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创新创意和问题解决能力,教案可以通过引入实践性的学习任务和案例分析,下面是公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课文《桥》教案通用7篇,感谢您的参阅。
课文《桥》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
2、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了解春天万物的不同变化,积累描绘春天的词语,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了解春天的特点,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课文朗读cd。
学生:
1、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
2、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师:孩子们,寒假中刚刚过去的那个盛大节日是什么节?(春节。)
2、师:春节让你想到了什么?(生自由表述。)
3、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孩子自由表达对图画的理解。
4、揭示课题:春天来了。生齐读。
二、学习生字,识记字形
1、生借助拼音试读课文,同桌互读,边读边勾画出文中的生字。
2、小组长带领自己的组员学习生字,读准音,了解义,认清形。(介绍自己独特的识字方法。)
3、教师以多种方式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如,开火车读、指名读、小老师教读、齐读等。
4、全班齐读生字格里的生字,想想自己该用什么方法来记住它们。
5、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讨论识记方法。(教师提醒学生利用学过的识记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等。)
6、全班交流。如“冰”、“芽”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冰”还可以猜谜语“两点水是什么字”,“吹”要用口,所以有口字旁。学生一起做“吹”的动作,再次感受字形。
三、结合图画,想象说话
1、看图读词语。(春风、桃花、小草、冰雪、燕子、柳树、蜜蜂。)师:看到这些词语,你想对它们说点什么?
2、学生在小组内练习用这些春天的景物说话。
如:粉红的桃花开了,一朵一朵又一朵,春姑娘看了眯眯笑。
春风轻轻地吹着,一只只风筝悄悄地飞上了天空。
3、出示书上的词语,再读,头脑中想象春天的各种景象。
4、师生对话练习,教师扮作小孩子,孩子们扮演春娃娃。
师:春天在哪里?春娃娃,春娃娃快快告诉我。
生:春天在山林里,小鸟快乐地飞来飞去。
春天在花园里,朵朵花儿竞相开放。
5、学生再读课文中的词语,感受春天的美丽景象。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评价,学生练习朗读。
6、春天是无比美好、无比生动的,瞧,这里还有许多美丽的春景图(教师课件出示文后“读读想想记记”的六幅图)。
(1)学生描述图画内容。(尽量做到描述清晰,语言优美。)
(2)再出示“春暖花开”、“桃红柳绿”、“山清水秀”、“春光明媚”、“春色满园”、“鸟语花香”六个词语。
(3)学生读词想画面,交流感受。
7、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描写春天的词语、儿歌、图画。
四、快乐写字,轻松积累
1、观察“描描写写”中的8个生字,注意这些字的关键笔画。“冫”是新认识的偏旁。
2、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难写的字,师生共同探究。
如:芽,竖折的折写在横中线上,竖钩写在竖中线上。
3、学生练习写字,每个字写两遍。
4、完成课后第一题“比一比,组词语”。
5、快乐写字。
师:你最喜欢春天的哪些景物?愿意把你想写的字或词语写下来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3篇《小学课文《春天来了》原文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课文《桥》教案篇2
一、课题
请假条的写法
二、课型
复习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牢固掌握请假条的格式及内容要求。
2、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请假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让学生懂得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做一个文明懂礼貌的孩子。
四、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书写请假条。
五、教学难点
请假条的格式。
六:考点
根据材料写请假条。
七、精讲要点
请假条的写法。
八、互动方式
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同桌互动、师生与多媒体互动。
九、训练要点
写请假条。
十、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
(二)、口头复习请假的方法
(三)、复习请假条的写法
1、小组讨论并记录请假条的格式及内容要求。
2、组与组之间交换发现异同。
3、课件出示写请假条的要领,学生自己评定正误。
4、学生各自回想识记请假条的格式及内容要求,师板书。
(四)、修改错误请假条
1、出示例文。
2、学生自由阅读发现错误、同桌交流。
3、指名口述错误及改正意见。
(五)、练习写请假条
1、为自己写请假条,组内互相修改,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并改正。
2、根据材料写请假条,出示答案,同桌互改,反馈学习情况,作必要指导。
3、总结课堂。
十一、板书设计
请假条的写法
标题原因格式称呼
正文首行
右下角署名、日期
正文内容时间礼貌用语
课文《桥》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渴望和平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揭题,摹“塞”之形。
1、板书“边塞”。师问,读了这个词,说说在你的印象中,边塞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2、教师小结。
3、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出塞
二、诵读,觉“塞”之味
(一)一读,读准字音。
1、先请大家自由地读上2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古诗。注意正音。
4、全班齐读。
(二)二读,读出节奏。
1、再请大家自由地读2遍,要求读出节奏,注意停顿和语速。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
4、师指导读。
5、全班齐读。
(三)三读,读出感觉。
1、师配乐范读,生想象。
2、指名说。这首诗中的边塞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师: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诗。
4、全班齐读课文。
三、想像,品“塞”之情。
(一)品“塞”之悲惨。
1、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点击出示:万里长征人未还)在这句诗中,“征”是什么意思?“长征“呢?
