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事迹6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事迹的讲述,我们能够了解到不同行业和领域的成功案例,一份有价值的事迹材料可以让他人了解我们的成长历程和发展轨迹,公文溜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抗.美援朝事迹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抗.美援朝事迹6篇

抗.美援朝事迹篇1

70年前,当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朝鲜战争、把战火烧至鸭绿江畔的时候,那些转战南北、征尘未洗的勇敢将士,胸中奔涌着保家卫国的激情,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并肩奋战。

那是一次奋不顾身的跨越。

那是一场舍生忘死的冲锋。

1948年1月,辽宁省安东市(今丹东市)一户农家小院里,传出一阵锣鼓和鞭炮声——村农会副主任孙景坤与当地一位农家姑娘,正被人们簇拥着举行婚礼。

分了地,娶了媳妇,孙景坤开始了新生活。然而,村里人并不知道,孙景坤和妻子在婚前已有约定:“结了婚就去参军,保卫幸福生活。”

新婚不到一周,孙景坤打起背包,告别亲人,踏上从军路,成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3纵队8师24团7连(1948年11月改称第40军119师357团7连)的一名机枪手,由此开始了戎马生涯。

参军不到1个月,孙景坤就随部队参加解放四平战役。初上战场,他真实地感受到了什么叫枪林弹雨,“没开火时很害怕,等真正打起来,反而不知道害怕了”。

孙景坤是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1948年9月,攻克义县战斗打响,敌人的子弹刮风般扑向机枪手孙景坤。激烈的战斗中,“一块炮弹皮钻进小腿,一直没取出来”。此役,孙景坤荣立二等功。

孙景坤作战勇猛,数次挂彩。打锦州负伤、打黑山阻击战负伤、打唐山负伤、渡江战役时负伤……“轻伤不下火线;如果是重伤,就跟着团部的大车,走到哪拉到哪。”最危险的一次,子弹贴着他的后脑勺飞过,万幸的是,只是擦伤。“手一摸,全是血。”

随后,孙景坤随部队南下,飞渡长江天险,突破湘粤防线,会歼桂系兵团,途经9省,直捣天涯海角。战火中,孙景坤光荣入党。

解放海南岛的战斗让孙景坤记忆犹深。1950年4月,119师官兵乘木船冒着敌人火力,渡海向海南岛方向进发。敌舰发射的炮弹和敌机投下的炸弹不断在船队中爆炸。一时间,血染海面。接近登陆点时,孙景坤所乘小船被炸弹掀翻,瞬间解体。危急时刻,他抓住一块木板,拼命游上岸。回头一看,一个排的战友只剩下12个人。

从东北打到海南岛,一路征战,一身落下20多处伤疤。对于孙景坤,“每块伤疤都是勋章”,都是戎马生涯的一段记忆。

三过鸭绿江,“死也要死在前线”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对于孙景坤,志愿军战歌这句歌词有着特殊的意义。

1924年,孙景坤出生在今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紧挨着鸭绿江。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孙景坤所在的119师接到命令,将士们急赴丹东,投入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前的准备。

部队驻地离孙景坤家不远。自从参军后,他就没见过亲人了。每当战友们问及他的家人,他的心里都会涌动起潮水般的思念。

然而,朝鲜在流血,在部队驻地就能听到鸭绿江南岸的枪声、炮声、飞机呼啸声和炸弹爆炸声,那里的战火映红了天。

战斗在即,孙景坤知道自己不能离开部队。在部队待命的40天里,他从未提过探家的要求。

1950年10月19日深夜,孙景坤所在的40军奉命经过丹东鸭绿江大桥秘密开赴朝鲜战场。

部队过江后,昼伏夜出,经过连续急行军,10月25日在朝鲜战场西线,与向北进犯之敌遭遇。志愿军如猛虎下山,打得敌人不知所措。

在激烈的战斗中,孙景坤大腿遭敌炮弹炸伤,被送回吉林图们,在部队医院接受治疗。

伤愈后,孙景坤坚决要求重返朝鲜战场,“死也要死在前线”。志愿军某部安排他搭乘向前线运送军需物资的军列,他第二次跨过鸭绿江入朝。

战火无处不在。孙景坤乘坐的军列在途中遭到敌机狂轰滥炸。车翻了,人散了,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他一时无法找到自己的部队。无奈,他沿着铁路线又回到丹东寻求帮助。

