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精选7篇

时间:
betray
分享
下载本文

写观后感的目的在于促进思考,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影片的内涵,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够增强对影片情感表达的敏感度,公文溜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精选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精选7篇

《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篇1

最近有一部励志片非常火爆,片名是《摔跤吧,爸爸》,这么好看的电影我当然不能不看,本周末爸爸陪我在电影院里看完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了两个平凡的小女孩,因为打伤了两个小男孩而开始了她们不平凡的旅程。而让他们不寻常的人,就是里面的男主角:爸爸。是的,他们有一个疯狂的爸爸,因为自己的梦想,让她们有了一个苦不堪言的童年。每天早上5点起床,训练摔跤。当她们抱怨时,就剪掉他们的长发。为了训练,让她们和男孩子摔跤。爸爸的行为让她们忍受整个村子人们的嘲笑。而爸爸的梦想,就是希望女儿有一天能够为国争光,让印度的国旗在比赛中升起,让印度的国歌在人们的耳中回响。这位爸爸,他表面上对女儿心狠手辣,但实际上却疼爱有加,不然,他为什么在女儿出错时,他打不下手。在故事的开始,他好像对女儿的一切都漠不关心,但实际上却可以为女儿去做任何事。当然,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不仅仅靠他一个人,还有他女儿的艰苦努力。如果说爸爸是伯乐,那他的女儿就是两匹千里马。女儿乖巧,聪明,懂事。她们把爸爸的话句句记在心里。她们会取长补短,严格要求自己。在比赛最后的时刻,摔出了一个5分,这个5分不是幸运,是平时自己刻苦努力的结果。获得了摔跤金牌,最终完成了爸爸的心愿。

整部电影十分精彩,有许多催人泪下的地方,也有“开心果”堂哥,它让我懂得了只有努力付出,才有自己想要的收获。

《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篇2

?摔跤吧!爸爸》是这样一部跟我们的普通生活近得不能再近的真实故事,它仿佛就发生在我们的隔壁,一位普通的父亲对女儿们的辛苦培育。它由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在印度,在那个国家,女性注定了14岁就要嫁人,只能过不停地生孩子操持家务的人生。看似暴君的父亲将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女儿,实际上,也是强行改变了她们被这个社会注定的人生轨道。其实,我看完这个电影的感受是,她们有一个好爸爸。其实不止在印度,在中国或者别的国家都有重男轻女的现象,如果父亲不支持女孩只是让她长大就嫁人算了,那么这个女孩以后的日子也只会是千篇一律。每一个成功的女孩背后都有一个好爸爸。

影片正面介绍了父亲马哈维亚的身份,他曾是印度摔跤总冠军,并且一直梦想代表印度参加国际摔跤比赛,为国家夺得金牌。然而他一直没能实现这个愿望。他迫切希望能有个儿子,替他完成为国争光的梦想。然而造化弄人,对儿子的热切盼望在四胎全是女儿的现实暴击下,他沦为了全村人的笑柄,内心炽热的梦想在现实的催化下逐渐冷却。正当马哈维亚放弃梦想回归正常生活的时候,却无意间发现大女儿吉塔和二女儿巴比塔有学习摔跤的天赋。于是被现实浇灭的梦想,又被“望女成凤”点燃。他将愿望转而寄托在了两个女儿身上。这就是以父亲马哈维亚的梦想为载体,塑造了一个一心想实现梦想,为国争光的父亲形象,这是《摔跤吧爸爸》中的明线故事。

而暗线故事,往往是隐藏在影片深处,不易被发觉,是区别于感情,也承载着影片真正想表达的核心内容。它是以吉塔和巴比塔为代表的独立意识的'觉醒,她们拥有孩子纯真的天性,却被迫沦为父亲实现梦想的“工具人”,希望她们能与命运反抗。而且这个故事发生在女性地位相对低下的印度,给电影又增加了一层厚重,那就是呼唤女性意识的觉醒。吉塔和巴比塔,这两个普通女孩作为印度女性的缩影,她们从被歧视到别人眼中荣耀所在的奋发历程,不仅是个人成长史的展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打破印度社会对于女性社会地位的定位。