2、大家再轻声地把这句诗读上2、3遍,边读边想象战斗时和战斗后的画面。
3、生自由读诗句。(生读时,播放战斗时的音频)
4、生读诗句,想象画面。
5、指名说。
6、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战斗之后的画面吧。(播放战斗之后的画面。)
7、看了之后有感觉?学生自由发言。
8、补充描写战场的诗句。
师:万里长征人为还!这是何等的悲惨啊!许多诗人也曾描写过这样悲惨的景象。我们一起来读读。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古今多少战士死于沙场无人收殓,白骨累累散乱在蓬蒿丛中,使人触目惊心。)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描绘战乱后一片凄凉荒芜的景象。)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李白。( 战后骇人景象,可见战争的残酷。)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是骨。——杜甫( 极写沙场寒冷萧条,烽烟遍地,白骨纵横的惨状。)
9、小结:黄沙漫天,荒草遍野,白骨凌乱。这就是“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剧啊!此时此刻,在你的眼里,边塞是一个什么样的边塞啊!
10、生自由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悲惨、恐怖、可怕……)
(二)品“塞”之安宁。
1、过度:目睹着边塞的悲惨、恐怖、可怕,诗人的心中不能不想,不能不盼。他盼望着什么?——(点击: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生自由读句子2遍。
3、师问:龙城飞将是谁?(李广)你们了解李广吗?
补充诗: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从这首诗中,你们看到一个怎样的李广?
4、是啊,飞将军李广可是一位大英雄。匈奴人听到李广的名字是闻风丧胆。
史记记载:
(点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史记》
译文: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的名字,称他是“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了他数年,不敢进右北平。)
5、师:当飞将军李广在边塞的时候,匈奴数年不侵。还有“白骨乱蓬篙”的惨剧吗?(不会)还有“人为还”的悲剧吗?(不会)
边塞还会有悲惨、恐怖、可怕吗?(不会)
6、小结:龙城飞将在,数岁不敢侵。此时此刻,在你的眼中,龙城飞将在的边塞是怎样的边塞啊?(安宁、祥和、和平……)
7、引读:一边是悲惨、可怕、恐怖,一边是安宁、祥和、和平,哪一种才是人们心中的边塞呢?(安宁、祥和、和平……)
师:所以,当悲惨一次又一次弥漫在边塞时,人们不能不想,不能不盼——生(小组):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所以,当死亡一次又一次盘旋在边塞时,人们如何不想,如何不盼——生(小组):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所以,当恐怖一次又一次笼罩在边塞时,人们怎能不想,怎能不盼——生(小组):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拓展,悟“塞’之魂。
1、过度。师:自秦朝统一中国以来,至今已是二千多年,这两千多年,边塞是战乱得多,还是安宁的多?你能说说自秦朝到现在,在边塞发生过哪些战乱吗?(指名说)
2、出示历代边塞战乱简史。
秦汉时期,匈奴入侵;魏晋时期,五胡乱华;
隋唐时期,突厥入侵;南北宋朝,辽、夏、金入侵;
清朝数百年,西方列强入侵;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大举侵华。
(配低沉的音乐,学生默读。)
3、学生谈看了之后的感受。
4、小结:看看,这就是几千年的边塞,这就是多灾多难的边塞,这就是充满苦难、死亡、与可怕的边塞。
当匈奴入侵时,边塞是怎样的边塞?(悲惨、恐怖、可怕)
当今辽入侵时,边塞是怎样的边塞?(悲惨、恐怖、可怕)
当八国联军、日本帝国入侵时,边塞是怎样的边塞?(悲惨、恐怖、可怕)
边塞二千多年,则战乱二千多年,二千多年,人们心中总有一种企盼,一种呼唤。你们说说,人们心中呼唤的是什么?(和平、安宁)
5、师:企盼安定,呼唤和平。尽在这首出塞28个字。一起来读读这首出塞。
6、总结: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就是战乱中的人们千年的企盼和呼唤啊!
