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要突出我们对作品深层次思想的理解和个人情感的体验,读后感写得好可以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去寻找并阅读相关书籍,下面是公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读后感篇1
?挪威的森林》读完很久以后,才决定写下点东西。记得当时仅仅觉得这是一部名家写的,关于死亡、爱情与性的,文字优美而又略带抑郁的一本被某同学成为h书的日本小说。虽然能知道故事的梗概了解到人物的性格,但是对于其中的很多情节却是难以理解,人物思想更是难以捉摸。
然而奇怪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人物,那些事情仿佛是在脑海中生根发芽,自动生长,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渡边、直子、木月、绿子、玲子、永泽、初美还有那总是作为渡边口中笑话素材的“突击队”,仿佛真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一般,在我极目远眺能够看得见的一个不知名的地方,上演了他们的故事。
自己感觉与他们的距离慢慢接近了,于是想写下点东西,谈谈我的感受。
文章的一开头变为本书奠定了一种安静的略带忧伤的基调。时隔多年的“我”来到汉堡机场,“抬起头,我仰望飘浮在北海上空的乌云,一边思索着过去的大半辈子里,自己曾经失落了的。思索那些失落了的岁月,死去或离开了的人们,以及烟消云散了的思念。“十八年后的今天,那片草原风光也仍旧历历在目。绵延数日的霏霏细雨冲走了山间光秃秃的地表上堆积的尘土,漾出一股深邃的湛蓝,而十月的风则撩得芒草左右摇曳,窄窄长长的云又冻僵了似的紧偎着蔚蓝的天空......”这样的风景,让“我”想到了过去的很多,本想早点为直子写点东西,但一直动不了笔,因为“原来我想只有这些不完整的记忆、不完整的思念,才能装进小说这个不完整的容器里。”
作者就这样把我们带进了他的故事里,亦如之前那纯的美风描写般,走进了他那纯美忧伤的回忆中。
木月是“我”——渡边的好友,直子的青梅竹马,木月的突然离去,隔断了“我”与直子的联系,直到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与直子在东京街头的偶然相遇,俩人之后便进行着不定期的见面,直到直子20岁的生日,两人发生了关系。之后直子进入了一家精神疗养院接受治疗,“我”与直子保持着书信来往,在看望直子的时候,认识了与直子同间宿舍的玲子。在此过程中,“我”又认识了活泼充满生命气息的绿子,两人渐渐产生感情,“我”游走在直子与绿子的感情纠葛当中,直到某一天直子的突然离去,在“我”独自孤苦充满悲痛的一个月的旅行后,在玲子的帮助下,决定和绿子在一起。
故事大概如此,在这个看似有些无聊并且略带狗血的故事中,死亡与性来的都是那么自然,让刚开始看完书的我觉得相当的不可思议。然而这么久之后我才慢慢发现,作者想要描述的也许就是这样一个生与死,死忘与永恒以及人性之间的一些富有哲理性的东西吧。
死在文章中发生的是那么的自然,仿佛顺理成章。“我”的好友木月的死,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7岁,“我”的好友永泽女朋友初美的自杀,意料之内,情理之中,绿子父亲的死,让我们看到了生命是那么的脆弱与渺小,“突击队”的消失作者未说明什么,也许是死在了那样一个看似荒唐的社会中吧。其中直子突然的离去,最让我无法接受,本来幻想着是已经基本痊愈可以与“我”过上美好的日子,却就那样悄无声息的走了。就像文章中“我'的感慨吧“不管拥有怎样的真理,失去所爱的人的悲哀是无法治愈的。无论什么真理、诚实、坚强、温柔都好,无法治愈那种悲哀。我们惟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之而来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样地软弱无力。”