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读后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把握书籍精髓,提升表达能力,避免在读后感中加入与作品无关的内容,保持的集中和统一,以下是公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黑羊效应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黑羊效应读后感篇1
以前经常抱怨学心理学太抽象,而且太枯燥无味,又没什么用处!好多概念性的东西也不知道在教学实践中怎么应用,但是看了这本书以后有点改变我观点。他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演绎那些严肃的、科学的心理学规律、效应和法则,书中精心挑选了64条心理学的规律和效应,分为教学、和管理三个部分。阅读此书,激活了我本身的知识经验,激发了我探究的兴趣,一个一个故事看下来,一个一个效应读下来,感觉自己在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同时,顿时豁然开朗了许多,受到了智慧的启迪,心灵的震撼。
第一个看到的.心理效应是系列位置效应,主要讲的是老师让学生出来背书,学生只记得开头结尾,中间老是忘。其实这个故事背后隐藏的东西还与心理学中,大家都知道的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有关。结合我们平时的教学,《系列位置效应》告诉我们:
1、老师在课堂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只有最重要的事情才能占据最重要的时间。
2、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钟在找练习本的过程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课后如何玩耍中度过。
3、背诵文章、单词时要经常变换开始位置。
4、每次学习时间不能太长,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超限效应”。它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在我们的日常中经常出现类似的现象。如:老师上课拖堂、用同样的方式反复传授同一内容、放学时学生都准备收拾书包了老师还在不停地布置作业、对学生犯下的错误一次两次地批评……这样做其结果却是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减少了,学习效率降低了,而学生对于老师的重复批评不但没有反省和改正,反而出现了逆反心理。
作为教师,在和教学中都要注意避免“超限效应”。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一味地填塞。学生时也要尽量避免超限效应在批评中出现。当学生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千万不要对同一学生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评,也千万不要重复同样的方面、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批评语句,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批评,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追不舍”,厌烦心理、反抗心理就会随之减低。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指的就是“布白”。而也应该讲究“布白”的艺术,注意“度”,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反省。就如我们成语“过犹不及”、“适可而止”、“物极必反”,其实正是“超限效应”的最好诠释。
这本书就是从理性的层面上保证我们的行为充满智慧。我将常常“温故而知新”,利用心理学的知识使自己在教学中更进一步!
黑羊效应读后感篇2
林清玄说:“最好的表达是沉默,而不是语言。”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对此深以为然。有句俗话说得好:“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我们往往说太多,而忽视了安静的力量。古人说“静以修身”,安静的时候才会关照内心,才会有深刻的思考。
?中的心理效应》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通过小事例来展示原理,浅显易懂,实操性很强,每个心理效应都写得有趣又实用,工作中非常值得借鉴。今天我想交流的是令我印象很深刻的两个效应——超限效应、齐氏效应。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款,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
这就是超限效应。小故事令人发笑之余,更引人深思:在工作中,教师要管好自己的嘴。
学生犯错在所难免,教师应尽量保持一颗平常心,批评学生一定把握好一个度,有些错误,点到即可,不妨留一些思考的余地给学生。话说多了,往往适得其反,不仅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甚至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传授知识同样要注意课堂留白,灌输多了,也伤人胃口,不如多一些互动与交流,让智慧的火花在思考中迸发。我们的实践课堂,更要讲得精炼,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去探索。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不要害怕学生完不成任务,因为根据齐氏效应:人们对那些没完成的任务,印象反而会更深刻。
在齐氏效应部分讲了这么一件事儿:一个美国考察团到上海访问,希望听一节有的公开课。听完之后他们的反应却出乎我们的.意料,他们问: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节课还上它干什么?
