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写适合自己的教学反思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的前提,教学反思的写作就是记录自己教学期间的感受,以下是公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我不能失信的教学反思6篇,供大家参考。
我不能失信的教学反思篇1
这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一个星期天,宋庆龄全家准备到父亲的一位朋友家去。可是宋庆龄想起要在当天教朋友小珍叠花篮,虽然父亲和母亲都劝她改天再教,可是宋庆龄还是留了下来,履行了自己的诺言。
一、课前让孩子们搜集关于宋庆龄的一些小故事,初步了解这个名人。很多同学都准备了,还都写在了纸条上,所以课堂上讲的都很自信。能够通过自己所搜集的故事去感受名人、伟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学生的视野开阔了,自信心也增强了,对学习课文的内容也有了更多的铺垫。
二、在检查词语的时候,有意识的设计了一对反义词,“守信”和“失信”,通过找反义词学生能够清楚的`理解了失信的意思。突破了词语的难关。
三、在本次课堂上,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反复品读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给了全体学生一个展示与锻炼的机会,效果较好。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以读为本,通过大声朗读、默读、赛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朗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从文本中的语言、动作中感受宋庆龄美好的人格品质。学生也就是在一次次美妙的朗读声中领悟了其中的道理。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是三年级一个重点,要教会孩子能够通过理解词语来理解课文。所以整堂课我就是让孩子们找词语来感受宋庆龄的品质,孩子们找的相当好,理解的很到位。
五、概括文章的主要意思是三年级又一个重点,如何让刚刚踏入中年级的孩子掌握这个能力,教师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教学中,首先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学习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们说的是五花八门,但我不加评价,通过学习课文后,再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就说的比较到位了。说明需要给孩子一个阶梯,让他们顺着梯子才能爬上去。
另外有一点,语文学科应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渗透在一起。课堂中所传授的不应仅仅是学文识字,而应该将做人的道理融入其中,使学生能从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能在如何做人做事上获得启示。学习了这篇文章后,学生对如何做人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不能失信的教学反思篇2
?我不能失信》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浅显易懂,学生易于理解。由于三年级上学期是刚刚接触略读课文,对于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还不是特别明白。所以,我主要是鼓励学生运用默读、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对话和动作来领会庆龄守信用的可贵品质,从而使孩子受到感染和教育,使他们在做人做事上得到启示。
教学时,我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我设置的问题有:“宋庆龄想不想去伯伯家?她为什么停住了脚步?她父母是怎么劝说的?她又是怎么说的?”然后再针对“宋庆龄这样做对不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讨论,又给学生创设情境:“如果你是宋庆龄,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接着进行拓展延伸:“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读了本文后有何感想?”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学生在思维火花不断的碰撞中感悟体会诚实守信的可贵之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在本次课堂上,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对课堂上的不同的声音不粗暴对待,通过反复品读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既使持反对意见的学生明晰道理,又给了全体学生一个展示与锻炼的机会,效果较好。同时,像这种融合了思想品德教育的课文伺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我不能失信的教学反思篇3
?我不能失信》讲述了宋庆龄小时候的一个故事,通过宋庆龄为了遵守教好朋友小珍叠花篮的约定而放弃了去伯伯家看鸽子一事,表现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品格。
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出示了成语“一诺千金”,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它的意思,我告诉学生这个成语就藏在我们的课文里。学生自己读课文,学习课文,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到了能表现宋庆龄“一诺千金”的地方,组织交流感受,水到渠成地悟出了课文的道理。这节课实现了略读课文的教法,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效果也出奇地好。最后,我布置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先谈谈自己生活中遵守承诺的事情,几个表达能力强的孩子先说,然后大家练写随笔。随堂指导中发现,很多孩子都写出了自己的`想法,纷纷表示也要学习宋庆龄做一个讲信用的人。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两点思考:其一,思想品德教育应该贯穿于我们的教学活动,正所谓生活处处皆德育。其二,抓住每个单元的略读课文,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略阅读的乐趣,正所谓该放手时要放手。
我不能失信的教学反思篇4
?我不能失信》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个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通过宋庆龄为了遵守教好朋友小珍叠花篮的约会而放弃了去伯伯家看可爱的鸽子一事,表现宋庆龄的诚实守信品格。
这是个很简单的故事,情节简单,中心突出,一读就懂,但对于人要怎样才算“守信”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却并不怎么易懂,更不提该怎样去做到。正如宋庆龄说的,守信就是说到要做到,包括不自欺的说到做到,即真忘记可以道歉,假装忘记就不可原谅,所以信作为一个人的道理品质,是要求人首先不自欺,因而守信的前提是诚实,先诚实而后守信。课文除了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外,还要使学生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在思想上受熏陶和感染,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获得启示。因此,从“信”字的源起入手,再用课文中这个具体的故事作为注脚,最后解决守信与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对冲突,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守信”。
一开始上课,首先我按着教案的预设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让学生对“守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理解课文内容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做了铺垫。然后,让学生给课题加上标点符号,读读有什么不同。设置这个环节是因为之前学生作业中反映出使用人物语言标点上的许多问题,所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正常使用标点上。
