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材料是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工具,对于书写事迹材料,相信大家都有着不同的看法,以下是公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2024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5篇,供大家参考。
2024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篇1
孙晓秀是夹江县市场监管局的一名普通干部,自孙晓秀同志参加脱贫攻坚驻村工作以来,她坚持以紧密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为宗旨,以优秀党员同志为学习榜样,坚定扎根基层、扶贫为民的信念,履职尽责、深入脱贫攻坚一线,扎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用实际行动获得了群众的信任和赞扬。
一、深入走访农户,掌握村情民情
为扎实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确保打赢扶贫攻坚战,孙晓秀驻村后与村干部一起,加班加点深入开展走访农户活动,全面掌握白果村的基本情况。白果村位于夹江县木城镇西部,幅员面积10.2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共909户2659人,有贫困户83户211人。大多数村民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茶叶、黄花,科技含量较低,群众技术水平不高,经济收入水平较低且增长速度缓慢。虽有一小部分农户从事养殖业,但养猪、养鸡数量较少,均没有形成养殖规模,没有形成经济增长的支撑产业。且全村留守老人、儿童较多,缺少青壮年劳动力。
通过深入走访,全面了解掌握了村情民情,为群众发展生产,实现增收献计献策奠定了坚实基础。白果村七组陈玉琴,家境困难,家里有一个80多岁的。奶奶和一个50多岁的父亲,但是不幸的是在2018年11月,这个年仅10岁的小姑娘失去了唯一的父亲,这个家的顶梁柱倒了,就剩下这一老一小。孙晓秀得知后经常到孩子家问寒问暖,为陈玉琴买生活和学习用品。为从根本上解决陈玉琴家经济困难,孙晓秀积极努力,最终为陈玉琴办了五保。幸福总是很短暂,不幸再次降临到陈玉琴身上,陈玉琴的奶奶在今年2月因病去世。知道这件事后,孙晓秀立即组织村干部、帮扶责任人入户慰问、帮助处理奶奶的后事。在奶奶的后事处理结束后,孙晓秀用心给陈玉琴做心理疏导,鼓励陈玉琴勇敢地生活,并积极与陈玉琴的亲属协商,落实陈玉琴的抚养人,还为陈玉琴发起爱心捐款活动,共筹集6000余元的爱心款,让这个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感受来自社会大家庭的爱,让她在成长的道路上不觉得孤单。如今,只要孙晓秀去看她,己经懂事的小姑娘总是多远处出门脸上带着微笑迎接孙晓秀……
二、讲究工作方法,稳步推进驻村帮扶工作
(一)全面贯彻落实上级精神。孙晓秀作为第一书记,带领驻村帮扶工作队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扶贫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理清思路、强化责任,增添举措,切实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努力下功夫,扶贫攻坚工作扎实稳步推进。
(二)深入抓好驻村帮扶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了建卡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和致贫原因,并驻村帮扶工作队结合产业发展、民政保障、社会解贫等帮扶政策)差异网●(措施,量身定制“一户一策”帮扶措施,进行挂牌公开帮扶。
(三)狠抓政策落实。孙晓秀自身加强对政策的学习,并通过脱贫攻坚专题会、主题党日活动、农民夜校、入户宣传等多种方式向村民宣传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医保、低保、危房改造、教育救助、残疾补贴等各项惠民政策,确保扶贫政策应享尽享,各项惠民补贴准确无误。
(四)实施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做到精准识别。掌握贫困对象变化情况,及时更新信息,做到贫困对象有进有出,进出有据,保证贫困人口信息真实、可靠、管用,实现动态管理。
(五)抓典型示范,倡导新风正气。深入了解贫困户,及时掌握贫困户的思想动态,引导贫困户通过自己辛勤劳动来创造美好生活,消除“等靠要”思想;另外通过开展 “感恩奋进,抵制等、靠、要思想教育活动”,评选典型示范,增强贫困户勤劳致富的信念,引导新风正气。
三、心系贫困群众,帮扶务求实效
