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优质课教案参考6篇

时间:
Lonesom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是所有教师工作者在上课之前做好的准备工作,了解教案的意义十分关键,教案是很考验一个老师的个人技能的材料,下面是公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绿》优质课教案参考6篇,感谢您的参阅。

《绿》优质课教案参考6篇

《绿》优质课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在欣赏他人作品的基础上,尝试对自己的名字进行联想,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2.能大胆表现自己的作品,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3.感受名字变形后的抽象美。

活动准备:

1.一副姓王的幼儿画的姓名画。

2.有色纸、水笔。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而且字数都不一样,有多有少,请小朋友站起转身对着客人老师把自己的名字响亮地说出来吧,"大家好,我叫xxx"。

师:"老师前两天请一个小朋友画了一幅画,这幅画中藏着一个秘密,大家一起来找一找,你发现了什么呢?(幼儿讲述自己对作品的最初感受)

二、导入作品的真实内涵。

1.讨论名字的作者。

师:"原来这幅画中有一个小朋友名字,这个小朋友真厉害,谁知道这是谁的名字呀?"

2.讨论这幅画的内容。

师:"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谁来说一说她是怎么画的呢?"

3。讨论在画中喜欢做的事情。

师:"王晶晶小朋友不仅把自己的名字画成了一幅画,还把自己最喜欢做的事也画到了画里,你能猜猜王晶晶喜欢做什么吗?"(幼:"王晶晶喜欢跳舞、喜欢兔子、花。")

师:"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你能从画中指一指吗?"

4。教师引导认识画中含义。

师:"咦!王晶晶为什么要把"晶晶"下面的两个"日"字变成眼睛呀?"

三、引导幼儿作画。

1。讨论作画内容。

师:"你们都有自己的名字,如果让你把自己的名字也画成一幅画,你会把自己最喜欢做的哪些事、最喜欢的小动物画在哪呢?可以把你名字里的比划变成什么呢?现在请和你身边的小朋友说一说?"(幼儿相互讨论,为作画作准备)幼:"我喜欢跳绳,喜欢踢球————。"

2。自由作画。

师:"现在就请你用水笔把你自己的名字和你最喜欢做的事画下来,呆会儿请大家一起来猜猜是谁画的,他最喜欢做的是什么事,好吗?"

3。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四、评价作品。

1.猜猜画的作者。

师:"猜猜这幅画是谁画的?"

2。说说作者画的内容。

师:"你觉得他最喜欢的是什么事?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五、结束活动。

师:"今天小朋友回家也帮爸爸妈妈设计一个漂亮的名字好不好!"

《绿》优质课教案篇2

活动目的:

能将3以内实物卡片、圆点卡片、数字卡片等进行等量匹配。

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材料:

自制三棵树,树干贴有1-3某个数字或圆点卡片、实物、圆点和数字卡片(数量为1---3)若干。

活动玩法:

1、谈话引题。

2、根据树干上的数字或圆点卡片的圆点数量,找出相应数量的实物、圆点和数字卡片挂在树枝上、做树妈妈的朋友。

3、幼儿游戏师指导。

活动反思:

1、本节课选题适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2、本节课思路清晰,环节设计新颖,抓住了幼儿认识树木的心理,并加入游戏,充分调动了班级幼儿的积极性。与老师配合的很好。

《绿》优质课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在拆拆、装装、玩玩的过程中,掌握电动玩具电池拆装的方法。

2。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望,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每人一件电动玩具,一个小塑料盒,因各种原因不会动的玩具、若干个电池:电池回收箱一个:电池安装示意图一张。

活动过程

一、设置情境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玩具厂的叔叔阿姨为了表示他们的爱心,让小朋友过个快乐的节日,特意给你们捐赠了一批各种各样的玩具,(出示电动玩具)你们猜:“这小猴会敲鼓吗?”“洋娃娃会跳舞吗?”这些玩具全是电动玩具。

教师提问:这些玩具为什么会自己动起来呢?激起孩子们探索的欲望。

1。拆电动玩具。

(1)师:现在教师给每人发一件玩具,小朋友可以去玩一玩,看看玩具是怎么玩的。假如你想知道玩具会动的秘密,你也可以把它拆开,然后互相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幼儿玩玩具,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地拆,并把拆下来的东西放在盒里。

(3)提问:你发现玩具里有些什么?

