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将教学反思写得全面,我们才能让教学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一定要及时写哈教学反思,公文溜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燕子,教学反思推荐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燕子,教学反思篇1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生动的描述,在我摇头晃脑的为学生朗读《燕子》一课时,却发现学生们并没有被我的激情、被书中的文字所感染。为什么呢?燕子可是学生们经常见到的,而文中又描写的这么形象、这么可爱,怎么会引不起学生的共鸣呢?就在我产生疑问时,我发现班里多半学生的目光都瞅向窗外。原来,窗外正有几只燕子在叽叽喳喳,我突然意识到,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把书中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观察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学会看风景、学会做文章。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儿时的歌谣被孩子们快乐的哼唱着,在阳光下,在校园里,学生们尽情的寻找着燕子的足迹,品味着字里行间的描述和自己眼中看到的风景的异同。老师,你看,小燕子真长着剪刀似的尾巴。老师,你瞧,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飞过,跟书中写的一样。看着孩子们因为兴奋而涨得通红的小脸,我的心情豁然开朗。
第二天上课,我惊喜地发现,所有的孩子竟然都能把课文非常有感情地背诵了。看着他们摇头晃脑、怡然自得的神情,我有了深深的领悟──课堂教学是一个用生活验证和丰富知识的过程,语文教学更是一个诗意的旅程。教师应是一个称职的导游,而真正看风景的人是学生。记得有一首歌唱到:风景这边独好,祖国分外妖娆。而我想说的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看风景,风景哪边都好,
生活无限美妙!
燕子,教学反思篇2
燕子这篇课文短小精悍,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燕子的特点和充满生机的春天的美丽。全文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明快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感受春回大地、万物更新的景象。再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课文《燕子》。让孩子初读课文,感受燕子的“活泼机灵”。当孩子对活泼机灵的燕子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后,再把学生带入光彩夺目的春天里。让学生感受春天是美的,燕子也是美的。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趣;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矫捷。
本次课堂的设计,更注重形式上的创新,而忽略了孩子的'认识规律,很多地方似蜻蜓点水般,没有更深入的挖掘。问题较为琐碎,老师的讲授代替了孩子的朗读。导致课堂较为沉闷,孩子积极性不高。
经过几次试教的收获,以及诸位老师给我提出的宝贵建议,让我对以后的课堂教学设计有了新的领悟。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首先教师自己必须对文本的语言文字要有更深入的挖掘,其次在问题的设计上要面向大众化,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搭梯子,让孩子体验由易到难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全文的设计要以朗读贯穿始终。通过朗读,整体把握全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境,通过这种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学会用朗读表达自己体会到的情感。
燕子,教学反思篇3
?燕子妈妈笑了》一文,生动地讲述了一只小燕子,在妈妈的指引下,对冬瓜和茄子进行观察。通过一次比一次认真仔细的观察,终于发现了冬瓜和茄子表面细微的不同之处。课文以拟人的手法,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懂得,不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以认真的态度去对待。课文故事情节生动,语言亲切、精炼,对低年级的学生富有极强的感染力。上《燕子妈妈笑了》这一课时,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收到了教好的学习效果。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体现四个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一、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这样既复习了原有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听同桌读,听同学读,体现听读识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习惯。同时,用各种方式激趣,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提高识字效率,巩固识字效果。
二、是在课堂教学中我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机会潜心地读,投入感情地读,有感悟地读,有目的地读……多读少讲,以读带讲,从而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自主学习。