经多方联系获悉,他所在的357团正向砥平里地域集结待机。前线战事正酣,孙景坤一秒也等不了,他搭乘过江军列,第三次跨过鸭绿江,向部队奔去。

1951年2月13日,砥平里反击战一开始,志愿军官兵就向敌人阵地勇猛地扑了上去。

砥平里之战,孙景坤和战友们在“极度疲劳,粮食不济,常常日食一餐,甚至数日一餐”的困境下,打出了铁骨铮铮的英雄气概。战后,119师命名357团7连为“硬骨头连”,授予锦旗1面,记大功1次。

激战161高地,“保证守住阵地”

孙景坤大女儿家墙上的镜框里,镶嵌着他的立功奖状、与国家领导人合影的照片,那里浓缩了他的光辉岁月,是他一生的荣耀。

数年征战,到底打了多少仗,孙景坤已记不清了。不过,有一场战斗却深深烙刻在他的心底。

1952年10月26日黄昏,孙景坤所在的357团在炮火支援下,经过两个多小时激战,占领161高地,随后由8连副连长支全胜带领2排官兵坚守阵地。

次日,不甘失败的敌军在飞机、坦克的配合下向161高地猛攻,2排官兵连续打垮敌人多次反扑,自身伤亡很大。已是7连副排长的孙景坤临危受命,带领9名战士,扛着8箱手榴弹、2箱子弹,冲过多道封锁线,从敌人火力死角突上161高地。此时,坚守阵地的2排几乎弹尽粮绝。整整一个排,打得只剩下几个人。

“你们来得太及时了,马上投入战斗。”支全胜一把搂住孙景坤。

“副连长放心,我们保证守住阵地。”孙景坤立即安排增援战士各就各位。

敌人又开始进攻了,孙景坤和战友们奋力阻击,从日近中午,一直守到半夜,他们打退敌人6次进攻。事后,战友们在炮弹掀起的泥土中,找到了受伤昏迷的孙景坤。

孙景坤因其英勇表现,荣立一等功,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战士荣誉勋章”1枚。1953年,他作为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英雄无畏,岁月有痕。2016年5月,得知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征集历史文物资料时,孙景坤毅然把珍藏几十年的立功证书、立功喜报捐献出来。“我还活着,已经很幸福了,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了的战友。”

“当年,那么多战友在他身边倒下,那是他心里永远的痛。”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说,“父亲以前身体硬朗的时候,还时常去鸭绿江断桥上看看。”

70年过去了,饱受战争创伤、只剩半个桥身的鸭绿江断桥,依旧傲然挺立。

这座桥,孙景坤看过,走过,抚摸过。断桥上的累累弹痕,桥下的滔滔江水,仿佛历史深处的冲锋号角,在孙景坤的耳边久久回荡……

抗.美援朝事迹篇2

接受采访时,孙景坤老人刚刚出院不久。考虑到老人的身体状况,我们的采访时间一缩再缩。老人的精神大不如前,谈吐已不再清晰,但是,敬礼时,他仍然尽力地坐直了身体。

老人话不多,反复提起的两个词,是奉献和幸福。他的心中,似乎从来没有自己应该得到什么;他想到的,总是自己还能做些什么。战时勇往直前建设时事必躬亲为下一代做爱国主义教育捐出自己珍藏的奖章和证书……当我们赞他伟大,唤他英雄时,他想到的,却是已经长眠的`战友。

“他们才是真的英雄,与他们相比,我还活着,就已经很幸福了。”类似的话,老英雄张富清也说过。他们并不相识,却因为相同的信仰而在思想上产生了共鸣。

返程的路上,我们去了抗美援朝纪念馆,在精心布置的场馆和详实的史料中,我们仿佛能看到当年那连天的战火和无畏的将士,烽烟中黄土下,许多英雄甚至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但我想,如果让他们重新选择,那些前行的背影中不会少哪怕一丝坚毅……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无论什么年代,共产党人都在用行动反复重复这个答案,在湖北在辽宁,在祖国的每一片土地上,在人民需要的每个时刻里。

抗.美援朝事迹篇3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1950年10月初,美国侵略军悍然越过三八线,并把战火烧到中国边境。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一道共同抗击侵略者。

