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凑十教案参考6篇

时间:
Trick
分享
下载本文

出色的教案是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而定的,拟定全面的教案是能够让我们找出自己工作中的不足的,公文溜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数学凑十教案参考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数学凑十教案参考6篇

数学凑十教案篇1

设计背景

本内容为学前班第一学期教学内容,是在幼儿掌握5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幼儿年龄特征,为了让幼儿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设计了本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使幼儿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得数是5的加法。

2、在幼儿生动活泼的情景和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主动探索的精神。

3、培养观察、语言表达、动手和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得数是5的加法。

2、难点:根据数的组成学习加法。

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孙悟空图片、实物(1朵白色的花,4朵粉红色的花,一棵贴有数字4的树,一棵贴有数字5的树);背景图(苹果树上2个黄色的苹果,3个红色的苹果,河里3条大鱼,2条小鱼);写有得数是5的加法算式的树叶、火车头头饰;贴有车厢号码的火车车厢挂饰、每个幼儿一张写有加法算式的火车票;1—5数字卡,“+”卡、“=”卡。

学具准备

每个幼儿5个桃子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准备

1、幼儿边唱边跳歌曲《小青蛙找家》入座

2、复习:(小游戏)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5的组成,现在我们做个“凑数”小游戏好吗?

幼儿:好。

师:举起你的小小手,我出“1”。(打一的手势),你出几?

幼儿:你出“1”,我出“4”。(打四的手势)

合:1和4合起来就是5。

……

二、创设情景,探求新知

1、活动一:孙悟空送仙桃,小朋友操作活动。

师:《西游记》小朋友都喜欢看,对吗?那你们最喜欢谁呀?

幼儿:孙悟空、猪八戒……

师:瞧,谁来了?(出示孙悟空图片)

幼儿:孙悟空

师:孙悟空来到学前2班,你们高不高兴呀?你们看他手里拿的什么呀?(桃子),孙悟空从花果山上带来了许多仙桃,他要送给我们每一位小朋友,请小朋友看一看,你们的桌上都摆了5个仙桃,孙悟空要考一考小朋友,请小朋友摆一摆,5个桃子有几种分法?看哪个小朋友分法最多?

(幼儿操作,师巡视)

师:老师请一个小朋友来告诉孙悟空,他是怎样分的?

幼儿:5个桃子可以分成1个桃子和4个桃子……

师:(小结)5可以分成1和4,1和4和起来就是5 ……

2、活动二:孙悟空变戏法

师:孙悟空说小朋友真聪明!他要和我们小朋友来比一比,看一看谁的本领大?我们知道孙悟空会七十二变,你们看,孙悟空拔出一根毫毛,说变,变出了一束花(一朵白色的花,四朵粉红色的花)请小朋友看一看,老师的手里有几朵白色的花?几多粉红色的花?一共有几朵花?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请说出算式。

( 幼儿回答,教师将算式贴到黑板上)

师 :我们知道加法有一个交换律,请小朋友回忆一下,交换加号前后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教师用手势交换1朵花和4朵花的位置)请一个幼儿说出算式,再贴出算式。

孙悟空说小朋友太棒了,能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我再拔一根毫毛,考考小朋友,他变出一棵苹果树(揭开背景图苹果树部分:2个黄苹果,3个红苹果),教法同上。

孙悟空说我变了两次戏法都没难倒小朋友,我还可以变,孙悟空又一次拔出了一根毫毛,变出了鱼(揭开背景图河部分:3条大鱼,2条小鱼)让幼儿观察,自己编题、列算式,然后叫两名幼儿说结果:一个提问题,一个说算式,老师和其余幼儿进行评价。

3、活动三:帮树叶宝宝找树妈妈

师:花果山上的树叶怎么飘到这里来了,原来树叶宝宝和树妈妈走散了,叶宝宝一定很害怕,小朋友想想办法,帮帮叶宝宝,好吗?我们看看叶宝宝身上有什么?原来有电话号码,就是加法算式,小朋友算出得数就能帮叶宝宝找到妈妈了。

(幼儿操作,将树叶挂在相应号数的树上)然后请两名幼儿检查结果是否正确。

三、游戏:开火车

师 :是谁打电话来了?哦,悟空来电话,邀请我们到水帘洞去玩,你们高不高兴?我们坐火车去好吗?老师发给每个幼儿一张火车票,幼儿算出自己的车厢号码,然后上与得数相同的车厢,有秩序地排在戴头饰小朋友的后面。(算错的不能上车),在开火车的音乐声中做开火车的动作出教室。

教学反思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刚开始,他们的注意力很集中,课堂纪律也很好,与老师配合的很默契,可时间长了,有的幼儿注意力就可能分散,还有的幼儿由于游戏的刺激可能过于兴奋以至于课堂秩序有点乱,这时,老师就要进行适时的引导,并用合适的语言吸引幼儿,调节好以幼儿为主、教师为辅的双边活动,课堂气氛活跃,秩序良好,活而不乱,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并掌握知识,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数学凑十教案篇2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幼儿对数量有一定的概念,能讲出数的总量,但对两组物体的比较缺乏衔接性、统一性,因而设计这一个活动,通过比较获得数量的概念,真实感受数量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5以内相邻两数的关系。