白果村属于山区,农业生产品种单一,除了采茶期间群众有稳定收入,其余时间的收入只能靠外出务工。但对于一些年纪大的群众来说,外出务工基本不可能。孙晓秀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不少老人户都养了鸡,但山路偏远,存在销售难题。孙晓秀暗下决定,一定要帮助群众销售鸡蛋,让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把自己的蛋变成钱。她利用网络以及自己的朋友圈宣传村里的土鸡蛋,不辞劳苦,自己做起了“鸡蛋的搬运工”。有人曾问:“你是第一书记,只是来扶贫的,怎么干起了卖蛋的活,你又不赚钱,天天这样跑,不嫌累呀?”她说:“群众再小的事都是大事,只要是能帮到他们的,我都愿意。”。除了这样的事还有很多,群众随叫随到,孙晓秀在驻村期间,敬业爱岗,勤奋工作,并带着最深的感情去深入群众、走访群众、关心群众,坚持进门入户,讲解相关惠农政策、研究富民门路、与他们一起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她的努力与付出也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可。白果村七组71岁村民刘延洪去年得了偏瘫,唯一的儿子又要养家又要照顾生病的刘廷洪。孙晓秀下村了解后及时向相关领导汇报。同时,又联系相关部门最终给刘延洪儿子安排了公益性岗位,解决了该户家庭困难。孙晓秀这位年青扶贫干部赢得了群众好评。
四、助推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全面小康
白果村特色产业为黄花,已有40多年的种植历史,面积达5000亩,全村年产3000吨鲜花,600吨干黄花。孙晓秀深知,发展特色产品,打造“一村一品”,是脱贫攻坚的基础,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有力保障。为夯实产业基础,树立白果村黄花品牌形象,有效带动村民致富增收,孙晓秀为特色产业发展献言献策。今年,在孙晓秀及村干部的努力下,白果村首次举行了黄花推介会,收购商和游客相聚在白果村,观赏、品尝、推荐黄花,乐山日报、夹江发布等多家媒体纷纷宣传报道白果村的黄花产业,并两次登上“学习强国”平台,有效地推广了白果村的黄花产业,让更多人知晓白果黄花。如今,白果黄花已经通过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认可,白果村被评为四川省天府科技云服务科普惠民共享基地,并注册了自己的品牌――“文青”黄花,产品畅销,有效带动了村民致富增收,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花”。
脱贫攻坚任重道远,孙晓秀坚信:只要心系群众,扑下身心,多谋思路,就一定能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一定能努力做个基层扶贫好干部,圆满地向党和组织以及人民群众交上满意答卷。
2024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篇2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作为“小木耳大产业”的领路人,国内“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等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的首倡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探索出了“科技专家+示范基地+农业技术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食用菌科技扶贫模式。2012年以来,李玉率团队深入全国40多个深度贫困地区,每年280余天奔走在河北、山西、安徽、贵州、云南、陕西等地传授种植技术。推动建立31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帮扶800余个村、3.5万余贫困户实现彻底脱贫,年产值达350多亿元。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
李玉,现年76岁,是我国食用菌领域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菌物科学和工程产业化研究,是国际药用菌学会主席、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首席科学家、国家援助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首席科学家、全国高校黄大年式食用菌教师团队负责人,吉林省科技志愿服务总队长,2020年“全国最美科技工程者”,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全国农业植物保护先进个人”。他所在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中心团队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食用菌教师团队”“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2019年度先进团队”“全国专业技术先进集体”“全国农业植物保护先进个人”等称号。
