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速度教案8篇

时间:
Indulgenc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教案的设计能够反映出教师对教学活动和任务的巧妙安排和设计能力,以下是公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高中速度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速度教案8篇

高中速度教案篇1

一、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 eq oac(□,√) 高中 课时:共1课时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5章曲线运动的第5节。是在学习了描述圆周运动的几个物理量后,进一步从运动的角度深入分析物体做圆周运动的特征。是力和运动知识在圆周运动中的应用,是为解决圆周运动实例分析问题所学的准备知识,也是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的知识基础。本节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学生分析:

(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图片、动画来支持。

(2)学生在初中时没有接触过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3)学生已学习过矢量知识,但将其应用到物理中来,理解上会感到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应注重讲解思想方法,对定量计算不应做具体要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存在向心加速度,掌握向心加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向心加速度的方向的确定过程和其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通过百度及其它网络搜索相关图片、视频、课件等,并对其进行选择、整理,制作成ppt课件、资源库(专题文件夹)等用于课堂教学。

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本节导学案,初步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存在向心加速度;

(2)百度输入关键词“向心加速度”、“圆周运动”等进行搜索,浏览相关知识; 四、教学方法

课前首先要求学生对导学案进行预习,并且通过百度搜索“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浏览相关知识,使学生在头脑建立感性认识、并形成本节课的初步概念。

本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主要程序是:激起探究愿望→启发探究思考与实践→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探究→得出探究结论→实例探究→探究评价。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激起探究愿望——引出向心加速度

?教师搜索视频】卫星绕地球转动

观看视频:

提醒学生注意卫星轨迹。

提示学生卫星的运动可类比于什么运动?

建立模型:轻绳栓一小球,在光滑水平面做匀速圆周运动。

?学生搜索视频】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的描述匀速度圆周运动的物理量去说明小球的运动。并考虑线速度、角速度、转速、周期是否变化?

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还是匀速运动? (引出加速度)

(二)启发探究思考与实践——探究向心加速度

怎么研究加速度呢?(提示加速度是联系运动和力的桥梁)

从力的角度来探究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

(1)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方向。

①怎么探究加速度方向?(提示物体加速度方向与受到合外力方向一致)

②分析做匀速圆周运动小球受力。卫星受力方向?

③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方向?(引出向心加速度)

④让学生体验向心加速度。(甩臂子,体会肩部的力)

?学生搜索视频】石担石锁沙袋功

⑤引导学生建立模型认识运动。

小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指向圆心,这个加速度称为向心加速度。符号: 。

(2)探究向心加速度大小

①猜想匀速圆周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可能因素 、 、 )

②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控制变量法)

引导学生活动,讨论实验步骤,列表如下。

控制变量

实验目的

记录的量

研究a与v的关系

a、v

研究a与r的关系

a、r

③数据分析

线速度不变:

半径

向心加速度/m/s2

半径不变:

速度/ m/s

向心加速度/ m/s2

【学生搜索网页】 如何用图象处理数据

结论: 不变时, 与 成反比; 不变时, 与 成正比,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为 。

讨论:从公式 看,向心加速度与圆周运动的半径成反比?从公式 看,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正比,这两个结论是否矛盾?

结论:匀速圆周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不变,方向在时刻改变,所以匀速圆周运动不是匀变速运动,是变加速运动。

高中速度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内容方面来看,本章节主要讲解了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式、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及从v-t图像中看加速度。前面几节已经学习了如何选参考系、建立坐标系,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这节讲的是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为接下来匀速直线运动及牛顿定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这样的安排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来看,本章节是运动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程中比较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它把运动学和动力学联系在了一起,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也是学生知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要素: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式、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从v-t图像看加速度;

技能要素:初步理解加速度定义式中各量间的关系,能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运动学问题;科学过程方法要素: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加深理解,易于掌握;讨论归纳法,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分析归纳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流程图: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方面】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选参考系、建立坐标系、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具备了探究加速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为本节课的探究性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思维基础方面】高一的学生通过初中科学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物理思维方法和较强的计算能力,但接受能力尚欠缺,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

?情感态度方面】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就给学生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带来困难。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2、能说出加速度的定义、写出加速度的定义式和单位。

3、给出运动情景,能计算出加速度,并理解其含义。

4、在加速和减速情景下,能判定加速度的方向。

5、区别加速度、速度、速度变化量。

6、给出v-t图像,能判定加速度的大小。

?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对加速度物理意义、定义、矢量性及与速度变化量的区别的学习,体验对物理概念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索用比值定义法得出加速度的概念,感悟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学无止境的观点。

