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教案5篇

时间:
couple
分享
下载本文

我们在写完一篇教案的时候要反复琢磨里面的内容,要知道教案的制定是能够将设计者的思想和经验都表现的,公文溜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人教版三年级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三年级教案5篇

人教版三年级教案篇1

第1课时 口算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71 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估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 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20×3= 7×50= 6×3= 20×5= 24÷6= 8÷2=

12÷3= 42÷6=

二、创设情境。

学校要最近举行数学节,打算装扮学校。

(1)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2)有150面彩旗,每班5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根据每小题的两条信息,你能提出数学的问题,并列出算式吗?

引出意义:为什么这两道题都用除法计算?(都是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三、探究新知。

(一)探索口算方法。 1、80÷20=

(1让学生自己先想一想,再把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2)生汇报交流,重点说一说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以下的方法:

方法一:20×4=80 80÷20=4

方法二:8÷2=4 80÷20=4

方法三:80÷2=40 80÷20=4

方法四:8个十除以2个十等于4,80÷20=4。

(2)你最喜欢哪种算法?

在后面的练习中,大家可以有意识的运用这几种不同的算法来试试,比一比到底哪一种才是最简便的!

2、150÷50=

(1)学生独立解答后,小组内互想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2)集体汇报方法,适时表扬。

3、总结,揭题。

总结:上面两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口算除法有相同的地方?(都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解决)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除数是两位数而且是整十数的除法)得出课题: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

(二)巩固练习。

教科书p71相关的“做一做”。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计算方法。

(三)探索估算方法。

1、运用80÷20=4,尝试解决83÷20≈ 80÷19≈

学生尝试计算,说出方法。

2、运用120÷30=4,尝试解决122÷30≈ 120÷28≈

3、拓展:由120÷30=4你能联想到哪几道估算的题目呢?这些题目的想法都一样吗?

4、总结估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

1、教科书p72相关的“做一做”。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2、计算问题。(练习十二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重点让学生说说算法。

2、乘船问题。(练习十三的第5题)

师分析题意,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重点让学生说说算法。

3、估算。(练习十三的第6题) 生独立完成。

第2课时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7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经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过程,体验迁移的思想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商的正确书写位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出示口算卡)口算:

60÷30= 120÷20= 160÷80= 240÷40=

122÷30≈ 720÷81≈ 320 ÷43≈ 143÷70≈

能说说143÷70≈2, 你是怎样想的吗?

2.笔算: 136÷8

边写边说它的计算过程,学生完成后指名说计算过程.

二、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一)故事引入新知

1.课件出示书本主题图,收集信息.

2.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3.要求可以分给几个班,应怎样列式。

4.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二)探索计算92÷30的方法。

1.探索计算92÷30的方法。

(1)你能用我们已有的方法计算这道题吗?试试看,请把你的方法写在练习本上。

(2)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方法。

(3)展示学生的多种算法:

①估算

②分小棒:圈一圈

(1)学生独立解答后,小组内互想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2)集体汇报方法,适时表扬。

③用竖式计算。

在展示学生的竖式时议一议:商应写在什么位置上?说说你的理由。

(4)学生说计算过程,老师板书

(5)帮助老师解除疑惑:商是2,不是也可以吗?余下的数能你30大吗?为什么?那为什么不想成是4?

(6)练一练:书本第73页的做一做。

能说说你是怎样想到64÷10的最合适的商的?能把最后一道题的计算过程说给全班同学听吗?

2.小组合作、共同探究178÷30的计算方法

(1)回忆探索计算92÷30的方法,课件出示:

①估一估②圈一圈③算一算

(2)小组共同探究计算178÷30

(3)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4)想一想:

①为什么92÷30的被除数是两位数,商写在个位上,现在被除数是三位数了,商仍写在个位上呢?

②怎么不把商想成6呢?6×30=180不是更接近于178吗?