初心不变,心系农民。“哪里农民需要,我就出现在哪里”,2012年以来,他不顾70多岁高龄,率队深入全国40多个深度贫困县市进行科技扶贫,每年有280余天奔走在河北阜平、山西临县、安徽金寨等革命老区,云南澜沧、贵州铜仁、新疆阿尔泰等边陲一线,走在崎岖山路、冒着严寒酷暑、克服高原反应,日行颠簸近千公里,“流点鼻血算什么,边疆是他们用血捍卫的”,成为帮助贫困地区、困难群众在蘑菇地里捡钢镚的“财神爷”。面对农村无资金、无技术的窘境,他慷慨捐款480万元,帮助农民从零起步发展香菇产业扶贫。
投身科研,矢志战贫。他在国内首倡“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等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探索出以“科技专家+示范基地+农业技术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五位一体”食用菌科技扶贫模式,打通科技扶贫最后一公里,引领食用菌栽培成为95%的贫困县主导性扶贫产业。2017年,当他得知柞水扶贫出现瓶颈之时,在科技部的组织和协调下,吉林农业大学与柞水县建立了校地合作关系,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不顾“红眼”飞机的辛劳,经过多次调研,针对柞水区域不宜、技术落后、品种不良等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在柞水实施“1153”木耳推进战略,充分发挥李玉院士团队在食用菌产业化方面的科研优势,全面助力柞水县食用菌产业脱贫攻坚。3年多来,李玉院士团队积极开展秦巴山木耳种质资源发育与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深入柞水县全境进行产业调研,对木耳产业把脉问诊,精准对接柞水产业扶贫,全面启动“柞水木耳”品牌打造计划。在深入考察柞水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的基础上,按照“一区一馆五库”的食用菌资源保育与利用的技术体系,为柞水选育出5个宜栽品种(4个黑木耳菌种、1个玉木耳菌种),并实现大面积推广,辐射带动全县9个镇办42个村发展木耳产业,帮助当地建成木耳研发中心1个、木耳菌种生产加工基地1个、木耳博物馆1座,还建成了独具特色的“木耳小镇”,年产木耳菌包可达1亿袋,年栽培规模维持在7500万袋左右,年产干木耳3750吨,实现产值近3亿元,已有3138户贫困户依靠木耳产业稳定脱贫。柞水木耳已入选央视“国家品牌计划”特色产品向全球推介。为了延伸木耳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李玉院士团队先后指导当地建设了木耳深加工产品研发基地,全面开展木耳深加工产品研发,已开发出木耳片、木耳冰激凌、木耳超微粉、木耳菌草茶等多种产品,全面提升柞水木耳产品附加值和市场核心竞争力。此外,李玉院士团队还帮助构建了柞水木耳等食用菌生产加工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识别检测技术体系、质量安全追溯技术体系、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和质量安全云数据平台,率先集成应用于柞水木耳产业。截至目前,李玉院士团队已经帮助柞水县编制了柞水木耳生产标准,制定了黑木耳菌包生产、玉木耳菌包生产、黑木耳大棚吊袋栽培、玉木耳大棚吊袋栽培等4项技术规程,为木耳工厂化生产、科学化大田管理、等级划分提供了技术支持;先后派遣科研骨干人员30余人次,开展木耳产业管理和菌包生产等人员技术培训。2019年柞水木耳产业扶贫入选全国10大产业扶贫典型案例。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李玉院士团队加大对柞水木耳产业的科技扶贫力度,继续推广黑木耳、玉木耳轻简化栽培技术,引入先进的栽培模式和栽培机械,扩大木耳栽培技术培训规模,引入为柞水选育的木耳杂交品种,改良传统栽培基质,推动当地农林废弃物循环发展。为柞水木耳产业向智能化、轻简化、机械化发展,提高柞水木耳产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强化科技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努力为柞水木耳科技扶贫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真正把把总书记所提出的‘小木耳大产业’,真正做大、做强、做精、做优,更好地满足对人民美好生活的追求。
带动全国,走向世界。在吉林省,作为食用菌产业技术总负责人,李玉深入到白山黑水开展食用菌科技指导,开启科学家扶持栽培户合作模式,在汪清、珲春等地建起百公里蘑菇科技扶贫长廊,历时30余年打造了黄松甸镇黑木耳产业。他和农民一起摸爬滚打,培育新品种,探索地面摆放全光栽培,推广微孔出耳技术……几年下来,黄松甸镇成为中国知名的黑木耳之乡,如今镇里全部村屯都从事食用菌生产。李玉被当地干部群众称为“木耳院士”“农民的财神爷”。学校定点扶贫洮南好田村,依靠种植玉木耳脱贫摘帽,团队获“感动吉林”称号。