死是可怕的,然而却也是不可怕的,就像是木月墓碑上的座右铭,“死不是生的对等,而是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也像前面“我”所想到的,“我将死看成是一种和生完全迥异的东西。死,就是“总有一天,死会紧紧的箍住我们。但是反过来说,在死箍住我们之前,我们是不会被死箍住的”。我一直觉得这是最合乎逻辑的思考方式。生在这头,死在那头。而我是在这头,不是那头。然而自从木月自杀的那个晚上开始,我无法再把死(还有生)看得那么单纯了。死已不再是生的对立。死早已存在于我的体内,任你一再努力,你还是无法忘掉的。因为在五月的那个夜里箍住木月的死,也同时箍住了我。”
其实后来细细想来,直子的死也在情理之中。文中也许早就埋下了伏笔。就像是文章开头所提到的,木月死后,直子其实已经掉入了自己所幻想的那口井中,也像是走入了挪威的森林,迷茫无助不知所措,以为紧紧跟着渡边便会没事,不过她也知道,就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没有谁能够永远保护另一个人呀!”同时直子也觉得自己对不起渡边,伤害了渡边。因为她知道知道渡边是喜欢自己的,然而自己真的爱着的却依旧是木月。渡边终究不能和直子在一起,也许在直子20岁生日那天,文章就已经说明了,“许久许久,萤火虫才又飞了起来。好似想起什么一般,它忽地振翅飞起,只一瞬间它已经越过扶杆飞进黑暗中了。它似乎想把失去了的时光统统要回来一样,在水塔边飞快地画了个弧,又在那儿逗留一会儿,眼见那道光化入风中,这才向东飞去。萤火虫消失之后,那道光的轨迹依旧在我心中滞留不去。闭上眼睛。那抹淡淡的光仿佛无处可归的游魂似的,在浓暗中不停地徘徊。黑暗中,我几次伸出手去。但却什么也碰不到。那抹小小的光线在我指尖就快碰着的地方。”直子也许就是那只萤火虫也说不定。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读后感篇2
每天看两章,看完了,每个人物都有其鲜明的人物特性。木月健谈,善于活跃气氛,仅仅是和直子以及渡边君一起时会这样,对于社会,学校领导则判落两人,有些逃避社会。
直子知性女孩,柔美善良,娴静,她是喜欢木月,但对于渡边君的情感一直很矛盾,同时也让渡边君矛盾,她姐姐以及木月的去世也给了她很大的打击,觉得她最后的自杀有为自己的病考虑同时何不曾也是为渡边君考虑,希望渡边不要因为自己而在继续受困扰,去敢于追逐自己的幸福。
敢死队是一天线,一直成为渡边和直子,绿子茶余饭后的笑谈,生活的润滑剂,不知道他离开后会怎样。
永泽留恋于风月场所,健谈有才,同时也是重情重义,学习能力强,和渡边君合的来,面对初美这么好的女孩,而且也是知道他的风流之事依然选择爱他,但永泽也是觉得初美对他太好反而不愿辜负她,依然做让初美不开心的事以及说不开心的话,放荡不羁依然是他的喜爱。
玲子,音乐才女,弹得一手好吉他,年轻时有些偏激,对于是非正恶的判断不够坚决与果断以至酿成大错,她的丈夫当时其实是爱他的,出事后一味只想到自己,并没有为丈夫考虑,并非完全无辜,而他的丈夫可以有更好的办法。中年玲子是知性,善解人意,如同知心大姐般,和渡边畅所欲言。
初美,贤惠,娴静,宽容大量,渡边说初次见到初美,初美能给人一种心性的力量,自然而蓝,让人忍不住多去了解,初美没等到和渡边的三年之约,永泽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后来初美嫁与他人,不久割腕自杀。
绿子,和直子相反的性格,活泼开朗,敢爱敢恨的,对于细节敏感,有段时间和渡边没见,换了个发型,和渡边见面时发现渡边在想其他事,同时没注意她头发,绿子心想渡边能夸她头发可爱,之后不管如何心不在焉也依然会原谅,一气之下绿子离开,哭了好久,绿子和渡边那段时间陷入冷战,让渡边找的好苦一句话总结:绿子在意的人却没能在意她在意的地方。所以看到那部分,我表示学到了学到了有些细节还是需要在意的。