(5) 练一练:书本第73页的做一做 :

能说说你是怎样想到565÷80的最合适的商的?能把这道题的计算过程说给全班同学听吗?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笔算方法与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的异同。

三、应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实际问题要用到笔算除法来解决。

1、第74页的第3题。

2、第74页的第4题。

3、计算比赛:第74页的第6题

第3课时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练习课1

教学内容:教材第74-75页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并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估计商所在区间的能力。

教学重点:笔算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思维过程和确定商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确定商的位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主体调动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练习,看看今天谁表现得好,谁的收获多?

2、板书课题: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练习

二、基本练习

1、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60×( )t;132 ( )×30t;142

50×( )t;460 80×( )t;460

师:这些题对我们做除法有什么帮助呢?

板书“商我们把这里的几十看作几个十,再想几的乘法口诀 想乘做除,乘法口诀可真是我们做除法的好帮手!

2、看谁反应快:请说出商的首位在哪一位上?首商是几? 90 )550 3 )468 40 )840

师:谁能说一说怎样确定首商的位置呢?

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知道了如何准确快速地确定首商的位置、利用口诀估出商是几?下面我们就来完整地笔算两题,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3、笔算: 78÷20 197÷80

师:谁愿意说一说这一道题你是怎样做的呢?

同学们做得都很好,老师这儿收集了几道题,请同学帮忙检查一下?

4、火眼金睛辨对错,把不对的改正过来。(指名说说今后要注意什么)

师:学好除法不仅可以提高计算能力,还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三、指导练习

1、解决问题⑴:张老师带83元钱,可以买几个计算器,还剩多少钱?(计算器20元/个

要求看清题中信息和问题,再独立完成,指名演板。检查反馈时强调格式及书写完整。83÷20=4(个)&b&b3(元)

答:可以买4个计算器,还剩3元。

2、解决问题⑵:小学四年级476名同学到科技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租几辆车呢?(60人/辆)

要求读题并指出数据,再独立完成,指名演板。

学生可能有两种做法:

① 474÷60=7(辆)&b&b54(人)

答:一共要租7辆车,还剩54人。

② 474÷60=7(辆)&b&b54(人)

7 1=8(辆)

答:一共要租8辆车。

让第二种做法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7辆车不能装完476个同学,余下的54个同学也要坐上车,所以7 1=8(辆)肯定这种结合实际灵活解题的做法。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今天有什么收获?

第4课时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练习课2

教学内容:教材第75页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笔算方法。

2、能正确确定商的书写位置。

3、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培养认真细心的计算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掌握笔算方法,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2、掌握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前面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笔算除法。这节课,我们就来练习这些内容,齐读课题。 希望通过今天的练习,每个同学都能正确、快速地计算 这类除法,形成计算技能,并能运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1)先来练习口算,请同学们一排一排地开火车!

(2)以360÷40为例,说说你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3)小结评价:口算除法掌握得真不错!

2、估算 学生做,指名汇报。

小结方法:在结算除法时,我们可以把被除数或者除数估成什么样的数?

3、笔算 一个罐头20元,妈妈有115元,最多可买多少个罐头?还剩多少元?

(1)该题列式,为什么用除法算?

(2)大家一起来笔算这题道。

a、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前两位不够除,就看?b、要想很快知道商几,我们可以怎样想?想:20×( )最接近并小于115。20×6行吗?只有商5,5写在哪个数位上?为什么?c、最后,对余数要比除数小。

所以,115÷20=50(个)&b&b15(元),强调单位,商和余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单位就是什么。

三、深化练习

1、李大爷家6头猪每天要吃30千克饲料,一袋100千克的饲料够喂几天?还剩多少千克? (1)读题,理解题目意思。重点问30千克是指几头猪几天吃的饲料?

(2)列式解合。

(3)指名汇报。

(4)小结:6头猪是个多余条件。同学们一定要根据问题,选择有效信息和正确的方法进行解答。

2、刘老师带了460元,王老师带了170元,他俩准备合买90元一幅的羽毛球拍,可以买多少幅?

