述深深的吸引了我;同时书内的一个个案例以及王晓春老师的案例点评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平时,我也偶尔阅读过一些教学书籍,可从来没有如阅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样,给我深深的震憾。那里面许多精彩语句深深吸引我,许多的教学案例自己就亲身经历过,从中能看见自己的影子。读后,我觉得自己完全不够一个聪明的教师,于是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历程。
首先我摘录几句本书中的部分精彩语句与大家共享:
1、教育科学是一门指导和启发的科学,是引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的科学,是研究如何交流的科学。
2、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千万不要迷信“管”字,迷信管理的人,永远不会懂得什么是教育。
3、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他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他自己确实有所。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在读书后,我常常思索,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经常感到事情很多,感觉都那么累了,可效果却一般。我反思了一下我的工作:为什么我感觉那么累,效果却一般呢?是学校的管理体制的问题?还是我的工作方法有问题?看了王晓春老师写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后,我发现我应该改变一下我的思维方式了。书中呼吁我们,要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教育者。
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非常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教师太重要了。所以看了这本书我也思考了,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提炼出了属于自己的教学观:
一是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
书中谈到,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而管理者则不然,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务的工具。
我们天天念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常常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从制度上在各方面对学生进行管理,可总不能如愿(举例:我班中的一些调皮生就是这样,在我面前表现还是不错的,可一离开我的视线,就不自觉了,这可能就是我平时太严所造成的吧)。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更多地去做一名的教育者,还是做一名严厉的管理者呢?
二是做一个聪明的“严师”,理智地施展“师爱”。
看了这本书后,当我碰到违纪学生时,我都会动一番脑筋再作处理。在平时,学生犯了一些错误,我一定会把他们课后留下来一顿。可现在我想到王老师在书中说到的一种思维误区便是“迷信师严”,我提醒自己要变得“聪明些”,于是我采取让学生做好事来弥补,使他们在做好事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受到教育。
聪明的甘罗读后感篇7
?聪明的投资者》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格雷厄姆创作的著作,起先我选择看这本书,是因为沃伦巴菲特对此书的评价:“有史以来,关于投资的最佳著作。”
格雷厄姆不仅是巴菲特的导师,更是一名成功的投资者。
通过他的书,我从中清楚地认识到投资与投机的本质区别:投资是建立在敏锐与数量分析的基础上的,而投机是试图在股价的跌涨中获利。格雷厄姆是一名成功的投资者,不仅在于成就,更在于他对待投资时的情绪。在跌宕起伏的股票市场当中,他能保持自己不受到市场情绪的左右,所以他是一名成功投资者,我认为即使有超高的分析能力,如果被市场情绪所左右,也很难获得投资收益。
书中用两则寓言故事去讲述了两种行为:一则是“市场先生”他通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些人的愚蠢;另一则是“旅鼠投资”告诉我们投资者盲目投资的行为。
我明白了一个公司的股价一般都是由业绩和财务状况支撑,因此在寻找一支好股票时,更重要的是准确衡量公司的绩效。在《聪明的投资者》中,以一家航空公司为例介绍了公司绩效的基本因素:收益性,稳定性,成长性,财务状况,股利以及发行价格等。从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从财务状况入手,着实分析是有效的。
关于收益性,衡量一家公司收益性的指标最直接的便是每股的净收益,也可以考虑一下投资报酬率,公司的闲置资产怎么处理,能准确的分析出公司的获利能力。
关于成长性一般从盈余增长率分析,每股的盈余,在反映出公司的生存能力,管理水平,竞争实力,发展速度的同时有刻画出公司从小到大的历史足迹。
公司的财务状况决定公司的风险系数,也决定了公司的偿债能力。一个公司的偿债能力如果不过关,那么公司在面对财务危机时,导致破产是必不可免,这将给我们带来极大的风险。
股利的话,我认为,股利发放会显得公司生机勃勃,我们在选择一支股票的时候应该避免那些在过去有两三年停发或降低股息的股票。我认为股利并不能称得上衡量公司绩效的关键因素,但能反映营业状况和业绩好坏。
我认为在进入股票市场时,要明白,市场像一个无底洞,他能给你带来财富的同时,也能让你跌入深渊。并不是每次交易都能做到低进高抛。
我认为在市场处于低落的时候挣钱是我从书中学到的小技巧,这本书告诉我一个投资者要学会利用价格,无论最高还是最低,他都算得上是真正商业价值中较低的价格买进算得上真正的投资。
我起先关注到格雷厄姆的这本书是因为巴菲特,巴菲特的成功是不可替代的,这点我认为即使是他的导师也不会,但我在研究后发现,巴菲特主张集中投资,但格雷厄姆主张分散投资,我在看这本书后明白,不得不佩服巴菲特,他通过格雷厄姆对公司问题排除之外,那些放心的公司然后直接抛进,极大程度降低了集中投资的风险性,也做到了导师那种风险越小越安全的思想。
但是时代是在变化的,格雷厄姆的时代与我们是不同的,他的时代,石油钢铁为巨头,如果用他的算法去选购一支股票几乎选不出来,因为现在的公司垄断性很强。
我认为如果做大家都在做的事情,那一定赚不到钱。其次,股票市场并非能精确衡量出价值的,即使华尔街也没有准确并且轻松地致富之路,对于企业的状态,一半是事实,一半是观点,不能让消息迷茫自己。
这世上的一切都借着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希望有孩子;商人不会工作,如果不曾希望因此有收益。
聪明的甘罗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命运的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