渡边安静,随遇而安,对于别人的看法没啥好在意的,活得洒脱自由,博览群书,交友不轻易交,一旦交了那就是用心去交,而且交的朋友都是那种有个性,同时也能掏心的朋友。同时渡边也是个矛盾的人,对于直子和绿子完全不同的性格到底会喜欢哪个,不论是哪种性格,感觉对了,确认过眼神,和你在一起是放松欢乐,无拘无束,随性洒脱的,那么那个就是你要找的人,她能让你浅笑安然,你也能让她浅笑安然像个小孩,这遍为你真正要找的人。
第一次看,大多为自我想法,人物刻画给我的感觉是怎样就是怎样,多读几遍对于人物性格的感受会更丰满,感受也会更深刻,里面人物的情情爱爱是纯粹的,是有血有肉,围绕着恋开始,正因为有了恋,也就有了爱,是水到渠成的那种纯粹的爱。我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读后感篇3
一直听说这本书很出名,就想看看村上是怎样表达人生的。感觉基调比《人间失格》还抑郁,大概是因为这里面掺杂的人生多一些,死的也多一些喜欢永泽清透的人生观,但爱情观是无法苟同,因此真是可惜了初美这样美好的女子。爱得纯真没有错,也该洒脱一点,除了爱人生该有更多美好的追求。直子迷失在过去的森林里,面对无法改变的事情就应该改变自己的态度,若能像玲子那样走出过去的阴影和那么爱她的渡边在一起,她真的很幸福。绿子是最通透的人了吧,爱就勇敢,不爱就拉到,纯真且实在的人生,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了。渡边是最迷茫的人了吧,连自己想要什么都分不清,拿不起也放不下,或者说是都想要?所以老在直子和绿子之间徘徊,因此迷失了自己。
此外就最难接受的就是里面的爱情观,大概是文化差异吧。渡边那么爱直子但又能和任何人来一炮,连直子的好朋友玲子也不例外,还是在刚一起给直子办完葬礼的情况下可以说让我瞠目结舌用现代的观点来看,永泽就只能用渣来形容了,绿子有点男朋友还没分也能和渡边暧昧。玲子呢,不知道怎么总结渡边不仅小她19岁,还是爱着她好朋友直子的……
我还是最喜欢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读后感篇4
你会恼恨世界上居然有这样一个人,用这种方式诠释青春,残忍地拨动那根被你忘却的弦。
?挪威的森林》描写了一群患自闭症的现代孩子,他们的心灵被孤独磨蚀,他们是熙熙攘攘都市中的一群精神流浪儿。木月、直子、渡边、敢死队、绿子、永泽,无一不事独的俘虏。惟其四周喧闹,他们的孤独才是更显得致命而无奈。于是,绿子、渡边在孤独中苦苦挣扎;敢死队、永泽在孤独中自我炫耀;而木月与直子在孤独中自我完结。
生在此岸,死在彼岸;绿子在此岸,直子在彼岸;现实在此岸,梦想在彼岸;人生在此岸,心灵在彼岸;衰老在此岸,青春在彼岸……一切都不可解释,一切都在互相控制。
“害羞的时候往往摸一下发卡“的直子像蝴蝶一般优美的出现,像蝴蝶一般轻盈地隐去,最终像无法度过冬天的蝴蝶一般命中注定的消失了。她的心没有人能真正读懂,木月没有,渡边没有,玲子没有,甚至直子自己也没有。她在喧嚣的尘世中寂寞地煽动翅膀,陪伴她的始终只有寂寞。
“死的人就一直死了,可我们以后还要活下去”(作品中直子语),只是对于孤独者来说,失去了参照的生命无所适从,一切都只能在迷失中挣扎,从而导致了一切都只能任凭漩涡卷席的结局。无论时光如何流逝,每个人都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即使刻骨铭心的爱情也无法将他们从孤独中救赎。
在池内纪的《注定失去的恋人们》中说:“说注定失去含义固然暖味,但事实如此。同任何人都不发生关系,行云流水般的台词和动作的交接,无不来自各自的表演的虚构性。而其演技的天衣无缝又同远景的效果相得益彰。“既然每个人都只能从属于不同的空间,那么相互错过也就成为必然。心灵的呼唤最终无法传到对方的耳中,所以“我”只能“在那里也不是的处所呼唤绿子”,“目力所及,无不是不知走去哪里的无数男男女女。失去了坐标的“我”不知身在哪里,绿子也不可能知道“我”在哪里。
爱情的蝴蝶最终飞不过孤独的沧海。
于是“我”与直子,“我”与绿子,永泽与初美,玲子与玲子的丈夫,无一不在无可奈何中错过,恋人注定只能成为远方的风景,渴望而永不可及,纯净脆弱得让人心痛。二十年过去后,只剩下满怀青春的伤感与回忆。
青春就这样孤独地逝去了。