(460 170)÷90=7(幅)

答:可以买7幅。

教师重点询问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下面是一块长方形绿地,绿地长是30米,面积是240平方米,现在绿地的长增加到60米,宽不变,扩大后绿地面积是多少?

(1)思考并列式解答。

(2)你还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

(3)汇报交流: a、240÷30=8(米) b、60÷30=2

8×60=480(平方米) 2×240=480(平方米)

答: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480平方米。

第5课时 除数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76页例3、77页例4

教学目标:

1、会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成整十数试商,从而能够正确的计算除数接 近整十数的两位数除法。

2、经历试商和调商的过程,体验试商的方法。

3、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和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商的正确书写位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引入

(一)复习

师:请快速抢答出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20×( )﹤85 40×( )﹤316

70×( )﹤165 50×( )﹤408

(二)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请独立完成完成下面这一题。 735÷90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三)引入新课 师: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同学们会算了,如果除数不是整十数,又该怎样计算呢?(只问不答)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笔算除法》(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2

(1) 1、提出问题。

师:现在我们跟着王老师到书店去看一看她们遇到了怎样的数学问题。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们了解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王老师在书店买了21本《作文选》,付了84元。

师: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大家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一本《作文选》多少元?师:怎样列式呢?

生:84÷21(教师板书)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生)

师:这道题和昨天学习的知识有什么不同?(除数不是整十数)这道题你会算吗?请你算一算。

2、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试算后,教师引导反馈算法。

师:谁能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计算?商是几?(生:想乘法、口算、估算、竖式计算)

师:今天我们重点来讲讲竖式计算。(展示学生的作业)

提问: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说计算过程)

师:现我们就以(84÷21)这道题为例来重点学习试商的方法。(板书竖式 试商)

3、引导探究试商方法

师:首先在解决除数不是整十数的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时,我们可以利用上一节课的知识,把除数看成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这道题我们把21看成多少来试商呢?

(生:20)想20乘几最接近84,但又小于84,(商4)接下来该干什么?(算乘)

用谁去乘谁?(4乘21)这里要用4与原来的除数21相乘,千万不能用4与看成的这个20去乘,因为20实际是不存在的。4与21的乘积是多少?(84)乘得的积写在哪里?(被除数的下面)最后怎样?(再减)等于多少?(0)说明什么问题?(刚好商对了,没有余数) 教师引导学生集体口答这道题。

4、小结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做笔算除法时,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呢?(一商、二乘、三减、 四比)

在这道题中我们还学了用什么方法帮助我们做笔算除法呢?(试商)

5、生独立完成例4

三、巩固练习

1、书上76页做一做。

2、书上77页做一做

第6课时 除数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78、79页练习十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除数接近整十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及竖式的书写格式,能正确 熟练地进行笔算。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能正确熟练地确定首商、估商。

教学重点和难点:熟练掌握“四舍五入”法试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主体调动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四舍五入”法试商,首先一 起来回顾一下试商的过程。

小组交流,教师指导汇报。

2、板书课题:除数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练习课

二、基本练习

1、下面最大能填几

20×( )t;84 30×( )t;140

40×( )t;307 50×( )t;410

(1)实物投影展示,让学生独立完成。

(2)个别汇报,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教师小结得出:这些题对我们做除法有什么帮助(板书商), 把几十年作几个十,想几的乘法口诀,想乘做除。(强调 这也是试商的过程)

2、说一说下面各题商的最高位写在哪一位上?