三、是注重生生、师生间的互动。评价的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既有老师的评价又有学生对老师的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激励老师更加努力的`探讨课改。
四、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化,抓住课文中对话的语言特点进行教学,让课文贴进生活,语文教学不但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做人。
反思本篇课文的整个教学过程,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一、在第二课时的初读课文时,让学生通过一遍遍有目的的听读、练读,能真正的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将语文课中学生的读落到实处,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中间插入一个大丰收的小游戏,既是为了巩固学生识字,又是为了调节课堂氛围,引起学生兴趣,但这一游戏却同样浪费了过多的时间,如果将这一游戏放在第一课时,更妥些。
二、思维扩展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扮演所喜欢的小动物,比较橙和香蕉的不同,扩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以致用。在此环节,创意虽好,但同样想得不够周全,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一份,以此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看、摸、闻、尝等方式,来比较两类水果的不同之处。
三、指导朗读,通过创设感情朗读的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悟读。学生间合作探究,自读自悟,加上教师适地点拨、指导,学生通过自身的能力,读好小燕子的话,获得成功的体验。老师戴着燕子妈妈的头饰,学生戴着小燕子的头饰,很快师生之间融入角色之中,读起来更能投入感情。
四、口语交际,延伸课文此处设计口语交际活动的环节,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延伸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课后任务设计,让学生再去观察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旨在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使学生知道,冬瓜和茄子不仅在表皮上有区别,在内容上或味道等方面,都有区别,也让学生学会留心认真观察身边
的事物。
课堂教学是流动的,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 创新个性的重要途径。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和文化氛围,这些会导致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大凡有过学习经验的人都会懂得,沿着传统思路想问题最容易,困难的是转变角度,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思考。教师应该期待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当学生呈现的方法与传统观念不符时,应给予极大的关注。这种关注可从鼓励开始,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燕子,教学反思篇4
我作为一个工作了十余年的“老教师”是头一次讲授。本应该仔细备课,认真准备的,但由于此前曾经听过学校的某位教师讲的这篇课文的公开课,到现在为止印象还是很深刻的,所以在我的头脑里简单得认为,讲好这篇文章对于我来说,那就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因此在教这篇文章之前,我并没有像讲别的课文那样精心准备,只是走马观花的.看了一下以前的听课记录,便写出了一个比较简练的备课教案------因为我觉得这样做足够了。
结果却出现了令我意想不到的问题(实际上也是情理之中的):当让同学们扮演主持人发布倡议,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救助燕子的时候,全班34名同学举手的只有一个人。这是我心想:也行,好歹有一个捧场的呢!但是他的发言却让人很是失望,其他的同学面对这种情况还是无动于衷。这可怎么好?……本来我认为应该很热闹的场面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顿时,站在讲台上的我傻了眼了,怎么回事?人家别的老师讲至一课的时候这个地方可是一个非常亮的亮点呀,怎么到了我这里却……唉没有办法,眼看着下课时间到了,我灵机一动把它作为家庭作业明天再接着说说吧!草草的收了场。
可后我静下心来仔细一想问题究竟是出在了什么地方呢?其实罪魁祸首就是我自己,怪就怪我在备课时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教学水平,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结果……真的对不起我可爱的孩子们,我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孩子们原谅她们这个不合格的老师!今后这样的教学一定不会存在了!
燕子,教学反思篇5
一、“阅读”的层次要清晰
