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过作文可以让别人了解我们的所思所想, ,通过作文,我们可以在文字中展现自己的个性,下面是公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写苏东坡的作文最新8篇,感谢您的参阅。
写苏东坡的作文篇1
他让语言和文笔中永远没有隔阂;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他让生命因为语言而夺目;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的旋律;他让宋氏笔调源远流长……
——题记
一提到苏东坡,人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可亲、可敬的小老头,仿佛他就是自己身边的长辈一样,《苏东坡传》读后感。苏东坡的诗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达观,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痛楚,还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还有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绝唱。
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还有他的书法,他的画作,在当时也是无人能比。就这么一个天才级的人物却是一生仕途坎坷,穷困潦倒,但依然自得其乐。轼以他坦荡的胸怀,尽情的享受人生,不惧权贵;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对天子说:“我岂犬马哉,从君求帷伞?”,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水旱杀人,百倍于虎;人畏催欠,甚于干旱……是常有二十万余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
仕途的不顺,反而让他的才气显露出来,上天将他的一扇窗紧闭,也必将把他的才气之门流传千古,他即使被贬官,但是他依旧会用他的精神感动世间万物,王安石的变法原本是好的,但它没有将整个宋朝有一个转变,纵使苏东坡奋力反抗,遭到迫害,历史也会还给他一个光明的春天。
周国平评价苏东坡说:“读所东坡豪迈奔放的诗词文章,你简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艰难的一生。”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文自然清新,奔放灵动,豪放不羁。
同时他也把这种豪放之风吹入了词中,大大扩宽了词的题材。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人生之中难免会有些风风雨雨,当他遇到暗礁时,早已用阔达的胸襟将其粉碎,好一个旷古奇才。
写苏东坡的作文篇2
林语堂笔下的苏轼生性是急躁的,“如蝇在食,方吐为快”;是大度的,“君子相决,恶言不出”。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番性格使他结交了许多好友。在乌台诗案中,苏轼大难临头。皇太后,太皇太后,都纷纷为他求情。那时太皇太后身患重病,神宗想向天下祈福,而太皇太后却拒绝了。她说:“我不需要你祈福,只要你放了苏轼就可以了。”由此可见太皇太后对苏轼的眷顾。可当时北宋正处于变法关键时期,而变法也是为了大宋提振经济,神宗不敢与发起者王安石挑起事端,只能放了苏东坡但却贬了他的官职去了黄州。可苏东坡没有因此畏惧,他一向乐天的精神使他愈挫愈勇。这便是苏轼啊!
苏轼的文章至情至性,有血有肉。他告诉了我,一篇文章的好坏并不在于它的辞藻是否华丽,句式是否优雅,而是在于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这点使我受益匪浅。
同时林语堂笔下的苏轼也是一位非常真实的人。他用佛教感化女鬼,用文字乞求上苍。他一生好“道”,从小就受其影响,还有记载说他幼年时与老子在梦中相遇。在他游历四方时,他还为各道馆撰文。他与百姓一起共赴天灾,受百姓爱戴。
苏轼并不迷恋官职,他只是希望为国家出一份力罢了。杜甫,辛弃疾,陆游……多少爱国诗人用笔宣泄情感,写下沉郁忧愁的文字。可苏轼不同,他不是愤世嫉俗的,他在处事中发现了人生繁复的种种。秉承坚韧的性格,使他有了“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气势。
有人说,黄州是苏轼的终点,却也是苏东坡的起点。苏轼是属于宋朝朝廷的,而苏东坡是属于他自己的。正是因为他明白了那些令人心寒的道理,所以他才会一鼓作气,满腔热血。他写词,只是为了将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他写文章,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看法;他写书法,“我书造意本无法”;他绘竹,竹即为他,在逆境中拼搏,不屈。这就是苏东坡啊!
我曾认为苏轼是一位卖弄风骚的墨客。只会为国家大事哀怨,为儿女情长不知所云。可我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后,让我从东坡的每一个字眼中看到了积极向上,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而这千千万万份力量,汇聚成了一位大写的东坡居士!