70÷3 71÷50 362÷90 174÷2 600÷70

(学生同桌间说一说,小组汇报,学生回答后,

小结: 对于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时,首先要确定商的位置, 看被除数前两位,前两位不够则看前三位,除到哪位商就 写在哪位的上面)

3、男女生比赛 198÷23= 396÷58

二、综合练习。

错例分析

火眼金睛

也可根据学生的前测及作业上的错题,让学生学会在错误中来学习知识。展示错例,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及应该怎样去改正。

(小组内讨论,分析错因及如何改正。提醒同学们在笔算过程中

三、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3题。

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9题。

指名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根据“总价÷单价=数量”列式计算。

教师讲解,全班集体订正。

第7课时 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81页例5

教学目标:

1、掌握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笔算除法的试商方法。

2、经历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笔算除法的灵活试商过程,体会算法 多样化。

3、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中去,尊重个人观点、态度和独特的见解,在知、情、意诸方面得到发展。

教学重点:掌握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笔算除法的特殊试商方法, 学会灵活试商。

教学难点:根据算式特点进行灵活地试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情引入

教师引导:同学们,之前几节课我们一直在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笔算除法。首先我们先来比一比谁做的又快又对!

100÷26 120÷21 140÷68 200÷26 25÷4=

15÷4= 35÷5= 25÷6=

二、体验感知,合作探讨

预设:240 ÷26= 教师提问:大家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现在请同学们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用自己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预设: 我把26估成30,试商8,8乘26等于208,余32,比26大,所以我改商9,。9乘26等于234,余6.(板书思考过程)

教师提问:你为什么把26估成30?

预设:我用“五入”的方法把26估成30. 教师提问:试商8,8写在哪位上?

预设:个位 教师提问:余数32里有几个26?

预设:32里有1个26,所以改商9.

教师提问:下面有没有同学和他用了一样的计算方法,来说一说你的思考过程。

预设:想10个26个是260,,10个26是260,比240多20,可以商9.

预设:把26看作25试商,4个25是100,8个25是200.余下的40里还有1个25,商9.

三、作业设计

1、 小试牛刀 96÷16 200÷25 104÷26

2、 更上一层 植树节,学校组织了种树活动。一共有200棵树苗,每行种27棵,可以种多少行,还剩几棵?

3、 勇攀高峰 爸爸去商店买衣服,商店正在打折。衣服一件26元,买两件49元。现在爸爸又185元,最多可以买几件?还剩多少钱?

四、拓展延伸,反思总结

教师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预设:我学到了不仅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进行试商,还可以将“26”这样的数估成“25”(只要学生说的合理即可)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探索,学生发现并掌握了除数不接近整十数

人教版三年级教案篇2

学生分析:

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学生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节课将和老师共同参与一系列活动,认识四边形,掌握一定基础的学习技能,形成合作意识,并具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思维活跃,应充分给他们动手和表达的空间和时间。

设计理念:

1.在实际情景中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认识。(来源于生活)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体现)

3.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4.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用于生活中)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4~3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涂一涂、剪一剪、说一说、找一找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

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不规则形状纸若干,剪刀,三角板,直尺,钉子板,水彩笔,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多媒体课件播放同学们放学时的情景(主题图)。

师:这是我们熟悉的场景,你都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小组反馈,汇报结果。(学生说的同时,课件闪出各种图形)

师:你能将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

各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分一分,看哪组分得合理。(小组合作,分一分)

(注:教师参与小组合作,了解情况)

小组反馈,汇报结果。(课件同步显示分类情况)

二、讨论、抽象出四边形的概念

1.课件隐去其他图形(三角形,圆形),抽象出四边形。

问:这些图形是一类的,叫什么名字呢?(四边形)(板书课题)为什么叫四边形?它们有什么特征?(小组讨论)

反馈: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课件在图形下闪现相应文字)

2.引申。

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再出示两个不规则四边形。

师:它们都叫四边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

师:用三角板和直尺比一比它们的角,量一量它们的边,你们能发现什么?

