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案中必须清楚列出每节课的关键点和难以掌握的知识,优秀的教案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与创造力,公文溜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初中物理课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课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上节课我们简单的介绍了一下物理要学习的几方面的知识,谁还记得是哪几方面的知识?
老师: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看似简单,但又有着许多奥秘的声现象。
二、新课教学
老师:从婴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如海浪的声音、优美的音乐声、汽车的喇叭声、老师讲课的声音等等,谁还能举出一些声音的例子?
学生:小鸟的叫声、电视机的声音等。
老师:这么多种声音,它们是怎么产生的呢?下面就由我带着你们这些将来的大科学家一起来探索一下吧!
我们先从身边的声现象开始研究。
(一)声音的产生
老师:研究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科学探究的几个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交流与合作--评估
[实验]
⑴做直尺发声的实验;
老师:尺子在发声的同时有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总结(尺子在振动)。
⑵讲话(四班最棒!),同时用手摸喉咙处;
老师:讲话的同时手有什么感觉?
学生体验。
老师:前面两个例子声音产生的同时发声体都在振动,我们可以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不妨猜想一下物体发声是因为物体在振动,那么我们就应该设计实验来验证。
(3)拉皮筋,看到皮筋振动的同时听到声音,此实验证实了我们的猜想。
老师:这些声音产生的时候我们都能很明显地看到其振动,有没有看不见振动的声音呢?如果遇到了我们又该怎么样来证实自己的猜想呢?
(4)取一个鼓,敲一下
老师:鼓发出了声音,但是却看不见振动,是不是我们的猜想错了呢?你们自己想想改怎么办呢?
学生:是因为鼓的振动太微小了,我们看不见,所以应该用东西放大这种振动。(在鼓面上放上粉笔头,再次敲击,粉笔头弹起)粉笔头弹起说明鼓发声也是由振动产生的。
老师:很好,那我们再做几个实验来证实我们的猜想。
(5)敲击音叉
老师:这个也看不见振动,那位同学来试试这也是由振动产生声音的呢?器材可任选。
学生甲:敲击完音叉之后靠近原本不动的悬挂着的乒乓球,发现小球被弹起。
学生乙:敲击完音叉之后把音叉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发现水花四溅。
老师:请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对以上实验进行分析论证,你们得到什么结论呢?
学生:我们发现每次产生声音时物理都在振动,因此结论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实验]敲击钹一次之后,有余音产生,用手捂住,使其振动停止,发现声音也消失了
老师:由这个现象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学生: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老师:不同的声音振动的部位不同,人讲话是声带振动,吹笛子是笛子内空气柱振动,敲鼓是鼓面振动,拉二胡是弦振动等。我们的祖先特别善于思考,既然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怎么样才能重复发生呢?如果是你,你想用什么方法来重复发声呢?
[学生猜想]
老师:如果我们将发声物体的振动规律记录下来,然后再按照记录下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早期的唱片机就是利用这种原理做成的。
(二)声音的传播
1.气体传声
老师:班上有没有人听不到我讲话的声音呢?
学生:没有
老师:我是贴着你们的耳朵上讲的吗?我离你们有一定的距离,为什么你们能听到我的声音呢?比如说我想喝水,必须先把水倒到杯子里,用杯子把水送到我嘴边才能喝到水,杯子就是我喝水的媒介。我们之间是什么传播了声音呢?你们能不能猜想一下?
学生:我们和老师之间只有空气这种物质了,所以我猜想应该是空气就是声音传递的媒介。
老师:猜想不等于就是事实,下面我们就证明一下,如果没有空气(即真空状态),我们还能不能听到声音呢?
[演示实验]用声音传播演示器。
(1)有空气时接通电源能听到声音
(2)用抽气机把空气抽出去之后声音变小了
(3)慢慢放气,发现声音越来越大
总结:气体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
老师:物理学中把传播是所需要的物质叫介质,故气体是声传播的介质。
老师:自然界中除了气体还有固体和液体,那么固体、液体也能传声吗?为什么呢?请举例说明。
2.固体传声
学生:隔墙有耳,说明声音能够穿过固体让人听到,所以固体也是声音传播的介质。
[实验]把耳朵贴在桌子上,用手轻轻的划,能从木头里传来很清晰的声音。
结论:固体也可以传声。说明固体也是声音传播的介质。
3.液体传声
老师:我们都是在海岛长大的,钓鱼一定不陌生,谁知道钓鱼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不能在岸上大声讲话。
老师:为什么?