写苏东坡的作文篇3
如果说李白是银河,那么苏轼就是神州大地。
苏轼是个极会在生活中发现乐趣的人。他爱吃,会吃,懂吃,也会创造吃。都说不会做饭的吃货不是个好吃货。除了家喻户晓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豆腐”等…他的吃货本质主要体现在他不断被贬谪之后也能在吃食方面吃出不一样的滋味。这才是一个懂得“食物是大自然的馈赠”的人应该有的风采。
苏轼也是个心系天下苍生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心怀天下,济世苍生。随着他不断的被贬谪到江南各地,他的政绩也遍布到江南各地。在杭州,他判官妓从良灭蝗灾,与太守修西湖六井,疏浚茅山,盐桥二河,筑西湖堤;在密州,他遇到旱灾,他便祈雨,罢给田募人充税,平定海盗等等……
他在寻找乐趣的同时也在积极的承担命运给予他的责任。哪怕自己的权利不大,也会尽自己所能去拯救自己所能涉及到的千万人。苏轼也是个全能型的天才。
为什么这样说呢?苏轼无论是散文、诗歌、书法还是绘画样样都是当时的第一位。放如今也是无人能及的。他更是一个十分可爱的人。他的雅俗共赏使他不仅能得到那些文人士大夫的喜欢,更让他得到了普通百姓的喜欢。能够做到这样的,恐怕也就只有那个苦中作乐且幽默风趣的苏子瞻了吧。
苏轼是我的偶像,更是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的偶像,不只是中国人,更有许多的外国人也他的粉丝。面对死去多年的亡妻时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面对自己的命运时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无论世间如何,我自岿然不动。平生就随那一蓑烟雨渡尽繁华与荒芜。
这样的苏轼怎么能不成为全民偶像呢?
写苏东坡的作文篇4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我盯着墙上那段字,喃喃道,夹一口东坡肉,放入嘴中,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我陶醉地吧唧着嘴,忍不住又把筷子伸向了那盘令人垂涎的东坡肉。
“东坡先生真是个全才!”我不禁赞叹道,不仅精通诗词,竟连这美味的东坡肘子也有研究,那么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听姥爷说,在古代有很多文人墨客在仕途上被贬,有的为此一蹶不振,有的却看破社会的世态炎凉,辞官隐退。苏东坡呢?
他也未幸免于其中,纵然不幸,却也从容地面对,乐观的生活。在我心中,苏东坡不同于他人,他是敢于面对风雨,勇于接受挑战的勇者,人生再多不顺,也笑看一切,坦然以待。我忍不住再次赞叹到他那不同流合污的定力,他的定力让世人震惊,再艰难的坎坷也因他的豪放而变成不值一提。
他也曾绝望,多少个月夜,他独自黯然神伤,但他却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穿越古今,激励着那些痛苦的人们,让他们从绝望中走出来,获得幸福。他也因着悲凉看破了世间的无常,有着对世界独特的见解。
诚然,他失去了很多,贬谪数次,官位有名无实……他却也造福一方百姓,他的诗脍炙人口,流传于世,耐人寻味。所以他是成功的,是伟大的。
人生纵然有艰难险阻,但是只要你有像苏子一样旷达的胸襟,超脱世俗的淡然,就会看到—希望就在前方。
写苏东坡的作文篇5
?苏东坡传》不失为一部好的传记,看林语堂先生的叙述,含蓄,内敛却充满了自己的见解。语调平和,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将苏东坡的一生娓娓道来。
我喜欢他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坚持己见者。他一往无前的文笔,势如破竹,却又频频受阻。但他不曾怕,也不曾后悔,“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那一出著名的乌台诗案里,被审问的他受尽折磨,而被释放之后的第一天,他又写了两首诗下来。写罢,他丢下笔,仰天长笑:“我真是不可救药!”
这就是苏东坡,他的一双慧眼,能看破天机,那一颗热烈而永远燃烧的心,伴随他的政治,文学生涯,穿插在他的一言一行,一字一语中。他化笔为剑,剑锋所指,皆为百姓疾苦,民不聊生。他反对实行新法,因为他看到民间的种种苦难,而“如蝇在食,吐之乃已”。在王安石得势,正不断排除异己之时,在文武百官敢怒而不敢言之时,他还是站了出来,毫无悔意,要将这一切说出来,更以他惊人的文笔写出来,他又何曾悔过,怨过?