2、能用添上一和去一的方法使两组物体数量相等。

3、在活动中能倾听同伴的发言。

重点: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找出使它们相等的方法。

难点:比较三组物体的数量,找出中心组。

活动准备:

1、教具:动物卡片(小兔5只,萝卜4个)

2、学具:幼儿用书,铅笔,人手一筐积木:六个红、六个绿、六个黄

活动过程:

集体活动:

1、感知4、5的数量

教师出示动物卡片,引导幼儿看图说说:草地上有什么?它们谁多谁少?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引导幼儿将小兔和萝卜一一对应地排队,用手指点数的方法验证出小兔多,萝卜少。

2、用添上一和去一的方法使两组物体数量相等

教师引导:这里的小兔有多少?萝卜有多少?5只兔子比4个萝卜多多少?5只兔子比4个萝卜多几,4个萝卜比5只兔子少几呢?怎样使它们一样多?幼儿讨论并上来尝试摆一摆,最后,大家讨论。启发幼儿用添一个萝卜或者去一只兔子的方法,使兔子和萝卜的数量相等。

学习寻找中心数量。4、5、6中5 为中心数。

3、幼儿操作

两组物体的比较。

请幼儿拿出四个红、五个绿积木,排一排,发现什么?怎样使它们相等?

拿出六个黄积木,发现什么?寻找中心数量,获得相等的方法。

操作活动:

引导幼儿观察实物数量,找出一样多的实物并打“√”。

观察红旗和园点的数量,要求幼儿画出比4、5少圆形。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形和圆点的排列,请你依样接画。

观察实物数量,请你用添一和去一的方法使三组数量相等。

反思:

在幼儿的活动中,对两组数量的比较容易学会,能用两种方法,而对三组数量的物体的比较难得多,在寻找中心数量时,困难一些。因为对幼儿来说,要使数量相等,他们不会用去一或添一个数量少的办法,往往会出现添很多个物体,所以在用这个办法时较困难,需要通过反复的操作才能学会这种方法。

数学凑十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曲线在某一点处的切线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曲线在一点处的切线的斜率的定义以及切线方程的求法;

3、理解切线概念实际背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转化

问题的能力及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曲线在一点处的切线的斜率的定义以及切线方程的求法。

教学难点:

用“无限逼近”、“局部以直代曲”的思想理解某一点处切线的斜率。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问题情境。

如何精确地刻画曲线上某一点处的变化趋势呢?

如果将点p附近的曲线放大,那么就会发现,曲线在点p附近看上去有点像是直线。

如果将点p附近的曲线再放大,那么就会发现,曲线在点p附近看上去几乎成了直线。事实上,如果继续放大,那么曲线在点p附近将逼近一条确定的直线,该直线是经过点p的所有直线中最逼近曲线的一条直线。

因此,在点p附近我们可以用这条直线来代替曲线,也就是说,点p附近,曲线可以看出直线(即在很小的范围内以直代曲)。

2、探究活动。

如图所示,直线l1,l2为经过曲线上一点p的两条直线,

(1)试判断哪一条直线在点p附近更加逼近曲线;

(2)在点p附近能作出一条比l1,l2更加逼近曲线的直线l3吗?

(3)在点p附近能作出一条比l1,l2,l3更加逼近曲线的直线吗?

二、建构数学

切线定义: 如图,设q为曲线c上不同于p的一点,直线pq称为曲线的割线。 随着点q沿曲线c向点p运动,割线pq在点p附近逼近曲线c,当点q无限逼近点p时,直线pq最终就成为经过点p处最逼近曲线的直线l,这条直线l也称为曲线在点p处的切线。这种方法叫割线逼近切线。

思考:如上图,p为已知曲线c上的一点,如何求出点p处的切线方程?

三、数学运用

例1 试求在点(2,4)处的切线斜率。

解法一 分析:设p(2,4),q(xq,f(xq)),

则割线pq的斜率为:

当q沿曲线逼近点p时,割线pq逼近点p处的切线,从而割线斜率逼近切线斜率;

当q点横坐标无限趋近于p点横坐标时,即xq无限趋近于2时,kpq无限趋近于常数4。

从而曲线f(x)=x2在点(2,4)处的切线斜率为4。

解法二 设p(2,4),q(xq,xq2),则割线pq的斜率为:

当?x无限趋近于0时,kpq无限趋近于常数4,从而曲线f(x)=x2,在点(2,4)处的切线斜率为4。

练习 试求在x=1处的切线斜率。

解:设p(1,2),q(1+Δx,(1+Δx)2+1),则割线pq的斜率为:

当?x无限趋近于0时,kpq无限趋近于常数2,从而曲线f(x)=x2+1在x=1处的切线斜率为2。

小结 求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斜率的一般步骤:

(1)找到定点p的坐标,设出动点q的坐标;

(2)求出割线pq的斜率;

(3)当时,割线逼近切线,那么割线斜率逼近切线斜率。

思考 如上图,p为已知曲线c上的一点,如何求出点p处的切线方程?

