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先进个人心得体会6篇

时间:
betray
分享
下载本文

写心得体会是一件不能敷衍的事情,我们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要想让自己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写好相关的心得体会是十分关键的,下面是公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学先进个人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学先进个人心得体会6篇

学先进个人心得体会篇1

汹涌磅礴的黄河洗刷着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个全新的时代把我们拥入怀中。号召我们做新时代的中华少年。

我们是新时代中华少年,我们要扛起是祖国更加强大的旗帜。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到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时代在变迁,科技在不断发展,这些都离不开我们华夏少年的努力和进步。

身为新时代的中华少年,我们应该文明有礼——礼貌待人,语言谦和,行为文明,举止得体;应该自强自立——遇到困难不屈服、不依赖、乐观向上、热爱生活和生命;应该诚实守信——真诚待人、言行一致;应该尊老爱幼——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尊重长辈......

我们是新时代的中华少年,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以建设繁荣昌盛的祖国视为我们不断前进的目标。当你有了你自己的目标时,你会顿时发现你的人生不再迷茫,虽然有时候我们会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我们要坚信,只有不断的努力,从一个小目标开始,我们就会实现这件事。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未来你就有机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为祖国献出自己的力量。

新时代中华少年是初升的太阳给人温暖,是路边的野草朝气蓬勃,是雨后的彩虹给人希望,是蓝天上的雄鹰展翅翱翔。

“今天,历史和未来将由我们焊接,新时代的接力棒要靠我们相传。”我们是新时代的中华少年,以更好的我们去拥抱更好的明天。我们是新时代的中华少年,站在在新的起跑线上响亮地回答:少年要谱写中华更璀璨的诗篇。

学先进个人心得体会篇2

矿山救援是一项集专业性、业务性、技术性、实战性于一体的系统工程,要有顽强拼搏、勇于奉献的精神,更要坚持科学决策、安全救援的原则。

在救护大队的17年间,肖文儒参与处理煤矿救援事故500多起,他胆大心细、勇于拼搏,练就了过硬本领,积累了丰富经验。

2010年,在处置山西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王家岭矿透水事故中,肖文儒先后5次下井指导施救。在救援关键阶段,他身背呼吸器下井侦查,掌握了第一手信息,会同地方政府人员制定了严密的行动方案,奋战8天8夜,为成功救出115名被困矿工作出了突出贡献。

这次救援被困矿工的壮举,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世界矿业史上最让人惊叹的救援之一”“成功书写了人类的大营救”“‘中国矿工获救’居世界十大救援奇迹之首”——许多国外权威媒体这样评价。

1000多名救援人员,连续奋战14个昼夜,救出11名矿工——山东栖霞笏山金矿“1·10”重大爆炸事故救援,可以说是国内难度最大的矿山救援案例之一。举棋若定的肖文儒,为这个被称为“教科书式的经典事故救援案例”,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起初,现场指挥部决定布置4个钻孔进行施救。但因该矿岩层地质条件复杂,有构造破碎带,2号钻孔卡钻废弃。应急管理部工作组成员肖文儒果断向指挥部建议——再增调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地特勘队一台高性能钻机和专业操作团队赶赴现场救援。

事后证明,这是一子落而满盘活的关键举措。原来,13日开钻的3号钻,孔钻至井下521米处时,井底偏移达7.4米。经专家组充分论证,决定由新调来的大地特勘队对3号钻孔进行纠偏透巷。17日13时56分,这个“生命通道”终于打通。

救援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可谓“一山放过一山拦”。由于3号钻孔涌水在巷道积聚,工作组建议指挥部启用备用的4号钻孔代替3号钻孔,承担“生命通道”功能。为防止4号钻孔发生涌水,肖文儒建议“先堵水再透巷”,并被指挥部采纳。后来,被困人员转至4号钻孔下方,最终11人获救。

肖文儒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在一次次救援实践中得到有力印证,他是救援人员心中“权威”的代名词,是新时代科技人才的突出代表。

在救护大队那些年,肖文儒不断探索实践救援新技术;为实现更加科学、安全的救援,他38年来不断总结应急救援经验,参与《矿山救护规程》制定和修订,主编出版了《矿山事故应急救援典型案例及处置要点》等;为持续发展壮大应急救援力量,他一次次到基层调研,为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特别是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建设贡献了力量。

学先进个人心得体会篇3

前不久,在南方航空一架新加坡飞往广州的航班上,一名9岁男孩突发过敏症状,全身红肿,正当男童家人和空乘人员万分焦急时,一个熟悉身影出现,让大家悬着的心都落了地,他就是钟南山。在替男孩仔细检查并确认没有危险后,钟南山才放心离开。虽然已是成就等身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但他却没有一刻忘记过自己的医者本心。

在投身呼吸系统疾病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的50年当中,钟南山作为带头人之一推动着中国呼吸病学发展不断迈向国际前沿。钟南山曾说,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书本上没有的,只能在实践中摸索。