学生:那样会吓走鱼的。
老师:鱼被液体包围着,也能听到声音,说明了什么?
学生:液体也能传声,液体也是声音传播的介质。
总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包括气体、液体、固体,真空不能传声。
4.声速
老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我们已经知道了: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投影]
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总结:(1)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在传播速度大于在液体中在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在传播速度。
(2)声速大小与介质种类、温度有关。
5.声波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在形式传播。
6.回声
对着大山喊,能听到回声,回声是怎么回事?
老师以相同的声音在教室、操场讲话,听起来为什么不一样呢?
当回声与原声之间在时间间隔小于0.1s时,人耳就听不到回声了,此时,
回声对原声起到加强的作用。
三、练习
1.能不能在太空进行音乐会?为什么?
2.人在岸上讲话,水里的鱼通过那些介质听到声音?
初中物理课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密度,密度的国际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
2.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3.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1)在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概括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体积不同.
(2)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对于不同的物质来说,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3)通过以上分析,概括出密度的定义.
2.培养运用 物理 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利用密度公式求解某种物质密度.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问题,积极主动进行探究的良好品质.
通过密度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均衡美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密度的概念,密度的公式,密度的单位.
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 物理 量.从上节实验中学生已经看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等.
本节通过实验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且单位体积的同种物质的质量是一个定值,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因此可以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表征物质的这种特性.
学生在 数学 中虽然学过比例的知识,但是用到 物理 中来,理解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仍是有困难的,所以课文中对此作了解释: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表示体积增大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即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帮助学生把 数学 知识用到 物理 中来,理解比值的 物理 含义.考虑到用比值定义 物理 量比较抽象,教材在说明比值的含义之后,仍用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定义密度,以便于学生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给出计算密度的公式.然后通过例题说明利用公式求密度的方法.并且在例题计算的基础上讲述密度的单位,使学生对密度的单位不致感到抽象,便于 学习。
教法建议
建议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探究得出密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一、重点、难点分析
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 物理 概念,也是今后 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本节的 教学难点 .现行教材一般都是通过实验引入密度的概念,再介绍密度的公式和单位.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1.密度的概念
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 物理 量,它表征的是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大小的差别,在一定条件下,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上节实验学生已测量出体积相等的铁块、铝块、木块的质量,利用测量的结果可引导学生认识铁块、铝块、木块在体积相同时质量上的差别,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等.还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体积不相等.对每种物质来说,质量与体积的比值都是一定的,跟体积的大小没有关系,只跟物质的种类有关系,因此它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比值的 物理 意义,可通过具体数字使学生认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
2.密度的公式
为了加深认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跟物质的种类有关.在正确理解密度公式的基础上,讨论公式的 物理 意义,明确三个 物理 量间的关系.
通过课本上的例题,教给学生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计算,特别是对单位的运算要加以强调.
对于公式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大的质量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和体积的比是一个定值(即密度不变).因此,不能认为物质的密度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即当 一定时, .
(2)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质量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密度成正比.即当 v 一定时, .
(3)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体积反而小,物体的体积跟它的密度成反比.即当 m 一定时, .
3.密度的单位
可引导学生认识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和体积单位组成的.应使学生懂得密度单位的意义和读法.
二、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
实验引入,设疑导学模式.
2.模式结构: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托盘天平、砝码盒、烧杯、水、量筒、铁块、铝块、铜块、投影仪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实验.
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结论,得出密度的定义.
3.师生由密度公式讨论导出密度的单位.
六、 教学过程
设计示例
(一)新课引入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
教师展示酒精、煤油、清水、木块、铁块、铜块实物,分别让学生进行区分辨别.指出: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
教师拿出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颜色都是白色,问学生:你们怎么能鉴别出哪种是铁块,哪种是铝块?引导: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不好区分,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手感觉一下轻重.提示:拿出一个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分别把两金属块放在两盘中,让学生说出哪个是铁块,从而引入新课.