解 设

所以,当无限趋近于0时,无限趋近于点处的切线的斜率。

变式训练

1。已知,求曲线在处的切线斜率和切线方程;

2。已知,求曲线在处的切线斜率和切线方程;

3。已知,求曲线在处的切线斜率和切线方程。

课堂练习

已知,求曲线在处的切线斜率和切线方程。

四、回顾小结

1、曲线上一点p处的切线是过点p的所有直线中最接近p点附近曲线的直线,则p点处的变化趋势可以由该点处的切线反映(局部以直代曲)。

2、根据定义,利用割线逼近切线的方法, 可以求出曲线在一点处的切线斜率和方程。

五、课外作业

数学凑十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

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

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

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讲到小猴子水果店里的桃子可香甜了,你看(挂图出示)小白兔蹦蹦跳跳跑来了,它对小猴子说:我买9个。你们能看图提出哪些要解决的问题呢?

学生互相说图意。

全班交流,提出:还剩多少个的问题。

应怎样计算呢?

根据回答板书:13-9=□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实物操作。

讲述:假如用小棒来表示,你应该怎样摆、怎样算?(学生摆学具)

2、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四人一组互相讨论:13个怎样减去9个?

3、小组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4、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不同的算法。

方法一:10-9=1 1+3=4

方法二:13-3=10 10-6=4

方法三:9+( )=13 9+(4)=13

数学凑十教案篇5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例2、例3和练一练,练习一第4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取近似值的进一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个圆柱模型(表面要有可揭下各个部分的一层纸);学生准备一个圆柱体。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复习圆柱的特征。提问:圆柱有什么特征?

2.计算下面圆柱的侧面积(口头列式):

(1)底面周长4.2厘米,高2厘米。

(2)底面直径3厘米,高4厘米。

(3)底面半径1厘米,高3.5厘米。

3.提问:圆柱的一个底面面积怎样计算?

4.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那么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呢?这节课就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表面积计算方法。

(1) 请同学们拿出圆柱来看一看,想一想圆柱的表而包括哪几个部分,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拿出圆柞,边指边说明它的表面包括哪几个部分。

(2)教师演示。

出示教具,说明把表面全部展开,看一看得到什么图形,和大家说的对不对。揭下圆柱表面的纸,贴在黑板上,再与圆柱对比说明各个部分,明确圆柱表面包括一个侧面和两个相等的圆。

(3)得出公式。

请同学们看着表面展开的图形说一说,圆柱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板书: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追问:圆柱的侧面积怎样算?圆柱的一个底面积怎样算?

2.教学例2。

出示例2,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分哪几步来算?你们会做吗?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具体含义,是怎样算的。

3.组织练习。

做练一练第1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说这两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指出: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注意题里的条件,正确列出算式计算。

4.教学例3。

出示例3,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实际是求什么?这里求表面积与例2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只要用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追问为什么只加一个底面积。强调不用四舍五入法及其理由,说明用进一法,并让学生说明结果的近似值,板书订正。

5.组织练习。

(1)下面的数用进一法保留整数,各是多少?(口答)

162.3 29.4 3.8 42.6

(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前两步各求什么,怎样算的。(老师板书算式)提问:第三步要怎样算,为什么只加一个底面积。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子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些什么?指出:求圆柱表面积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题里的实际情况,弄清什么时候要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什么时候要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什么时候只要求侧面积,然后计算结果。另外,在求需要材料取近似数时,一般要用进一法。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一第5~7题。

数学凑十教案篇6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例3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1的乘法口诀。

3、会用1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1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复习引入

1、对口令

①教师说算式,学生说口诀。

②教师说口诀,学生说算式。

2、摆小棒,说算式,说口诀。

每次摆2根,摆3次。

每次摆2根,摆6次。……

3、引入新课。

二、学习例3

1、摆小棒。一根一根地摆,边摆边说,1个1、2个1、……9个1

2、根据摆的情况,说算式。1个1是1、2个1是2、……9个1是9

板书:1×1=1

1×2=2

1×3=3

……

1×9=9

观察算式,你发现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3、编口诀。

①小组活动,你能编出这些乘法的口诀吗?组长记录。

②全班反馈。教师板书:一一得??

一二得二

……

一九得九

4、全班交流讨论,说一说如:“一二”是表示什么?“得二”又表示什么?

同桌交流。

5、记口诀。①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

②熟记口诀。

三、课堂活动

说算式,对口诀。

1×3————一三得三

……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1的乘法口??

1×1=1一一得??

1×2=2一二得二

1×3=3一三得三

…………

1×9=9一九得九

数学凑十教案参考6篇相关文章:

幼儿园分类数学教案6篇

中班数学远与近教案最新6篇

六年级数学比教案最新6篇

大班数学十以内加减法教案6篇

中班数学远与近教案6篇

幼儿园大班数学认识时钟教案6篇

小班数学小兔拔萝卜教案6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篇

小学数学9加几教案模板6篇

中班数学远与近教案模板6篇

数学凑十教案参考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45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