板书:
出塞
唐 王昌龄
悲惨 安宁
恐怖 边塞 祥和
可怕 和平
课文《桥》教案篇4
一、说教材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把握词人前后词风的差异。
2、品味叠词的妙用。
3、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由于这首词里包含了大量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词人除了直接抒情之外,更妙的是借意象来抒发愁情,但是我们的学生对这些意象的把握是不准确的,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接触过,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本节课内容比较多,信息量比较大,如果像平常一样一支粉笔,那一节课的时间根本不够。所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快速演示的特点,能节约很多的课堂时间。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帮助,我采用讲授法和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回忆、合作一起来鉴赏这首词,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
学生们学过李清照的《醉花阴》,课前我就播放《醉花阴》的歌曲,让学生在美妙的歌声中进入本课教学。同时通过听觉让学生体会《醉花阴》和《声声慢》抒发的感情的差别,这样很自然引入李清照的作品风格。
2、如何入愁
让学生听配乐朗读,体会词人的情感并留心哪些句子直接表明词人的感情,哪一句定下了感情基调。由此引出对前三句的分析:词人通过动作、环境、感受入愁。接着分析这三句“叠字”的妙处。
3、缘愁选景
学生们明确了词人“如何入愁”,便引导学生分析词人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愁情。学生们通过交流很容易能找出“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意象。
下面我引导学生回忆这些意象在以前哪些诗词中出现,让他们背出这些诗句,我再来补充。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在学过的诗句里,这些意象大体上都表达什么感情,这样学生很自然的就能从“特殊”推出“一般”,得出这些意象在本词中表现的感情。
例如“酒”这个意象,学生们能背出“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都门帐饮无绪”(柳永)、“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等诗句,所有诗词句里,“酒”都表现了“愁”。很自然的,学生得出结论:在这首词里,李清照通过“酒”这个意象来表达愁情。
像梧桐这个意象,学生们学过的诗词中很少出现,我在列举一些例句时比较详细的解释诗句内涵,否则学生们可能不能理解。
当所有的意象分析结束,每一个意象都指向“愁”字,学生们很自然得出“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的结论。
4.、分析“为何生愁”
这一点一定要结合李清照的经历来谈,所以我排了一个“李清照大事年表”,将她从“结婚”到“离世”的经历一一列举,学生很直观的就得出了“愁”的源头----“亡国之痛”“丧夫之哀”“沦落之苦”“乡土之思”。
5、结语
我用郭沫若先生的一首诗“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输千古是著书。”和梁衡李清照传记《乱世中的美神》来总结评价李清照。