学生实验一:用天平测量具有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铁块、铜块、铝块)的质量.
学生实验二:测量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铁块)的质量.
教师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表格,指导学生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分析实验数据,概括结论.
表??
质量(g)
体积( )
质量/体积( )
铁块
铜块
铝块
表二
质量(g)
体积( )
质量/体积( )
铁块1
铁块2
铁块3
实验一结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实验二结论:同种物质,不同体积质量不同.即: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不同的.相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相同的.(投影显示)
设疑:以上两个实验,客观事物不同,有没有共性的东西?
很自然顺势提出为表述这样的客观现象有必要引入一个新的 物理 概念—密度.
(二)新课教学
1.密度概念的建立
学生实验三:测三个铝块的质量.最大的铝块体积是最小的铝块的三倍.较大的铝块的体积是小铝块的两倍.同样测出体积成倍数关系的三个铁块的质量.(也可以不是整数倍)
教师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表格表三
质量(g)
体积( )
质量/体积( )
铝块1
铝块2
铝块3
表四
质量(g)
体积( )
质量/体积( )
铁块1
铁块2
铁块3
实验三结论:铝块体积增大2倍,质量也增大2倍.铝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铁块体积增大2倍,铁块的质量也增大2倍,铁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归纳推理:
(1)同种类的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
(2)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明确: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不同种类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物质这种特性的 物理 量.
2.密度的概念教学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表示符号:ρ
(2)密度的公式:
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 物理 知识的 学习,尤其是一些 物理 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 数学 方法研究 物理 问题.
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 物理 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密度描述的是: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则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 生物 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
例如一块铁,它的温度升高了,体积会膨胀,但是质量没变,这样根据 ,公式中分子不变,分母变大,分数值应当变小,所以密度会变小.
上边这些变化有时比较小,比如铁块温度升高.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密度的变化.,但有些变化较大就必须强调条件,比如气体的密度,在密度表中就限定了条件,是0℃及1个标准大气压下.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永远不变的,它还是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要发生变化的.前两节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密度视为定值.
3.密度的定义及公式教学说明:
(1)通过设计实验尽量使 物理 概念形象化,使学生顺利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2)密度是用比值描述物性的概念,不能不管具体条件,单纯用 数学 公式讨论问题.
(3)建立正确的 物理 模型,明确同种物质密度跟质量不成正比,跟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
4.用投影打出下面的例题
一块铝,它的质量是 0.675t,体积是 25 ,求铝的密度.
请同学们完成这道计算题,解题也要按要求写出已知、求、解、答.单位一律采用国际单位.
学生练习,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发现同学在解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练习后用投影打出下面解题过程:
已知:
求:铝的密度
解
答:铝的密度是
教师边讲解要求及过程,边分析巡视中发现的学生计算中的问题,提醒同学今后注意.
由例题的讲解进入密度单位的介绍.
5.密度的单位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看到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与体积单位复合而成,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单位是“kg”、体积单位是“xx”,则密度的单位是“xx”,常用单位还有“xx”.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比如
(三)总结、扩展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密度是 ,它的意义是1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 .可见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 m / v 的值即 并没有发生变化.
探究活动
?课题】实验分析金属的一些属性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通过实验,探究几种金属和塑料弹性、密度、硬度,说明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物质的这些属性的.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初中物理课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串联电路电压的计算规律,掌握实验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得出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增加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锻炼和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2)难点:实验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演示实验:先用一只小灯泡组成一个简单电路,同学们观察它的亮度。然后再串联进去一个相同的灯泡,观察第一只小灯泡的亮度是否变化。
问题:为什么两只灯泡串联在一起亮度会变暗呢?
导出课题: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环节二:科学探究
问题1:回忆关于电压的知识。
回答1:电压符号“u”,单位是伏特,简称伏(v),还有千伏、毫伏等单位。
问题2:还记得电压表怎样使用?