明暗线故事的碰撞,为电影带来了璀璨的火花!而最终这场比赛,吉塔不再是为自己而战,她是为无数个想主宰自己命运的印度女性而战。这是吉塔的比赛,也是印度女性与社会男强女弱不公地位对抗的一场比赛。结尾父女相拥的这一幕,何尝不是对人性的召唤,何尝不是告诉了我们努力有多热血;更是让许多人知道,人生而为人,就应该平等,自由。向上吧!女孩,做自己的生活的冠军。

《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篇3

在今年暑假,我与爸爸一同观看了一部印度大片——《摔跤吧!爸爸》。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一位身在印度,赢得全国摔跤大赛冠军的一位摔跤手——玛哈维亚·辛格柏戈特。

他此生以来最大的梦想就是赢得世界摔跤冠军,不料,最后他却因生活所迫而放弃摔跤。他希望妻子能生个儿子能帮他圆梦——为印度赢得世界级金牌。可妻子却连续生了四个女孩。他认为自己的梦想永远不能都不能实现了——直到大姐吉塔和二姐巴比塔把几个男生打得鼻青脸肿时,他才醒悟道:女生也可以摔跤!

接下来的日子,父亲带着姐妹俩学习摔跤,在学习的过程中,姐妹俩也与父亲发生了争执,不过最后还是意识到父亲对他们的信任与关爱。姐妹俩不断参加比赛,就算是对上男生,也依然场场赢。姐妹俩都进了体育学院。大姐因为进入了大城市而变得有些浮躁,参加比赛时输得落花流水,她认为自己是“虎落平阳被犬欺”。直到父亲开导了她。最后大姐吉塔和二姐巴比塔都在父亲的鼓励下赢得了世界冠军。

看完了《摔跤吧!爸爸》,我知道了:父母全心全意地爱着我们,帮助我们成长,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丰满自己羽翼,加强自己的能力,然后等待合适的时机,展翅飞翔。

《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篇4

看了《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这部电影是由印度影星阿米尔·汗主演的一部电影,在豆瓣网的影评得分竟高达9.8分,感动了很多中国观众。

电影演绎的就是一位父亲他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完成他想当一名世界摔跤冠军的心愿,在政府不出力、众人不理解的情况下培养自己的两个女儿走上摔跤之路,最后在爸爸的帮助下大女儿成功成为世界冠军的故事。

从这部电影我看出了父爱的力量。从小,那位父亲就对她们训练,甚至不顾他人的嘲笑将女儿的头发剪短,而父亲这么做是为什么呢?一,他想让女儿们完成他的梦想;二,他不想浪费女儿的天赋;三,他不想让女儿们跟其他印度女子一样,他想让女儿们活出自己的人生。当大女儿比赛屡屡遭到失败时,父亲并没有一丝要放弃她的意思。比赛场上,吉塔(女主角)的教练正错误地教导她时,是谁一直沉着地坐在观看席上给予吉塔的作战方案?是她的父亲!要是吉塔的父亲小时候没把吉塔两姐妹丢下水让她们尝试着一个人去战斗,恐怕就没有现在的摔跤世界冠军了。

刚刚我说过“他不想让女儿们跟其他印度女子一样,他想让女儿们活出自己的人生”没错,的确是这样。在印度,性别歧视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父亲为一家之长,同时决定子女的婚姻。《印度教》一书列举了妇女受歧视和压迫的几个方面:童婚、深闺制度、嫁妆制度、神之侍女制度......如电影中出现的一个片段,一些女子在十几岁时就出嫁了,但她们又无能为力。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吉塔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是有多幸运。

?摔跤吧爸爸》9。8分实至名归,大家还不来看看?