小组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是特殊的四边形。

三、动手实践,寻找四边形(活动中配以音乐)

1.围一围。

活动内容:请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自己想象的四边形,教师参与活动。

反馈展示。(有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

(注:不同的四边形各展示一个,让学生全面感知四边形。)

2.涂一涂(教材35页例1)。

活动内容:(课件)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反馈展示,适当评价。

3.剪一剪。

活动内容:拿出准备好的纸、剪刀,每个学生剪出自己喜欢的四边形。(1分钟,看谁剪得又快又好又多)

反馈展示,教师评价。(边要求直直的)

4.说一说。

活动内容;现实生活中,在哪儿见过四边形?

5.找一找。

活动内容:在我们的教室,你能找到四边形吗?(允许下位寻找)

四、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小结:同学们活动得开心吗?你们和四边形成为好朋友了吗?(配以主题图放学场景),今天放学后,请你们在回家的路上和家中,找出我们的好朋友──四边形,并请爸爸、妈妈一起认识它,好吗?

人教版三年级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中国民间泥玩具,了解和接触一些民间泥玩具的知识。

2、在欣赏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的兴趣和热爱祖国民间艺术、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接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民间泥玩具的特点。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认识、感受中国民间泥玩具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教学准备:

1、教具:计算机、cai课件、大屏幕投影、实物展示台、

部分民间玩具实物。

2、学具:各种民间玩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民间玩具实物,引入课题。

2、出示课题

二、欣赏泥玩具

(注:所有图片欣赏的玩具都通过电脑及大屏幕进行展示,部分比较小的实物玩具通过视频展示台欣赏。)

1、导言:中国的民间玩具,历史悠久。泥土是我们周围最不起眼的东西,但千百年来,我们的民间艺术家却用它雕塑出许许多多造型优美、形象可爱的艺术品。

2、欣赏《彩色羊》《大鸡》《花小狗》《娃娃鱼》《麒麟送子》

小组讨论:

①问:这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②问:这些是用来做什么的? 有什么特点?

(玩具,样子很可爱)

③问:它们主要用了哪些颜色?

(红、黑、黄、绿、蓝)

三、艺术实践

模仿民间泥玩具的造型特点和色彩,创作一个可爱的泥玩具。

教师指导创作。

四、小结

同学们,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的手创造了这么多好看又有趣的民间玩具,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美的享受和欢乐。我们该怎么做呢?

人教版三年级教案篇4

my family

?重点】

1.句型:who’s that man(boy)? he’s my…who’s that woman(girl)? she’s my…

2.词汇:father, mother, mom, woman, man

?难点】

he和she的意义区分及发音。

?教具准备】

1.教师及学生的家庭照片

2.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课件

3.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 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播放unit 1 b let’s talk动画,让学生模仿表演。

2.学生3人一组做对话表演。

二 呈现新课 (presentation)

1.教师将一位新朋友介绍给大家。教师扮演这个新朋友,问一个女生:what’s your name?引导这个女生回答:my name’s (diana). 教师对其他学生说:she’s (diana). 并示意学生跟着重复这句话。

2.教师指着离自己稍远的女生问:who’s that girl?引导学生回答:she’s…

3.用同样的步骤问一个男生,用he 代替she。

4.教师指着离自己稍远的男生问:who’s that boy?让学生回答:he’s …

5.让学生指着班里的同学做问答:who’s that girl? she’s… who’s that boy? he’s …

6.教师拿出学生们所熟悉的教师的照片,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询问学生:who’s that man? who’s that woman? 引导学生回答:he’ s mr… she’s miss/mrs. …

7.教师可向学生出示几张明星的照片或图片,让学生做who’s that man? who’s that woman?的问答练习。

8.教师出示自己的家庭照片说:this is my family. do you know who they are?鼓励学生对照片中的人物提问,教师用she’s my mother. he’s my father.来回答,并重复单词father, mother。教师再次用mom, dad代替mother, father进行回答,向学生指出mom和dad更多地用于日常口语中。

9.让学生观看教学课件或vcd展示let’s talk的内容。

10.让学生看书听录音,跟读课文对话。

11.让学生分组表演课文并展示。

三 趣味操练 (practice)

1.who’s family is this?

