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精心编写教案,教师能够有效地安排教学时间,确保课堂活动井然有序进行,通过写教案,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扎实,公文溜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虫虫,虫虫飞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虫虫,虫虫飞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5以内的数量,能按数字匹配相应数量食物的图片。
2、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欢快的音乐伴奏带、故事课件、数字分类卡片、食物卡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趣
师:今天天气真好,毛毛虫们快到草地上来玩吧!
在欢快的音乐伴奏下,师生一起模仿毛毛虫快乐地在草地上玩耍、嬉戏,教师不时地用头轻轻触碰幼儿的头或用脸轻轻地贴近幼儿的脸,并大声地招呼:“你好!”“你真可爱!”……营造轻松、快乐而友好的活动氛围。
二、寻找食物——感知5以内的数量
1、师:宝宝们肚子有点饿了吧?我们去找些东西吃。
教师适时的撒卡片,幼儿捡卡片,提醒幼儿每人只捡一张。
2、提问:你找到了什么?数数有几个?
教师通过集体、个别提问的形式,引导幼儿观察并手口一致地点数图片中的食物数量,鼓励幼儿大胆表述。
3、师:赶快把这些好吃的食物吃掉吧。——幼儿“啊呜啊呜”,将图片放进口袋中。
三、欣赏故事——拓展对数量的认知
1、师:宝宝们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吧!有一只有趣的毛毛虫,它也出来找东西吃,它找到了哪些好吃的东西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看课件,讲故事。
教师适时的提问——“毛毛虫找到了什么”“有几个”“一起来数一数”,不断引导着幼儿去观察和思考,让幼儿的注意力始终追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匹配相应数量的食物
1、示范粘贴相应数量的卡片。
师:宝宝们,妈妈这儿也有毛毛虫找到的其他食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
提问:“这是什么?有几个?想想这是毛毛虫第几天吃到的东西?”
示范贴在相应数字的下面,讲解撕下双面胶的方法,并提醒幼儿将撕下的白纸装进口袋里。
2、操作活动。
师:请宝宝们拿出口袋中的刚才找到的食物,看一看是什么?有几个?应该贴在第几天的下面?
组织幼儿有秩序的进行操作活动,适时指导幼儿。
3、活动评价。
师生共同检查数字分类卡片上幼儿操作的情况,表扬、鼓励幼儿。
五、毛毛虫变蝴蝶——感受快乐
1、继续看课件,师:毛毛虫吃饱了,它找到了一片树叶,趴在上面睡着了。醒来的时候,毛毛虫的脚不见了,长出了一对美丽的翅膀,毛毛虫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
2、师:“你们想变蝴蝶吗?让我们也睡一觉吧。——宝宝们,醒来吧!我们也变成了蝴蝶了,我们一起飞到外面去玩吧。”
附故事:
点点虫虫飞
一条绿色的毛毛虫,爬呀爬呀,它的肚子饿了,想找一些东西吃。
第一天,它看见一个红苹果,“啊呜、啊呜”大口吃掉了。
第二天,它看见两只黄鸭梨,“啊呜、啊呜”大口吃掉了。
第三天,它看见三个红草莓,“啊呜、啊呜”大口吃掉了。
第四天,它看见四片绿树叶,“啊呜、啊呜”大口吃掉了。
第五天,它看见五个胡萝卜,“啊呜、啊呜”大口吃掉了。
毛毛虫吃饱了,它找到了一片树叶,趴在上面睡着了。醒来的时候,毛毛虫的脚不见了,长出了一对美丽的翅膀,毛毛虫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
虫虫,虫虫飞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熟悉音乐旋律,在两段音乐中做出不同的动作和反应。
2.能积极的参与创编躲藏、躲雨的动作,有初步的创新和与众不同的意识。
3.通过语言提示和师幼互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ppt课件、小虫虫头饰若干、剪辑过的《虫虫飞》音乐、打雷、下雨声。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1.初步欣赏,感知旋律,激发兴趣。
师:虫宝宝们,今天妈妈要带你们到森林里去做游戏呢?想不想去?我们出发吧。
2.设疑悬念,鼓励幼儿大胆猜测故事中的游戏情节。
在一个静悄悄的夜晚,小虫虫们从梦中醒来了,他们揉揉眼睛,洗洗脸,拍拍翅膀,准备飞到山上和虫妈妈玩虫虫飞的游戏呢,他们飞来飞去,好开心呀。
虫宝宝们,你们来猜猜看,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二、感知体验,探索虫虫飞的游戏情节和规则。
1.整体感知第一段音乐,自主创编与虫妈妈玩时的躲藏动作。
探索虫妈妈抓虫宝宝的游戏情节,提醒幼儿利用自己创编的躲藏动作,把虫宝宝藏藏好,不能被虫妈妈发现。
2.感知第二段音乐,“下雨,打雷”声,自主创编躲雨动作并保持不动。
师:虫宝宝们,发生了什么事情呀?那我们该怎么躲雨呢?用什么动作呢?