2003年初,非典疫情突如其来,他不顾生命危险应对灾难,夜以继日地工作。在非典病因不明的情况下,他以客观事实和临床经验为依据,最终证实非典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最终使广东成为全球非典病人治愈率最高、死亡率最低的地区之一。

作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者,钟南山多年来建言献策推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积极倡导与国际卫生组织合作,带领团队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呼吸道重大传染病防控体系,为推动我国建立公共卫生防治体系、提高重大疫情侦察监测能力和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呼吸系统疾病是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需要应对的最主要疾病。目前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全国建立了广泛的监测体系。”钟南山说,“现在人活得很长,80岁还能干很多事。”在钟南山院士的人生字典里,从来没有“停步”二字。这位自诩“80后”的院士,时至今日仍是几十年如一日,每周坚持出门诊看病人、查房,会诊、科研、带研究生,样样不落。他还希望再奋斗20年,建设亚洲最大的心肺呼吸研究中心,包括对疑难病症的科研、培训、治疗,打造一个产学研中心。

“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英语流利却去国外实验室做高级打工仔的人,而是创新型的中国医学实用人才。”如何为祖国培养储备更多创新人才,是年过八旬的钟南山正在思考的新课题。

学先进个人心得体会篇4

在__区新一届名师中,我最了解,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我的同事燕舞老师。燕舞老师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她家离学校很远,孩子也很小,但每天都是早来晚走,从不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尤其是在她的力丈夫“支青援教”那段时间,她既要照顾年幼的孩子,又要侍奉年迈的老人。但从没有听到过她的一句怨言,每天都微笑着面对她所热爱的这份工作。

燕舞老师是一名合格的教师,更是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他所管理的班级有条不紊,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这一切都源于她对学生的爱。她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论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总是把学生放在首位,时刻不忘自己的责任。她对学生从不厌烦,主动和学生交朋友,用自己的爱心感化学生,使学生感觉她的爱无处不在。在她班级曾有一名流浪在外的学生,在那段时间里,她与我谈论最多的就是那名学生,从她的言语中我能感受到她的那份担心和疼爱绝不会逊色那名孩子的母情,在她的努力下,那名学生终于重返校园了。孩子重返校园的那一天,是她最开心的一天。因为有了对学生,对工作的热爱所以她的班级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名列前茅。

我是幸运的,因为有这样优秀的教师在我的身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时刻以燕舞老师的事迹鞭策自己,以燕舞老师为榜样,爱岗敬业,爱生如子,以高尚的师德铸师魂做一名师德、学识双过硬,人民满意的教育工作者,争做具有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人民满意的教师,不辜负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

学先进个人心得体会篇5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正在进入攻坚阶段,全国的疫情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死亡病例日增长数逐渐减少。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应该以更扎实、更接“地气”的作风打赢抗击疫情阻击战,绝不可让形式主义拖了后腿。

多一些统一指挥,少一些重复发文。形式主义贻害无穷,注重形式不重实效,很容易出现“精力空耗”现象。现在各地均成立了抗疫指挥机构,对本地区的抗疫工作进行统一部署,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一些地方缺少统筹安排,不同部门各发指令,重复给乡镇、村布置相同或类似的工作,导致身处疫情防控一线的基层干部被无谓的工作消耗了精力。显然,这又是犯了形式主义的病。我们应该提高抗疫指挥机构的统一协调能力,建立更高效的信息互通机制,将各种数据进行共享,避免因为各部门之间欠缺沟通协调,欠缺统一部署,导致各发指令、各下任务、重复发文。疫情防控是一场艰巨的阻击战、攻坚战,各个部门应积极参与,形成合力。

多一些“跟我上”,少一些“给我上”。在战争年代,共产党员扛着红旗高呼“跟我上”,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身先士卒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在这场战“疫”中,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要多一些“跟我上”,冲锋在前,奋斗在排查一线、宣传前沿、医护主战场,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履行铮铮誓言;不要只到现场拍拍手、挥挥手,有形式,没主意,压力层层加码转嫁给基层。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要主动加压,身临一线不后退,从“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到“密切跟踪、及时分析、迅速行动,坚定有力、毫不懈怠做好各项工作”;不要四处奔波“亮相”“作秀造势”,让基层干部和当地群众难以招架。

多一些物资援助,少一些报送表格。“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广大的基层干部是冲锋在前的突击手、排头兵,各部门必须为基层干部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确保口罩、消毒水等物资能准时按量配送到位,不能让前线的战士“缺枪少弹”,要让他们都有口罩戴,而不是只有口号喊。同时减少重复或不必要表格的填报,避免基层干部的力量被分散,精力被消耗。“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实属不易。只有将拖后腿的形式主义从疫情防控中消除掉,广大基层干部才能干字当头,干出样子,干出风采,干出成效。