小结:原来玩具里有电池、弹簧、开关。

2。装电池。

(1)师:小朋友拆开了玩具,还发现了许多秘密,那你们能不能再把它装好,让它变得和原来一样会自己动呢?

(2)幼儿装电池(肯定会有幼儿因电池装反等原因使玩具动不起来)

二、讨论

1。为什么刚才会自己动的玩具现在不会动了呢?

2。如果是电池装反了,那电池应该怎样装才是对的呢?

引导幼儿认识电池上的“+”“一”标志。并在实物投影仪上出示示意图,要求幼儿按示意图安装电池。

1。师:这里有几件小弟弟玩过的电动玩具,不知什么原因这些玩具不会自己动了,等一下请你们拆开检查一下原因,然后想办法使它们动走来,你可以和旁边小朋友一起想力法,也可把你的好办法讲给好朋友听。

2。幼儿操作探索,鼓励幼儿和同伴、老师交流,把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

3。提问:

(1)你发现玩具是什么原因不能动吗?你怎样又使它动起来的?

小结:玩具不能自己动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电池装反了,有的是没装电池,有的是电池的电用完了,有的因为没有弹簧。

(2)电池内的电用完了,这个废电池该怎么办呢?(教育幼儿不能随便把它剥开,也不能随便乱扔,要把它放在“电池回收箱”内,因为电池里的东西对人体有害,乱染会污染环境)

三、玩电动玩具

师:今天小朋友的玩具各种各样,你们可商量开一个“玩具表演会”,让大家一块分享玩具带来的快乐,过一个难忘的节日。

活动延伸

1。在班里设立“电池回收箱”,鼓励幼儿从收集废电池开始,争做“环保小卫士”。

2。在操作区提供电池、各种电动玩具,鼓励幼儿进一步操作探索。

3。教育幼儿要爱惜玩具。

活动反思

电池——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十分普遍,幼儿经常能够接触到它,如玩各种的电动玩具、遥控器等等,而对于电池的神奇力量,幼儿感到很新奇,也很有趣,为了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乐于尝试、勤于动手的习惯。设计了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较强的尝试学习活动——好玩的电动玩具。活动主要通过让幼儿各种各样的玩具和不断地探索,一步步地揭开电池的各种秘密,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认识电池并学会安装电池的方法。

《绿》优质课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让孩子们热爱小动物。

2、培养孩子们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活动准备 通心面, 胶水

活动过程

[导入]

1. 通过唱“小狗”这首歌提高孩子们的注意力。

- 小狗小狗,汪汪汪,蹲在门口啃骨头。

小狗小狗,汪汪汪,伸着舌头摇尾巴。

小狗小狗,跑跑跑,别让小球跑掉啦。

小狗小狗,找一找,闻闻宝宝哪去了。

[展开]

1. 谈谈你的小狗

- 向朋友们讲讲你养的小狗。

- 你还养过什么宠物? (小狗, 小猫, 小鸡仔, 金鱼, 海螺, 仓鼠等等)

- 朋友们为了宠物都做了些什么?

2. 用准备好的通心面制作出小狗的样子

-用什么材料才能制作出小狗的毛呢?应该怎样做呢?

