茎和叶的教学教案推荐7篇

时间:
Kris
分享
下载本文

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和难点都应在教案中清晰标注,以增强针对性,教案的设计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下面是公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茎和叶的教学教案推荐7篇,感谢您的参阅。

茎和叶的教学教案推荐7篇

茎和叶的教学教案篇1

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游戏中蕴涵的一些简单原理。

2、培养幼儿善于发现问题并能针对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的能力及与同伴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3、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一张教师示范图示、少量沙子、鸡蛋壳若干、小瓶子若干、蜡烛

活动过程:

一、出示蛋宝宝,引发幼儿兴趣。

“小朋友,前段时间有一位世界上最有名的魔术师来中国了,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那你们想不想做魔术师呢?好,那今天就请你们这些小小魔术师和蛋宝宝以及它的助手沙子一起来变个魔术吧!”

二、引导幼儿在实验中发现游戏中蕴涵的一些简单原理。

1、出示图示1,引导幼儿通过尝试来完成图示中的三个任务。

(1)蛋宝宝横躺

(2)蛋宝宝站立

(3)蛋宝宝在小药瓶上站立

“小朋友,你们看看这些蛋宝宝在沙子的帮助下都能变一些什么魔术呀?哦,这个魔术能不能成功吗就得看看你们这些小小魔术师的本事了!那现在就请你们赶快来试试吧!”

2、幼儿演示实验过程,教师将幼儿的实验过程中沙子的变化在图示中进行记录。

“好,你们的魔术成功了吗?那请你们来表演给大家看看吧!好你真能干,表演的真棒!那请你告诉我你把沙子放到蛋宝宝的什么位置魔术成功了?你们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成功的情况

“你们的蛋宝宝都站起来了,但他的魔术失败了,我们看看他为什么失败了?”(放置沙子的多少)

3、对实验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小结。

“原来蛋宝宝变的魔术是否成功和你们放的沙子有关系,只要放得少少的就能成功了,原来只要知道其中的奥秘,变魔术也是很简单的哦!”

三、将蜡烛油滴在沙子上固定沙子的位置,再次进行实验。

1、请幼儿进行第二次实验前的猜想并说明原因。

“金老师这里就有一些沙子放的较少的蛋宝宝,那现在请你们再来变变魔术看,看看能不能完成这三个魔术。”

2、出示图示2,请幼儿再次进行尝试,并自己寻找答案。

(1)蛋宝宝横躺

(2)蛋宝宝站立

(3)蛋宝宝在瓶子上站立

3、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你们发现了什么呀?它能不能完成呀?”

4、幼儿再次操作并引导幼儿了解实验的原理。

“刚刚那只蛋宝宝为什么可以完成魔术,而这只蛋宝宝为什么就不能完成魔术呀?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两只蛋宝宝有什么不一样?”

“原来肚子上有沙子的蛋宝宝只能完成横躺的魔术,而脚上有沙子的蛋宝宝也只完成站立和瓶子上站立的两个魔术,而这些蛋宝宝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不倒翁哦!”

四、幼儿扮演蛋宝宝,愉快的进行游戏结束活动。

“好,现在今天我们自己也来做回不不倒翁蛋宝宝,来跟着音乐动起来吧!”

活动反思:

调色其实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活动,如何使传统的'活动有一定的新意,是我组织这个活动必须考虑的问题。班级的角落里有许多空的饮料瓶,这是我们给美工区准备的,但我经常看见幼儿把水灌在里面倒来倒去玩得非常的开心,于是我想是不是可以把调色这样一个过程和瓶子结合在一起呢?让幼儿在玩瓶子的过程中调色,又在调色的过程中玩瓶……

这个活动,初步激发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巩固了对三原色的认识。考虑幼儿对调颜色没有丰富的经验水平,我把重点确定为调配新的颜色,并学念儿歌;难点为尝试创编儿歌,并把自己想到的事物绘画下来,并且乐意在师生面前大胆讲述自己的作品。

仔细分析整个活动,觉得的问题就是老师自身的预见性不够强,应该在活动前就要考虑到活动中会出现的问题,在调色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变化一下调配的方式,把有红色的颜料水慢慢加入黄色的颜料水中。还有,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总是过多地考虑自己的想法,总想引导幼儿跟随自己的设计走,让孩子来适应老师,这其实违背了教学规律,也是不适合孩子的。如果我当时能针对出现的意外“将计就计”:既然孩子们看见了红黄两种颜色调成的颜色不一定是橙色,可以让孩子逆向思维并敢于尝试,如何将红黄两中颜色变成橙色,那就是要在黄色中加入少许,让孩子有不断探索的机会。其实这也是活动最宝贵的教育价值。