2、通过加速度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加速度的定义,并能在给定运动情景下,能计算出加速度,并理解其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加速度物理意义及加速度的方向,树立变化率的思想。

五、教学方法

?教法】

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探究式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类比法: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应用于在教学过程中呈现视频、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法】类比法: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加深理解,易于掌握;讨论、归纳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引起兴趣,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高中速度教案篇3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下面就谈谈我对这节课的体会。

1.让数学课堂扎根于生活。课始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让学生通过比较思考“笑笑从家到学校用了6分钟,淘气从家到学校用了8分钟,他们谁走得快?”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我们常说的走得快指的是走路的速度快,而速度不能只看时间的长短,它还跟路程有关,由此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

2.注重合作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激发认知冲突,进而补充“笑笑家到学校的距离是240米,淘气家到学校的距离是640米”条件,让学生继续思考、合作探究“现在,你能判断谁走得快谁走得慢了吗?”,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并通过算一算,比一比,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比较两个人走路的快慢,实际就是比较两个人1分钟行驶的路程,而这1分钟行驶的路程,正是我们所说的速度。从而使学生明确在路程与时间都不相同的时候比快慢,就是比速度。最后再由小组合作,归纳总结出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3.注重突破重难点的教学。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的意义,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在引导学生得出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式这一重要内容之后,又提供三个情境,让学生口算出3种物体的速度:8千米/时、8千米/分、8千米/秒,让学生来谈谈对速度是怎样理解的,引导学生发现速度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路程和时间有关,学生对“速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速度有快有慢,单位也各不相同,这需要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加以理解和感受。此环节我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亲身感受刘翔跨栏速度、猎豹跑的速度、声音和光的传播速度之快、蜗牛爬行速度之慢等使学生在轻松与震撼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了速度,进而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我还不失时机抓住教学过程中的有利机会,打破砂锅问到底,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速度。

4.引进评价机制。好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在本节课中我很关注对学生的评价,对发言学生给予及时的肯定、一定的激励,这对其他学生也是非常好的鼓励和鞭策。

一节课上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由于前面在探索“速度的定义及体会生活中速度的例子花去了过多的时间,使得后面的时间有点赶了;

2.拓展练习时间不足。

3.课上完了,学生知识到底掌握得怎样,我自己心里没有什么把握。一节好课,还需深钻教材,各环节精雕细琢,注重细节教学。

4.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的关系,充分相信学生,不应过多的牵引,再灵活去运用它。

5.可以设计画线段图分析题意环节,渗透几何直观教学思想,培养空间观念。

这些都是我还要努力的方向。

高中速度教案篇4

一、高、初中物理的差异

首先要明确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的差异,之后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改进学习方法。初中物理定性结论多,定量计算少;纯理论多,联系实际少;机械记忆多,理解较少;死搬硬套多,灵活运用少;只要把公式背住,考试就能得高分。而高中物理则不然,它要求理解的成分更多,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较多,特别是高中物理中规律、定理公式等比较多,单纯地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因为我们必须首先理解清楚这些公式、结论的适用条件或范围,才能有效地进行运用。在初中,要求学生具备形象思维的能力,而在高中要求更多的则是抽象思维。有不少学生不理解这些,到了高中仍然靠单纯地死记硬背,当然不会取得理想的成绩。

二、如何学好高中物理

进入高中以后,有不少同学问“怎样学习高中物理?学习物理有没有捷径呢?”答案是否定的,学习物理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我们来不得半点虚假。虽然没有捷径,但科学的学习方法确是有的。那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严格按照“预习→上课→复习→作业→质疑→小结”六个环节,另外对于每一章或一单元在学习完之后还应该“系统总结”。

1、预习

高中物理与初中有差异较大,无论是从知识要求的深度和广度,还是课堂的容量上,都需要我们在上课之前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因此,在每次上课前,花一定时间(时间长度没有限制)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预先浏览一下,熟悉课堂上所要学习的知识,明确课堂的重点,找出自己理解上的难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地去听课;另外,也能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上课

上课是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习的中心环节。上课时应该注意三个问题:

(1)主动听课

在教学活动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能够根据老师讲课的程序积极主动地思考,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难点和重点进行推理性的思维和接受,以主动的态度去听课,积极地进行思考,努力参与到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去,那么,学习效率一定会很高。

(2)注意课堂要点

要听好课,我们应善于抓课堂的要点,上课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去注意老师讲课的重点内容。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将主要精力放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进行到重要的地方,或放慢速度,重点强调;或板书纲目,仔细讲解等;对于难点,就需要我们在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到时候注意专心听讲。总之,我们要做到“会听课”。