__后,学生们集体朗诵这首词,播放《声声慢》歌曲,在乐曲声中向这位乱世中的美神致敬!
四、说板书设计
多媒体课虽然不用动多少粉笔,但很多演示的部分其实也就是板书。在板书设计上,我充分利用了课件的优势,让板书出现有时间的先后、空间的层次,既有绘画美又有形式美,既扣住了教学内容,又有利于学生引导学生思考,把握教学的思路,有利于解决重难点。
课文《桥》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知道“连忙”“立刻”“马上”的意思,会用这三个词说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受到做事不要三心二意的教育。
教学重点:
1、认识8个生字。
2、会用“连忙”“马上”“立刻”说句子。
教学难点:
能理解课文大意,从中受到做事不要三心二意的教育。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份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小猫图和鱼图)谁能用“小猫”和“鱼”这两个词来说一句话?小猫爱吃鱼,所以才会和妈妈一起去钓鱼。那小猫钓没钓到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猫钓鱼》。(板书课题)
学习“钓”字可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这个字。钅+勺=钓。让学生说几个带有“钅”的字。老师多媒体出示,自创儿歌:
金属是个大家族,
铜、锌、铁、铝全都有,
它们都是形声字,
声旁表彰形表义,
小朋友们要记劳。
二、自主探究
1、自由读文,标出自然段落。
2、再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宝宝,把生字宝宝大声读3遍。
3、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交流感悟
1、小猫去钓鱼,它钓没钓到鱼呢?为什么呢?课文中除了小猫,猫妈妈和鱼外还有什么别的动物吗?(蜻蜓、蝴蝶、麻雀)相机学习“蜻”字。它与“青蛙”的青比较识记。因为青蛙是绿色的,所以用表示颜色的“青”。“蜻蜓”是益虫,所以是“虫”字旁的。读儿歌区别有“青”的字:河水清清天气晴,
小小青蛙和蜻蜓,
它们都是大眼睛,
请你保护青蛙和蜻蜓,
多为人们捉害虫。
2、蜻蜓飞来了,小猫是怎么做的呢?(小猫连忙放下钓鱼竿,去扑打蜻蜓。)
学习生字“忙”“竿”,它们都是形声字,都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来学习。
老师用“手忙脚乱”的动作让学生猜成语。可见“忙”是表示特别着急做某一件事。
那这句话中哪个词可以看出小猫特别着急去扑打蜻蜓?(连忙)那么文中还有哪两个词也表示与“连忙”相同的意思?(立刻、马上)
3、让学生用“连忙”“立刻”“马上”说句子。
老师说句子,学生仿说。(上课了,同学们连忙走进教室。上课了,同学们立刻走进教室。上课了,同学们马上走进教室。)
4、小猫盾蝴蝶飞来了,它又是怎么做的呢?(它马上放下钓鱼竿,双手去追蝴蝶。)学习生字“放”“双”,“放”让学生们组词,说句子。从而记住这个字。
“双”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来记。“二又”打一字。知道“双”的反义词是“单”。“双”也可以表示“两个”,说一说我们的身体哪些部位或器官是双数的?
5、小猫看到麻雀飞来了,它又是怎么做的呢?(它立刻放下钓鱼竿,去捉麻雀。)
学习生字“立”“刻”“丢”。“立”让学生做动作识记;“刻”与“孩”区别识记;“丢”可以用去加一撇的方法识记。
6、书写汉字“立”。先书空,再看电脑是怎么写的,最后,老师在虚宫格里指导学生书写。
7、小猫没钓到鱼,它是怎么说的呢?指导学生朗读,要用生气的语气来读。
8、猫妈妈又是怎么对小猫说呢?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说一说小猫做事三心二意,所以不会钓到鱼。那怎么才能钓到鱼呢?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培养做事一心一意的好习惯。
四、拓展创新
小猫做事三心二意的,没有钓到鱼,那我们能不能帮小猫来钓鱼呢?做游戏“小猫钓鱼”。
课文《桥》教案篇6
故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传承,故事的美,不仅体现于语言,更体现于故事中所蕴含的意义。学生通过对童话故事的深入学习,不仅能够掌握语言,同时能够学习故事的深刻意义,了解世界各国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
二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常用字,完全掌握了拼音,已经能独立阅读课外书籍,尤其是拼音读物。但是,由于识字量还不是很多,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都不够丰富,理解能力还有待加强,尤其是情感和内容的理解需要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完成。
故事教学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了条件,学习材料更加丰富,富有逻辑,充满智慧,故事教学中的阅读训练,帮助学生充分发挥阅读理解的能力;读写训练帮助学生系统地运用语言,听力训练更是充满了挑战;学生还可以通过复述、表演故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课外阅读的知识,增加课外阅读量,积累语言文字。
2.认识书的封面,了解书名、作者等基本信息,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3.感受课外阅读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4.带领学生走进童话故事,通过阅读了解、感受童话故事的丰富多彩,增强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2.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访问、上网等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
3.感悟童话及其作品中呈现的对真、善、美不懈追求的精神。
4.通过阅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交流、评价的实践能力。
2.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乐趣。
3.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阅读的快乐,提高阅读兴趣。
重点
1.产生阅读童话故事书的兴趣,能了解5本书的主要内容。
2.认识书的封面,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难点
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各类童话故事书、读书明星卡片。
1课时