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反思的一个问题。怎样的课才算是成功的?究竟该如何评价我们的课程?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不断生成的过程,教师可以有预设,但更应注重引领学生思考,并具备随时沉着、灵活地处理生成性问题的能力,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衡量一位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方面。自如应付生成性问题,除了教学经验,其实最根本的是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所以,还是老生常谈:教师必须热爱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成长,让自己拥有的是智慧之泉,而不是一潭死水。
最后,用咱们读书记录上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交流:“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共读、共行、共悟、共成长!”这句话我非常喜欢,拿来与大家共勉!
黑羊效应读后感篇3
古人云:“过犹不及,事缓则圆“,外界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则会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这便是“超限效应”,在教学工作中,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很多,如教学中的心理超载现象(上课喜欢拖堂,作业布置过多或课堂认知超载等)以及批评和赏识中的“超限效应”。借此,我想着重聊聊如何规避批评中的“超限效应“。
批评的“超限效应”时有发生。批评学生时,我们老师和家长总是很心急,想要急切地纠正孩子身上的问题,因此往往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批评,最后使孩子极为不耐烦,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和表扬,当孩子挨批时,可能内心已接受长辈们的正确观点,并下决心进行改正,但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教,其厌烦心理就会呈几何级数增加,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曾经教过的一个孩子跟我聊到自己离家出走的缘由是父母总是在他面前翻旧账,父母总是看不到他的改变,最后他索性就不改变甚至变本加厉。在批评中,作为班主任要把握好的“度”,切忌大肆渲染,上纲上线。我们要讲究“布白”的艺术,正如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即布白),密不透风”,有了“布白”才能产生美感。适当地留点“布白”,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反省。
我认为班主任在批评中应遵循三条原则:适度原则、及时原则、公正原则。给予学生以适度的:一是批评“量刑”适度,做到既不能“量刑”太重(否则学生不服、逆反抵触),也不能“量刑”太轻,起不到作用。二是选择合适的场合。老师要选择合适的批评场合,尽可能避人耳目,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前不久新闻报道一位家长和班主任在走廊上当着同学的面批评一位男生,这位男生自尊心受挫转身翻过走廊栏杆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样的惨剧则是因为批评时没有选择合适的场合,及时原则是指要做到及时、迅速。老师在学生犯错后的`第一时间内给予处理,这不仅能收到好的效果,也能使“事态”得到及时控制。公正原则是指同样的情况应同等地对待。班主任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处罚时,只有一视同仁,秉公处事,不偏不袒,不能因为偏爱某位学生则对其放宽规则,否则则会使得教师的权威受挫,得不到学生的信服。只有公平公正学生才能从内心接受批评、。它最能体现班主任的威信,更易被当事学生接受。所以说批评要把握好“度”。如果批评“过度”就会产生“超限效应”,如果“不及”又达不到既定目的。
因此批评过犹而不及,只有把握合适的度,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黑羊效应读后感篇4
沉锚效应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心理名词。初看书时,接触到这个名词,觉得它怎么会和教学扯上关系呢?仔细阅读了刘教授的书,认真听了他的讲座后,才发现这个名词看似陌生,其实和我们的教学息息相关。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经常用到它。
沉锚效应它会有正负两种作用产生。我们要想办法避开它带来的负面效应。记得三上《习作2》时,让写一篇文章介绍一下自己的长处或本领,选择自己最得意的一方面写下来。在写之前的前一天,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优点、长处,并让家长也写出了对孩子的评价,主要也是优点。第二天上作文课时,我先检查了一下他们完成的情况,然后问他们,如果一个人说他跑得快或力量大,你信不信?学生说,不信,也可能半信半疑。这个时候就需要举两个具体的事例来证明他跑得快或力量大。我又挑了三位同学站起说说自己的长处是什么,通过哪件事来证明。为了让他们更有思路,我又读了两篇范文,然后让学生开始写。一节课四十分钟,有三十四个同学完成了习作,四个同学课下完成了。后来我批改草稿时发现,大部分孩子写得较为成功,但有七、八个同学写得几乎和范文一样,显然思维受到了束缚,也许是他们认为范文比自己构思的好,就记得格外清楚,范文中的成语、比喻句也用上了。如果在考场上,这样的作文也未必不好,但这显然不是我这节作文课想要的结果。我想看到的是他们自己的创作,原生态的作文。但读范文又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让他们的思路更宽阔,也可以学学别人的新颖的`构思、开头和结尾。
后来,我在第一节课除了评讲前一次作文和本次作文要求外,挤时间读了三、四篇范文,在扩宽他们思路的同时,也强调要会把自己的观点用通顺生动、形式新颖的句子写出来,或者把别人的东西化作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可以借鉴范文的形式,不要照搬范文的内容。这样强调引导之后,像后来的习作:用上合适的象声词写一篇文章,xx的自述,写得都很成功,雷同作文已很少出现,有的同学写作时还能模仿范文写个题记,三部曲等。在作文课堂教学中,锚要抛好,同时还得提前预设好可能会出现哪些不良反应,及早避开,提高课堂效率比辛苦的补课要强得多!