《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篇5

为什么说它伟大呢?它讲了一个普通人靠个人努力为国家争得荣誉、拿金牌的故事印度传记片。选这样的题材,本身就非常冒险,拍不好就像个英模人物的宣传片。

不过印度人很厉害,它的电影特性正好也反映了它的民族性,总能将各种元素糅合,还具有独特的味道和力量。它能将娱乐、喜剧、批判、反思放在一起,又释放出温情,励志且不矫情,三观极正还不假大空。

?摔跤吧!爸爸》之所以伟大,还因为它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当影片末尾放出现实中爸爸和女儿的照片,我相信,不流泪者无几。

电影由真实故事改编,现实中的吉塔结婚时,扮演父亲的阿·米尔汗本人也出席了婚礼。

原来是真的!原来人真的可以!人们会对“做人”这件事,肃然起敬,并且重新审视“现实丰满,理想骨干”这句话。原来只要理想丰满,现实可以去骨干。

好的影片一定有丰富的内涵,供大家从不同角度来解读。这里面有个人成长,有家庭关系,有社会现象,有理想与现实,有人与外界的冲突。但说到底就是人与自己的一场场竞技。

1摔跤又不能当饭吃,那还要不要摔?

这是个关于梦想的故事。

阿米尔·汗饰演的马哈维亚·辛格·珀尕是非常优秀的摔跤运动员,但是被父亲教训:摔跤又不能当饭吃。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难题印度传记片《摔跤吧,爸爸》观后感演讲稿。

人要活下去,对吧?人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责任,对吧?你终究不能只为自己而活,对吧?所以“屈就现实”好像也是一条必经之路,你不为现实让点儿路,也就跨不过现实这条路。

人在隐忍甚至“背叛自己”之后,才会有更执拗的坚持

马哈维亚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可是来的是一个个女儿。

想而不得,才是命运的常态。从不可能中发现可能,是人对命运的对抗。

马哈维亚抓住了最后的救命稻草,做了一件颠覆人想象的事――他开始让自己的两个女儿练习摔跤。哪怕受尽闲人闲语、各种嘲笑。

2父母要不要把梦想强加给女儿?

《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篇6

亚洲的父亲总是有一个近似的形象,如果用几个词来摸索亚洲父亲的轮廓,凭直觉应该会常见"寡言"、"强势"、"顽固"之类偏灰色的词汇,但回归到伦理与情感本身,最终形象又会归集到朱自清《背影》中的那个父亲形象,父爱之沉沉总是会在"放手"的那一刻让那些偏执和霸权的形象悄无声息的融化在温情之中。近期上映且得到广泛好评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便塑造了这样一种经典的亚洲父亲形象。

在印度独特的社会背景之下,《摔跤吧!爸爸》将父女情的内核包裹在了运动励志类型的电影之中。电影拍得可爱且又热血,剧本基础扎实,虽逃不出常规套路但在叙事技巧极其娴熟的包装下,整体仍然可称为是一部精彩的商业佳作。然而难以回避的是,电影文本中父权意识与女性崛起的冲突容易引发电影题外的争论。

先说说父权体系,在印度这样一个父权体系极浓重的国家中,处在社会中下层的女性往往没有地位,电影中阿米尔汗扮演的父亲为了实现自己的金牌梦想,蛮横的剥夺了两个女儿的童年,这种父母意志强加在儿女身上的冲突在中国也常见,然而这种由"价值观错误"引发的电影剧情容易让电影文本带着"原罪",显然编剧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甚至故意安排了一个桥段为"价值观错误"洗白,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印度社会底层女性没有地位的现状,父亲剥夺女儿童年强迫学习摔跤,从长远上考虑是为了让自己的女儿以后不过上那么悲惨的生活。电影试图用这样一个桥段来为剧情的"原罪"寻找借口,但是能独立思考的观众应该都能看出这是一种诡辩,从剧情上来看,我实在看不出父亲起初有这样的动机,所以这个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错误是电影无法回避的一个"原罪",这是亚洲父亲体系下诞生的一种错误。