-用通心面来制作小狗吧。

① 准备好通心面

②把通心面贴在小狗的身上,要让小狗的毛弯弯的卷卷的

③ 给小狗起一个名字

[结尾]

1. 让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朋友们

2. 总结活动

[出示图片]

《绿》优质课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枫叶如丹》是一篇叙事散文。它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通过记叙访问澳大利亚时照一张照片的经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自然界及人世的态度和看法。人的一生就像那红红的枫叶一样,在经历了磨练、经历了挫折、经历了失败后才能变得成熟。这时人生才达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那才是真正的美。通过学习本文,可以摆正学生的人生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状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的能力,对文章的感受逐渐接近本身要传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的阅读,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形成共识。经过四年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我们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味去感悟。

二、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照照片的经过,以及对自然界与人世的看法,体会作者的感悟。

2.熟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体会语言的“韵味”。重点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悟。

3.培养积累语言,体味语言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片等

四、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韵味”这个主题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枫叶如丹》。

板书课题,并指导学生写字。要求:做端正,字写美。

2.新授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丹”的本意是什么?(红色)课题又是什么意思?(秋天的枫叶像红色)

师:作家袁鹰没有把课题写成枫叶是丹,而写《枫叶如丹》一定另有一番韵味。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35页,各自读书,读书时顺手把文中优美的句子或者有你认为富有哲理的句子画下来,你也可以在书上做批注,把你的读书感受,读书疑惑简单地在书边写下来。相信用心读书,你会有新的收获。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读书情况]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同学们都在书上画出了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指导朗读

生命在蝉鸣蛙噪中翕动,在炽热和郁闷中成长,在暴风骤雨中经受考验。

于是,凉风起了,秋天到了。万山红遍,枫叶如丹。丹,是成熟的颜色,是果实的颜色,是收获者的颜色,又是孕育着新的生命的颜色

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也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枫叶如丹,也许由于有跳跃的、欢乐的生命,也许它本身正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才更使人感到真、善、美,感到它的真正价值

师:同学们读的真美,散文就应该读出美味。那同学们在读书中有什么体会或收获吗?交流一下。

交流并引导学生美美地读。师引,书读得这么美,在读书中有自己的体会吗?或有疑惑吗?

交流。

师:通过读书我们知道这是篇什么体裁的课文吗?(散文)知道什么叫散文吗?散文它不讲故事,或者不以讲故事为主。主要在抒情,有写景,借景抒情,有的写事,借事抒情,写物借物抒情。也有写人,借这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你们对散文有了很好的了解。其实,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心灵的倾诉和思绪的流淌,这里有他对如烟往事的回忆,有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也有对灿烂未来的向往,读起来很美,让我们细细地读课文,用心去倾听作家袁鹰的心声。

学生读书

师:看着大家读书我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我似乎感觉到,触摸到作者的心灵。选择你感触最深的部分和大家一起去倾听。

交流1——7自然段,通过个别朗读,教师范读,学生品读,让学生感受春天的希望,秋天的成熟。夏天的躁动与郁闷,从而理解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

让学生感悟,理解这一部分,背诵积累。

交流8——13自然段,作者叙述今年五月访问澳大利亚,看到株枫树如凄苦的老人,想到自己,可是当莉贝卡走到树下,有了活力那株枫书才展示它真正的美。

师:我们在来回顾一下这幅画面的内容: 静憩的青山——枫树(披满一身红叶)——满地的红叶,还缺少些什么呢?因此在作者眼中,这株枫树就象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考虑:为何要将枫树比作老人,有好多事物都可做为“凄苦”的代名词,为何要以老人做比?

教师归纳:作者将枫树比做老人,是将枫树人格化。看着这株披满一身将要凋零的树叶的枫树,即将进入生命的秋季。

板书:生命之秋

作者联想到了人至暮年,如果没有了生命的活力,就丧失了生活的勇气,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变的单薄,没有力量,就好象眼前这株枫树一般孤独凄苦。可是当莉贝卡走到树下,枫树就有了活力,那株枫树就有了它真正的价值,真正的美。

板书:秋之生命

投影品读:也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枫叶如丹,也许由于有跳跃的、欢乐的生命,也许它本身正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才更使人感到真、善、美,感到它的真正价值,而且感受得那么真切。北京的香山红叶,自然能使人心旷神怡;若是没有那满山流水般的游人,没有树林中鸣声上下的小鸟,也许又会使人感到寂寞了。