寒冬,战场上的条件极其艰难困苦,志愿军脚下冰冻,身上衣单,而且粮弹缺乏,常常只能吃一把炒面就一把雪。然而,志愿军依旧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高度现代化装备的敌军英勇作战,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在这场战争中,志愿军涌现出罗盛教、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等众多英雄模范和功臣。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抗美援朝战争历时两年零九个月。在异常残酷的战争中,志愿军指战员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创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成为国家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当一个人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就应该给予相应的荣誉。在抗美援朝70周年之际颁发纪念章,彰显党和国家对抗美援朝出国作战英雄的肯定和纪念,祖国不会忘记英雄无畏付出,抗美援朝的丰碑将永远铭刻英雄的事迹。

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出国为抗美援朝战争服务等人员,付出了重大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具有崇高的精神风范,他们应当受到全社会的尊敬和仰慕。给这些最可爱的人颁发纪念章,给予抗美援朝出国作战英雄崇高礼赞,也会激励全国人民增强国防意识,更加关心爱护人民子弟兵,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无上光荣的伟大事业,需要许许多多非常之人为其奉献青春、奉献才华。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依然要充分发挥崇高荣誉的精神引领作用,营造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让荣誉凝聚起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激励广大人民为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抗.美援朝事迹篇4

炸死敌军的一级爆破英雄伍先华伍先华(1927~1952),遂宁县三联乡人。民国16年(1927)生。家贫困,父玉恩,抬滑竿养活五个孩子。先华念两年私塾后务农,15岁时被拉壮丁入伍。不久,父母相继去世。先华在国民党军队里受尽折磨,幸于1949年12月获得新生,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次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3月,响应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去朝鲜。1951年4月至6月第五次战役中,先华冒着敌人疯狂的扫射和轰炸,把受伤的班长背下阵地,又急返战场与两个战友狠击敌人,打退了三次反冲击,荣立三等功。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次战役后,先华所在部队向北转移。他调到连部照料重病的连长。夜行军,他搀扶连长;淌水过河,他背着连长;爬山岗,他让连行靠在自己肩膀行走;敌人炮弹打来,他用身体护卫连长。不久,任二连一排三班班长。部队接到修筑防御工事的任务,先华班挖交通壕时,他采用先掏空底层再砸上层的办法,提高工效两倍半;修穿石坑道时,找窍门使爆破进度由30公分提高到50公分;修工事、劈木柴的斧头不够用,他让战士休息,自己顶风冒雪彻夜干;收工后,他让战士休息,自己则下山挑水;晚上,等大家睡觉后,还给战士刮掉鞋上的冰块,烤干湿鞋;战士脚冻,他把得奖的袜子送给战士穿,而自己却用破布包脚;班里少灯油,他以青去皮压碎烤干代灯的办法,解决了燃眉之急。先华带领战士出色完成了修筑工事的任务,又荣获三等功。连队到新坪附近练兵,先华班住在一户朝鲜老乡家。这家只有老俩口和两小孙。老人70多岁,干活吃力;小孙几岁,需人照料。于是,他和战士们研究,想出结合练兵为老人家做事的办法:爬山演习,每人背回一捆干柴,一趟比老大娘半月拾的还多;冲锋演习,把粪背上山;打野外,把玉米收回家;晚上谁站岗,谁就给牲口添把草,省得老大爷半夜起来。战士爱老乡,老乡也爱战士。老人常给战士送蜜糖水喝,老大娘悄悄帮战士洗衣服,把志愿军当自己亲人看待。部队奉命开拔,村里朝鲜老乡都来送行。金城官岱里反击战前夕,先华班进行了一系列战前准备。根据上级部署,这次战斗关键是爆破。不炸掉山腰敌人主阵地和指挥所,我方从哪里也别想打上去。这个艰巨的爆破任务交给了先华班。1952年9月29日下午5时,官岱里反击战开始。先华领着班里党员战士宣誓:在党需要的时候,愿献出自己的生命!先华指挥全班分两个爆破组冲向目标。连续炸毁了几个地堡,但正面攻击部队还是被敌人坑道里的机压住不能前进,爆破组也有很大伤亡。当此紧急关头,先华抱起一捆10公斤的0包冲向火海。他中途中弹倒地,但还是尽力爬近敌人火力点,拉燃导火线冒着密集的弹雨,冲进坑道,炸死敌人40余人,消灭了火力点,扫除了部队前进的障碍,为官岱里反击战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先华壮烈牺牲,时年26岁。1952年11月2日,志愿军政治部给先华追记特等功,追授一级爆破英雄称号。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他的家乡遂宁,建有烈士陵园和他的塑像。