青春又这样伤感地留了下来,不过留下来的仅是青春的残片,因为残缺而更加动人。
人生成了空白,心灵成为空白,梦想成了空白。
戴望舒说:“你教什么智慧给我/小小的白蝴蝶/打开空白之页/合上空白之页?”其实,蝴蝶告诉每个人,青春年华只剩下了两个字:“寂寞。”
也许你不明白青春为什么是这样的。
然而村上春树告诉你,青春只能是这样的。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读后感篇5
“海潮的清香,遥远的汽笛,女孩肌体的感触,洗发香波的气味,傍晚的和风,飘渺的憧憬,以及夏日的梦境”是青春岁月里的无以名之的忧伤,在寂寞中游走,挥洒青春,结果却伤痕累累……
一群青年人在彷徨挣扎求存,在爱情的纠葛中徘徊。
在寂寞中行走,在寂寞中挣扎。渡边君在两直子和绿子中纠缠,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子,内向娴静的直子,活泼大胆的绿子,渡边君十分苦恼,直至直子之死,噩耗直直的影响渡边君,渡边君失魂落魄的的四处旅行,思考人生。是思考人生,在爱情的圈子里绕了一圈有一圈,是否失去了生活的勇气?依旧在爱与痛的边缘徘徊,是出于玲子的鼓励,是受到绿子积极影响,希望终究战胜失望,渡边君最终选择了勇敢的活下去。
除了纠葛不清的爱情,我们还看到了存在的青春的迷惘和孤寂,挥之不去的阴霾,在成长中留下印记。
青春的伤感和温情在《挪威的森林》的字行间流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青春年华?爱与痛,迷惘,不断怀疑,徘徊,在思考和等待中错过。在生活中,也是这样的在等待中错过,生活在十字路口,没有方向,于是你就无从选择,就算你是多么的接近生活的幸福,要是你在徘徊,你总会错过。但是青春需要热情,青春需要释放,积极的走出迷惘,积极的生活下去。不要在青春这美好的年华里走失,我们是那么的年轻,那么美好,努力走出青春的迷惘。青春的旅程恍如单程的旅途,一旦启程,再也会不了原地,绿字的向上的生活态度给予我们启示,她的向往给予我们参考,青春不要太多的徘徊,勇往向前,不留遗憾。
生活需要阳光,人需要坚强的活下去,要有绿子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尼采,有向往,人生才不会灰暗。接近幸福时,请不要犹豫,不能像渡边君游走于迷惘的边缘,直子生活态度更不可取。生活中的我们要超越自己,不要打住前进的脚步,时光慢慢,希望不会落空,只需勇敢走出青春的迷惘,拨开云层终见阳光。
青春涌动,成长的艰辛和苦涩是生命中永不褪色的底片,年轻的我们风景无限好,在“莫名的落寞,莫名的忧伤”的忧伤中,有些人教会我们勇敢的面对青春,绿子仍然为人生抹上鲜明的色彩,我们需要相信自己,相信未来,相信人生,勇敢的走出迷惘,迎接如花的青春生活。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读后感篇6
“四月一个晴朗的早晨,我在原宿后街同一个百分之百的女孩擦肩而过。”
最近一段时间,我又在看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
感觉他的文章里的旋律,像在一个悠长的春日中午,角落里的猫安然入睡。眼前的绿色的柳的芽,油油地开始成烟。洋洋洒洒收放自如。唯美而不流于呆滞,冷静而不失情愫。
村上直树,或者说林少华的文字,读来清雅没有一丝酸涩或是甜腻,可是一开始就有悲剧的味道。这种悲剧的感觉是,像是有一泓注定干涸的清浅溪水,留下绝美的那种秋日的回忆,永远不可以追回的美的事物。
生命注定流逝,也注定其悲剧性。那么,会不会有那么一个瞬间,由一种旋律想到一个人,一些事,混杂着自己的臆想和注定不可能如愿的结局。“年轻时我也做过许多梦,后来大抵忘记了。”似乎就是这种感觉。一些人因为一些人而改变着,为了指尖脆弱的爱而改变着,当时的景致像是打了柔光一般可爱而温婉,存活在心底,那个似乎是专门存放感情这个物件的角落。在那里,朝霞与夕阳,月光与星光,都是为了那个她(他)而存在。设计的对白,暧昧的空气,浪漫的湿度,特别的气味,想像每个动作每句话的语调,每个方位的站姿,每个对视的表情,心中的他的侧脸,心中的她的眉眼和嘴唇。那个百分之百的女孩,那个百分之百的男孩,总在我们设计的巧合或是场景中,完美地出现。那些不经意的小动作,小细节,在多少人的心中的那抹湖水中,漾起微微的柔波。