顺势出示自读要求: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遇上带“!”或“?”的句子,练一练语气。把课文读顺畅。
(2)用序号标出课文自然段,试着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结果孩子们都不能择出要点来讲,有些同学读了课文,心中其实很明白讲了一件什么事,但让他起来讲述时就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很清楚的表达,而是看着课文读,不能简要概括。看着这一情况我用了填一填: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 ),二女儿( )(谁)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 ),爸爸妈妈都劝她 ( ),但她为了( ) 还是( )。来引导孩子把话说清楚,效果比我想象的要好很多,经过我的引导,孩子们渐渐能把课文内容说清楚了。
在整体理解分析课文时,我在之前就给孩子们定下了一个范围:从文中找出描写庆龄守信用的句子。用这样的方法是因为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要相信学生,该放手时要放手。本次课堂上,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悟,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然后再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对这个句子的理解,这样的话有助于孩子们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重点句子分析时,我基本都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朗读来谈体会,但在这过程中我没有提醒孩子们去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比如“二女儿宋庆龄显得特别高兴。她早就盼着到这位伯伯家去了。”在理解这个句子时,孩子们自然而然的把“特别”、“早就”读成了重音,我及时提问“为什么你们要把这两个词语读成重音呢?”这样的问题孩子们回答的很好。
最后,我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来谈谈读过课文之后的感受,学生虽然有过亲身经历,但都没有勇气说出口,只能从表面谈应该像宋庆龄那样守信用。这一点我做的不够好。
通过这节课,我也发现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的钻研还比较肤浅。今后备课要更扎实地钻研教材。我也更深地了解到备课有时真的只是老师的“一厢情愿”,还有很多学生的学情是我们没有考虑到的,只有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学习课文,来备课,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
我不能失信的教学反思篇5
由于这课是选学课文,主要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就自己的阅读与同学进行交流,与人分享阅读成果,感受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能力。学生通过这样的阅读,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从宋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中得知,做人要做到诚实守信,不能言而无信。这样在朗读对话时,学生把自己的感情都投入进去,好象自己就是那个课文中的人物,读得有声有色。
?我不能失信》教学反思
今天上的是《我不能失信》,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因为有了前面三篇精读课文打底,我想学生理解起来应该不成问题,于是我根据导语要求设计了几个问题,自我感觉这节课的教学简要而不失要点,于是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课堂。
上课伊始,我按原计划要求学生自读导语部分,明确这一课的学习要求,这一点学生完成得很漂亮,于是我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不一会儿就有同学举起了手,我大喜,马上请出小陈,他一站起来就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用过早餐,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显得特别高兴。她早就……”我晕,他是在读课文了,于是赶紧婉言让他坐下,另请他人。这时小王的手举得老高,我心想他今天反应倒是挺快的嘛,就请他吧。小王张口便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个星期天,宋庆龄到伯伯家去玩,他家有漂亮的鸽子,伯伯还送给她一只……”我一听,大晕!
原计划是再也不能进行了,于是赶紧调整方案,另辟蹊径。
课是上完了,可我的心情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了:本以为学生课前早已预习了课文,课堂上也自读了课文,讲出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应该不在话下,就算不能讲得简明扼要,但大概内容应该八九不离十吧,谁知却出来个“风马牛不相及”,真是让我汗颜!细想之,我觉得存在的问题有两点:
一、学生不能择要点而讲
有些同学读了课文,心中其实很明白讲了一件什么事,但让他起来讲述时就不能择要点而讲,所以导致了像小陈那样的一站起来就照着课文读,他想简要些,但简要不起来,觉得课文上的话都重要,不能自己概括地讲。我想大部分学生处于这种状态。
二、学生的确不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在班中并不排除有这样的学生,他们读了课文后,只拣自己感兴趣的说,根本不分重点不重点。
今天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让我更深地了解到备课有时真的只是老师的“一厢情愿”,还有很多学生的学情是我们没有考虑到的,只有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学习课文,来备课,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
看来,今后的路是任重而道远啊。
自主阅读,读中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认识课题上的“※”,明白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紧接着提出这篇课文与前面的课文有什么不同的要求?顺势向学生讲述略读课文的要求:要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我运用“你认为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你的周围有这样的人吗?”这样一道能引起学生多元反应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合作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宋庆龄诚实可信的可贵品质。经过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我不能失信的教学反思篇6
本课的课文属于选读课文,所以我一直在想此类课文该如何来上,完全让学生放手自学,怕学生学不好,不会学,控制不了自已,所以我就做个主持人,管个主持,首先让学生了解了宋庆龄,然后通过读导读有了一个主要问题,然后由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师范读一遍,接着由学生进行自读练读,然后给学生十五分钟时间边读每一段边写下自已的体会,之后又给五分钟要求附近的三个同学互相交流自已的体会,最后十分钟由我简单问上几个主要问题,相当于全班汇报,在汇报时学生讨论读法,然后重点读部分句子,学完后由学生说一说自已本节课的收获。
一节课下来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容,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并能说出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将第一自然段读得不错,但对话却没有好好处理,学生只是理解和会读了,不能有感情地体会出人物的.心情,表演出来,下次的选读课文准备再放得开一点,但导得要精。
我不能失信的教学反思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