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梳理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转折,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更深入地分析文本,这对提升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至关重要,下面是公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品书香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品书香读后感篇1
我一直喜欢读书,这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人生中有一阶段最为忙碌的时期,中断了连续性阅读,但这并不妨碍我对读书的向往。我自己形容读书时的感觉,就是一句话:“当我拿起书本,全世界都安静下来了!”
读书带给我的是安宁、静谧、甜蜜。读过的书,记住的话,成了我大脑中的一分子,以为忘记了,但生活一触动、轻轻一翻阅,它们便滚滚而来!甚至,没有当初的渴求、中间的搁置、后来的深入阅读,你都体验不到书与日子的联系、我与书的那些感觉!
小的时候我读的书几乎都是借的,母亲常常带着线装本的《水浒》《三国演义》等等,文字不全认得,硬是一点点啃着把书看下来。奶奶家有姑姑的高中教科书,里边有很多鲁迅的作品,我常常去偷着看。后来,从金庸到梁羽生,能借到的都看个遍。上高中后又迷上了琼瑶,幻想《一帘幽梦中》中的白马王子也能向我走来。看三毛游记,又渴望周游世界,还羡慕《梦里花落知多少》的意境。看《红楼梦》,为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而徒增悲情。喜欢看《红与黑》里于连复杂的心理描写,喜欢《飘》里斯嘉丽倔强刚毅的性格,更喜欢《少年维特之烦恼》里的维特,几乎每一页都被我的泪水浸泡……
书是我内心的声音,那些人物和悲欢离合伴我走过快乐的忧伤的、思索的、美好的童年。不同时期的阅读体验给了我不同的收获。相比少年时期的阅读,我更喜欢现在的读书感觉——人生的阅历达到了一定的累积,读书中的故事更能达到共鸣,与其是看作者写的事,不如说是自己又重新穿越了一回。那书中总有自己的影子徘徊!有时,怕看过的书像飘过的云,被岁月的风吹散,就不光一味的看书了,而是多出一本笔记,边读边写,内容思索得更为透彻,一本书的灵魂就势灌入了心底,升华到脑海,想忘都忘不了。
到了当下的网络时代,读纸质书竟显得守旧和奢侈,也只好每天在网络间游走,随意性极强,想看什么就可以看到什么,快速浏览像是吃了一包速食面,没有了以往捧读时那份静静的思考、默默的感动。
慨叹过往,如梦如幻,这下这段文字,是我中断读书后对书的一份怀念。书带我一次次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也帮我拷问逝去的年华,借此不断的得到自我反省!
岁月并不如烟,读书把它召回……
品书香读后感篇2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图书馆中没有响亮的读书声,只有孜孜不倦的认真翻阅。我们在无声中去浇灌读书的花蕊,用心灵感受作者的内涵和精髓。
保亭开设了一间图书馆,我慕名而来看看这图书馆的规模。我充满了好奇和喜悦,我怀揣着这个让我喜悦的心情来到图书馆,我找了好久才找到,这地方真的很偏僻,走入图书馆的第一层,安安静静的没有人,只有一个很大的盆景和一排排有序排列的椅子,干净明亮的地板让人感觉很舒服。旁边挂着一个告示“不要穿拖鞋,让您轻轻的脚步为他人带来一份和谐宁静。”
我径直走上二楼的楼梯,厚实的地板让我感觉就像踩在书中漫游一般。二楼的右边是一个宽敞的电子阅览室,里面可以查阅到图书馆没有的书籍,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左边就是图书室了,阅览室的门口有工作人员的办公台,整齐干净的桌子让人愉悦,心情大好的感觉。洁白的墙壁没有一丝的污浊,为我们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明亮点缀了我的视野,书架上有一排一排直立站着的书籍,中间摆放着整齐的椅子为读者提供舒适,面对面的坐着让你不敢发出嘈杂的声音,这构造可谓是别出心裁啊!阅览室内有很多读者,唉,我真是自叹不如,在这么偏僻而又不大的阅览室中却有着如此多的莘莘学子,一份份殷切的期盼,这也许是保亭图书馆的魅力所在吧!