把教学感受深刻、有创意、效果好或失败的课例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的喜人变化如实准确地记录下来,并分析、研究这些案例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具体教学问题。在教学第三段时,由于是四年级的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状况,我调整了教学的内容。在充分理解“人们为燕子作了什么?”这一问题后,进行感情朗读指导时,大胆地鼓励学生去 正确评价他人。在评价他人和自己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呈现出来。但是,在今天的展示课中,由于是四年级的学生,在第三段的理解上,层次不够清晰。应该是“自读——交流——再读——展示读(评价)”的过程,而在实际课堂中,将“学生的交流”与“学生的再读”进行了两次,这没有必要,并且没有起到深入理解的作用。因为学生在第一次交流中,已经是十分充分了。所以“读”的层次显得不是很清晰。
二、抓住闪光点,推动教学进程
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过:“对于我,作曲是一种灵魂的表白。”音乐,是一门心灵的`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它们共同打动人心灵的东西便是“情”。善于“抒情”、“煽情”的语文老师,会使他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课堂中就会流淌出音乐般美妙的旋律。这是我要追求的语文教学的美、美的语文教学。
当然,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死”的,而课堂上的学生是“活”的。有时候,我上课上考虑的只是教案、环节、过程。其实,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状况,应根据课堂上生成的情景,推动教学的进程。视学生的学情,一边上课,一边调控、创造、发展、适应。对学生各方面发解得越充分,教学的主动性就越大。
这节课一下,有的老师就对我说:“杨老师,你上课真有激情,整个身心和课堂融进去了。”、“你的过渡语是这样的自如,对学生的评价很有针对性,具有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有发展,让我们听得有意思,不疲劳。”其实,这也是我们平时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整合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把课改专家的思想转化为教学实践,产生的良好的效果。只有平日里有了丰厚的积累,才能让一节语文课上得如行云流水,收放自如,师生共长。
燕子,教学反思篇6
?燕子专列》这一课。第二课时,学生已经能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所以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句。
在了解了全文倒叙的叙事结构后,重点默读2、3、4段,边读边思考,圈划批注,体会透过文中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人们对燕子的关爱。然后,可以轻声地读读这些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瞬间,教室里安静下来,每一个学生都在非常专注地品读课文,看得出之前的情感铺垫已经起到了作用,他们是用心去读文字的,那种情感的投入,十分让人感动。有很多孩子不断地在书上划着打动自己的句子,并在旁边书写着感受。
经过简短地同桌交流后,开始全班交流了。
小阳,一个平常不是很爱说话的孩子第一个把手高高举起。
‘瑞士政府知道了这个情况,决定用火车把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从这句话中,我发现瑞士政府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机构,说明对这件事非常重视,也表现了他们对燕子的关爱。
说得好,他已经发现了瑞士政府这个词在句子中的份量。
立刻又有同学补充:我觉得用专列送,也说明了重视和关爱。
是啊,一个国家的最高机构,相当于我们的国务院,每天要有多少重大的事情要布署和处理,而为了一群燕子做出这样的决定,可见他们把救护燕子、关爱动物也当成了国家大事,真是了不起!(通过这一句学生对词的交流,已经很好地体会到了这一决定的了不起,达到预定目标。)
继续交流。
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这段话也表达了人们对燕子的.关爱。
还有谁也划出了这段话?大多数同学都举起了手。
齐读。哪些词最能表达这种关爱呢?
生1:料峭的春寒顺势理解料峭的含义。说明天气冷。
生2:满天飞舞说明了气候恶劣。
生3:纷纷,表现有很多人出去找燕子,几乎全家出动。
生4:坚硬天气冷,路冻得很硬,脚一定很冷,不小心还会滑倒。
生5:四处说明人们到处找,很辛苦。
笔者进一步引导想象,从这些词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人们寻找燕子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呢?
生1、天气寒冷,人们还要顶着大雪。
生2、山路滑,不小心会摔倒甚至摔下山受伤。
生3、人们的手脚一定都冻僵了。
同学们,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气候和环境中,人们放弃了吗?而是--(引读),板书冒着、顶着、踏??
人们为什么这样做?
生1、他们把燕子当成了朋友。
生2:他们把燕子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此时,再有感情地齐读这一段话,每一个学生的感情都发自心底,他们在为瑞士人民的义举而感动着、敬佩着,同时心中也在悄悄地升腾着一种崇高的情感---爱与责任。
燕子,教学反思篇7