是的,他是一个政治家,但与其他千万个政治家不同的是,虽然在不断受挫,可他仍未改过他的初心。他像是一把百姓的利刃,为了这一切百姓的疾苦而出鞘,斩开这个世界对真相千层万层的包裹,直指要害。这也正是他所吸引人的,为了百姓,为了人民,也为了自己。他在黄州为抗水建起的黄楼,正傲然于洪水之上;他在一出出审案里,对无罪者的宽容,都刻写在百姓的心中;他毫不吝啬的笔墨,挥洒在历史的画卷上,是一幅典雅的山水画,汇聚成我们心中的苏东坡,一个政治家,乐天派,美食家,书法家,艺术家。
苏东坡的一些墨迹,或许沉淀于久远的过去中,消失殆尽。但细数他的一生,我们实在折服于他对人生的见解,他的势如破竹,乐观向上,都永存于他走过的路上,他见过的,亦或者没见过的人们心中,生生不息。
写苏东坡的作文篇6
由于一些事故,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我拿到手比较晚,听大家在群里的诵读,及诵读的心得,我有些怯了。这是一本什么书啊,这么绕口,还有这么多字不认识,这不是自己为难自己吗?加入至善读书社,刚开始想着是读一些优美的散文,一些流行的小说,最好是拍成电视的剧本。现在可好了,还有这么多难关需要过。
看着别人发到博客上的一篇又一篇读书心得,我真有点震惊!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来谈感受,每个人的感受是那么的深刻,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啊。一遍又一遍的合上又打开,深深的陷入了沉思。
?苏东坡传》章节很多,我主要是从是苏东坡的童年与青年谈起。
首先谈一下舒东坡的家庭情况。
苏东坡的父亲在苏东坡八岁到十岁之间,就一直进京赶考,父亲的积极上进,对苏东坡的学习无疑有很大的触动和启发。父亲赶考铩羽而归,但其积累的学习的方法及渊博的知识对苏东坡的教育有很大的帮助,父亲可以矫正儿子的读音错误,对孩子的学习存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在苏东坡的父亲进京赶考期间,苏东坡的母亲在家管教孩子,母亲教苏东坡《后汉书》、《范滂传》,教育苏东坡有正确的人生观,激励苏东坡进行苦读专研。
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和他传说中的妹妹苏小妹都一起苦读书。忧伤时相慰藉,患难时相扶住,彼此相会与梦寐枝江,写诗相互寄赠。
家里各种图书插列满架,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合于富有文学天才的苏东坡发育。
从苏东坡的父母对苏东坡的教育,作为老师和母亲的我不禁想到在教育学生和孩子的过程中,一定注意自身的修为,自身的素养对孩子的教育有很重要的影响。要给孩子好的教育,要想让孩子学好的话必须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这个环境是学校也是家庭。
苏东坡非常聪明,十岁时,已经能写出奇句。但他的聪明并没有让他懈怠。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背书时不仅仅注重文章的内容,知识,连文字措辞也不可忽略,好多时候整本书都给背下来了。这种记忆实在是艰难和费事的苦事。苏东坡正是用这种方法对所读的书本理解的非常深刻,并能加以灵活的应用。
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也想要成绩。学生更想要那种不费事就能得高分的捷径。我们不是苏东坡这样的奇才。所以我们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当没有好的方法,没有捷径可走时,简单吃苦的方法就是最有效的。所以我们要教育孩子能够吃苦,只有付出才有回报、
再来想想自己,整天以各种忙为借口,变得越来越懈怠。想要教育好孩子们,必须自己不断的提升自己。学习不分时候,走近舒东坡,熟悉苏东坡就是自我改变的开始。一定要变成一个勤奋的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一个能激励别人的人。
写苏东坡的作文篇7
在这个明月当空的夜晚,幽静的春风,轻浮的微云;我的偶像苏东坡仿佛就在眼前,只见他身穿大袍,捋着胡须,朝我缓缓走来;我一下愣住了,呆若木鸡;他却笑若春风,走到我面前,带着我一起,回到了北宋:
“人间有味是清欢”,清旷闲雅
