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优秀的读后感是会吸引很多人去看原著的,很多人都清楚的知道我们在读书之后都是需要写读后感的,公文溜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阅读《论语》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阅读《论语》读后感篇1
云游书海,翻阅古籍,经典无处不有,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令世人惊叹不已,儒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影响着世代炎黄子孙,读其《论语》,渗透人生真谛,学会处事原则。读《论语》,懂待人接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流传自今的名句从小就教导着我们要善对朋友,礼貌待人,人生在世,朋友是我们最不可缺少的,正是因为有了朋友,我们的生活才不会那么单调,我们的生命才不会那么枯燥,而与朋友相处,我们又应该做到什么呢?
就如《论语》所道,我们应该以热情乐观的态度去对待朋友,这样,友情才会更加珍贵,朋友才会伴你一生。读了《论语》,让我以后会以更真诚的态度去对待朋友,让我更珍惜那些来之不易的友情。读《论语》,知生活智慧《论语》道:圣人千虑,心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再伟大的人物考虑问题,都会有不周全的地方,然而再笨的人思考问题,也可能会想出一引起有益的意见,就如契诃夫所说:大狗叫,小狗也叫,小狗不应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不敢叫,在生活,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某些方面不如他人,就放弃自己,就夫去自信,即使我们没有别人聪明,我们也应该勇敢地面对每一个问题,不怕愚昧,只要勇气。
像贝多芬一样,即使双耳失聪,也用心灵谱写奇迹;像爱迪生一样,即使失败多次,也用智慧带来光明;像海伦·凯特一样,即使身体残疾,也用毅力战胜病魔,永远的相信自己,超越自己,就一定可以做到。读《论语》,解学习人生学习乃人生之大事,而方法又是学习的心脏,《论语》就告诉了我们“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要思考才会得以升华,才能从中提取珍宝,我们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在一起,才是学习最高的境界,学习不只是学习,而是给予我们一个思考的大舞台,展现的大世界,所以,结学与思两者融为一体,是《论语》给予我的,也是告诉天下每一位学者的。
阅读《论语》读后感篇2
想找出一本影响了中国的书并不难,从《诗经》到《易经》从《左传》到《史记》都影响了中国,但要找到一本能够长远地影响中国发展进程并且对中国人的精神品性影响深远的书,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经典之作——《论语》。
每个星期的星期五下午,最后两节课是信息和《论语》阅读课,我觉得算是最放松的课了吧。信息课上完后,《论语》阅读课并不会让我感到有压力,老师带着我们读论语,释论语,析论语,并且结合日常生活。 论语中大多都非常贴近生活,做人也好做事也罢,都适用至今。
李荣浩的一首歌《年少有为》中,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假如我年少有为,不自卑,懂得什么是珍贵。” 是啊!假如我年少有为…相信有很多和我差不多大的人,关于这句话都有自己深刻的感受吧。在这硕大的宇宙,我什么也算不上,我很平凡,很脆弱也很顽强。《论语》中有一则是孔子对自己人生的规划,“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随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的规划,可我们一介凡人有几个能做到这样的。但我们在风华正茂的年代应该根据自身情况确立自己的理想,平凡中亦可活出伟大。
未来好像十分遥远,但作为一名高中生,眼下我们每天不得不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正如孔子的那些弟子一样,他们每天也像我们一样。只是他们是拜孔子为师,主动向学;而我们现在大多是被动学习,疲于奔命。孔子有很多弟子都非常的勤奋,而颜回是最勤奋的那个,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意思是,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觉得汗颜,那么恶劣的环境,能乐观相学。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有颜回一半刻苦勤奋好学,我相信给我们肯定不会差,我想告诉那些和我一样正在努力的同学们,众生皆苦,你也不能输啊。
?论语》在中国甚至世界都是一本极具影响力的书,教会我们很人生的道理,多希望每个人在闲暇之余都能阅读阅读《论语》,学习学习前人的经验,这样或许就会让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
阅读《论语》读后感篇3
通过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觉得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总结出来的道理,在当今的社会里,又仍然那么实用.特别是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又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是一种纯粹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对当今社会的人,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读于丹讲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生活中的理性道德.
其实在现实中,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实的态度.书中告诉我们,如何用一颗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做为人要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不要一味的想不开,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要尽可能地用自己高兴的事情去弥补遗憾.正确面对现实中的不利方面,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不利,这是对待生活的态度.
于丹教授在论语里,讲到交友方面,更是让人收获甚多.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它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当我们遇到挫折时,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效果会更好一些.
其实最让我们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时,没有得到怨恨,而是得到包容之心,因此,如果有一个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是一种做人的情怀,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怀,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可见,读透了论语,学会了做人.
阅读《论语》读后感篇4
?论语》一书蕴含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从小就读过《论语》,从小就听过许多仲尼的故事,从小就觉得孔子是个很了不起的人。时至今日,我已长大成人,但每读一遍《论语》,会有许多新的体会,其中带给我最深的印象便是孔子崇尚的“仁”。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即是说,“仁”应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是理想的人格。什么是“仁”呢?孔子说“仁者就是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在《论语》中,孔子似乎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来说明“仁”究竟是什么,但孔子却用了许多话来阐释“君子”,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等等,其实在我看来,将论语中有关君子的处事之论合而为一,便能体现一个完整的“仁”。
我们与人交往行“仁”之道,行“君子”之道,其实从另一角度上来说也是为了尊重自己、提高自己。“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所以我们需要做到内心端正,重视学习,善于结交朋友,着眼于朋友比自己好的方面加以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在遇到错误的时候,要正面对待,不逃避掩饰,勇敢地加以改正。
?论语》一书中,关于“仁”的叙述,总是包含着各方各面道理,如孝道、交友、金钱观等,句句都饱含真理,读来发人深省。《论语》之所以能留下这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正是因为它们同时也是不因时代更迭、岁月变迁而褪色的真知灼见,对于我们的成长有着莫大的好处,我们应该多读读《论语》,从中汲取智慧,不断提升修养,涵养崇高德性和人格,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阅读《论语》读后感篇5
暑假期间,我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了《论语》,它像一个无声的智者,教会了我许多道理,让我深受启发。它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儒家风范,还知道了做人要守礼仪,守诚信,要自强不息,乐于向别人学习等等。
其中,我最喜欢《知之为知之》,它是这么说的: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识是: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这就是孔子教给我们的,一种实事求是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敢于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说“不知道”,不仅仅是一种气量,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境界。知其不是,才能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说过:“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最有智慧的人往往是最谦逊的,这也正是他们伟大的地方。
在《论语》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过则勿惮改》,里面是这么说的: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我理解为:孔子说:“君子如果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和威望,而且学问也不会牢固。行事当以忠厚诚信为本。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犯了错不要害怕改正。”我心想:如果一个人要交朋友,那么他一定会交一个比他好的朋友,但优秀的人就会因为他不够好而不和他交朋友。想来想去我得出一个结论:这么做会导致人们不再有朋友!这么大的发现,怎么能不告知妈妈呢?二话不说,我立即飞奔到妈妈面前,把我的发现告诉了她。听我说完我的发现后,妈妈笑着告诉我:“傻儿子,孔子其实是告诉我们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要和自己自同道合的人交朋友。”我这才恍然大悟。
?论语》中,还有许许多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让我受益匪浅,它让中华民族深邃的思想和智慧渗入我的血脉,伴随我茁壮成长。
阅读《论语》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