也许我是太投入地看书或是看电影了。那些书中或电影中的场景在我脑海里存活并繁茂,久久地不会散去。想到自己,想到很多人,很多事。似乎要把自己经历的东西一件一件仔细翻阅了。又觉得伤感。
总是有一弯月悬在心里,温婉而冷静地,洒下黄白色的光,每每望去,尽是琐屑而杂乱的回忆。草萎了,叶落了,悲剧收场,满地遗憾,可是不苍白,不荒凉。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读后感篇7
几年前拿到这本作为生日礼物的书,怀着对送书者轻描淡写描述的小清新的好奇翻开扉页--轻快而不失格调的文笔,令人感同身受的心情,情与欲、生与死的隐晦阐述,读来甚是感慨。
故事以主人公渡边回忆青春往事为开端,初入大学的渡边在电车里偶遇直子,直子是渡边死去的好友木月的恋人。渡边与直子开始漫无目的地行走在东京街头,逐渐相恋。不料两人同床之后,直子因无法摆脱愧疚的心魔而休学。与此同时,学潮迭起,独善其身的渡边在东京孤独度日。然而,绿子的出现令渡边重获生机,一段新的恋情发生。在两段感情的纠葛与失去所爱的痛苦中,渡边逐渐摸索出了生活的本真
每每读起这本书,1969年日本繁华而冷漠的都市,盲目前行而自鸣得意的路人,气氛压抑而畸形可笑的大学,仿佛为我所经历一般,一一于脑海中呈现,人物所感仿佛也是我自己刻意掩饰的潜意识。这部被誉为纯爱的长篇小说,完完全全称得上是一部心灵巨史。
初次读罢,有太多共鸣,阴暗面的共鸣,合页只觉无奈。书中人物的心境与我不谋而合,在隔了许久后重新观望这光景的时间里,我蓦然注意到一个事实:每个人无不显得很幸福。至于他们是真的幸福还是仅仅表面看上去如此,就无从得知了。但无论如何,在九月间这个令人心神荡漾的下午,每个人看来都自得其乐,而我则因此而感到了平时所没有感到过的孤寂,觉得唯独我自己与这光景格格不入。如此捕捉入微的心理细节描写,读来不禁怦然心动。作者一向不将阴暗面视为羞耻而避而不谈,相反,这样不遗余力的揭露正是他努力寻求心灵出口的必经之路。
共鸣催促着我将此书读了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甚是感慨。几年过去,我的心境风云变幻,一次次落空,又重拾幸运,痛苦与平淡让我更加懂得了坚守,渐渐地,那个心灵出口也浮现出愈加清晰的形状:
在繁杂荒凉的世间,请承认自己的孤独,与自我和解。
越是逃避孤独,越不能看清真正的自己,想用随波逐流使自己忘记孤独的人终将沦为碎片。孤独的价值在于反思,反思之人对自己不再持有自尊,看清自己,才有资格对症下药,与自己和解。
绿子作为书中最离经叛道的人物,留一头短发,为什么男人偏偏以为长头发女孩才有教养,才心地善良?头发长而俗不可耐的女孩,我知道的不下二百五十个。鄙视空洞无聊的贵族学校,因为我讨厌学校讨厌得要死,所以才一次课都没旷过,心想怎么能败下阵去!一旦败下阵岂不一生都报销了!看透了虚伪的口舌,讨论的时候就更加不可一世,一个个无不摆出无所不通的架势,玩弄一大堆玄而又玄的词句。我莫名其妙,就接问说:帝国主义剥削是怎么回事?同东印度公司有什么关系?粉碎产学协同体是不是必须走出大学去公司工作?可是谁也不解释,不仅不解释,还煞有介事地大发脾气。那情形,你能信?这个家境平凡,父母双亡,看似卑微的女孩却实实在在持有一份拒绝受人摆布、拒绝社会同化、待人真诚坦荡的执着。她言语粗俗、行为乖张,该认真的时候却不吝于任何人,在一定程度上,她的确找到了社会与个人的平衡,接受了自己。
正是绿子这种亦正亦邪的存在带给了渡边慰藉。与绿子相似,渡边自知与环境格格不入,而若没有遇到绿子,或许他将一如既往地堕落下去,不断为空虚折磨。
渡边与绿子的相互吸引来源于一份共性,即他们天生懂得尊重自己的感觉,内心古怪、肮脏、自私的感觉并不为他们所刻意压抑,而是用于抗拒虚伪片面的现世道德。他们不把自己看成怪人,他们内心强大。
恰恰相反的是,直子从未接受独特的自我。加在她身上的重重枷锁--社会道德、社交法则--每当她稍有违背便内疚自责不已,无可解脱,我们不能不把欠世上的帐偿还回去,偿还成长的艰辛直子的悲剧与绿子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惋惜而深受警醒。