师:同学们,你又听到了作者在向我们倾听着什么?我们谈一谈。

生谈:生命要有活力,即使到了老年,也要让生命的每一天都充实。

生谈:让生命每一天都有活力,到了老年生命才有丰富的内涵。

生谈:一个人可能没有大家聚在一起美丽。

生谈:美丽的风景要有人欣赏才会更有生气。

品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枫叶如丹,显示着长久的生命力。“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师;大家很会听作者对你低低的诉说,这其实是在和作者做心灵的交流。的情感的交流。要交流就要有来有去。你们刚才广向作者索取了,广在听作者对你讲什么了,你们还没有对作者说点什么。所以下面还要用心灵去倾诉。每人拿出一支笔来。你可能有千言万语,要向作者倾诉,但是我只要你最想说的好一句话,写在书的空白处。就要一句你最想说的。你要能写出一句格言,警句来那太棒了。句子要精彩一些。就一句,

开始写。你向作者倾诉什么,倾诉你的心灵。写你最想对作者说的一句话。

学生交流:我要珍惜我生命的每一天,这样我到了老年我才能领略枫叶如丹的韵味。

……

总结板书,深化对课题《枫叶如丹》的理解,学生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初步的理性人生观。

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枫叶如丹,显示着长久的生命力。“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板书:

枫叶如丹

袁 鹰

自然 人世

枫叶 秋之生命(活力)

霜叶红于二月花

?枫叶如丹》是一篇叙事散文。它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是篇难度较大的文章。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想以读促学,以读促教。在教学中具体是这样做的:

1、通过三个大环节和学生一起读书。一是初读,用心读文,读通、读美;和学生一起到文中倾听作者的心声;让学生去倾诉,倾诉自己在读完课文之后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初步的人生观。

2、通过课件和《秋日私语》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秋季枫叶万山红遍的情景中,用心读书,到文章的字句中去倾听作家袁鹰的心声。

3、本课的题目《枫叶如丹》含义不易理解,我在上课之初给学生置疑惑,然后在引导学生熟读、理解的基础上,再来体会课文题目的含义——红红的枫叶就像红红的颜色一样,在众多颜色中显示着成熟的美。从课上情况来看,效果不错。

但本课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教师不能灵活驾驭课堂,没有做到以学定教。

文章语句富有哲理,字字珠玑。但在这节课上我,不能充分尊重学生,不能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并就学生的发言适时、适度评价。尤其在处理初读课文,找出美句的部分时,有的同学此时就开始谈感受,而我却被教案束缚,如果能就学生的发言即时评价,引导学生朗读理解课文,通过读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可能教学效果更好。

二、一味重读,却没有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

在学习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倾听、倾诉,这样学生的语言能力得以提高,但是我在处理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内涵却不到位。如果能通过读课文,让学生读出“枫叶如丹”的滋味,本课才会真正让学生受益。今后在我自己备课时要锻炼自己深入浅出的本领。

三、学生缺少自我探究的机会,不能落实“三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体现得不够明显,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教学设计中缺少学生自我探究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不断磨练自己,深入备课,讲课时灵活处理教案,以学定教,心中有数,使得自己尽快达到师生互动,共同提高。

《绿》优质课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愉悦。

2、乐意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做到认真倾听讲述。

3、学习讲述故事,丰富词汇“高兴”。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带幼儿观察蚂蚁。

2、相关课件、音乐、图片。

3、贴纸若干。

活动重难点:

重点:引导幼儿讲述故事,体验成功的快乐。

难点:理解故事内容,拓展想象空间。

活动过程:

(一)歌曲《小蚂蚁》,教师与幼儿一起入活动室,激发幼儿兴趣

(二)设疑激趣

教师:有只小蚂蚁想告诉我们一件有趣的事,是什么事呢?