(3)做到听课和做笔记两不误

有的同学一上课就不停的记不停的写,结果一节课下来一点都没有听到,不知道这节课老师讲了些什么?那么,应该如何处理好听课和做笔记的关系呢?我认为,上课时,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听课上,而不是做笔记上,笔记中要记的内容应该是:课堂重点、课堂难点、课堂疑点、补充结论或例题等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并不是教师的所有板书内容。总之,我们应该有摘要、有重点地记。有的同学从来就不做笔记,这也不好,特别是对于高中物理学习是不利的。因为我们的记忆是有限的,老师讲的内容转瞬即逝,我们对知识的记忆随时间延长会逐渐遗忘,没有做笔记我们以后复习有些内容就找不到。

3、复习

有的同学只要老师一布置了作业就会马上去做,觉得完成了作业,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就掌握了知识,结果是一边做作业,一边翻课本、笔记,到头来知识没有掌握。如果能够静下心来将每课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回顾,在此基础上再去完成作业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在学习最初的两三天内遗忘是最快的,也是最多的,所以,我们只有对知识进行及时的复习才能减少遗忘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4、作业

在复习的基础上,我们再做作业。做作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二是运用课上所学来知识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因此,做作业时,应该认真对待,独立完成,积极思考,注意总结。应该明确“做题的目的是提高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切忌“为了做题而做题”。

高中速度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先列举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的加速过程,让学生讨论它们速度变化的快慢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还展示飞机的起飞过程,要求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了解“速度快”“速度变化大”“速度变化快”的含义不同,又在旁批中指出“物体运动的快慢”与“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不同。在此基础上再说明平均加速度的意义,进而说明瞬时加速度。对重要的v—t图象,教材又设置一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通过v—t图象加深对加速度的认识和对图象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较难懂的概念。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就给学生理解加速度概念带来困难。其次,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高,对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率的区别很难分清;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只重结果,轻过程,再通过大量的习题来死记结论,如果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不到培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有关加速度的实例的分析,进一步体会变化率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3.理解匀变速运动的意义,能用v~t图象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并能通过图象确定加速度。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如何描述运动.通过事例,引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存在加速和减速的现实,提出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加速度.

3.教学中从速度一时间图象的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主要引导学生看倾斜直线的“陡度”(即斜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数据求加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2、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观点.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的含义。

2、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难点: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率的思想.

2.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3.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教学法

六、教学特色

本教学使用讲授法,把前面学过的速度与本节的加速度对比的去学习,让学生知道他们的区别,从而加深对这两节内容的理解,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引入

以下是三种车加速起步一段时间后的速度,请填下面的表格并比较哪种车速度变化的最快: 大客车:起步15s后速度为60km/h;

小轿车:起步15s后速度为100km/h;

摩托车:起步12s后速度为60km/h;

通过比较三种车的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出本节课的——加速度。

(二)、新课的讲解

1、加速度

1.定义: 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对比:速度是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 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其数值越大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的越快。 对比:速度时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定义式: a=△v/△t =(v-v0)/△t。 对比:v=?x ?t

4.单位:米每二次方秒 写作:m/s2或m·s-2 (推导加速度的单位)

例题1.关于加速度的含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加速度表示速度的增加

b、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

c、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快慢

d、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大小

2.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加速度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量△v的方向相同.

对比:速度方向为物体运动的方向。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始终在一条直线上,取初速度v0的方向为正方向.

(1)若vt>v0,速度增大,a为正值,表示a的方向与v0的方向相同;

(2)若vtt;v0,速度减少,a为负值,表示a的方向与v0的方向相反.

例题2.足球以12m/s的速度与墙壁相碰后,以8m/s的速度反向弹回,球与墙的接触时间为0.1s,求足球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

解:设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即指向墙为正方向

则:v0=12m/s,v=-8m/s t=0.1s

2所以足球的加速度大小为200m/s,方向指向足球被反弹的方向.

例题3:速度为18m/s的火车,制动后15s停止运动。求火车的加速度

解:已知v0=18m/s,vt=0,t=15s

根据加速度公式

负号表示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加速度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均匀变化的,比值(vt-v0)/t是恒定的,即加速度a的大小、方向不改变.因此,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什么是变化率?

一个量的变化跟时间的比值,即单位时间内该量变化的数值,叫做这个量对时间的变化率。 变化率表示变化的快慢,不表示变化的大小。

加速度等于速度的变化和时间的比值,因而加速度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加速度和速度的区别

(1)速度大的加速度不一定大(例如飞机以600m/s的速度匀速飞行),加速度大的速度不一定大(火箭刚刚升空时,速度不是很快,但加速度极其大.).