茎和叶的教学教案篇2

课 题:《社戏》鲁迅 课 时:3课时

设计思路:以小说情节,作品中写景的价值和作用,作品反映的主题及人物形象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结合竞赛式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竞争中成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知课文情节。2、珍视少年生活。 教学方法:竞赛式

教学媒体:幻灯 教学重难点:课文情节的把握

教学过程 :

1、 导入 :

教师语:当今社会,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主张个性的张扬,主张自我发展,今天,教师就给大家一个展现自我,成就自我的平台竞赛学习,展示学习成果。鹿死谁手,我们在竞赛中见高下。我们已经按课前自愿组合的团队(每5-8人)分组坐下。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社戏》。

2.形音义知识必答竞赛:

2.1 教师出示有关课文内容的形音义幻灯片。

2.2 生齐读并要求识记之。

2.3 生默看记课文下注知识,并关书准备竞赛。

2.4 教师宣布竞赛规则:每学习小组选派一个代表上讲台听写三个词语,说出一个指定词语意思。按正确数量给每组记分。

2. 5 竞赛开始:

3.基础知识抢答竞赛:

3.1 教师宣布规则(抢到机会并回答正确,给相应的组别记分)

3.2 教师公布下列问题,学生抢答:

1.这篇课文的体裁是什么?

2.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节选自他的哪部集子?

3.你还学过他的什么作品?

4.社戏这篇小说围绕看戏写了哪些人物?(至少说出5个来)

5.小说所展示的是中国哪个地区的民俗风情?是什么时令?

4.小说情节的竞赛:

4.1教师宣布竞赛规则(下列8个问题,每组都将分到一个,拿到问题会,各组分别讨论,并将讨论结果由组长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回答,老师将根据回答情况分别给每组记1-3分。)

4.2 教师出示幻灯片,(8个问题)

1.作者在文章第一段未说:平桥村是他的乐土。为什么这样说,何以见得?

2.小说中详写了我和一群小伙伴去赵庄看戏的经过,但戏前却遇到了不少的波折,它们是哪三个困难,又是如何一一解决的?

3.看戏的波折解决了,我们月夜出航,途中我的心情怎样?哪些语句折射了我的这种心情?

4.到了赵庄,看到了戏,我认为最好看的是哪一折?而最怕看的又是哪一折?我对看到的戏本身满意吗?看戏困了的时候,有谁为我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5.戏还没有演完,我们却相约回家,(月夜归航)时,我的心情怎样?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一点?

6.归航途中,我们做了什么事情?偷了哪些人家的?当时有什么顾虑,又是如何消解的?

7.六一公公发现偷豆一事后,说了并做了些什么?

8. 对那夜的看戏生活,现在感觉如何?文章哪个段落表达了这个意思?

4.3生讨论几分钟,开始作答。教师板书,并给相应的组别记分。

5.教材情节的引申发散:

5.1 生齐读文章末段。

5.2 教师小结:该段表达了作者对一去不返的童年生活的无限热爱和追忆,其中又充满了一种失落的美感,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美感。这种失落的美,向往的美,无不撩动我们每一位在座同学心灵深处对童年生活的积淀,那就敞开你的心扉,让我们聆听你的故事,给我们美好的享受。

5.3 生讲童年的趣事,教师给相应组别加分奖励。

5.4 类比我们的生活感受,谈谈自己对文章末尾一句的理解。(教师板书,给相应的组加分)

6.教师总结:

童年生活真是美好,让人追思,给人遐想,人生分为童年 ,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几个时期,像双行马路的中线一样,不容许任何人折返。日历总是一天新过一天,新的人生历程从来都不通知任何人,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如期而至。

当我们步入人生的另一个境界,我们生命的存盘便随之越来越灿烂,越来越厚重。

同学们,为我们将来的人生多一分灿烂,多一分厚重的记忆,我们今天,只争朝夕,快乐的,自由的,努力生活吧!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我们努力生活的结果吧,教师总结竞赛比分。给取胜组别掌声。

(你们人生的.记忆里又多了一份灿烂)

7.课后思考问题:

1.作品的中事件的详略问题,

2.作品的线索问题,标题的作用。

板书及灯片资料: 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人物形象分析。2.感知平桥村的人情美。