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有各种各样的书籍,文学、科技、生活、历史、地理、哲学……我穿梭在书丛中,我拿起一本冰心的《寄小读者》,这本书共二十九篇,其中有二十一篇是她赴美留学期间写成的,主要记述了海外的风光和奇闻异事,同时也抒发了她对祖国、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寄小读者》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的儿童文学作品,冰心女士也因此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人。这本书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练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是啊,芸芸众生的人生精华和智慧浓缩在一本本书里,在充满笔墨的书海中,一种高雅、庄严和神圣的感觉油然而生。它是读者的天堂,智者和学者的金矿,睿智的乐园。通过书籍我们获得思想的升华、感情的熏陶。在书籍的指导下,品味生活的点点滴滴,体会感情的柔滑细腻,书籍就是凝聚优秀思想的磁石。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书籍使人类成为宇宙的主人。”莎士比亚也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走出图书馆,我似乎拥有了一种满载而归的感觉,它给予我收获也为他人贡献收获,我希望这一份收获沿袭下去。
品书香读后感篇3
吴世林为了创作《永远的白海豚》历时数年,废寝忘食,花费了不少的心血,出版后受到各方关注,得到普遍好评。
?永远的白海豚》鲜明,体现了“生态”这个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白海豚全称中华白海豚,属于国宝级的动物,吴世林作家正是准确把握了“生态”保护这个有意义的,并且精心研究。
构思精巧。十五万两千字,开局有小引,结束有后记,中间一至八章,加上一个尾篇。从“初识”,到“奇遇”,从“寻找”,再到“研究”,然后提升到“保护”。其中充满诙谐幽默的保豚大合唱,诺亚方舟奖,环环相扣,精彩缤纷。
形象丰富。作者笔下白海豚是一条主线,细心的读者发现,其实作家用浓墨重彩描述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北京大学潘文石教授,有了对潘教授及诸多普普通通关心关爱白海豚的人物,整个报告文学的人物有血有肉,真正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呼之欲出。为报告文学增添不少光彩。
故事多彩。作者多年来从事新闻报道和小说创作,这是作者的优势,并且在这个长篇报告文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富有人性的海豚救律师夫人的故事,为白海豚赢得人们的普遍敬佩,作者笔下的海涛班长所讲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报告文学充满趣味性和可读性。
描述真实。不仅体现真实、朴素,而且以小见大,充满温暖。有哲理思考和启迪。作者笔下的人物不少人都是普通人,他们用自身的行动来倡导“大工业与白海豚同在”,来践行“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他们的一举一动平平凡凡,普普通通,但又富于意义。
我作为一个读者,为世林作家《永远的白海豚》真诚的点赞喝彩!
品书香读后感篇4
庄子的比喻,用得美妙,用得恰切,用得超凡脱俗。读庄子的文章,每每读到这些比喻时,总会令人神清气爽,有醍醐灌顶之感,甚至让人拍案叫绝,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古至今,人们争利于市,争名于朝。钱财唯恐不积,声名唯恐不盛。面对苦苦争名夺利的世人,善喻的庄子这样劝喻我们:“鹪(jiāo)鹩(liáo)巢于森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庄子·逍遥游》)钱财再多,声名再大,吃也不过那么多,喝也不过那么多。而对那些不择手段争名夺利的人,庄子又送其一个极有讽刺意味的比喻:“子独不见狸乎?卑身而伏,以候遨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网罟。”(《庄子·逍遥游》)把那些上窜下跳、不顾一切去争名夺利之人的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权势不盛而夸者悲。”很多人喜欢夸耀自己的权势,以地位不够高、权势不够大而遗憾。而对高官厚禄,庄子早已冷眼看穿,不屑一顾。有一次,楚威王派人请庄子做自己的国相,庄子正在濮水边钓鱼。他拿着钓竿,没说去,也没说不去,只是头也不回地用一个巧妙的比喻来回答:“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庄子·秋水》)意思是对一个乌龟来说,是在高贵的庙堂之上做一个巾包箱藏用来占卜的枯死的神龟好呢?还是做一只拖着尾巴自由自在地活在泥水中的乌龟好呢?
还有一次,庄子去拜见梁惠王的国相惠施,有人对惠施说,像庄子这样有才能的人来到梁国,一定会代替你做梁国国相。惠施听了非常害怕,在国中搜找庄子三天三夜。庄子得知这一情况后,径直找到惠施,也用一个比喻回击他:“南方有鸟,其名,子知之乎?夫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秋水》)意思是说我一个高傲的凤凰哪能把你那猫头鹰爪下腐臭的老鼠放在眼里?