回答2:(1)电压表要与被测电阻并联。(2)电流从正接线柱进入,从负接线柱流出。(3)注意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量程。
教师引导:为什么串联之后小灯泡变暗了呢?这其实和串联电路电压特点有关,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串联电路电压有什么特点。
实验探究: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1.猜想:串联电路中,每个灯泡电压小于总电压。
5.交流讨论:实验中哪些数据不符合结论,为什么?操作是否正确?小组分工是否明确?
6.总结: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电压之和。
问题3:我们已经通过实验得出了结论,谁能解释一下课前老师演示的小实验呢?
回答3:当电路中只有一只小灯泡时,它的电压等于总电压。而两只小灯泡的电压之和才等于总电压,所以此时没个小灯泡电压减小,亮度变暗。
环节三:巩固提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浅谈本节课收获。
作业:填写实验报告,整理实验流程。
初中物理课教案篇4
教学要求:
1知道浮力的概念.
2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3掌握浮力的实质、方向.
4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
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浮力的概念及其实质.
(2)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正确运用“压力差”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求浮力.
教学模式:
实验、设问、讲解、练习
教学时间:1课时.
实物及实验器材:
(1)投影仪一台,透明胶片数张.要求把板书、练习题课前写在胶片上,以减小课堂上书写时间.
(2)演示弹簧秤一把.
(3)500毫升烧杯三个,分别装400毫升的清水、饱和食盐水、酒精.
(4)乒乓球2个,其中一个装细砂,用作悬浮演示.
(5)边长为5cm的立方体红砖一块.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为什么船、木块能浮在水面上?
生:船、木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师:沉在水底的石块有没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生:部分回答有,部分回答没有.
教师演示课本图8—27实验,回答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本节课所讲的浮力.
二、讲授新课
1.什么叫浮力?(板书)
(1)先演示石块放在清水中,让学生知道石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2)然后把石块放在饱和的食盐水溶液里,说明石块也受到盐水向上托的力.
(3)最后把石块放在酒精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石块放在酒精中时,同样也受到酒精向上托的力.
师:从上述的实验,请同学们说出什么是浮力?
生: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师:物体在空气里有没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氢气球脱手后为何会上升?
生:物体在空气里同样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氢气球脱手后会上升.
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板书)
2、用实验引动学生
第一、用弹簧秤和细线系着体积相同的规则的铁块,不规则的石块,干木块等,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的示数减小;在水中游泳时感觉水有向上的托力等感性认识出发,逐个进行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浸在水中物体要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从而纠正“轻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错误观点.
第二、通过演示规则铁块和不规则的石块随着浸入水中体积的增大,弹簧秤的增数减小──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深度增加时弹簧秤示数不变──说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错误认识.
第三、通过观察铁块和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示数减小相同这一现象,使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相同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相同”这一本质联系,摒弃那种“浸没入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质量、密度、形状等有关”的错误认识.
第四、通过观察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弹簧秤的示数为零的现象,使学生了解: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
第五、在以上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p144“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体,浸没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上表面在液体下面h1米处,如图正方体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是多大?方向怎样?”再加上“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是多少?”的计算分析,初步认识浮力等于“液体作用在物体上下表面压力差,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只有物质在液体中上浮时才有浮力的错误认识.
第六、通过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和上述计算所得到的浮力:f浮=水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pg(h1+l)l2-pgh1l2=pgl3=pgv=pgv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v排=v).从实验和推导两方面进一步认识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一本质联系,摒弃了那种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的模糊认识.