教学重难点:人情美的认识深化。

教学方法:讨论研究式 教学媒体:录音机

教学过程 :

1. 导入 :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感 知了先生的童年的一段生活,同时回味了自己的童年美好生活,那么是什么东西让鲁迅先生对那段生活尤感美好的呢?走进小说,我们发现,作品中的浓浓真情,淳朴民风,如缕缕春风,丝丝暖阳,包容了你我,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试从小说中人物的身上去发现,去挖掘,他们都有哪些值得你我去捡拾,去珍藏的美。

2. 教师板书小说中主要的人物。

双喜 六一公公 阿发 桂生 祖母 母亲

3. 教师要求先探寻双喜这一人物。并提出如下要求:

a. 在文中找出写双喜的语句,读一读,议一议。

b. 按下面的句式做出点评。

课文第 段,写双喜的 内容,是从 方面刻画双喜的,可见双喜具有 性格?所以值得我去喜欢。

c. 生讨论几分钟,示意学生点评,教师边点拨,边板书。

4. 按第3点的步骤,依次讨论,分析六一公公,阿了、桂生、祖母和母亲。

5. 教师对以上人物形象进行小结。

真诚 淳朴 友爱 热情 善解人意 无私

6. 引申发散:

真诚 淳朴 友爱 热情 善解人意 无私给了童年的迅哥儿太美的回忆,他的世界也因此变得美好。试看我们的生活,结合生活实际,你认为我们今天做得怎样?你是如何看待当今社会所倡导的诚信、友爱的。

7. 生讨论,并发言。(注重引导学生看到社会美好的一面,并适时给予表扬。)

8. 教师小结,并准备结束本节课。

你的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举手之劳的帮助,一句贴心的话,将给我们的社会添助一份美好,一份温馨,世界也会因此变得更美好。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让我们齐唱歌曲《让世界更美好》会唱的大声唱,不会唱的小声跟上。

9. 课后思考:

刻画人物的方法。

板书及相关资料(略)

第三课时(略)

设想:

教学重点:情景交融的写景特色。

教学过程 :

1. 认识作品的情景交融,认识作品多角度的写景技巧。

2. 学以致用,教师给定一个写景范围(比如:春天来了)要求学生写一个作文片段。

3. 交流评比。

茎和叶的教学教案篇3

活动名称:

小猴子种果树

活动目标:

1.通过阅读欣赏故事,使小朋友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坚持,有耐心,不要半途而废。

2.学习故事中的成语:挥汗如雨、泪流满面

3.复习故事中的'成语:愁眉苦脸、半途而废、一心一意

活动准备:课件、道具头饰

活动过程:

复习上次学的成语(拔苗助长)及其成语接龙

一、情境导入,激活思维春天来了,森林动物们都在忙着做什么?你看见了谁?我们跟它打个招呼。

二、欣赏课件,观看无声课件

1.那我们一起猜想一下这是一件什么事呢?

2.你知道这只小猴种过哪些果树?

结果怎么样?

3.那猴子在种树过程中的表情是什么样子呢?它做了一些什么动作?

你可以用你知道的一个词或成语表达说出来吗?

三、欣赏课件,观看有声课件原来啊,小猴什么树也没种成,告诉它为什么?请给小猴子提些种果树的建议好吗?

教师总结

四、延伸活动,表演故事请幼儿在表演时做出动作“挥汗如雨”“泪流满面”,提出要求表演。

分组扮演角色表演

茎和叶的教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跳绳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学习花样短绳的各种跳的方法,能够自己想象其他跳法

2.技能目标:学会花样短绳的跳法,单跳,合作双人跳,三人合作跳,自主创新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不断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重点

1.花样式跳绳

2.自主创新跳

难点

相互合作跳,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开始部分

教师活动

1.教师整队

2.师生问好

3.教师宣布课的'内容

4.安排见习生

学生活动

1.学生整队做到快静齐

2.学生认真听教师宣布课的内容

队形

○○○○○○○

○○○○○○○

●●●●●●●

●●●●●●●

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

1.准备活动

①热身跑

②原地徒手练习

2.跳绳练习

①围操场跑跳绳练习

学生活动

1.学生按照教师讲解的队形进行热身。

2.学生准备跳绳练习。

队形

1.←

→→→→→→↑

→→→→→→↓

2.