“飞雪迎春到”,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拒绝形式主义,就一定能战胜疫情,扫去病毒的阴霾。在山花烂漫时,会心一笑。

学先进个人心得体会篇6

4月11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icu病区的最后14名患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全部转阴,病区危重症患者实现清零。伴随着这个好消息,金银潭医院最后一支外援医疗队——江苏医疗队,也返程回家了。最后一支离开的队伍离别时,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向他们鞠躬致谢。

在这场举世瞩目的“抗疫”大战中,“世界看中国,中国看湖北,湖北看武汉,武汉看金银潭。”金银潭医院作为武汉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定点医院,累计收治了2220名确诊患者,在疫情最紧张、最危险的初期接收了大批危重症患者。

从第一例患者入院开始,张定宇就拖着蹒跚的脚步,日夜鏖战在一线不眠不休。这位脾气爆,性子急,训起人来不留情面的铁汉子强忍疼痛,拖着双腿在病房之间奔走。金银潭医院的医护工作者都知道,他们的院长“性子急,嗓门大”、“雷厉风行”、“风风火火”,常常能在走廊里听见他大声打电话的声音:“搞快点,搞快点,这个事情一哈都等不得,马上就搞!”大家急如星火地穿梭奔忙,发现张定宇的嗓门越来越大,但脚步却越来越迟缓,双腿僵硬很不灵便。

上楼时,他必须双手紧握栏杆往上拉,甚至走着走着居然趴倒在地,好久站不起来。有同事上前询问,他却摆手不言。这位走路一瘸一拐的院长特别珍惜每一点时间、每一刻时间、每一会儿,是因为他比任何人都体会到生命的力量。“性子急,是因为生命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他沉默了一会儿,平静地提起那个埋在心里的秘密:“我是一个渐冻症患者,双腿已经开始萎缩,全身慢慢都会失去知觉。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把重要的事情做完;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这个病的名字真的很形象,上下楼梯的时候,腿真的跟冻住了一样。”张定宇说,他从来不说,是因为不想影响同事,他生来乐观,不喜欢叫苦。

2017年,张定宇随武汉市卫健委赴外地出差,被专家发现腿有异样。2018年10月,渐冻症确诊。他微笑着把身体蜷缩在椅子里说:“你看我现在长得五大三粗,慢慢地,我会像这样缩成小小的一团。每个渐冻病人,都是看着自己,一点一点消逝的。”“如果你的生命开始倒计时,就会拼了命去争分夺秒做一些事!”

2019年12月29日下午,湖北省疾控中心来电,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出现7名奇怪的发烧患者,所述病状和同济医院那名患者类似。张定宇心头一阵惊雷,他隐约意识到,一场残酷的战斗就要来临了。箭在弦上,张定宇只有把悲痛放在心里,拼命地与时间赛跑,把一切准备到位:他身后,从一个病区,到一栋楼,到三栋楼;护士从2小时交接班一次,延长到四五个小时一次;医生更是恨不得把一个人掰成两个人来用。

当首批不明原因肺炎患者转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后,张定宇当机立断组建隔离病区,采集病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送检,为实验室确认病毒赢得了时间。接诊新冠肺炎患者以来,坚持吃住在医院,全身心投入患者救治工作,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确保医院有序高效运转。精心做好驻院援鄂医疗队的服务工作,有效保障救治资源。金银潭医院紧张的空气混合着浓浓的消毒水味道,就像战场上的硝烟。从最初发现新型病毒感染者到第一批医疗队除夕团圆星夜驰援,张定宇在有限的防治条件下没有一瞬间的放松,然而妻子和挚友先后感染新冠肺炎,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但当他转身面对医患家属,他又是最坚定的依靠:“我们要胆大心细!有什么责任有我担着。”

共产党员、院长、医生,是张定宇的三重身份。“无论哪个身份,在这非常时期、危急时刻,都没理由退半步,必须坚决顶上去!”张定宇说。在身患重疾的情况下冲锋在前,身先士卒,团结带领全院干部职工夜以继日战斗在抗击疫病最前沿,始终坚守在急难险重岗位上,以实际行动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像张定宇这样的党员干部,始终冲在最前线,让大家都感觉特别有主心骨。”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过:“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我们面对什么样的艰难,我们之中,总有那么一群最勇敢最担当的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他们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人的脊梁,在最崎岖艰险处接过时代的纤绳,民族的火炬。

学先进个人心得体会6篇相关文章:

医院先进个人主要事迹6篇

党员先进个人优秀事迹材料6篇

全国优秀个人先进事迹6篇

疫情防控个人先进事迹6篇

医学生个人先进事迹材料6篇

走基层先进个人事迹材料6篇

青保优秀个人先进事迹6篇

工人个人先进事迹材料6篇

2023年抗疫护士个人先进事迹6篇

2023年医生先进个人工作总结6篇

学先进个人心得体会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4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