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通常包括与教学主题或单元相关的背景信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与学生、家长和同事沟通,下面是公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人教版10的分与合教案优质6篇,感谢您的参阅。
人教版10的分与合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3.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重点难点:
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教学设计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问题的提出
方案一: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4人小组合作,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
方案二:观看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cai课件),4人小组合作,自主性学习,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引导学生进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确定问题。播放录像(或cai课件),创设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方案一:4人小组合作,阅读并参照课本上提供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
方案二: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合作学习,大胆作出假设。指导看书,鼓励学生作出假设,设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对多种假设进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演示、启发学生调动经验储备,进行大胆假设。
3.制定计划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在小组内讨论并修订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实验探究计划。推测实验结果。
方案二: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围绕教师的指导提纲,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推测实验结果。
方案三:全班分成4个大组,分别针对不同因素(水、空气、温度、土壤等)设计实验方案,探讨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每个大组又以4人为1小组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推出方案,并用简图和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
4.实验探究
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提出注意事项,督促、检查,随时抽查,适时给予评价。
5.得出结论:
环境条件:逅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方案一:各小组代表描述种子萌发实验的现象和结果。
方案二:观察录像,相互交流说出实验探究的结果。
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并进行描述。
6.表达和交流:
方案一: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探究的报告。
方案二:组间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并进行评比。评出:方案、创意、假设、选材、观察、报告奖等
7.本探究实验成功的关键
进一步领会“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意义,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设置对照组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方案一:根据课本的要求,自主性学习抽样检测的方法,课上实验操作,课下观察记录。
方案二:看书自学抽样检测的方法,合作交流,课下进行实验操作及观察记录。
方案三:事先做了这个实验的生物课外小组同学在课堂上描述实验的过程,展示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并提出实验(重点是抽样)的要求。
2.探究的结果:
交流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步骤、现象及计算出种子的发芽率。强调发芽率的计算方法。
3.种子萌发自身
条件的分析:完整的、活的胚储藏丰富的营养,渡过休眠期
方案一:结合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及种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组间交流,分析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
方案二:观察cai课件(完整的种子、无胚的种子、子叶或胚乳被部分切除的种子萌发情况),结合测定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大胆猜测、表达和交流,得出结论。
方案三:演示并观察煮熟的花生、大米粒、豆瓣等在外界条件适宜时的萌发状况,并分析原因。
提示、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分析对比不同情况下种子萌发的情况,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三、种子的萌发过程:
胚根→根
胚轴→一连接根和茎的那段
胚芽→茎和叶
方案一:结合实验观察,自学看书,小组之间交流,描述萌发的过程,互相补充。
方案二:观察动态展示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的过程的cai课件,并描述归纳。
人教版10的分与合教案篇2
高中物理辅导网 自由落体运动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和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
3、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2、引导学生养成进行简单物理研究习惯、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g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4、数学极限思想的进一步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实际问题中分析规律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教学重点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及其遵从的条件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理解并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照相机曝光时间的估算 ★教学方法
1、以物理史实,导入目标――实践体验,分析讨论――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2、通过实例分析,强化训练,使学生学会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分析并能解决问题。★教学用具:
多媒体,牛顿管,金属片,纸片,天平,打点计时器,纸带,重物(两个质量不同),刻度尺
高中物理辅导网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讨论。金属片与纸片不同时落地,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得出结论,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使的物体下落的快慢不同。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实践自己的猜想
点评:掌握一定的历史史实,学会一些基本的推理方法,初步养成置疑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用牛顿管演示物体在空气中和真空的下落情况。引导学生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教师总结,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并给出一个定性的说法(学生的总结可能不够准确,注意引导)
点评: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2、自由落体加速度
教师活动:多媒体演示,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计算其加速度,换用不同质量的重物看纸带上点子间隔有什么不同,总结得出结论,教师点评:将两条纸带对比,只要两条纸带上的点子间隔相同就说明它们的加速度是相同的。
学生活动: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计算重力加速度,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在各个地方相同吗?