○○○○○○○跳

●●●●●●●数

基础部分

教师活动

1.单跳练习

①.学生原地自由单跳练习

②.一分钟单跳练习

2.合作跳练习

①.两人面对面合作跳

②.两人面朝同一方向练习

③.两人侧面跳练习

3.自主创新

①.两人各拿一绳头练习

②.两人个拿绳头,一人跳一人摇

③.每人交叉单跳练习

学生活动

1.学生在教师组织下自由练习单跳,做好测试准备。

2.合作跳要求两位学生配合默契,抓住跳的时机,不宜过早或过晚。

3.学生两人一组想象跳绳的其他跳法,并且相互交流相互练习。

队形

1.

○○○○○○○跳

●●●●●●●数

2.

○○○○○○○跳

●●●●●●●数

3.

○○○○○○○跳

●●●●●●●数

结束部分

教师活动

1.教师整队

2.放松练习

垫子上放松练习

3.课上小结

4.师生再见

5.收理器材

学生活动

1.放松练习:

①两腿向上划水

②两人一组抖手放松

③.坐位体前屈练习

2.学生听教师总结本节课

队形

1.

○○○○○○○

○○

●⊙●

●●

●●●●●●●

密度:30℅

心率:140次∕分

场地:篮球场

器材:跳绳27根垫子14张

茎和叶的教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尝试两人、三人合作平移走"大鞋",发展幼儿平衡能力及互相协作的精神。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小组循环的"大鞋"游戏,充分体验合作运动的愉悦。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4、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5、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用木版和宽牛筋自制的"大鞋"若干双,可供两至三个幼儿一起玩,大鞋上分别写有数字1、2。

活动过程:

1、热身运动,活动活动筋骨。

2、两人合作"走大鞋"。

第一次尝试:

(1)幼儿自由组合,两人一组分别选择一双"大鞋"进行合作"走大鞋"的尝试。

(2)教师巡视观察,注意发现幼儿在尝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两人迈步不协调,步速不一致等,并引导幼儿积极探索。

(3)请幼儿说说自己走得怎样?如何才能走得更好?可以用动作配合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做法。

(4)师幼共同总结"走大鞋"的好方法,即动作要领:后一名小朋友扶着前一名小朋友的肩膀;走的时候先出有数字1的鞋,再出有数字2的鞋,同时两人一起喊"1、2,1、2,……"的号子。这样就不会摔倒,两人才能协调一致地向前走。

第二次玩"走大鞋"的游戏:

(1)在《踏浪》乐声的伴奏下,幼儿再次玩"走大鞋"的游戏。

(2)教师进行个别指导与帮助。

(3)请合作走大鞋成功的幼儿展示,并鼓励幼儿进行创新。

3、三人合作走大鞋品尝到成功滋味的、身体平衡能力较强的三名幼儿自由组合走大鞋,方法同两人走,只是难度有所增加,三人必须密切配合、步调一致才能走好。

4、放松运动幼儿小手捶捶肩、捶捶背、捶捶腿,使身体放松。

活动延伸:

1、将幼儿按人数分为两组进行pk赛。

2、两名或三名幼儿跨越障碍走大鞋也可作为亲子游戏(母子、父子或三口之家)进行。

活动反思:

孩子们在活动中,走得很认真,玩的很开心。游戏提高了幼儿的平衡能力,使幼儿体会到了合作运动的愉悦,也增进了他们之间的感情。

茎和叶的教学教案篇6

一、课题:

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8~109页以及练习十九第1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弄清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六、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学习。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到什么地方玩?那你们去过科技馆吗?多去参观科技展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科技馆的工作人员想了解1998~2003年昆明市中小学生参加科技展的人数情况,于是做了一份统计图。

出示条形统计图。

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

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二)、探究新知

1、为了更明显的看出各年参观科技馆的人数增减情况,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

出示折线统计图(板书标题:折线统计图)

说一说它的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

统计图上的各点又表示什么意思?

2、分析折线统计图

小组讨论:

(1)、中小学生参加科技展的人数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

(2)、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师带领学生从点和线两方面分析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问:在折线统计图中我们是用什么来表示数据?(板书: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我们明明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它却叫做折线统计图你,说明这些线段中肯定藏着一些奥秘。

师问: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里面的各条线段,它们有什么作用?