抗.美援朝事迹篇5

抱炸药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

杨根思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受到地主的剥削和压迫,心中对旧社会充满仇恨,得知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人民的队伍,就下定决心跟党走。入伍后,他把这种信念转化为苦练军事本领的动力,坚信只要时刻遵守党的决议、指示,就“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他随部队转战南北,不畏艰难困苦,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炮火洗礼,初次参加即手持长矛缴到了枪,显出智勇双全的才干;杨根思曾创造了用炸药包俘虏国民党军一个排的惊人战绩,被授予华东一级人民英雄。

1950年9月,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杨根思这位新四军老战士、参加过淮海战役等大小数十次战役战斗、多次荣获战功的著名的战斗模范和爆破英雄。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0年11月,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分割围歼咸镜南道美军战斗中,时任志愿军某部连长的杨根思,奉命带1个排扼守长津湖畔下碣隅里外围1071.1高地东南小高岭,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29日,号称“王牌”军的美军陆战第1师开始向小高岭进攻,猛烈的炮火将大部工事摧毁。

他带领全排迅速抢修工事,做好战斗准备,待美军靠近到只有30米时,带领全排突然射击,迅猛打退了敌人的第一次进攻。接着,美军组织两个连的兵力,在8辆坦克的掩护下再次发起进攻,他指挥战士奋勇冲入敌群,用刺刀、枪托、铁锹展开拼杀。激战中,又一批美军涌上山顶,他亲率第7班和第9班正面抗击,指挥第8班从山腰插向敌后,再次将美军击退。

美军遂以空中和地面炮火对小高岭实施狂轰乱炸,随后发起集团冲锋。他率领全排顽强抗击,以“人在阵地在”的英雄气概,接连击退美军8次进攻。在坚守小高岭战斗中,杨根思率领三排打退美军8次进攻,在最后只剩他一人时,他投完手榴弹,射出最后一颗子弹,一把拉着了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烟,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8岁。朝鲜政府在长津湖畔修建了一座杨根思英雄纪念碑。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题词赞誉他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

抗.美援朝事迹篇6

1、黄继光

黄继光(1931年1月8日-1952年10月20日),民族英雄。1931年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5师135团9连的通讯员。1952年10月20日在朝鲜上甘岭地区597.9高地牺牲,年仅21岁。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

2、彭德?

彭德怀(1898年10月24日-1974年11月29日),名清宗,后改德怀,字得华,号石穿,小名钟伢子、石穿,湖南湘潭人,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毕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3、毛岸英

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1950年11月25日),谱名远仁,字岸英,初名永福,以字行。湖南湘潭人,是毛泽东与其第一任妻子杨开慧的长子。

4、杨根思用生命阐述了什么叫做人在阵地就在,1950年11月25日,中朝军队发起了第二次战役,11月28日杨根思坚守在1071高地-东南小高岭,为了切断美军逃退路,杨根思在敌军第9次进攻时抱起最后的炸弹包冲入敌群,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最终完成了任务。

5、邱少云在大火中,他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其他潜伏人员安全,而放弃自救,在烈火中坚持了30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时年26岁。

6、胡修道他在上甘岭战役中,创造了单人一天内歼敌280余人、击退敌人41次进攻的辉煌战绩。

7、杨春增在面对敌人进攻时,他毅然举起最后一刻手雷扑向敌群,与敌同归于尽,年仅23岁。

抗.美援朝事迹6篇相关文章:

优秀抗疫大学生志愿者事迹7篇

优秀抗疫工作者先进事迹5篇

援朝抗美精神心得体会5篇

抗冰雪应急预案精选6篇

物业抗台风工作总结6篇

护士抗疫工作个人总结6篇

抗疫情期间个人工作总结6篇

积极分子抗疫情思想汇报6篇

抗疫情有感心得体会6篇

当护士抗疫心得体会6篇

抗.美援朝事迹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3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