2、它的方向如何?
高中物理辅导网 方向:竖直向下(与重力方向一致)
大小:与地点有关。一般计算中g=/s,粗略计算中可以取g=10m/s
学生活动:学生看书中列表,尝试从表中寻找规律,这一规律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猜想,但不宜过多解释
点评:通过算g值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一个定值(在同一地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规律。
教师点评: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只要这些公式中的初速度v0?0,a取g就可以了。自由落体运动遵从的规律:
22vt?v0?at vt?gt
11s?v0t?at2 推出:s?gt2
223、自由落体规律的应用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练习p(47)“问题与练习”
高中物理辅导网 2m/s的初速度竖直下落就不是自由落体运动。由于v0≠0,不符合定义,但此运动可看为匀变速直线运动来处理。本节易忽略之处即在于做题时易忽略自由落体运动的
高中物理辅导网 m高处自由落下,乙从2h m高处同时自由落下.以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物体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甲的速率比乙大 b.下落l s末,它们的速度相等 c.各自下落l m它们的速度相等 d.下落过程中甲的加速度比乙大
解: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因是自由下落,只受重力影响,加速度都为g,与质量无关,d选项错误。又由v=gt,知a选项错b选项正确。又由公式v=2gh可知c选项正确,故答案应选b、c。
点拨:本题中最易出现的错误是误认为质量大的物体加速度大,而质量小的物体加速度小,以致于错选为a、d两个答案。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弄清楚“自由下落’即为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规律的应用
[例2] 从离地面500 m的空中自由落下一个小球,取g=10m/s,求小球:
(1)经过多长时间落到地面?
(2)自开始下落计时,在
高中物理辅导网 s内的位移为
h10?h?h9?500?405?95m(3)落下一半时间即t=5s,其位移为
h10?12gt??125m 2★课余作业
书面完成课本47页“问题与练习”中3、4题。★“问题与练习”(p47)参考答案
1、橡皮下落的快。纸团比纸片下落快许多。因为纸片的重力较小.而在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较大(相对纸片的重力),所以纸片下落慢,当把纸片捏成纸团时,空气阻力变小,所以下落就变得快一些。
2、解析:由h?121gt=45m,因为实际加速度a
3、解析:由h?应为 t
4、解析:分析可知有三种方法(1)根据h?122hgt,有g?2(t是从开始到落到每一点的时间),2t?h(t=)t2求出重力加速度,求平均值,算出发生的时间。
2(2)根据?h?gt,有g?利用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来计算,进行平均(3)可以先算出某两点的瞬时速度,利用g? ★教学后记:
v?v0计算g t
人教版10的分与合教案篇3
知识与技能: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乐趣。教学重点:初步掌握用点子图表示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体验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方法:情境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们都爱玩,你们最想到哪儿去玩呢?
(学生交流)
这节课老师要带我们班的小朋友到美丽校园去。
(课件出示美丽校园情境图)
二、自主探索,维持兴趣。
1初步感知。
提问:在美丽校园里,你们看见了什么?分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学生描述:在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荫,鲜花怒放。鸟儿欢快地歌唱,蝴蝶快乐地飞舞,小朋友们玩得多开心呀!他们有的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
2、数数交流。
提问:美丽校园里有好多东西,你们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选几名学生做小老师,带领其余小朋友按顺序数数。
总结方法。
展开讨论:怎样数数才能又对又快?
生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师小结并强调一个一个按顺序数。
(往右,从上往下等)
3、抢答练习。
①提问:1个——(学生接:1个滑梯〉;2架——(学生接:2架秋千)??(课件演示,从主题场景图中逐个抽取10幅片段图)
②学生自己看图说图意。如:3架木马??
4、用点子图表示数。
①我们可以用一些最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们想用什么符号来表示?我们就用点子图表示好吗?1个滑梯用1个点子表示〔演示出1个点子〉。
②怎样表示秋千的架数?为什么这样表示?怎样表示木马、飞机的数量?你还有什么想法?