(板书: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3、出示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请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最后师再带领学生小结。

4、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会用到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见过什么地方用到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起来说。

(三)、巩固应用

练习十九第1题

先观察折线统计图,再说一说从中获得哪些信息,最后完成问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作业

课本115页第6题 九、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点 数量的多少 线 数量的增减变化

上升——增加 水平——不变 下降——减少

九、课后反思:

茎和叶的教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品味作者深沉绵密、富于创意、富于哲理的语言。

2、理解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3、体悟残疾人的艰难,培养关爱残疾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在文章抒情语言中感悟史铁生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由此去解读文章的内涵。

教学方法:

在朗读中品味语言,感悟和分析作者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自由地朗读全文,把你认为最能感动你的句子或细节找出来。

一、导入

在中国文坛上,史铁生,可谓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而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之一。感受智者精神的魅力,以及澄净的思和深切的悟带给我们的启迪和引导。一个被命运打倒而最终又站起来的人与一座古园的故事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就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多次想到自杀,但最终还是面对苦难,顽强地活下来,并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者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解读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

三、教师范读课文,带领学生走进史铁生的心灵世界。(作品第一部分)

四、赏析课文,体悟作者的情感

1、作者“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是怎样的呢?(用简单词语概括)

明确:颓废、迷惘甚至绝望。“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2、史铁生在绝望中走进了地坛,地坛也自然成了他精神的支柱,在文中作者是怎样抒发我与地坛之间的缘分的呢?全班齐读文章第二自然段。

文中有“宿命”一词。(认为人的生死、贫富都由命运或天命预先决定,人是无能为力的。)文中第四段还说:“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作者真的认为这之间有着宿命的味道吗?(先设疑,在后面解答)

3、快速阅读第三、五、七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地坛景物的句子。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昭示着什么?

明确:

a.写古园历尽沧桑的四百多年的变化。“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中“这时候”指地坛褪去昔日的荣耀、尽显沧桑时,“该”指“我”失魂落魄时,“我”似乎与地坛相怜相惜,而地坛更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容纳了“我”。

b.写如今“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的景象。荒园的破败烘托了落魄者颓唐的精神状态和悲苦的命运;野草荒藤的茂盛、自在、坦荡却让“我”感到万物盛衰皆自然。

c.写“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谁也不能改变它的”那些内容。“我”在地坛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理解了地坛的“意图”,一颗痛苦的心找到寄托,得到安慰;地坛历久而弥坚的活力正是激励作者勇敢面对不幸、采取积极人生态度的取之不尽的源泉。

4、当初,作者带着三个问题走进地坛,在地坛公园里仍然思考着这三个问题,请问这三个问题是什么?作者找到答案没有?

明确: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死:“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我的身体残疾了,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就是,我该不该去死?第二个问题,“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就是,我要不要活?第三个问题,“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就是,我应该怎样活?

应该说,前两个问题他找到了答案。“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终于选择了活。因为死亡是一个自然来到而且必然来到的结局。既然死亡是永恒的,生命是短暂的,那就不要急着去死,关键的问题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事实上,史铁生已经用了一种积极的方式来面对人生,面对苦难。至于怎样活下去,作者也在后文中提到了他写作的最初动机。

5、那么,文中的那些读起来似乎让人感到有些神秘、有些宿命的味道,也就不难理解了。如“它等待我……又等待我……”“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你怎么理解的,作者真的认为这之间有着宿命的味道吗?

明确:作者并不是真的相信有个上帝在安排自己的命运。当一个人能够豁达地面对死亡,能够以平和而宁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已经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自信。

这是一种身陷苦难多年之后的平静的苍凉。对死亡的舍弃意味着对生命的珍惜,对不幸的平静接受意味着对苦难的无条件地承受。

五、读张海迪写给史铁生的信《轮椅间的心灵对话》片段。

六、结束语

人为什么活着?史铁生没有把自己悟得的答案昭告于世人。其实,离开了每个人特定的生活轨迹,离开了每个人独具的人生感悟,这样的答案近于废话。他只是说了,园神告诉他,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与福祉。而我想说,生与死之间有段距离,这就叫人生;怎样走过这段距离,这就叫生活。仅此而已!史铁生在文章的最后说:“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我说:要是有话我没说,史铁生,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话只适合收藏。

茎和叶的教学教案推荐7篇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计划高中推荐7篇

科三教学培训心得推荐7篇

教学类演讲稿推荐7篇

小学语文桥教学反思推荐7篇

教学工作总结表范文推荐7篇

2024六年级语文教学总结推荐7篇

学校教师教学个人工作总结推荐7篇

园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推荐7篇

2024教学主任工作总结推荐7篇

小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推荐7篇

茎和叶的教学教案推荐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59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