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传读后感最新7篇

时间:
Kris
分享
下载本文

在写读后感时,适当的结构能够提高文章的条理性,大家都认为,写读后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下面是公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陶行知传读后感最新7篇,感谢您的参阅。

陶行知传读后感最新7篇

陶行知传读后感篇1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文集》,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没有爱,就没有”,前苏联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他爱,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的感悟。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已”是根本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和“生活”。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要用心去学、去体会、去实践,这样才会进步。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每天要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每天都问问自己进步了吗?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家、思想家。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学生,总是不会错的。”他博大的思想,求真的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奉献精神是我们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正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其意义有二:第一,“知行统一”。我们在注重知行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第二,探索真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识,瞬息万变。面对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难以招架。陶行知先生还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有的学生看死了,把他们看成坏孩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他们不会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努力把他们塑造成一个有用的人材。我们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有思想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而不是老师施爱的被动对象。当老师把学生当成的主体,用赞赏的眼光去看他们时,就会发现他们有可爱之处。我们在对学生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冷静地考虑学生需要什么?要多注意他们一点,多关心他们一点,老师对他们给予深深的理解,就会发现他们值得你爱,你才会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学习了陶先生很多方面的理论,自己感觉受益匪浅,他的著作又如一盏明灯,在的海洋中引领我们去找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目标。读完此本名篇,我除了感动,更多的是佩服,佩服他的为人,更佩服他在那个时期所提出的一些鲜明的观点,也正如鲁迅所说:“读完此书,我和一个高尚的灵魂接触了!”我将努力去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业务素质。

陶行知传读后感篇2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的名言,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的目的。陶行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家。他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改革。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名著》,它犹如一丝曙光,引领着我走出的误区,走向光明。

"生活即"是陶行知理论的核心。"生活即"就是说"生活即"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生活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就是在生活中受,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是一种终身,与人生共始终的。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就只是空洞的说教。同时陶行知又认为"好生活就是好,坏生活就是坏,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这就要求我们有选择地生活,选择生活就是选择,不是把简单地生活化。任何生活都是,但任何生活不都是我们理想的。只有"健康的`生活"才是我们健康的。"生活"另一层意义是人类需要什么,我们就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什么;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什么。学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生活,受面包的。学生进入青春期,就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生活"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也是学生需要的。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因此,以后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积极创设情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情景创设"。在教学中大胆鼓励,积极引导,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投入到教学中来。

陶行知传读后感篇3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家。他的思想和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在我认真的阅读了《陶行知名篇》这本书后,书中的许多文章都给了我一些启示,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生活即》这一篇。

陶行知指出:“生活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的意义。”既然生活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他还指出,"生活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强调的是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是死的。生活是在批判传统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的对立物。

陶先生的“生活”主张“生活即,社会即学校”。他说:“可以是书本的,是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的对象,然后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以社会做学校,的材料、的方法、的工具、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是的场所。生活教学生做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是啊,最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做一个身强体健、品行端正、学识丰富、能力高强、兴趣高雅的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为主,言教为辅。还可以学习名人伟人,学生做人。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们又有几时做到了“生活即”的理念了呢?

教学中,我们忽略了教学相互的快乐,我们忙于完成教学任务,害怕学生不能将知识装进脑子里。于是,课堂上满堂灌,频繁的一问一答,流于形式的小组学习,蜻蜓点水式的提问,我们穿着“新课程改革的新鞋”,确走着“应试的老路”,还美其名曰“教无定法”。我们从这样的教学中不能找到一丝快乐,整日被教学劳累,且被人认为是累赘。

其实,陶行知的“生活即”就是让我们摆脱教学的苦恼,我们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让与生活相联系,学生不仅有理论的引导,还有实践进行指引,学生快乐,老师也快乐。我们要教会学生从“玩中学,玩中解”,而老师更侧重于“玩中教”,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生活是广大的,生活的内容无处不在,这也就意味着老师应在教学中多学习,陶先生说“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俗话说“你要想给学生一碗水,你就得有一桶水”对于现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一桶水还不够,作为老师应该要有源源不断的水。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有一眼永远不干涸的水井。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教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个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教师,他的课堂会日渐单调、陈旧,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让学生获得快乐与帮助呢?