(让学生畅所欲言)
③探索:什么物体的数量用7个点子表示?
人教版10的分与合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大榕树的美,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提高学生围绕研读专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热爱南国风光的感情。
4、学习“静动”结合的方法。
5、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感受大榕树的美,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三、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热爱南国风光的感情。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鸟的天堂》这课文,并分了段,老师检查一下,上节课大家学得怎么样?出示黑板:填空:记叙了作者和朋友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的不同景象。
2、作者游览鸟的天堂后,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出示句子“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前面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引用别人的说法)指什么?(大榕树)后面一个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鸟儿生活的乐园)
3、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想提的问题?(为什么说大榕树是鸟的天堂?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
(二)带问题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是与它本身特点有关的,自由读第一部分大榕树有什么特点?(大、茂盛、生机勃勃)从哪里看出来?边读边用笔画。
a、河面变窄了,一簇簇的绿叶伸到水面来。(原本宽阔的河面,被大榕树变窄了,其树之大可想而知)
b、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其实只有一棵大榕树,但由于支干太多,使人产生错觉)
c、真是一颗大树……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解释“气生根”,看榕树图片)
2、这棵榕树到底有多大呢?(资料:在广东新会市城南部的天马河中有一株500多年树龄的大榕树……高15米,相当于5层楼,树冠面积1.15公顷相当于100间教室)
3、树很大,一棵树简直成了一片树林,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独木成林)
4、大榕树不光大而且生机勃勃,从哪看出来?(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就有生命在颤动)哪些词看出茂盛?哪些句子是者怎么到?哪时作者想联想的?你仿佛看到什么?(体会生命力和色彩的'美丽)难怪作者由衷赞美:“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5、你是不是也和巴金爷爷一样喜欢这棵树呢?齐读描写大榕树的句子,读出榕树的大、美、生机。
6、作者为什么能把大榕树写得那么美?(观察仔细、喜欢)
7、为什么大榕树成为鸟的天堂?
1树大、茂盛,为鸟儿广阔的生存环境;
2树密,充满生机,为鸟搭窝繁衍条件;
3大榕树四周是宽敞的清澈的天马河,无污染,良好生存环境;
4水中鱼、树上的虫为它食物;
5幽静的环境适合生存;
6人们爱护小鸟,小鸟自由生活。
8、:这么美的环境,我们只有好好保护才能永远拥有他。
(三)带问题研读第二部分
1、为什么说大榕树是鸟的天堂?
a、鸟多、鸟乐,找出句子,从哪看鸟多?从哪看出鸟乐?理解“应接不暇”,为什么作者写得这么好?(爱鸟、细观察)
b、“鸟的天堂”中到底有多少鸟?交流资料(在这棵树上大约生活着10万只鸟,光鹤类就达7.8万只……)
2、播放鸟的叫声,想像这一场景,说说,你仿佛看到什么?
3、这些鸟儿在这儿自由自在地生活,多么快乐!读一读这段话,读出热闹、壮观(赛读、齐读)
4、看课件,感受鸟多。说话:“鸟的天堂”中的鸟真多啊!有的,有的,有的,它们生活得真快乐!
5、看到鸟儿这么多,生活得这么快乐,你想说什么?(保护鸟,爱护鸟)
6、:“鸟的天堂,一个多么美好的地方,宽阔清澈的天马河,生机勃勃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这一切组成一幅多么赏心悦目的画面,让愉陶醉,令人向住”,难怪作者说: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呵护这种美,一起来创造这种美,让我们永远做小鸟的朋友,让爱心永驻人间!
7、继续填空:作者向我们讲述所看到的情景时,还告诉我们他的情感,填空:表达。
8、写法指导:作者不光向我们展示了人与自然、树与鸟的和谐相处、相互依存的生命。他爱鸟、喜欢自然,还展示他特别的方法,你发现了吗?(第一部分描写大榕树的大、茂密、美的静态描写,第二部分写树上的鸟活跃,是动态描写,动静结合课文生动而有趣)
9、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同一个地方,为什么第一次去没看到鸟?第二次去却看到许多鸟?