一、出示大主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很高兴我们能聚在一起读书,经常读书会使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今天,让我们继续在书的海洋里畅游,一起走进有趣的童话王国吧。
二、走进童话
1.教师抛砖引玉。
大家有读过《小鲤鱼跳龙门》《“歪脑袋”木头桩》《孤独的小螃蟹》《小狗的小房子》《一只想飞的猫》这些书吗?谁来说一说。
2.学生交流阅读的这5本童话故事书。
3.集体交流、评议:谁的收获最多。
4.师补充讲述。
童话实在太有魅力了,它的灵魂能飞翔几百年,它的文字能温暖数代人的心。
三、了解童话书的封面及目录
不管是读哪种版本的童话书,首先要看一下封面,找找书名和作者,然后学会看目录,目录一般在正文之前。它一般包括篇目和页码两部分。形式有多种,有的页码在篇目的前面,有的则在篇目的后面,同学们要根据目录快速地查找自己喜欢的阅读内容。
四、阅读方法指导
1.找到了自己想读的童话故事了,那么我们怎样阅读童话呢,结合以往的经验,我们来交流交流。(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方法与心得)
2.同学们说的办法可真好,要想读懂童话,就必须静下心来,走进童话故事的情境当中,就像人吃东西那样,要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好几遍,甚至要能背诵下来。现在我们就一起静下心来读一读你手中的童话书中最喜欢的那篇文章。
3.(课件出示)阅读童话应逐步达到以下几点要求:第一,认真朗读,弄懂内容。第二,品评人物,理解道理。第三,边读边想,记忆故事。
五、指导写读书笔记
1.同学们真会读书,都有自己的感触,对童话都很了解。看来啊,同学们这节课的收获还真不小呢,不过,你准备怎么记录下这些收获呢?
2.读书做笔记能加深理解,帮助你记忆,还可以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所以我们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就一定要动笔做笔记。
六、总结延伸
本次班级读书会就要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指名答)
读读童话故事
阅读方法:
1.认真朗读,弄懂内容。
2.品评人物,理解道理。
3.边读边想,记忆故事。
阅读还需做到:写读后感、做读书卡片、摘抄好词好句。
童话故事情节生动,语言优美,总能把孩子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之中,使孩子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童话故事以它所特有的幻想色彩吸引儿童,是伴随孩子成长的好伙伴。组织好童话教学是提高低年级学生阅读水平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那么如何根据低年级的儿童特点进行童话教学呢?我以儿童的视角整体解读童话,充分体会童话的“想象味”,理性分析童话的“教育味”,适时把握童话的“生活味”。通过抓导入,促想象;抓语言,细品读;抓情景,促体验,教出童话的“语文味”。同时,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尊重童真,呵护童心,留住童趣,引领孩子们“入文本,出文本,超文本”。
课文《桥》教案篇7
一、设计意图
?诗经》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年代久远,不易理解。《诗经·采薇》阅读起来难度有点大,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就没法在一节课内完成深入探究的任务。但如果布置好预习,学生预习工作抓得好,这节课就可以把主题很好地挖掘出亮点来。
对忧伤和痛苦的敏感,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对忧伤和痛苦的表也不仅仅是一种无助的感叹和哀伤,而且也是表达不甘于忍受悲伤和痛苦、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一种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我忧伤,我痛苦,我无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能够这样去想、去做的个体,实际上并不“小”。从他无能为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角度说,他是弱小的;从他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说,他却是了不起的。正因为这样,吟唱自己的内心忧伤和痛苦,就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经意地这样做,然而其内心深处的动机却昭然若揭。整个人生就如一场战争。活着就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之中,就会有忧伤、痛苦、烦恼,恐惧、绝望、向往、追求、无助等等生存体验。表达这些体验的诗,本身就是动人的生存哲学。所以本课可以以探究的方式来深入解读其中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2、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自行翻译,了解作品主旨,熟读成诵。
2、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文本,由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
四、教学过程步骤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1、提出预习要求。
2、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
3、确定主题。
1、充分预习,提出问题,由组长收集问题,并组织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交老师。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通过学生自己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入预习,独立思考,通过课前组织解决一般问题,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同时可以把简单的问题提前处理而不占用课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境导入
?论语》解读八佾篇第三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学生背诵《八佾篇第三》前面三则内容。
2、认真听老师讲解。
课文《桥》教案通用7篇相关文章:
★ 课文巢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