读着陶行知先生的理论,我一次又一次的被震撼。这门学问太渊博,太高深,它值得我们把时间都投入进去,而《陶行知名篇》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习之路走得更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导下,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吧。

陶行知传读后感篇4

“没有爱,就没有”,前苏联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他爱,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1、“生活即”

“生活即”是陶行知生活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陶行知指出:“生活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的意义。”既然生活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他还指出,“生活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强调的是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是死的。生活是在批判传统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也有所不理解。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不就是说“生活即”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生活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就是在生活中受,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是一种终身,与人生共始终的。但这些就是整个的全部吗?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这场改革实验虽然是科学家发动的,但在教学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在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对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学生面前说:“我也不太清楚,明天我再告诉你。”“我不知道,让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吧。”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陶行知传读后感篇5

在学校,现在让我觉得最快乐的事,是看到那一张张幸福可爱的笑脸,很远就能听到“老师,美术老师好,美术老师啥时候再给我们上课”。这是很渺小的一件事,也是很伟大的一件事。就是陶行知经典语录里的“要把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散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的呼吸。”

小孩子,真的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他们是一个个的发明家和创造者。记得那次,我讲创意美术,引导时提了一个问题,雪融化后是什么?好多同学都回答一个字“水”,但是有一个小可爱的话让我诧异很是开心。他说“雪融化后是美丽的春天”。是的,我们必须得保护宝贝的心灵和每一个奇思妙想,我们得会变成小孩子,这样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老师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

在上课过程中,我时刻告诉自己,要爱他们,做他们的朋友,每次上课前都会想着法的.让他们快乐,激起兴趣,一起把课上成功,一起学习。画的好不好且不说,小学美术应该教的是理念,是拓展思维的能力,是发现美,是快乐的表达。美术是最能激发小孩子创造力的一门艺术,是培养一个人气质的重要学科。

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学好。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双脚、时间、空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不愿向小孩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觉得很有深意。

不管处于什么时代,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坚持真理,做一个真正的、堂堂正正的人,是最高的人生追求。

读完这本书,我毅然有了每日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师德有没有进步?也正是从这些话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生活中有工作,工作渗透生活又高于生活,记住这四问能督促我做一个自律的人,向上生活,向前奔跑,正所谓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

让我们做一个每天都快乐生活、认真工作、爱学生的人,做一个儿童乐园里的顽童。

陶行知传读后感篇6

"教学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学思想,也是陶行知生活的方法论和教学论。

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开始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说:"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主张教学合一,反对教学分离。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谈不上有教学,这是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禀赋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不能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这是他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

陶行知传读后感篇7

忙完了县第二教研片常规检查、教学设计比赛等事宜,终于能静下心来阅读《陶行知名篇》一书,感慨于陶先生宽广的视野、研究问题的深入,杨礼仙:《陶行知名篇》读后感想。以此为镜,我反思自己的与教学,反思自己的工作,目前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

一、对待学生宽严有度“过严则易失子女之爱心,过宽则易失子女之敬意”这是陶先生在评陈著之《家庭》中的一句话。这句话引起了我对自己的技术的反思。自从担任班主任以来,我时时处处对学生严格要求,虽然我严于律己,做出行为的表率,虽然我一心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操心,但常常会感觉到学生在仰视着我,这眼神里有敬畏,这眼神里有躲闪,我常常会为此感到不解,感到心痛。看到陶先生的这一句话,我顿悟到我过于信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可能会让我欲速则不达。特别是我现在教低年级学生更要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此时要求可适当放宽一些。陶先生还提到类似的两种有害儿童的心理: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陶先生那么早就发现现代父母的通病,真是了不起!

二、“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有幸参加了“课堂实效”课题研究,让我更容易理解陶先生“教学合一”的理论,我知道了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得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其它的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我已经做好长期学习、实践陶先生“教学合一”这一理论的准备。正如陶先生所说的“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如果教师只会固步自封,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学习、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读了《陶行知名篇》,我如沫春风。可以说是对自己思想的一次洗礼,陶行知先生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将会继续影响、贯穿在我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陶行知传读后感最新7篇相关文章:

海明威传读后感6篇

路遥传读后感推荐8篇

柏拉图传读后感6篇

海明威传读后感参考5篇

儒林外史传读后感通用5篇

岳飞传读后感400字5篇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6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400字6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8篇

水?R传读后感1000字6篇

陶行知传读后感最新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6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