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运用自己吸取和积累的优秀经验外,还得不停的学习、创新,不能因循守旧。要不断成长,永远做一棵慢慢成长的树,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于是我们就可以以一棵正在成长的大树的身份来言传身教也正在成长的小树!
黑羊效应读后感篇5
“的大道理从来不是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的知识本来也是扣人心弦的”。在未读《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时,我对心理学有一种莫名的敬畏感,总觉得心理学高深莫测,殊不知,在近二十年的教学中,自己其实也在潜移默化地应用着某些心理效应。
这本书脱离了以往深奥的心理术语,采用浅显易懂的文字,结合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演绎了心理学规律,读的时候不知有一种什么力量总是牵住我的思维,让我不自觉地就回忆起身边的那些案例。
此书分为三辑,分别为教学中的心理效应,中的心理效应以及管理中的心理效应。可以说,大部分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需要学习认识的部分并从中获益。诸如“超限效应”,我们其实在杂志中就曾读过关于马克吐温关于演讲募捐的例子,故事讲述的道理也浅显易懂,再联系我们的教学就更令人茅塞顿开。我们在平日教学中,常常生怕讲的内容学生不懂,拼命抓住下课后的几分钟,“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却不知道此时学生已由一开始的耐心渐渐演变到了不耐烦,可想而知效果之差,因此这一小节作者用了“给学生留白”的小标题,读后不禁大悟,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给学生空间,留白的目标吗?
要讲究“布白”艺术,有了“布白”,才能产生美感,给孩子自己去思考、反省的空间,对学生的批评更应该点到为止,切不可“宜将剩勇追穷寇”,要运用科学民主的方法去建造一架沟通的心灵之桥,惟其如是,才能使成长中的儿女把父母或者教师视作自己信得过的良师益友,从而甘愿接受其,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这一辑有助于我们改善教学技巧,提高效率,学习需要有效的记忆方法,还需要有效的目标,有效的诱导方式,科学的学习方式等。
读完此书,我才发现许多心理效应其实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甚至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比如思维定势、暗示效应、名人效应、从众心理等等。积极的心理暗示,带给孩子的是积极的认识和体验。与说服相比,暗示更能协调家长与孩子间的关系,更能避免说服给孩子带来的压抑感。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一本能引发读者新的思考的书就是一本好书。作为一个职场妈妈,我还在此书中学习到了很多育儿心理,比如,知道了边际递减效应,我们就会懂得对孩子的批评不可喋喋不休,对孩子的表扬也不能“廉价”给予;知道了互惠原则,我们懂得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只有做到“我为人人”,才能收获“人人为我”;知道了遗忘曲线,我们懂得了在学习中要及时复习……
这样的一本书,真的值得你一读再读,每一次都令人有新的体会和思考。
黑羊效应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给我读后感5篇
★ 和谐读后感5篇
★ 海豚湾读后感5篇
★ 猎狗读后感5篇
★ 奇遇记读后感5篇
★ 雷锋,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