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是我们与电影之间的对话,是对电影情节和人物的理解和解读,观后感是我们对电影中所呈现的情节和人物的感悟和思考,以下是公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孔子礼观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孔子礼观后感篇1
曾经的孔圣人被电影拉下神坛,影片很励志,他告诉我们圣人也是人,也会颠沛流离,也会挨饿受冻,也有七情六欲。但影片中的孔子还缺少面对生与死的考验,这一课在影片中让颜回给完成了,可没有经历过死亡,就悟不透活着的快乐,这应该是圣人的必经之路。谦谦君子后为仁,仁之不厌不倦后为圣。圣是孔夫子学问中的道德境界,仁是孔夫子学问中的道德准则,仁与不仁其基础就在于好学不好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尤其体现出孔子学以致用重在行动,也就是说在生活中感受仁的存在。要这样看我们应该感谢赐给孔子苦难的所有人,正是这十几年的漂泊生活才让孔子的理论更加成熟。
但在这里我不寻找电影的不足,因为任何一部作品都存在遗憾,同时也可能是我境界的不到位导致的理解缺失,所以我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问题。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我不知自己算不算君子但我明白自己绝不是小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我欣赏他们在困难面前表现出对生活的态度,在面对苦难时的团结。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资生活所累,才能保持心境的恬淡与祥和。我欣赏他们在极端的情况下也没有忘记对理想的追求,这正体现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最后谈谈情感。孔子爱家人,爱弟子,他正是以个人的道德风范形成的非权力影响力来影响大家,其结果就是后面都是心悦诚服的追随者。影片中提到的南子,是位美丽多情又很有才干的女子,是一位敢爱敢恨的巾帼英雄,他们的交流让彼此产生了共鸣,找到了知音。对于她孔子不能说不动心、不动情,但为着心中的理想,不得不放下很多东西。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是孔子在情感交织时警示自己的话,也是找到知音的一种感慨,同时也是对南子的一种肯定。南子也有同感,在南子被毒箭射中之后,脑海中想到的不是江山社稷而是孔子这位初识的知音,有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南子死的很幸福,她的人生没有遗憾。因为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礼观后感篇2
电影《孔子》已经放映好久了,可我一直没机会看。昨天下午,学校说全体师生一起观看《孔子》电影,我一听,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就是孔子与他的弟子的故事,很感人,很好看。
在这部电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在坚硬的、冰冷的冰上艰难地行走着。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驾着马车,马车上装满了书。突然,冰裂开了。刚刚好,颜回、马与书一起,“扑通、扑通”地掉进了刺骨的湖水中。颜回不顾自己的性命,将沉入湖底的书一点一点地捞上来。连爱书如命的师父孔子都对他大叫:“回来,回来!”但颜回毫不理会,继续捞书。最终,颜回永远地沉睡于湖底。
看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有时候,我家里的书也会“生病”:比如,书皮烂了呀,书皮折角了啊等等,数不胜数。我见了,很少给它们“治病”,置之不理。它们一个劲儿地哀求我,我也不理……想到这里,我的脸微微有些发热。颜回不顾自己的性命,还要将书捞上来;而我呢,书生了病,我也不理,真的是相差太远啊!
于是,我暗暗下定了决心:以后一定要爱护书,见到书“生病”了,马上就给它“治病”,我相信自己能做得到。
孔子礼观后感篇3
这个寒假,我看了《孔子》这部电影,对此,我很是感触。
对于孔子,我们也已经对他的了解很少了,我想,我们这些后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这些中华民族上以往的历史。
影片中感触最深的,是梦想与现实的冲撞。孔子从政,期望实现自我的社会梦想,却被现实无情地抛弃。孔子一心只想实现自我的梦想,对可能的困难估计不足,最终只能黯然离去。
孔子到了晚年,认清了梦想与现实的关系。他最能影响社会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从政。他的弟子有各种各样的才干,能够将他的思想传播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讲学上,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意义要远大于参政。
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抱怨身边的事不如自我所愿,不完善,不合理等等,还喜欢去描绘一个梦想的情境。可是,这些都于事无补。
现实摆在那里,我们也仅有从思想上转变,亲自去行动,不要总依靠于别人。不要只是替别人着急,看到自我应当做的,才最重要。这样,把握好方向,有步骤、有计划、从实际出发,梦想才会越来越近。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也能让人深受教育,人们能在这种场景中得到知识。孔子应对贵族与恶势力不低头,应对困难不畏缩,应对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会激励我永远向上。
所以,我们这一代新世纪的幼苗,必须要铭记这位开创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孔子礼观后感篇4