板书:
18、鸟的天堂
大榕树:大、茂密、美(生机勃勃)(静态描写)
鸟的天堂鸟多:热闹、到处……到处……应接不暇(动态描写)
鸟乐:叫、飞、扑、兴奋地唱
人教版10的分与合教案篇5
教学要求:
1、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与蝙蝠飞行的联系。
2、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终于”“清楚”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飞机夜晚安全飞行和蝙蝠飞行之间有什么联系。
教具准备:
自制软件、鹏博士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蝙蝠是什么?你见过吗?你见过雷达吗?简介蝙蝠、雷达。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二、按要求读课文。
1、提出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的,分别做上记号。
2、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三、根据提出的要求进行讨论。
(一)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三、四、五、六)
1、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课文有哪几个句子最能说明蝙蝠飞行的这个特点?
2、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是怎么做的?
3、这三次试验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4、这三次试验证明了什么?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三次试验为什么能证明这一点?
5、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二)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的?(二、七)
1、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2、为什么说给飞机装上雷达是“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如果把课文分成三段,应该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第二课时
一、练习朗读全文。
二、联系全文,说说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先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说,再引导学生按课文的叙述顺序,有条理地完整地说一说。
我们要学习科学家这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
三、练习造句。
1、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4题。
2、读读句子。
3、口头练习用“终于”“清楚”造句。
4、书面造句。
四、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3遍。
人教版10的分与合教案篇6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笔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北京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青岛作为伙伴城市,当时为迎奥运,各方面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在道路交通方面,修建了高速公路,咱们一块儿去了解一下。
(出示窗3:青岛市修建了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历时15个月,平均每个月修建213米;二期工程历时12个月,平均每个月修建260米。)
2.师:根据这两条不同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生2: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师:要求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怎样列式?
生列出算式213×15 或15×213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怎么想的?
师:求15个213米就用乘法计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板书课题)
2.自主选择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1)上节课我们学过估算,谁来估一估,结果大约是多少?
生:213≈00×15=3000 大约3000 (板书)
师:他把213看成整百数,结果是3000,那实际结果应该比3000怎么样?
生:实际结果大于3000,因为213比200大,所以结果应大于3000。
(2)师:准确的'结果是多少?你会算吗?
(有的同学跃跃欲试,有的摇头…… )
师:看来有同学遇到困难了,先来回顾一下,关于乘法的计算我们都学过哪些知识?
生: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整百数、整十数的口算。
师:能不能借助于这些知识自己尝试算一算呢?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师巡视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做法。)
(3)全班交流
师:我们来看看这几位同学的方法。咱们认真听,有疑问就问。
生:213×5= 1065 213×10=2130 2130+1065 =3195(师板书)
生:我是把15拆成10和5,先用213×5= 1065然后213×10=2130,最后再相加,也是3195。
师:有疑问吗?为什么要把15拆开呢?
生:三位数乘两位数我们没学,拆开之后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就会算了。
师:原来他把15拆成10和5,这样就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三位数的口算和三位数乘一位数,解决了问题,真不简单。
再来看第二种:200×15=3000 13×15=195 3000 + 195 = 3195
生:我是先用200去乘15等于3000再用13乘15等于195,加起来就是3195。
师:谁能看明白她的算法?
生:他是把213拆成了200和13。
师:为什么这样拆呢?
生:这样就变成我们前面学过的整百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了。
第三种:213×3=639639×5 = 3195
生:我是把15分成3和5,先乘3再乘5,213×3=639,639×5 = 3195。
生:他把15分开,就可以变成我们学过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师:的确是这样,你和前两位同学的方法一样,都是把三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的。
还有第四种:他是用竖式做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咱们没学,你是怎么想的?
人教版10的分与合教案优质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