(2)速度变化量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由a=△v/△t得知)。

(3)加速度为零,速度可以不为零(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零,加速度可以不为零(竖直上抛物体到达最高点时,速度为0,加速度为g)。

区别: 加速度描述的是速度改变的快慢; 速度描述的是位置改变的快慢

高中速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总是指向圆心.

2、知道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会解答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训练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先讲向心力,后讲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导向心加速度这个难点,通过实例给出向心力概念,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给出向心力公式,之后直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顺理成章,便于学生接受.

教法建议

1、要通过对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例进行分析入手,从中引导启发学生认识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都必须受到指向圆心的力的作用,由此引入向心力的概念.

2、对于向心力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点是向心力只是根据力的方向指向圆心这一特点而命名的,或者说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并不是根据力的性质命名的,所以不能把向心力看做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力.

第二点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需的向心力就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

第三点是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是改变线速度的方向.

3、让学生充分讨论向心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

4、讲述向心加速度公式时,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向心加速度方向始终与线速度垂直并指向圆心的变速运动,在这里还应把“向心力改变速度方向”与在直线运动中“合外力改变速度大小”联系起来,使学生全面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含义,再结合无论速度大小或方向改变,物体都具有加速度,使学生对“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教学重点: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公式.

教学难点:向心力概念的引入

主要设计:

一、向心力:

(一)让学生讨论汽车急转弯时乘客的感觉.

(二)展示图片链球做圆周运动需要向心力.〔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定本·必修)物理.第一册98页〕

(三)演示实验:做圆周运动的小球受到绳的拉力作用.

(四)让学生讨论,猜测向心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探究?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索性实验.(用向心力演示器实验)

演示1:半径r和角速度 一定时,向心力 与质量m的关系.

演示2:质量m和角速度 一定时,向心力 与半径r的关系.

演示3:质量m和半径r一定时,向心力 与角速度 的关系.

给出 进而得在 .

(五)讨论向心力与半径的关系:

向心力究竟与半径成正比还是反比?提醒学生注意数学中的正比例函数 中的k应为常数.因此,若m、 为常数 据 知 与r成正比;若m、v为常数,据 可知 与r成反比,若无特殊条件,不能说向心力 与半径r成正比还是成反比.

二、向心加速度:

(一)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得:

(二)讨论匀速圆周运动中各个物理量是否为恒量:

v t f

探究活动

感受向心力

在一根结实的细绳的一端拴一个橡皮塞或其他小物体,抡动细绳,使小物体做圆周运动(如图).依次改变转动的角速度、半径和小物体的质量.

体验一下手拉细绳的力(使小球运动的向心力),在下述几种情况下,大小有什么不同:使橡皮塞的角速度 增大或减小,向心力是变大,还是变小;改变半径r尽量使角速度保持不变,向心力怎样变化;换个橡皮塞,即改变橡皮塞的质量m,而保持半径r和角速度 不变,向心力又怎样变化.

做这个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让做圆周运动的橡皮塞甩出去,碰到人或其他物体.

高中速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知道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理解加速度的定义,会用公式,知道加速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是米每二次方秒( 解决有关问题,能区分 )

3、知道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与速度v方向相同;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与初速度 方向相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和能力。

教材分析

加速度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高一学生最难搞懂的概念之一,教材为了减小难度,对加速度概念的要求比较低,没有区分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而是在前几节学过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等问题后学生知道了物体的运动通常情况下,速度在改变,很自然的引出速度变化也有快慢之分,进而引入加速度概念;加速度的矢量性,教材的处理也比较通俗易懂,最后又给出一些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图表,给学生一些直观、生动的印象。节后又对速度、加速度做了一对比,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对变化率的分析与解析也恰到好处。

教法建议

通过生动形象的实例或课件,让学生逐步体会,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速度在变,速度的变化需要时间,速度的变化有快慢之区别,且速度变化的快慢是了解物体运动情况的重要指标,为引入加速度做好铺垫。这里是高中物理第二次用比值定义物理量,可以让学生回顾引入速度概念的过程。加速度的单位要让学生按规定的读法读,即读成米每二次方秒;加速度的方向是个很重要的内容,但是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加速度这一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加之学生对矢量的运算又不熟悉,所以只对匀变速直线运动加以解释,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只有两个方向,与速度同向,或与速度反向,因此当规定速度方向为正方向时,加速度的方向就可以有正负号反映,注意正负号仅仅反映的是加速度的方向。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加速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加速度概念的引入及加速度的方向

主要设计:

一、复习讨论:

1、什么叫匀变速直线运动?请举两个实例(提问)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提问)

二、展示课件,深入讨论

1、展示课件:两物体(如汽车)同时匀加速起动情况。

第一个:5秒内速度由0增到10m/s,后匀速。

第二个:2s内速度由0增到6m/s后匀速。

2、提问讨论:

(1)两物体最终速度哪个大?