由于气体具有同液体相同的性质,而气体的密度很小,气体对于体积不大的物体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难以觉察的程度,但热气球能载几吨重的物体上天,说明气体对浸没在它里面的物体也能产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
把上述由个别现象所得出的知识加以综合并进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
在物理教学中,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时,必须有意识地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这是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
初中物理课教案篇5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电源的发明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2.记住电流的产生条件和定义式,知道电流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3.了解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记住电动势的概念和单位。了解常用电池电动势的大小。
二、自主学习过程
任务1:阅读──通往科学真理的艰辛过程
1780年,当时,伽伐尼的妻子遵照医嘱,需要食用青蛙腿做的菜肴。伽伐尼将剥去皮的青蛙放在实验桌上的金属板上,金属板在起电机(这是当时大多数实验室都有的时髦装置)的旁边。他的妻子在取一把解剖刀时偶然触及了青蛙的腿神经。这时起电机刚好打出一个火花,同时,青蛙的腿猛烈地抽搐了一下。他发现两手分别拿着不同的金属器械,碰在青蛙的大腿上,能使其腿部的肌肉抽搐,仿佛受到电流的刺激,而只用一种金属器械去触动青蛙,却并无
此种反应。针对这些现象,伽伐尼猜想,在动物体内存在着某种电,如果使神经和肌肉同两种不同的金属相接触,再使这两种金属相连接,这种电就会被激发出来,所以这很可能是从神经传到肌肉的特殊的“电流质”引起的“动物电”现代已证明,伽伐尼的假设是错误的。但是他的发现却使电学的研究开始从静电转向动电。所以人们没有忘记伽伐尼的贡献,直到今天英文还把电疗叫galvanism(伽伐尼电)。
伏打注意到伽伐尼的实验中使用了不同的金属,而实验中的青蛙腿可以看作一种潮湿的物质,所以就使用能够导电的盐水液体代替动物组织试验之,终于因此发现了电池的原理,做出了著名的伏打电堆与伏打电池。1800年伏打用锌片与铜片夹以盐水浸湿的纸片叠成电堆产生了电流,这个装置后来称为伏打电堆。
思考:意大利医学教授伽伐尼和意大利化学物理学家伏打对用相连的两种金属分别接触青蛙肌肉的两个位置,会引起肌肉的收缩实验分别有什么样的认识?伏打为静电转入电流的研究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任务2:认识电流的概念
请你阅读教材16页“电流”:
1.电流是怎样形成的?答:。
2.电流的产生条件是:和。
3.电流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在金属导体中,能够移动的是电子。所以,金属中电流的方向与相反;电解质溶液中有可以自由移动的.正、负离子。电流是量。
4.电流──描述电流强弱的物理量。
定义:通过导线某横截面的与所用的比值。
定义式:。
单位:;简称,符号,常用单位和。
单位换算关系:1a= ma= μa
合作学习:
1.关于电流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因为电流有方向,所以电流是矢量
b.通过导线截面的电量越多,电流越大
c.通电时间越短,电流越大;
d.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越多,导体中的电流越大。
2.下列关于电流方向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电流的方向就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
b.电流的方向就是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
c.在金属导体中,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d.在电解液中,电流的方向与正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
3.在示波管中,电子枪2秒内发射了6×1013个电子,则示波管中电流强度的大小为多少?
任务3:认识电源和电动势
阅读教材17页“电源和电动势”
1.电源两极间电压的大小是决定的,这种特性,物理学中用来描述。
2.如何测出电源的电动势:。
3.电动势的符号:。电动势的单位:。
4.列举出几种常见电源的电动势大小:
5.从能量的角度看,电源就是把的装置,电动势反映了电源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的物理量。
合作学习
1.关于电源电动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源两极间的电压一定等于电源电动势
b.电源在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电压等于电源电动势
c.所有电源的电动势都是相同的
d.2号电池比5号电池的电动势大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导线把开关、电灯等用电器连接起来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b.电源是使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装置;
c.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电动机都是电源;
d.手电筒照明时,电流方向是由电池的负极经灯泡到正极的。
3.下图是一块手机电池的标签。你从这个标签中可以了解关于电池的哪些信息?
4.某金属导体两端的电压为24v,30s内有36c的电荷量通过导体的横截面,则:
每秒钟内有多少个自由电子通过该导体的横截面?导体中的电流有多大?该导体的电阻多大?