(三)看图讲述

1、介绍作品名称。

2、逐幅讲述第一遍故事,提问:故事的名字?小蚂蚁在草地上散步看到了谁?指导幼儿学习蜻蜓飞。

3、讲述第二遍故事,提问:小蜻蜓(蒲公英姐姐)做的对吗,为什么?你喜欢谁,为什么?丰富幼儿词汇:高兴。

(四)迁移经验

1、“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小蚂蚁飞上天?”,鼓励幼儿想象。

2、在钢琴曲《童年》声中,师幼互动。

(五)情感教育

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鼓励幼儿学好本领,飞到天空去遨游。在歌曲《我要飞》中结束活动。

(六)延伸活动

把快乐分享给大家,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其他小伙伴听。

附故事内容:

蚂蚁飞上天

一只小蚂蚁在草地上散步。他看到小蜻蜓扇动着翅膀在空中飞来飞去,可神气了!小蚂蚁说:“小蜻蜓,你能带我飞上天吗?”小蜻蜓看了看小蚂蚁,没有说话。小蚂蚁仰着头,心里想:要是我也有翅膀,那该多好!

蒲公英看见了,对小蚂蚁说:“别着急,抓住我,我带你上天。”一阵风吹来,小蚂蚁牢牢地抓住蒲公英。慢慢地,小蚂蚁飞上了天。白云在它的四周飘荡,小鸟唧唧喳喳的叫着,好像在说:“欢迎你,小蚂蚁。”小蚂蚁高兴极了,他欢呼着:“我真高兴,我终于飞上天了!蒲公英姐姐,谢谢你帮助了我!”

活动反思:

今天学习了童话故事《蚂蚁飞上天》。“花丛中有一只小蚂蚁,它很想到天上去旅行,可是没有翅膀,怎么办呢?”一开始,我就设计情景,让孩子们一起帮助蚂蚁来想办法。赫赫说:“让蚂蚁爬到蝴蝶的身上,跟着蝴蝶飞上天。”楷楷说:“蚂蚁也可以爬到蜻蜓的身上,跟着蜻蜓一起飞上天去旅行。”看来孩子们都能联想到会飞的小动物,借助其他动物的飞行,帮助蚂蚁上天旅行。“老师,蚂蚁也可以爬到叶子上,风儿一吹,叶子上的蚂蚁就和叶子一起飘到空中去了。”乐乐也积极思索着。“对呀,除了靠小动物以外,我们还可以靠其他东西哦。”

在这一活动中我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开放式的提问,既关注了故事的本身,又为幼儿创设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幼儿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语言的创造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不再是单一的老师灌输知识,而是幼儿在自主活动中获取知识,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潜能。孩子们想到了许多帮助小蚂蚁飞上天的办法,也说得很好。由此我开始让孩子们看看我们的故事当中谁帮助蚂蚁实现了愿望。由此孩子们知道了原来蒲公英叶能在空中随风飘舞,是蒲公英帮助蚂蚁实现了愿望。故事讲述后,我让孩子们学习仿编故事,孩子们的思路也一下子打开,把刚开始给蚂蚁项的办法用到了自己的故事里面。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对于故事的后半部分,蚂蚁在空中看到了什么,孩子们的故事后半部分就大同小异了。

活动后我想导致这一原因可能与幼儿缺乏从高处往下看的经验有关。其实,当时我可以根据季节,适当的给孩子们提示:春天来了,小草、小花怎样了?太阳公公怎样?风儿怎样?相信孩子们的思路会打开得更广一些。

《绿》优质课教案参考6篇相关文章:

我的家说课教案优质7篇

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优质7篇

安妮的绿山墙读后感优质5篇

数学优质课听课心得参考5篇

《氓》公开课教案6篇

大班说课教案6篇

大班说课教案模板6篇

安全课教案反思6篇

寒假安全班会课教案6篇

单词课英语教案6篇

《绿》优质课教案参考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4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