教师先收集几张学生的全家福,出示其中一张问:who’s family is this ? 引导该家庭的学生迅速反应:this is my family.然后让其他同学对照片中的人物发问,该生回答。

2.猜人

请一名学生到前面,蒙上他/她的眼睛,再叫一名学生说几句英语,让全班学生问:who’s that boy/girl?猜的人说:he’s… /she’s…猜对了,就蒙住说话学生的眼睛,继续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播放英语歌曲,创设愉快氛围。)

四 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draw your best friend.

发给学生每人一张图画纸,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画出自己的父母或好朋友。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画的画做句型练习:who’s that boy/girl/man/woman? he’s… she’s…

人教版三年级教案篇5

?夏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9个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想像作者在夏日中午逃避午睡的情景,感受作者对生命世界的热爱。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积累本课生词,并学会运用。

2、通过充分的读,不同形式的读,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及蕴含的意境美。

3、画出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世界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能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对自然、对世界、对生命的热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夏日的午后你们曾经到大自然中去吗?去观察过什么呢?你们有什么收获吗?(全班交流)

2、师:每个人的心里,都珍藏着许许多多的往事。在作者罗兰的心里,夏天的中午会有什么特别的经历呢?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

1.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反馈难读的生字词。

3.同学们,当我们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一定有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在你眼前出现。请同学们再次走入课文,静静地读一读,在作者描写的画面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说说你的感受。

(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4.你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请把相关的自然段读一读。

三、理清文章条理

1.同学们,一幅幅画面是那么生动、可爱,让我们印象深刻。同学们,夏日的午后,人们往往容易困倦,可是作者呢?他对于午睡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请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2.生反馈:“从小,我就逃避午睡。”

3.作者逃避午睡,相关的句子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了几次,请找出来。想一想,这种感受分别是作者在什么时候所产生的?

4.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14)“我”逃避午睡,享受那充满生命快乐的后花园的精彩。

第二部分(15-17)成年后,“我”仍逃避午睡,牵挂窗外的自然。

第三部分(18)逃避午睡,是因为“我”对这个世界的热爱。

过渡:罗兰的文字如行云流水,优美流畅;罗兰的童年如美丽的画卷,赏来心情舒畅。让我们走入作者的童年,去感受作者在午后的快乐生活吧!

四、指名读文章1—3段

1.儿时的作者是怎样逃避午睡,跑到园子去的?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文章的1——3自然段,勾画出相关的词句。

2.学生反馈:

重点句子的赏析

“母亲总是逼着我午睡,而我,却常常在母亲睡着以后,悄悄地爬起来,轻轻地迈过那一尺高的门槛,经过开着荷花的院子,打开通往后花园的小门,去享受我自己的中午。”

a勾画出这段话中表示动作的词语。

b注意作者描写的动作的叠词的运用,再现作者逃避午睡时的动作及神态。

(悄悄爬,轻轻迈,经过,打开,享受)

c指导朗读。

d第三段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是下文的总起)

五、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认真读书,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很好!儿时的作者虽然逃避午睡,可也乐趣无穷。当他悄悄地走到院子里,享受到怎样的快乐?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的作者虽然逃避午睡,可也乐趣无穷。他到底获得了哪些快乐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抓住情趣,赏析画面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4——11自然段,你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什么呢?从作者的文字背后你读到了怎样的情趣?快拿起手中的笔,勾画一下。

2.学生反馈:(在此部分的反馈时,教师要把握住训练的重点,详讲“野花图”“戏蚁图”和“菜园趣”,而对于其它的画面则通过以读带想的方式略处理。)

a“野花图“片断精读:

“五颜六色的野花,红的、白的、粉的、蓝的、紫的,还有一半粉一半白、一半蓝一半红的。你简直树不清它们有多少种颜色!这些花在微风中摇动着,带着孩子似的娇羞。”