孩子们还沉浸于新年节日的浓情之中,学习新课情绪不是很高。本来“燕子”对于我们山区孩子不是什么时候稀罕的动物,对于燕子的各种特征也并不陌生。于是我也没有去花精力激发学生兴趣,也是淡淡的出了几道阅读问题,然后出了燕子图,引导学生把燕子和春天的景色联系起来观察,展开想象感受春天的美,体会燕子给春天带来了什么,让学生说说。(这个环节较有兴趣)学生说的句子较多,有的学生还能用排比的句式说。比如:燕子给春天增添了色彩,增添了喜气,增添了希望……我接着学生的话题归纳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在写法与构思上都比较精巧。比如说拟人与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个环节我放手让学生去认真读课文,不用讲直到学生熟读成诵,提示学生用已有的阅读方法边读边勾画批注,只是在写法上适当点拨,怎样写好拟人句,比喻句?比喻句与拟人比较拉近,也就是在思维的层次上,两者都具共性,都使用喻化的思维方式,但两者话语层次上的体现方式不同,比喻突出比的过程。
拟人则是把比在话语层面上直接延伸,可以说,拟人是比喻在描写层面上的延伸。在物、物或言语交际中,拟人是常用的修辞方法。如果在写物上离开了这一修辞,想表达的思想情感,就难以得到升华它能增加情感信息与美感信息,把事物人格化,把人所具有的一些生命的现象,赋予了无生命的事物。如:秋天迈着沉稳的脚步缓缓地向我们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开。这里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一树的樱花,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又把学生的思维牵回文本,如“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该句极生动,形象地将春天展现在读者眼前。文中还有比喻句。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用上肢体语言去感悟写法,感悟文本中文笔妙用的好处。前面已讲到过“比喻与拟人都有其共性。”“如何写好比喻句?”这是本知识环节要渗透的重点。比喻就是打比方,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相似的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比作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本课就运用了恰当的比喻句。比如:把“电线”比作“五线谱”把“停着的燕子”比作“音符”这样的.写法就自然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怎样引导学生写好比喻句,这是关键。
这里我适当拔高教学目标,阐释文段中比喻的效果。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修辞不仅在于使话语正确,明析,有时还要使人感动,需要激发听读者的情感,促使文本对象去联想,以达到使人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尝其味等听觉,触觉、视觉与味觉等多方面的体验和感受。其目的是要把抽象的意思形象化,增加视觉效果,使听读者有较大的想象,体会的余地。
从比喻的结构,一般被比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作比的事物叫“喻体”,连接词叫“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如、像、宛如、仿佛”等。(要强调的是比喻时一定要用人们非常熟悉的事物来比喻人们不熟悉的事物。如果不这样,就达不到比喻的目的。如“圆圆的荷叶像一把大扇子。“把”荷叶“比作”扇子“就容易理解了。要是用”圆圆的荷叶”比作“磨盘”之类的,这样就令人费解,因为现在磨盘并不常见,然后比喻要贴切。也就是比喻的两种事物之间必须是根本不同的,却又必须有相似之处。如“她长得像妈妈。”这就把两种事物作比了。同时比喻要新颖,独特,不落俗套更要体现正确的思想。如:战士们像猛虎一样冲向敌人伯阵地。
上完本课,有很多不足。比如,句子的理解我是忽视了,好在课后安排了练笔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这是落到实处的。本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也倾注了作者对春天的深深的热爱之情。这样的文章最适用的方法是“读”。我在本课讲述的知识点较多也偏难。
总之,我反思了自己对本课的教学不足。第一是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第二是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第三忽视了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的浸染,不具备文本的感染性。用魏先生的话说:感染和熏陶学生心灵所能起的塑造作用要比说教在得多,而语文课所具备的感染熏陶是得天独厚的。
燕子,教学反思篇8
翻开了第一组课文,我们闻着淡淡的墨香,走进迷人的大自然,我们的头脑中不禁想到了那青翠的温柔的山峦,想到了那丁冬欢笑的小溪,想到了那枝叶繁茂的森林,想到了花红柳绿、草长莺飞,所以读起这样的文章来,心情都是那种明朗的,舒适的。在这组课文里我和孩子们一起搜集了描写春天的.词,诗句,散文,在这些明丽温婉的语句中我们徜徉流连,我们心醉神迷。
学习了《燕子》一课,我们南方的孩子对燕子是有一种偏爱的,读着文章,那种喜爱之情是写在了他们脸上的,读到描写燕子的外形,孩子们对于作者这种活泼的语言很喜欢。于是,我就提议咱也仿照这种活泼的写法来写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或者是小鸟。笔尖沙沙中,孩子们活泼的语言就流淌出来。
一身雪白柔软的绒毛,一对红宝石般的眼睛,加上一条毛茸茸的小尾巴,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白兔。
一身金闪闪的鳞片,一对圆鼓鼓的大眼睛,加上一把扇子似的尾巴,凑成了机灵可爱的小金鱼。
一身黑白相间的大衣,一对黑黑的眼圈,加上四条笨重的腿,凑成了憨厚可爱的大熊猫。
在体会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这一句的“掠”时,孩子们不仅体会到了燕子在空中飞的轻快,还感觉出这个词语体现除了燕子飞的身姿很美,还感觉燕子在飞的时候心情是那么的欢快,它也爱春天。我就感觉到孩子的思维是那么的灵动,他们的体验感受闪烁着人性的光环。这种感觉真好!
燕子,教学反思推荐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