我们来到了泗州南山,看那细雨绵绵,微风斜斜;正是冬末春初,略有寒气;他骑着马,悠闲自在地赶路前往;只见轻淡的炊烟,缓缓升起;稀疏的柳树,亭亭玉立;共同点缀着清静的海滩,正是“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清滩”。此时是神宗元丰七年,苏东坡被调到了汝州,心情自然愉悦。刘靖叔出门迎接,送上美酒:牛角杯里,如白雪的泡沫,牛乳中的花;各式各样的野菜盛在碗里,苏东坡不禁感叹:“人间有味是清欢!”我不由得抬起头,惊叹:“先生,好词!人间的味道正是平常的愉悦呀!善哉!善哉!鄙人钦佩不已!真是我偶像的风范!”他却笑道:“不过是自感清旷闲雅罢了!”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奔放豪迈
正是元丰六年,我们来到了张怀民新建的快哉亭,看那落日绣在了窗帘上,亭下的水连着飘荡;亭里的窗上还有未干的红漆。我们卧在椅子上,都能眺望江南美景:无尽的江水如明镜,倒影着岸上的碧峰;忽然,江水翻滚冲上来,调皮地掀舞了在树上的一群“白头翁”;夕阳淹没了大雁,苏东坡又浅吟:“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原来他是在笑宋玉,硬说风也有雌雄,不知道大自然。他又道:“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我又不禁赞叹“好极了!先生,您真是我的偶像呀!如此奔放豪迈的诗句,先生都能作出!”他却还是谦虚不受,让我更加敬佩了。
“诗酒趁年华”,豁达超脱
我们最后来到了超然台上,只觉春天仍未老去:风细细,柳斜斜;俯瞰密州城,见那百花齐放,一半的江水绕着密州,细雨淡雾却把家家户户隐去。正是熙宁九年,苏东坡从杭州被调到了密州,心里不免惆怅,又想起了家乡;可他神情自若,只对我说“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又过了一会,他按着我的肩膀,徐徐的说:“孩子,你记住,‘诗酒趁年华’呀!珍惜你的大好青春,不要虚度了呀!”我急忙道:“先生的教诲,我必然放在心中!先生您的豁达超脱,也让我敬佩不已啊!”
忽然,我从梦中醒来,仍见一轮明月高挂夜空;苏东坡,我的偶像,你在我心中如明灯朗照,如青山不老;我仿佛追随着偶像您,大步走在人生的风雨中,高声长啸: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写苏东坡的作文篇8
那两鬓斑白的中年男子,双手倚杖,对着那波澜壮阔的江面,在苍茫的夜色中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他的头发不再漆黑,额角平添了几许皱纹。他的眉眼清秀而俊逸,双颊微红,狭长的双眸微有醉意,憔悴又难掩风流。他,就是苏东坡。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写下这首词,已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了。他仰脸,望着那凉如水的夜色。新党们都在干什么呢?又是在想方设法陷害他一般心无城府的人吗?又要制造下一桩乌台诗案吗?他苦笑了一下,恬淡又暗含愤懑。
北宋百姓,眼看着,就要因宋神宗对西夏的勃勃野心而过上民不聊生的生活,宋神宗终算暂停了西征的脚步,换得片刻安宁。而他,也因乌台诗案谪居于黄州,换得些许宁静。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经常愤恨这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忘却功名利禄,停止奔走钻营?可人在世上,身不由己,他心怀凌云壮志,却无从实现。他呆呆地眺望着那一望无际的江面,“夜阑风静穀波平。”深秋时节,略微有凉意,冷风钻入他的衣领,他忽然找到了一种归属感,他想伸手抱一抱那湛蓝的江。可一阵冷风吹来,灌入他的衣领,他终于打了个冷颤,清醒过来。静谧的江面就如朝廷,表面云淡风轻,实则风起云涌,勾心斗角。他又一次嘲弄地笑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当人老了,有些人会渐渐地在大自然中找到归属感。因为,她美。她是由内而外的美,是清澈简单的美,是不掺杂一丝杂质的美。厌倦了凡世,看破了红尘,便开始向往那些简单的风景。
他被家童关在门外,却丝毫没有责怪的想法。他聆听着江声,想起了很多,他想起了自己已故的妻子王弗,他时常会梦见她,熟悉的窗前,熟悉的眉眼。他想起了将至的中秋,又想起了曾经的中秋,家乡的中秋,那才是真正的中秋吧。自己也曾是无忧的少年啊,带上时兴的头冠,雄赳赳地大摇大摆地上街去啊。
他苦笑,谁没个过去啊。可是若享受过安居乐业,谁又甘愿再一次颠沛流离呢?
从北宋到南宋,从眉州到黄州,从少年到男子,从夫妻恩爱到孤独一人,甚至天人永隔,有时候,不过一个转角的距离。
写苏东坡的作文最新8篇相关文章:
★ 写人物的作文8篇
★ 写火车的作文8篇
★ 写夜景的作文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