(1).请幼儿自主创编躲雨动作。
(2).提醒幼儿躲雨时应该禁止不动,保持静止的躲雨动作。
三、音乐表现,整体感知音乐,完整游戏。
1.站在位子前面,随音乐做动作游戏。
2.增加空间变化,幼儿尝试自主选择空位,体验动静交替,空间变换的游戏。
3.角色变换游戏,请个别幼儿上来做成妈妈,带领虫宝宝一起玩虫虫飞的游戏。
四、随音乐结束活动。
师:虫宝宝们,我们一起到外面的操场上玩一玩虫虫飞的游戏吧。
虫虫,虫虫飞教案篇3
动作建议:
第1-2小节:前奏,做睡觉的动作。
第3-10小节:做伸懒腰、揉眼睛、洗脸、两手食指相对准备动作。
第11-12小节:两手在胸前,两食指随节奏做对对碰动作(虫虫飞手指游戏)。
第13-14小节:两手食指伸出,随乐做小虫虫拍动翅膀的动作,在最后一拍藏于背后。
第15-16小节同第11-12小节;第17-18小节同第13-14小节
第19-20小节:两手在身体两边做翅膀飞动的动作。
第21-22小节:做两手环抱拍拍自己的动作。
第23-24小节同第19-20小节;第25-26小节同第21-22小节最后,打雷下雨音效:做静止做躲雨动作。
游戏玩法建议:
此活动建议在单圈中进行,幼儿坐在面向圆心的椅子上。鉴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已有经验少。a段在故事情境小虫虫们起床,做伸懒腰、揉眼睛、洗洗脸的准备动作后,与教师一起随音乐节奏边轻轻念“虫虫飞、虫虫飞,喝完露水往回飞”,边玩“虫虫飞”的手指游戏(两手食指对对碰,说到“喝完露水往回飞”时,幼儿将手藏起来,老师象征性的去抓)。b段幼儿两手在身体两边做小虫虫翅膀随乐节奏飞一飞,再自己开心的抱抱自己。c段打雷下雨幼儿静止做躲雨动作。(a:从坐侄一b:散点斗c:原地蹲下)。此活动设计在动作和位移方面,都以“动静交替”为原则。
环节上,幼儿从“坐”着随乐做上肢动作,到“站”在位前做动作,到自由空间状态下“散点”做动作。通过不断丰富幼儿动作经验和游戏经验,层层递进,让幼儿在一定故事情境中,学习律动,感受音乐的节拍,并在学习律动的过程中感受集体游戏的快乐。
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目标】
1、初步熟悉音乐abc结构,在三段音乐中做出不同的动作和反应。
2、通过教师的语言提示和互动,在音乐中感受从坐位一散点_原地蹲下的空间变换。
3、锻炼克制能力一一知道在c段音乐中要保掎“躲雨”的造型不动。
?活动准备】
剪辑过的《虫虫飞》音乐
虫虫,虫虫飞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儿歌。
2.注意倾听、大胆表现,体验游戏的快乐。
3.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4.欣赏并理解儿歌,能在集体前复述儿歌。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背景图,指偶。
2.幼儿用书第22页。
活动过程:
1.完整地欣赏儿歌,引发学习兴趣。
导语: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好听的儿歌,儿歌的名字叫《虫虫飞》。
出示背景图,教师操作指偶边朗读边指图,完整地朗读儿歌。
提问:小虫飞到了那些地方?