但如果从女性崛起的层面来看,《摔跤吧!爸爸》无论从内容自身的尝试还是上映后的社会影响上看,似乎都是一部很"进步"的作品,电影中的两个女儿最后都成长为了一个独立且有担当的女性,而父亲最后的放手更是把之前种种的冲突都化为了浓浓的温情,而这种父亲的放手从象征上而言也可看作是对女性崛起的释放,在印度这样一个父权体系极其浓重的国家中,《摔跤吧!爸爸》无异于是一部大胆进步的作品。

作为一部商业向的电影,《摔跤吧!爸爸》还是可爱且精彩的,既有印度乡村生活的平淡有趣,父女关系的委婉细腻,也有竞技精神的热血澎湃。印度在世界体育上实力远远不如中国,但作为一部运动励志类的优秀电影却足以让中国电影汗颜,近年来印度电影进步非常大,已经出现了多部有国际化影响的优秀商业电影,近几年中国运动励志类电影虽也有《激战》这样较优秀的电影作品,但是从剧作、叙事技巧方面和演员的敬业程度上(看看增减70斤体重的阿米尔汗)来看,差距明显。

考量进各种印度社会现实因素和不靠谱的一些人文观点,《摔跤吧!爸爸》还是一部有些矛盾的电影(矛盾在此并不是贬义的),它兼具了落后与进步的文本内容,就像印度社会本身一样,古老复杂,面临着种种问题,但也能看到某种渴求进步的努力。

《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篇7

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是印度拍的,印度的女人一般是在十四岁出嫁,为的是减少家庭的负担,出嫁以后,也只能在厨房中做饭菜。可这部电影中的女孩,却是摔跤冠军。

这部电影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电影中的父亲在国际摔跤比赛上输了,这位父亲立下誓言: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摔跤手,为国家荣获一枚金牌。可妻子一连生了四个孩子,全是女孩。

某一天下午,父亲下班回家,偶然发现两个男孩子站在院子中,原来老大和老二打了那两个男孩,父亲起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念头,让两个女孩去学摔跤。

在训练中,吉塔和巴比塔的摔跤技能已经练得越来越厉害了,父亲每天让吉塔、巴比塔跟一帮男孩子在一起练习摔跤,父亲在这一天,带着一家人去看摔跤比赛。结果,吉塔输了。

下一次比赛,吉塔又赢了,在以后的日子里,一连串的胜利,最后又杀进了苏连邦比赛。

吉塔比赛前一天问父亲策略,父亲对吉塔说,:“你只要防守,不让对手得分,对手得不到分,就很着急,到时候你再找机会得分”

最终比赛时,父亲被人骗入了一个小房间,吉塔在第一个回合中取得胜利,而在第二个回合中却没有,到了最后一个回合,吉塔已经输了四分,最后十秒钟,吉塔这时抱住对手,朝身后扔去,五、四、三、二、一吉塔对手落地了,吉塔获得了五分竟奇迹般的赢了。

这部电影其实只讲了一句话:父亲想让自己的孩子获得一枚金牌而付出的努力,在吉塔小时候,父亲让她每天五点起床,把头发剪了,都是为了自己的一个梦想,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部电影让我懂得了坚持总会有收获的。

《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精选7篇相关文章:

好爸爸坏爸爸作文400字精选6篇

为梦想奋斗吧青年演讲稿7篇

爸爸星读后感范文8篇

写我的爸爸的作文500字通用7篇

看我的爸爸作文推荐7篇

小学作文我的爸爸范文7篇

爸爸的爱400字作文最新7篇

作文《我的爸爸》400字7篇

爸爸的爱作文500字7篇

爸爸的爱400字作文7篇

《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精选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6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