承担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云南会泽、澜沧任务,与当地政府逐村制定食用菌科技扶贫方案,建立“院士食用菌扶贫课堂”,手把手将“良种良法”送到田间菇棚,有效建立云贵、川藏高原不同生境食用菌栽培模式。对中国工程院帮扶的云南省会泽县开展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400余人次,开展林下食用菌种植,目前已建成菌种厂4家,年可生产菌袋200万袋,可独立生产羊肚菌、大球盖菇、冬荪、灵芝、平菇、猴头菇等菌种;成功推广林下种植大球盖菇、羊肚菌、冬荪面积达1000余亩,共带动20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
浙江省院士工作站建站几年来,在李玉院士的战略决策、指导、推动下,“浙江庆元香菇文化系统”申报成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吴三公被正式追奉为“香菇始祖”,“庆元香菇”商标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香菇始祖朝圣地建设积极推进。李玉院士工作站还在推进百山祖野生菌资源调查与鉴定及驯化栽培,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开展科技攻关、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合作与整合,有力推进了庆元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受中科协、中菌协等邀请,连续12次深入到河北阜平、山西临县,贵州铜仁、遵义等革命老区,冒着严寒酷暑和高原反应,从零起步指导建立食用菌现代产业园;在安徽金寨建立大别山药用菌资源保育区,规划培育百亿级药用菌产业助力扶贫。建立贵州丰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院士专家工作站,贵州铜仁市食用菌种植从2016年的1亿棒,飞跃到2019年的2亿棒,全市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乡镇有60余个,累计带动22万贫困人口增收,促进5万群众就业。截至2020年5月底,铜仁食用菌产量5万多吨,产值达5亿元。在全国,他和他的团队共建立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31个,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年产值达到350多亿元,成为“小木耳 大产业”的领路人。
他响应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布置,应吉林省和商务部邀请,担任国家援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援赞比亚农技示范中心建设项目。针对赞比亚高原热带气候,首次集成创新出适宜当地种植的食用菌品种8个和配套生产技术体系。
2024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篇3
健康扶贫显真情排忧解难暖民心
“我们要主动承担扶贫济困的社会责任,积极回报社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再立新功。”在今年四月份召开的桂平市脱贫攻坚千人誓师大会上,xx医院院长黎明立下了军令状。他用行动践行自己的誓言,最近他被评为“20xx年xx壮族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抓党建聚扶贫合力
近年来,身为院长的黎明找准党建与脱贫攻坚的结合点,“围绕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全面推进黎明医院抓党建促脱贫工作,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党员帮扶工作,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xx、20xx年,黎明积极开展党员送医送药送健康医疗帮扶服务。两年间,黎明多次组织开展党员、医务人员深入困难企业、社区、村、屯开展免费送医送药送健康活动,并于20xx年6月牵头成立了桂平市民营医院党建联盟,加强9个联盟成员单位党组织的建设,坚持做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事务共商、人才共育、制度共创、医风共兴及发展共促,带动更多的民营医院参与进来,助力脱贫攻坚。截至目前,联盟成员单位党员志愿服务队共下乡开展义诊活动3次,扶贫慰问6次,慰问贫困户96户,发放慰问金63000元、慰问品价值xx0多元;义诊贫困人口700多人,免费赠送药品价值1万多元。
健康扶贫送温暖
黎明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关于做好健康扶贫工作的指示精神,结合医院工作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健康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内、外、妇、儿、急等科室医疗专家组成的健康扶贫医疗队,到乡镇开展与贫困患者进行一对一帮扶、免费义诊及送医送药等工作,提升贫困村医疗服务能力。
