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以往的教学情况,我们需要及时写好教学反思,在其中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将教学反思写好才能进一步的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以下是公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玩滑轮教学反思7篇,供大家参考。
玩滑轮教学反思篇1
在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堂中,不严谨的实验着实不少。今天,我就来说说滑轮组一课中的实验设计。先请大家看看六上教材中的实验插图。
实验一是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而成的滑轮组,实验二是用多个定滑轮和多个动滑轮组合的滑轮组,这两个图有没有问题?
没有问题?答对了!哈哈,这两个实验图确实没有问题。可是,这两个实验来到我们的课堂中,问题就来了。两个实验图的箭头处,肯定是用弹簧秤进行测量——而在上节课《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教学中,我已经感觉到弹簧秤倒过来拉是有误差的。明知存在着误差,却还默许这样的实验操作方法,那就太阴暗了吧。
科学实验要规范操作,这不应该只是口号,而必须从现在做起,从点滴的细节做起。为此,我对这两个实验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具体改进方法如下:
实验一:一定一动滑轮组
把线固定在动滑轮的上端,然后绕过定滑轮,再绕过动滑轮,最后连接在弹簧秤上。这样,拉弹簧秤时方向是往上的,就避免了操作中的误差。改进的实验设计有 3 段线连接在动滑轮上,和教材的实验比较多了 1 条,省力情况更明显。
还有一种方法,仍然是使用书本的实验图,但箭头处不使用弹簧秤,而是用钩码。后来挂上的象征拉力的钩码,虽然和前面挂上的`代表物体的钩码一样重,但因为使用滑轮组可以省力,所以肯定是不平衡的,这就很好的证明了滑轮组可以省力。
实验二:一定二动滑轮组
书本的第二个实验,要解决弹簧秤往下拉,方法更简单,只要把最后一个定滑轮去了。与第一个实验比较,这个实验使用了两个动滑轮,有 4 段线连接在动滑轮上,所以省力情况比第一个实验更明显。学生还会发现省力的原因是增加了一个动滑轮。
若有人一定要用书上的二定二动滑轮组做实验,我也有办法,也是不用弹簧秤来测量,而是采用挂钩码的方法来比较。如果两边钩码数一样,肯定是不平衡,则说明可以省力。如果是调节两边钩码的数量达到平衡,则物体重量和拉力大小的比例应该是接近 4 : 1 。不过用钩码作拉力有个小问题,得出的数据比较呆板,分析概括不够丰富。
最后,我还要强调的是,做这两个实验,许多老师往往容易把关注点放在省力上,而忽略了用力方向的改变,那就把滑轮组的作用给打成 5 折了。可是如果在实验中要让学生做出力的方向改变,那势必会出现往下拉弹簧秤的情况,就又绕回到老路了。我觉得可以采用让学生画图的方法,提供实验装置图,让学生去画滑轮之间的连接线,在此基础上概括:滑轮组能省力,还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请注意,“可以”改变,其中隐含的意思还包括可以不改变,具体是不是改变力的方向要看怎样连接。)
玩滑轮教学反思篇2
定滑轮和动动滑轮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杠杆原理、轮轴省力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了这两种机械,并分别通过观察钩码的数量和用测力计测量这两种方法研究滑轮的省力情况。在课堂上通过科学实验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机械原理,也将把学生引向滑轮组的探索中,所以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己猜测、自己设计实验、亲自动手探究验证,从而进行观察,发现问题、总结结论,使学生从实践操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觉得本课教学中做到位的有以下几点:
1.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学生推测判断、设计研究计划、自主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科学结论,老师没有做过多的限制。既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推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的科学探究程序,顺利地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3.注重科学仪器使用方法的教学。测力计的使用是学生在五年级学习的,有些学生可能已经忘记了,所以课堂上我有意识的提醒了使用测力计时的注意事项。
4.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各组在平常的实验中都已确定了各小组的组长、记录员、汇报员,课堂上不管是小组讨论研究计划,还是动手探究,老师都能俯下身子,深入各小组指导,发现个别问题予以辅导。
5.充分相信学生放手教学,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不管是设计方案还是汇报结论都让学生充分交流,使方案更合理、更科学、更完善;使结论更具说服力。
总之,上完这一课,感觉学生与老师沉浸在科学探究的浓厚氛围中,从教学中来看,孩子对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很有兴趣的,对其中的秘密还是很有激情去研究的,我觉得教材将其编在其中,是比较经典的一课。教学中,我认为要关注学生在前几课学习基础上,重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提出研究主题比较好,通过尝试,感觉难度不是很大,效果还是可以的。
玩滑轮教学反思篇3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静下心来想一想,随着学生提问积极性的提高,老师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我们科学老师不能只“教教本”,还要学会“用教本教”,不能只“备教本”,还要“备学生”,这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研究教材,思考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意外,包括学生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老师的知识面还要进一步拓宽,教师不能做“一桶水”,而应该是水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要求我们教师终生学习。只是老师一个人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我在鼓励学生提问的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在发现并提出问题后并尝试解决问题,能获得巨大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提高提问的兴趣和质量,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我在今后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①课堂问题尽量当场由师生讨论后解决,解决不了的布置学生课后了解,找到答案后展示给学生,并对善于提问和积极解决问题的学生予以表彰,提高学生提问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②鼓励学生写科学日记和科学小论文,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科学的神奇和魅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对于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我课后请教了其他科学老师,才豁然开朗,原来动滑轮在受力时会滚动,力臂大小会随之调整,所以不会出现像两人提水时用力不均的情况,当然这是在不计绳子的摩擦力的情况下,嘿,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啊!