教师小结:虫虫飞呀飞,飞到草地上,飞到花园里,飞到天空中,飞到树杈上,真是开心呀。
2.感知理解儿歌内容。
教师边朗读边做动作,帮助幼儿逐句理解儿歌内容。
提问:小虫飞到草地做什么呢?(喝露水)
提问:小虫飞到花园做什么呢?(踢踢腿)
提问:小虫飞到天空做什么呢?(排成队)
提问:小虫飞到树杈做什么呢?(睡一睡)
幼儿回答时可以结合动作体验。
教师小结:虫虫飞呀飞,飞到草地喝露水,飞到花园踢踢腿,飞到天空排成队,飞到树杈睡一睡,它们是多么快乐呀。
3.学念儿歌。
(1)教师示范朗读儿歌。
(2)幼儿跟读练习。
(3)教师再次朗读儿歌,边朗读边做动作。
4.对答游戏,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词语。
运用对答的形式朗读儿歌,教师朗读儿歌的'前半段,幼儿接着朗读后面表示动作的词语。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部分幼儿都能学习有感情地朗诵儿歌,并能理解儿歌内容。活动的整体效果来说,这个内容比较适合该年龄班。在第一遍完整地欣赏儿歌时,通过教师边操作指偶边朗读的方式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幼儿初步感知儿歌。最后以对答的形式朗读儿歌让幼儿对刚学的儿歌进行巩固。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很兴奋,不但能按诗歌的节奏朗读儿歌,而且加上动作进行表演。但是由于一些孩子的年龄太小,在朗读儿歌时出现咬字不清,无法读准字音的现象。需要努力加强幼儿的语言能力。
虫虫,虫虫飞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材料制作和装饰昆虫的翅膀。
2、乐意扮演会飞的昆虫,体验昆虫飞舞的快乐。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装饰翅膀用的各种材料,如彩色粘贴纸、手工纸等。
剪刀、双面胶、胶水等。
活动过程:
一、会飞舞的昆虫翅膀。
——你知道哪些会飞的昆虫?这些昆虫的翅膀是怎样的?
——你们想和昆虫一样有对会飞的翅膀吗?幼儿想像和模拟某一种昆虫,自由地展翅飞舞。
二、制作翅膀。
——讨论:翅膀可以用什么材料做?
——幼儿可以独自制作,也可与同伴—起制作。引导幼儿注意翅膀的对称。
——怎样把翅膀装饰得更美丽?
我长出翅膀了。
——介绍自己制作的翅膀,请幼儿相互猜猜这是什么昆虫。
——请幼儿想办法怎样使翅膀固定在身上。
——在教师的帮助下穿戴好美丽的翅膀,扮演某种昆虫在户外边念“虫虫飞虫虫飞”,边翩翩起舞,并模仿昆虫的行动。如蜜蜂飞到花丛中吮吸花蜜,围着花儿舞蹈等。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实验记录为幼儿调整认识、整理经验、形成科学的概念奠定了基础。鼓励性提问应面向全体而不是针对某个单独个体,教师应设法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回答问题,或在某个孩子回答之后让其他幼儿发表不同看法或分享某个观点。培养幼儿记录的习惯和能力,使幼儿乐于探究,逐渐理解科学结论必须建立在事实之上,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探究态度。
虫虫,虫虫飞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