任务4:小节本节课的内容
三、课后练习
“问题与联系”1,2,4。
四、课外阅读
蓄电池将不再污染环境
?中国青年报》20xx年9月6日电(记者周欣宇)一种全新的无酸蓄电池──铅氧蓄电池日前通过国家权威机构检测,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这意味着有150年历史的蓄电池技术获得了革命性的突破,使得铅蓄电池这一传统污染行业转变为零污染的环境友好型行业成为可能。
发明铅氧蓄电池的是兄弟俩──张西琮、张西玟,他们所领导的陕西中和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经历了长达6年的研究之后,终于在蓄电池电解液反应机理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并配制出一种复合盐类水溶液替代传统的稀硫酸水溶液。
承担此次检测的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化学物理电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被公认为行业内的权威检测机构。
据介绍,此次送检的三种电池均为工业化生产条件下的产品(非实验室产品)。它们分别是汽车启动电池、电动自行车动力电池和电动汽车专用电池,应用领域及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据专家介绍,目前使用的电池产品大致可分一次干电池(普通干电池)、二次干电池(可充电电池,主要用于移动电话、计算机)、铅酸蓄电池(主要用于汽车、电动车)三大类。关于电池污染,群众最关心、报道最多的是普通干电池。而事实上,如今普通干电池生产过程中不需添加镉、铅、砷等物质,已不再成为严重的污染源。相反,大量汽车电瓶、电动车使用的铅酸蓄电池因为包含铅和硫酸,反倒是垃圾场里最危险的物品之一。
据了解,铅酸电池腐蚀后溢出的含铅重金属和酸性物质不但严重污染土壤和水源,对空气环境、生态平衡也会造成破坏,还会引发人体代谢、生殖及神经等方面的疾病,人体铅含量一旦超标,就会导致智力下降,还易诱发儿童恶性肿瘤,甚至导致死亡。
与传统的铅酸蓄电池相比,铅氧蓄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大为降低。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周启星说,铅酸蓄电池的固态、气态污染可以消除,但无法避免水溶性铅重金属离子的污染。铅氧蓄电池的生产工艺虽与铅酸蓄电池的生产工艺相同,但由于采用盐的水溶液代替稀硫酸,铅离子浓度很低,近乎无任何污染排放,极大地减少了铅污染的危险性。此外,铅氧蓄电池用以替代硫酸的复合盐类及添加剂可利用钢铁煤焦化企业排放废物经简单化学合成获得,解决了许多钢铁企业无法处理或需花费大量成本处理的污染排放问题。
张氏兄弟已获得铅氧蓄电池方面的3项中国国家发明专利。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提出的(科技查新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尚无同类技术。
周启星认为,当今世界面临能源和环境危机,铅氧蓄电池的问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初中物理课教案篇6
【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什么是弹力;
(2)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 教学重点 】
力的测量原理。
【 教学难点 】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弹力 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 …… 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1)钢尺压弯反弹;
(2)拉伸或压缩弹簧。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 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 …… 等图片;
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 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实验探究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一定了解。
五、课堂作业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 实践活动 】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 教学反馈 】
本节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初中物理课教案篇7
朱老师能够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利用课堂实验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朱老师在本节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课前给学生准备了学案,学案的形式既实用又新颖。学生课前有预习,所以带着问题进课堂,在课中解决又迸发新的问题走出课堂,这正是体现了科学教学的本质所在。朱老师整节课安排了较多的实验,而且实验设计由易到难,每个实验都能激起学生积极参与并一起探究。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在教学中,朱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探究,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在教学中,通过朱老师有序的引导,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讨论与交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朱老师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课中安排了较多的实验,而且每次请到讲台前进行实验的同学都各不一样。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这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在学生进行实验遇到困难的时候,朱老师能不动声色地在旁边对学生进行指导。
四、教学建议
听了朱老师这节课,个人觉得还有一些地方可以在稍微改进一下可能会更好。譬如,在做利用大气压把鸡蛋压入瓶中这个实验时,当鸡蛋已经有部分进入瓶颈中时可以把瓶子反过来放,那样看到鸡蛋竟然会一直往上钻并进入瓶中时效果可能会更好。并且不会在正放时进去让学生误以为是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而掉进去的。
总之,朱老师这节课展示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高水平的课堂驾驭能力。这些都值得我去学习。
初中物理课教案7篇相关文章:
★ 初三物理教案8篇
★ 初三物理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