玩滑轮教学反思篇4
动滑轮有什么作用?定滑轮有什么作用?只要你具有初中或以上学历,这样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可是,把这两个问题抛向六年级的小学生,会是怎样的回复呢?在学习《定滑轮和动滑轮》一课时,我在3个班都作了简单的调查,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大多数学生的观点如下:定滑轮可以省力,动滑轮费力。
为什么大多数学生会这样认为?这应该是课堂上一个有价值的切入口,可惜当时我没有追问,现在回想,这是一大失策。那么到底学生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我揣摩着,学生认为定滑轮能省力,估计是受到前面轮轴知识的误导,至于认为动滑轮会费力,可能是因为觉得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时,多了个滑轮的重量。
这就是我们的学生!这就是学生真实的思维状态!大多数科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是随便弄个实验,让学生轻易得出结论,很少去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也懒得去剖析学生观点其内在的因由,这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灌输。
研究动滑轮作用,需要用的材料有铁架台、弹簧秤、线、钩码、滑轮和横杆。在实验装置组装时,有好几个组的学生显得有些手忙脚乱,不是动滑轮掉下去了,就是线松了,我适时提醒小组成员协作完成。实验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比直接提升物体明显省力,而且物体(钩码)越重省力情况越明显。
其实,我们是先研究定滑轮作用的,当时课堂上还出了个小插曲。为了更逼真的演示生活中用定滑轮提升物体的情景,我突发奇想,不采用书本那样简单的方法,而是在定滑轮装置一边挂上钩码,一边用弹簧秤测量。顺便说明一下,为了保证学生长时间的探究,我一般是把要求说明之后,把两个实验材料同时交给学生,中间不打断。没想到,演示的时候出现了问题,一个钩码是0.5n,可用定滑轮装置提升时,弹簧秤上的读数大概是0.4n左右——这不正好证明学生认为定滑轮能省力的猜测吗?
晕!我赶紧给自己台阶,趁演示时学生没有看清楚弹簧秤上的读数,对学生说我们研究定滑轮的作用时,还是采用书上的方法,这样更简便。学生是没有为难我,因为他们不清楚内幕,高兴地做实验了。可我为这个情况纠结了,到底为什么有定滑轮会出现弹簧秤上的读数少于物体的重量呢?我第一直觉就是弹簧秤的问题。弹簧秤调零时是正拿的,而反过来测量的时候,弹簧秤的指针位置会偏离零刻度线,而且弹簧自身的重量也起到了拉力的作用。在论坛上和大家交流了一下,许多朋友也是这样的观点。
写到这,这节课的反思差不多了,谁知我的脑海中又产生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如果弹簧秤不能倒过来称量,那后面在研究滑轮组的时候,测量时弹簧秤不是也倒过来了吗?那这样测量肯定也存在问题,就让它隐藏在滑轮组省力的情况里吗?