孔子,这位公元511年前的大文化人,不知对我们这些中国后辈来讲,是有着多大的影响力啊。
通过电影这样的一种艺术形式来塑造孔子的形象,既是几代电影人的夙愿,也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拍摄《孔子》是中国电影界和文化界的盛事,塑造孔子的银幕形象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国的电影人的一种巨大的责任。要想使孔子的形象真真切切地出现于电影银幕上,那是谈何容易,更别说,要讲述关于孔子的一些事例,对于无法亲身到孔子那个时代的电影人,要制作拍摄出如此意义的电影,更是不简单。
?孔子》将会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具有长久影响力的作品,不仅是演孔子的周润发演技超高,眼神、语言、动作,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孔子的“味道”,而且孔子本身就是一位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尊敬、学习的人物。
看完《孔子》的我,真是即感到惭愧,又觉得有些自豪。电影中的孔子,时不时出现一句经典的语言,好多已经出现在了我们的语文课本上,可想而知,孔子的话,都能体现出他的品格之高尚,偶尔遇到学过的语句,还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孔子一字一顿的小声念起来,这让我不禁感到自豪。
但电影中还有我根本没听过的名句。在电影院时,周围的个别中老年人却能接上孔子的话,让我又有些惭愧,如此伟大的人物,学习的我们,却局限于课本,而没有广泛的了解更多,看来,当代的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放眼望向远方,而不是课本这狭窄的小小文学世界。
孔子礼观后感篇5
今日,我看了孔子这部电影,资料是主讲孔子的一生由鲁国兴盛的国相(相当于此刻的总理),衰弱到一个四处传教的乞丐,最终又回到鲁国的人生经历,令人不禁感叹人生的曲折路程,又使人惋惜如此一位高尚的人,生命路途的悲惨。
孔子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学习孔子高尚,让人深有所思,是的,在当时那个战乱的时代,孔子的儒家道法被各个国家重用,可是他没有被别的国家用重聘金所动,依然效首鲁国,可是最终被叛人挑拨而被赶出鲁国四处传教乞讨,假如;是此刻这个社会,必须是一个被视为尊重的人,但那个战乱的时代,竟然像一个乞丐流落街头,连口饭都吃不上!使人不禁叹息人生的不公,竟然让如此一位圣人堕落……
看到孔子在那种黑暗的年代依然正直的身影,我不禁有所感动,在我们这个没有战乱,和平的年代里,拥有孔子这种品行的人几乎已经见不到了,要想学会孔子的修行不容易,但也很简单,简单是因为只是捍卫了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其实孔子也只是做到了这一点,但难是因为这一点,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就要抛弃功名,财物,地位等等,虽然我们不必须能做到孔子这样伟大,但我们起码不能在人生路上做恶事,在别人看来,我们远没有孔子伟大,但我们能够自豪的说,我这一生是正直的,是不邪的!
看了孔子后,我沉思了许久……
孔子礼观后感篇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闻道,夕死可矣”……电影《孔子》带我们重回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恍惚中,我仿佛听到了孔子对弟子们的谆谆教导;听到了颜回谦跟恭敬的`话语;听到了子路勇敢果断的声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们奉为“至圣”,他如一颗绚丽的流星,在历史漫长的黑夜中用短暂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给后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
铭记战争的教训。
孔子助鲁国抗齐时,几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敌军泼洒而去。霎时间,火光把天都映红了,惨叫声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烧死!孔子,自然也是悲恸不已,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混乱年代,有什么对错可言?弱肉强食,或许是战争年代最残酷的。
保卫跟平的年代。
试看战争年间,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百姓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一场战争动辄就要死几千人,甚至几万人;而跟平年间呢?社会安定,百姓们丰衣足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两者相比较,保卫跟平,难道不应该吗?
珍爱宝贵的生命。
古代封建社会,仅一个季平子死亡就要几百人甚至几千人陪葬,难道人命真的有贵贱之分吗?不,只是因为封建社会是历史的必然趋势。那时的统治者视人命如野草般,动不动就草菅人命!孔子为了救一个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以一己之力驳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这就是孔子“仁义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电影中,孔子曾与弟子失散,路人这样描述他:“气度像个大人物,却像丧家之犬般狼狈。”让人有些心疼:一个圣人,怎会落魄至此?有几人又能理解孔子?
从血淋淋的历史中,我们得到的启示太多太多:铭记战争的教训;保卫跟平的年代;珍爱宝贵的生命。
孔子礼观后感6篇相关文章:
★ 重生2观后感6篇
★ 蒙田观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