①指名读句子,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引导:如果用我们的眼睛去看……如果用我们的鼻子去闻……如果用我们的耳朵去听……)

②你们是一群会读书的孩子,能够将优美的文字还原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

③如果能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这读书的能力又上了一层。请大家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情感。

预设:学生抓住描写颜色的词语和拟人的句子体会作者快乐的心情。

④如果能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用自己有滋有味的朗读表现出来,读书的能力更上了一层。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b“戏蚁图”片断精读:

“我并不欣赏它们那细瘦的模样,但我欣赏它们的动作,沉着、迅速而有规律。有时,我也担心它们会迷路,当我看见一只蚂蚁走得太远的时候,就用一根小草把它轻轻地拨回来。我不知道这样是否会扰乱了它的工作,耽误了它完成任务。”

①读这段话,思考:这段话写了什么?(“我”观看地上的蚂蚁。)

②根据上个片断的学习方法,想像地上一群蚂蚁的忙碌和“我”与之亲近的情景。

③读出作者看蚂蚁时的那种专注和逗蚂蚁的乐趣。

c“菜园趣“片断精读:

“花园的左边是菜园,种着刚从泥土里钻出来的小葱和被一个无形的嘴吹得

越来越肥胖的茄子。可爱的大南瓜,笑呵呵地躺在地上,享受着园中这一片宁静”①你读诗,眼前出现了什么画卷?

②你爱这宁静的菜园吗?用你的声音表达出来

③作者呢?他爱吗?那个词让你深切的感受到了这种情感?(板书:享受)

④让我一起享受宁静的夏午吧!全班齐读。

3.重点朗读,体会情感。

歌德曾说,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出示句子:“小时候的夏日中午,总是这样过去,我从不厌倦那充满生命快乐的花园。”

①联系上文理解“充满着生命快乐的花园”。

②用相近的词语来替换“总是”、“从不厌倦”,说说能从中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③联系前文“去享受我自己的中午”,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④读句子,读出童年的“我”对快乐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

三、品读文章xx自然段,感受作者成年后对午睡的态度

1.成年后的作者仍不放弃对午后风光的享受。此时的作者又是看到怎样的情景?又是怎样的感受呢?指名读15段。

2.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体会到作者在大自然中的美妙感受)能读出来吗?

3.是啊,在这样的午后,作者在享受着这样美丽的景致,难怪他会说出这样的句子:(出示句子:“花醒着,草木醒着,风醒着,我也醒着,在夏午的阳光里。”)

①读句子,说说这个句子中你最喜欢哪个字?(醒)

②说说喜欢的理由。

③你们对这三个“醒”的描述勾勒出了一幅充满生命快乐的画面,那么“我也醒着”又是什么意思呢?

④“我也醒着”,这个“醒”的意思是说作者不仅“人”醒着,他的“心”也醒着。你们看,一个看似普通的“醒”字,在罗兰的笔下竟然运用得这么神奇,把她的情感表达得如此真切,多么让人赞叹!来,让我们读读这个充满夏日诗意的句子。

4.有感情的自由读最后三段,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看到作者和大自然都睁大眼睛,共享这美妙时刻。他们似乎心灵相通,他们彼此欣赏。)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了吧。齐读最后一段。指名有感情的读最后一段。

四、全文小结

夏日午后,也许会让你感到疲倦,可是作者却在这午后感受到了别样的美丽。真好。我想,只要有一颗平静的心,你也会享受到生命的美丽!

五、课后练习

1.摘抄文中的优美文字,积累几个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读一读《夏午》的原文,你对罗兰写这篇文章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利用班级读书会的时间,与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读书感悟。

人教版三年级教案5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8篇

五年级人教版教案通用8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8篇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7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案优质8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篇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8篇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工作总结7篇

人教版七年级工作总结5篇

人教版五年级班工作总结5篇

人教版三年级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42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