(2)一秒末时哪个速度大?

(3)第1s内,第2s内,两物体速度变化各多大?

(4)两物体,哪个启动性能更好?哪个速度改变得快?

(5)怎样能描述出速度改变的快慢?

3、看书29页第一自然段,及第二自然段,讨论:

(1)加速度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

(2)加速度的定义式如何?公式中各个量的含义是什么?如:的含义?

(3)计算一下课件中所给两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练习)

4、看书29页第三、四、五自然段,讨论:

(1)加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2)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的方向一定与速度方向相同吗?请举例说明(引导学生各举一匀加速和匀减速的实例)

(3)如何从 比 的加速度小,对吗? 图像中求物体的加速度?

5、阅读30页上部分内容讨论:

(1)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举例说明(如课件1情况)

(2)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举例说明。

(3)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对吗?

(4)速度变化率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

(5)有没有速度很大,而加速度很小的情况?(展示课件:飞机水平匀速飞行)

(6)有没有速度很小,而加速度很大的情况?(展示火箭发射升空过程的资料)

探究活动

在十字路口,当绿灯亮时,大卡车和骑自行车的人同时起动,经常发现,前几米自行车在前,大卡车在后,经过一段时间,大卡车将超过自行车,请实地观察并解释所见到的现象。

高中速度教案篇8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变化量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式;

(3)能够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体会速度变化量的处理特点,体验向心加速度的导出过程,领会推导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乐于学习的品质。特别是“做一做”的实施,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产生原因,掌握向心加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确定过程和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建议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物体都要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才能做曲线运动,如图教所示(课件展示).

地球绕太阳做(近似的)匀速圆周运动小球绕桌面上的图钉做匀速圆周运动

对于图中的地球和小球,它们受到了什么样的外力作用?它们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如何确定?

一、感受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

探究交流

如图所示,地球在不停地公转和自转,关于地球的自转,思考以下问题:

(1)地球上各地的角速度大小、线速度大小是否相同?

(2)地球上各地的向心加速度大小是否相同?

基本知识

(1)实例分析

①地球绕太阳做近似的匀速圆周运动,地球受太阳的力是万有引力,方向由地球中心指向太阳中心.

②光滑桌面上一个小球由于细线的牵引,绕桌面上的图钉做匀速圆周运动.小球受到的力有重力、桌面的支持力、细线的拉力.其中重力和支持力在竖直方向上平衡,合力总是指向圆心.

(2)结论猜测

一切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合力和加速度方向均指向圆心.

思考判断

(1)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总指向圆心.(√)

(2)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总指向圆心.(√)

(3)匀速圆周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二、向心加速度

基本知识

(1)定义:任何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都指向圆心,这个加速度叫做向心加速度.

(2)公式:①an=r(v2);②an=ω

(3)方向:沿半径方向指向圆心,时刻与线速度方向垂直.

思考判断

(1)圆周运动的加速度一定指向圆心.(×)

(2)曲线运动中,v1、v2和Δv=v2-v1的方向一般不在一条直线上.(√)

(3)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

探究交流

甲同学认为由公式an=r(v2)知向心加速度an与运动半径r成反比;而乙同学认为由公式an=ω2r知向心加速度an与运动半径r成正比,他们两人谁的观点正确?说一说你的观点.

?提示】他们两人的观点都不准确,当v一定时,an与r成反比,当ω一定时,an与r成正比.

三、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及意义

?问题导思】

向心加速度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

匀速圆周运动和非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有什么不同?

物理意义

描述线速度改变的快慢,只表示线速度的方向变化的快慢,不表示其大小变化的快慢.

高中速度教案8篇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述职报告8篇

高中数学教师总结总结模板8篇

高中学生优秀事迹1000字8篇

《我的高中》作文推荐8篇

高中音乐社工作计划通用8篇

工作计划高中数学8篇

工作计划高中通用8篇

期末高中工作个人总结8篇

演讲稿高中范文优秀8篇

高中教师工作计划推荐8篇

高中速度教案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