在庄子这冷峻而高贵的`心灵世界里,即使国相这样的高官也无非是枯朽的死龟、腐臭的老鼠罢了。这样出人意料的比喻,也只有庄子这样超凡脱俗的人才想得出。真是辛辣到极致,深刻到极致。
开疆拓土、称王称霸是古代帝王梦寐以求的,当时魏国与齐国就为争夺土地而进行了一场残酷的战争。庄子规劝道:“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争战不休。”(《庄子·则阳》)庄子用这个比喻说,你们这样为争夺土地而进行血腥的战争,太可悲了。因为你们争夺的这点土地对于无限的宇宙来说是多么的渺小啊,就像两只蜗牛角在争斗一样令人可笑,还是放弃战争吧。其比喻真是出人意外,生动到极致,风趣到极致。
此外,庄子在论及要保持人的自然本性。应该“绝圣弃智”、不要有更多的人生追求这些道家学说时,也用了很多精妙的比喻,如“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庄子·骈拇》)、“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庄子·知北游》)、“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庄子·列御寇》)等,有些思想虽不免消极,但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在庄子的文章中,美妙绝伦的比喻俯拾皆是,对人世间种种的荒唐和丑陋进行了无情的讽刺、挖苦,看似谬悠之说,无端涯之辞,实则充满了对人生的无限关怀和悲悯,显示了一个古代哲人的大智慧。
品书香读后感篇5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初次了解这本书是通过小学时学习到的一篇课文,这才了解了四大名著,也让我爱上了里面一个个传奇的故事,一位位性格各异的人物,跟着他们体会他们的人生。
读《三国演义》看到了一位位智勇英雄,了解一个个豪杰;阅《水浒传》,体会“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兄弟之情;看《红楼梦》那宝玉和黛玉的凄美爱情,同时又心疼那写出“冷月葬花魂”的美人;知《西游记》一心只向西天,路遇重重困难也永不放弃的决心。而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水浒传》。
在《吴用智赚玉麒麟张顺夜闹金沙渡》中,我了解到了吴用的智慧。梁山为了拉卢俊义入伙,“智多星”吴用便利用卢俊义正躲避“血光之灾”的惶恐心理,暗藏“卢俊义反”四个字,广为传播,成了官府治罪的证据,最后把卢俊义逼上梁山。
这个故事便可看出,“智多星”吴用的为人机智善于谋略。所以凡事一经他策划,就没有办不成的。由吴用想方设法让卢俊义上梁山也可以看出,卢俊义的本领高强和品行端正。他不仅乐善好施,济人危困,名闻四海。
但卢俊义也是一个可怜的人。他身边从来都没有一个心腹,可以让他信任。卢俊义招安后被武功大夫,后被高俅用药酒毒伤,不能骑马,乘船时失足落水而死。这一个人的经历让人唏嘘不已。
?水浒传》一书中人物形象刻画十分仔细,情节一波三折,让人看后更能感受那种英雄气概,希望我也能学习到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
品书香读后感篇6
有书的地方就是梦想放飞的地方。清晨,身披朝阳,走进校园,扑面而来的是朗朗的读书声,伴随着书香,走进班级,映入眼帘的是同学们在书海中遨游。他们用渴望的眼神,在书中寻找着答案;他们用纯洁的心灵在书中勾勒着梦想;他们用自己辛勤的双手放飞着明天的希望。他们不断地汲取知识,充实自己。他们渴望读书,渴望成长。因为他们知道有书的地方就是梦想开始的地方。阅读可以让他们放飞梦想,心怀希望。
书香飘过校园,也弥漫着北京的每一个角落。
有一种期盼叫望眼欲穿,有一站追求叫孜孜不倦,有一种渴望叫放飞梦想,有一种生活叫平平淡淡,有一种心态叫无怨无悔,有一种憧憬叫充满理想。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出身贫寒却辛勤劳作,他们生活困难却默默奉献,他们辛勤建设城市却被冠以农民工称号。曾经走过一个工地,看到劳碌的工人们下班后蹲在一个报刊亭旁边一起翻阅着一张旧报纸,他们集体围坐着、探讨着……他们完全忘记了自己疲惫的身躯,沉浸在了读书的快乐之中。农民工他们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们认真阅读,渴望知识的精神让我们动容。
曾经跟一个农民工聊过,他说他大部分的知识都是从下班之后的读书、看报中得到的。他说他知道工地附近的图书馆,周一至周五几点开门、几点关门。周六、周日几点开门、几点关门。他利用下班时间借几本书,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他说他最喜欢看健康报,因为可以了解到很多健康知识。学到了健康知识,可以告诉工友,告诉朋友,告诉家人,让他们都在生活当中注意身体。他说他知道什么蔬菜水果含哪种维生素最高,他知道什么肉类搭配什么蔬菜营养价值最高。他还幽默的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还要为祖国健康工作30年呢。”多麽朴实的话呀!看着这个仅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民工,谈着健康知识头头是道,我不仅陷入了沉思,也为他们感到高兴。他们只是在北京打工成千上万的农民工中的一个缩影,但是我却看到了他们渴望读书、追求知识的身影。高尔基曾经说过:“读书使人进步。”而现在,读书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获取知识、升华灵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这是多麽值得高兴的事呀!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籍是引导人们进步的阶梯。有书的地方就是梦想放飞的地方,有书的地方就使生活充满希望。
读书益智,使人立于山巅,一览众山小;读书博学,使人翱翔九天之间,俯瞰众生。溢满书香的北京如巨龙腾飞,唯我独尊!相信这条巨龙会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品书香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