玩滑轮教学反思篇5
本节课从教学内容来看,知识容量相对不是很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但作为一门探究性学习为主的科学课,更注重的是科学探究过程。所以本人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积极展开探究性教学,让学生基本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准确的操作实验,并能够得出准确的数据。也让全体学生能够参与活动,体现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使全班同学都能够学到知识,提高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虽然耗时多,显得慢,但本人认为值得的。
从教学过程来看,在研究“滑轮特点”实验中,对定滑轮探究时,可以改变拉力的方向就是不一定要竖直向下,这对研究力的关系影响不大,但在动滑轮试验中拉力的方向必须是竖直的,否则会影响实验,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注意方向,但不深入探究原因,因为这与后面杠杆力臂大小有关。在研究“动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中,当重物只为一个钩码时,重物的重量最好也算上动滑轮的重量,尤其是那种铁质的动滑轮,不然会产生较大的实验误差而误导学生。在这个实验中,钩码数越多,直观认识中的省力效果越明显。
在教学的最后本人利用“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结束,即是对本课教学的总结,也是为下节课做的铺垫,我认为不能走过场,应让学生在充分讨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从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来看,滑轮在生活实际应用比较广泛、普及。教学中联系生活的问题很多,学生也愿意思考,思维活跃。教师应在课堂中多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学生有生活经验,有了理论基础以后,愿意解决实际问题,而实际问题又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课堂中应引导: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讲解、学生结论。引入竞争机制、奖励机制,也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从自身素质角度来看,本人还需要加强教学基本功,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在教学中自己还有很多缺点存在,教学形式还不完善,要不断学习,克服问题。板书形式、语言艺术、教学仪态、思维结构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再一步提高。既完善自己,又要做好学生的表率
另外,在这节课中要使用弹簧测力计。教师课前应好好检查一下弹簧测力计能否正常使用,不然将极大影响课堂学生实验活动的开展。
玩滑轮教学反思篇6
本课将研究“滑轮”这一新的简单机械,通过教学,认识什么是定滑、什么是动滑轮,研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时是否改变用力的方向、是否省力两个特征。
此课教学,理应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但由于实验器材的不足,我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的形式进行。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比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及“设计研究动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的回答,做出正确的引导,最终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案进行演示,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教学最后一个思考“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即是对本课教学的总结,也是为下节课做的铺垫,另外也增加了学生课后自主观察的问题“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到定滑轮和动滑轮?”使学生对定滑轮和动滑轮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增加学生观察周围生活的兴趣。
另外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在处理课上出现的特殊情况时,不能及时找出应对办法,从而“走过场”式的模糊过去,我想这对于新教师来说是个考验,更是经常遇到的问题,但是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增多,处理这样的问题应该是得心应手的。
玩滑轮教学反思篇7
?我的滑轮》是大象版科学四下《生活中的机械》单元的第四课。由于教材安排的内容多,特别是组装滑轮组的难度大,所以,我们把本节内容分成两课时来完成,并对实验材料进行了调整,对实验记录表重新进行了设计,降低难度,有利于学生完成探究目标。本课力图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问题——猜想——验证——总结”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发现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从而明白生活中人们用定滑轮、动滑轮提升重物和道理。
1、按照教材上选择的材料,让学生做提升钩码的游戏活动时,发现很多学生去摆弄回形针,也不知道怎样利用回形针来固定线轴来提升钩码,很多同学就是把钩码系在线上,直接绕过铁架台的支架拉钩码,根本无法达到通过游戏让学生体验用定滑轮、动滑轮提升钩码的目的。教学中我对游戏活动的材料进行了调整,不要回形针、线轴,只给学生提供轮子、线、钩码、玩具。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很轻松地设计出了多种提升钩码的方法,很好地达成了教学预设的目标。
2、本课是一节既有趣味性,又充满挑战性的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中我对每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设计。游戏环节: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验验证环节:设计实验验证滑轮是否省力,这个环节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很顺利地完成探究任务,教学时让学生先讨论思考实验方案,并进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然后分组进行实验。使学生先“动脑”后“动手”,所学生的思维活动与操作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课的结束环节:让学生分析定滑轮、动滑轮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提出新的探究问题,能不能组装一个滑轮,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呢?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不把下课的铃声当做教学的终点,促使学生在课外继续进行探究活动。
3、通过对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对于每一课的教学内容,执教者要反复研读,认真理解教材,明确教学内容在本册、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好教学的设计理念和思路。在正确地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可以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甚至可以改变教材的结构和顺序。另外,对实验材料要精心选取,使其具结构性和科学性,真正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玩滑轮教学反思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