开展关爱困难患者大行动。给贫困患者发放健康扶贫政策明白卡,对极度贫困患者实行医药费优惠政策,减轻他们的负担。截至目前,共发放贫困对象优惠卡5万多张,患者凭卡享受优先就诊、优先治疗、优先取药、免挂号费、体检费优惠20%的待遇,帮助困难患者减轻医疗负担。
近年来,黎明医院累计为155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白内障复明手术医疗救助,让患者得以重见光明,累计减免、优惠费用达400多万元。
产业扶贫见成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黎明在扶贫工作中,注意培养贫困户的脱贫技能,让他们掌握技术,有效遏制返贫。
xx年,该院与xx镇庞村结对,更与该村庞光明、梁枢全2户贫困户签订产业帮扶协议,提供养鸡资金2万元。两家贫困户通过饲养600羽土鸡,实现增收脱贫,并辐射带动庞村30户群众养殖土鸡共3000羽。引导贫困户发展种植业,截至目前共带动庞村种植百香果35亩、粉马蹄示范基地40亩,为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2024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篇4
“家乡是个宝,不能让乡亲们守着好资源过穷日子。”xx自治县xx镇xx村返乡创业农民工xx将多年打工积蓄悉数投入,回乡流转土地搞起了红肉蜜柚种植,不仅自己拓宽了致富路,还吸引和带动了周边农户也走上致富的新路子,昔日农民工成了致富带头人。
在xx镇xx村xx的果园里,一米多高的果树上挂满了硕大的红肉蜜柚,看着着实喜人。但这仅仅是xx红肉蜜柚种植的一小部分,据她介绍,不远的几处山头也全是她的'红肉蜜柚种植基地,再等上一两月就可成熟销售。
多年前,为寻求生计,xx夫妻二人去到了省外红肉蜜柚大型果园务工,熟练掌握了柚子种植经营的技术和经验,同时也攒下了不少钱。xx年,xx从外省带着几十株红心蜜柚回家乡试种成功后,于是与丈夫将外出打工积累的100多万元资金全部投入发展起了红肉蜜柚种植,不仅为自己开启了致富门,也为当地群众务工找到了出路。
果园基地建起来后,解决不少农户务工需求,但xx并不满足于此,想着乡亲们不能守着好资源过穷日子,xx下决心要带领周边群众大干一番,带动家乡发展。说干就干,xx立即动员周边农户种植,带动了全村6个自然村寨10个村民小组种植红心蜜柚。针对想发展没能力的贫困户,xx自己育柚子苗免费赠送,为贫困户发展带去了希望。
现如今,xx已带动xx镇及其它乡镇的红肉蜜柚规模化种植,带动农户40户,精准扶贫30户,扩大种植面积1200亩,解决劳动就业100余人。
2024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篇5
**,女,生于19**年*月,*族,中共党员,**中学语文教师,现任**中学办公室主任。
自20xx年*月参与教育扶贫工作以来,*老师由开始的不理解,不情愿,被动地接受,到后来的帮扶之路上,逐渐与帮扶学生建立了感情,且认识到了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她不仅主动联系帮扶学生,而且多次与帮扶学生的班主任一起关心和帮助学生,把自己在帮扶路上的点滴感动,分享给同事朋友,让大家都能引起共鸣。
*老师的帮扶对象有*个,而且在不同的村子,这给她的帮扶工作整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在学习,对比,询问等过程中她坚持一事一记,每月的家访、谈话都实事求是地做好日志,坚持书写,从不间断。一事一记,一生一档,真实,及时记录帮扶路上的点点滴滴。
将近一年的帮扶时光,她用真情一次次走在帮扶的路上;她用真心一次次温暖帮扶孩子的心,也温暖了自己。**家里父亲早些年出车祸,生活根本不能自理,家里重担全部落在妈妈的身上,他也变得内向起来,为了让他乐观开朗,积极面对中考,*老师多次用自己并不娴熟的驾车技术,把车停在村子对面,步行一段小路去他的家里,和他谈心,和孩子的妈妈谈心;还有一个帮扶的对象是德江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孩子叫阿同,一个人居住在政府分配的'房子里。通过多次交流谈话,*老师对这个孩子有了很深的惦记,看出了他对亲情的渴望,于是,利用周末的时间,*老师带上自己的爱人和小孩,买上食材,在阿同家的厨房里,为他做晚餐,与他一起共进晚餐,让自己的小孩缠着他,让他感受家庭的氛围。对于孩子的学习,也是*老师帮扶的重点,多次交流指导。现在,内向的**正在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主动和妈妈沟通;孤独的阿同也认识了很多同学朋友,一起在老师的帮助下备战中考;**也特意地梳理数理化不懂的题目,按照*老师的要求,去找相应的老师咨询,恶补理科,争取理想的中考成绩。三个帮扶对象的转变,确实给*老师带来不小的慰藉,她坚信:任何人,任何事,只要用心了,就能做好,定有收获。
就是这样一名普通的党员,一名普通的教师,“扶贫”路上,她把握住了方向,坚持了初心,把帮扶学生放在了心里最重要的位置,用自己的真心真情,诠释了帮扶,诠释了大爱,诠释了教育的力量。
2024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