就是这么一本小说,1987年在日本出版后长居销售榜首,并介译到各个国家。其作品的魅力如葡萄酒一般,越读越觉得余韵无穷。
其主题不关乎政治,不关乎励志,直抵人心。村上说:这部小说具有极重的私人性质,喜欢的自是喜欢,讨厌的也大有人在。
其语言明快而优雅,正如译者林少华所说,一种优雅的饶舌,一种有节制的故弄玄虚。这一点也要归功于同为村上迷的林少华,他中日融合的笔法浑然天成,让人不得不一读为快。
其取材源于村上的真实生活,据其散文集流露,渡边原型乃村上本人,绿子则是村上的夫人村上阳子。小说中大多数场景是村上的真实经历。渡边喜欢反反复复地读《了不起的盖茨比》,喜欢爵士与古典乐,喜欢猫,村上亦如此。如此一来,情节的栩栩如生便不难得到解释。
对这本书的情有独钟,在于很多方面,语言,作者,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缺一不可。对我而言,它不仅是一本书的定义,它仿若成为了我自己的一部分。在最难熬的时光,所幸与之邂逅。
多年以后,再捧起这本书,也许会嘲笑此时的自己--区区皮毛。那时候,我大概将越来越多世事看明白,也与自己和解了吧。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读后感篇8
?挪威的森林》看了些许时日了,总想写点什么,昨天一以为我对村上的作品理解颇深的朋友就书中几个精彩片段向我发问,我的回答让她大失所望,于是答应她重拾秃笔把我的理解写给她看,于是又有翻开此书的机会。
在我看来,永泽是代表一类“没心没肺”的人,他的一套关于人生的理论以及自己所谓的成为“绅士”的行为规范带有太多让人触之心凉如冰的冷色,不消说是亲身历练,只是多注目一眼也会让你迅即染上某种病症--刚强者一杯温水即能恢复如初,柔弱者则久久地囿于其中不能自拔。
我不愿面对这本书的原因有二:一是直子,渡边两人所构建起来的让人忧郁的关联让我决绝地认为这个世界所给我们的指引着实黯淡无光,死亡倒不失为一种精神释放的绝佳去处;二是永泽这个太“硬”又带点灰色调“炫”了一点的角色,委实让我阅之如梗在喉,虽然他的话有时对人性的嘲讽往往一语中的--“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之事,而是自己应做之事。”入木三分!
村上用八十年代的笔触去缅怀六十年代的动荡,无聊,压抑,彷徨,消沉,以及对爱情的无望,时空的更迭便生出高于事件本身的幻象。在二十世纪的时空对于我们来说还只是将来时时,人们总想着到了二十一世纪所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可世纪的钟声敲过以后,人们失望地发现,身旁只是多了几件新奇的物什--那新奇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消失殆尽,但有希望总是好的,生活总是不断地在给你机会。
一则笑话云:一对穷人夫妇,一日得到神仙帮助,可满足他们三个愿望。饥饿的农夫立即说要是有根香肠吃就好了,话音刚落,香肠出现了。他的妻子见他就这么浪费了一个愿望,都快气疯了,遂诅咒他,让这根香肠长到他鼻子上去。她的愿望也实现了。故事的结局也就是第三个愿望自然是取下那根该死的香肠。这个笑话在我看来是如此残忍:你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但你未必就能抓住这个机会。
闲下来的时候我问自己:如果给我三个机会,我的愿望是什么?第一个念头是我要健康要快乐,远离失意。细想一下,却发现这些愿望受亦舒张爱玲小说影响太多以致过于苛求:我现在并非不健康,一口气可打四个小时网球;也不乏快乐的时刻;没有失意的衬托,我的得意和快乐岂不乏味?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 森林超市作文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