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现阶段老师们都要学会的一种文体,无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案是没有意义的,以下是公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五年级的语文教案参考6篇,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的语文教案篇1
学习目标
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望着云彩,思念故乡.思念故乡,望着云彩”这诗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这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板书课题:回顾?拓展),赏读片段.感悟乡情
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写具体的事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通过写景物抒发怀念故乡之情.)
过渡:课文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哪些呢?本组的几篇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互相交流,各抒己见
回顾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或写事或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内容读一读,边读边批注.
你找到了哪些这样的描写?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a.课文中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b.课文中通过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小结:表达思乡之情不是空泛地抒情,应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体现.作家的作品是这样,我们的习作也要这样.
平时我们的习作是怎样表达感情的?(结合本次习作中的典型例子进行交流.)
诗文链接,内化积累
回顾课文的学习,通过充分交流,我们收获了很多,不仅明白了抒情要用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表达,还积累了不少感人的片段.谁能背诵一两段?
表达思乡情的诗文还有很多很多,读一读下面的诗句(日积月累中的),你能把它们印在脑海里吗?练习背诵.(个人背,同桌背.)
你还读到过这样的诗文吗?能向同学们介绍介绍吗?(指名读背.)
趣味语文.激发兴趣
学生自读“推敲的来历”一文,不认识的字.
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小组互问,解决不懂的问题.
全班交流对“推敲”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对语言文字进行推敲的实例.
五年级的语文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体会相声语言的乐趣。
3、懂得做人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
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与幽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一定都打过电话,电话使人们的交流、沟通变得方便快捷,打电话时最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2、如果你给你的朋友打电话,约他晚上六点半在儿童电影院门口见面,一块看电影,你会怎么说呢?
3、这么简单的事,如果有人打了两个多小时的电话,你们信不信?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13课《打电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个相声说的是一件什么事儿?
2、找几组同学读,听完之后,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三)再现课文,深入领悟。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文中这个人叫什么名字?你觉得这个名字对他来说怎么样?
2、从哪看出他很啰唆?从文中找到,读一读。
3、看来真不愧叫啰唆!你想听电话的小王会有什么感觉?
4、假如你是旁边等着要打电话的人,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5、读完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6、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小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这段相声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成功的讽刺了那些说话啰嗦、缺乏公共道德的人。
(四)表演、欣赏
1、组内练习表演《打电话》,推荐两个人表演。
2、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讲究说学逗唱(简介相声及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老先生),老师也废话少说,快来看一下老艺术家的表演吧!(播放相声)
五年级的语文教案篇3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想化石的来历。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12个生字、新词,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能力。并能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教学构想
教学本课,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借助课前搜集的资料,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学生自学、自悟、讨论、交流,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内容,提高想象能力,增长科学知识。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学习《黄河象》。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和老师。
(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
(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1)拿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可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帮助,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先由一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1)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很少见的。
(4)出示投影,进一步体会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
(5)朗读体会特点。
(6)小结并被书。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
板书:完整(特点)
2、以浏览方式学习第2-6自然段。
(1)采取浏览方式阅读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阅读思考之后,自己可以小声地说一说。
(2)找好朋友去交流。
(3)互动交流,汇报学习收获,相机进行板书朗读指导。
板书: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
指导朗读时可以让学生先自由练读,然后以行或组分段读,举行朗读比赛,然后让学生评议。
3、学习第7、8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板书。
板书:1973年甘肃(发现挖掘)
关于假想的根据,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4)指导朗读。
四、总结全文。
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准备复述。
板书设计
黄河象
完整(特点)
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
老象陷进淤泥 来历
变成化石
1973年 甘肃(发现、挖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课文,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并按要求复述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
这篇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2、指名回答。
3、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他们这样假想有什么依据?
4、黄河象骨骼化石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二、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浏览全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复述
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
2、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
3、同组相互复述。
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学生评议。
5、还可以按什么顺序复述?
(1)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挖掘——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科学家假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
(2)科学家假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挖掘——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
五、畅谈收获
可以谈写法,可以谈启发,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作业设计
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黄河象
推想 发现 发掘 命名
五年级的语文教案篇4
活动目的:
制定班级公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设团结友爱的班集体。
活动目标:
1、让学生通过游戏和故事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了解在学习上、生活中应该遵守哪些方面的纪律;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守纪律的好习惯。
2、善于发现一日活动中不守规则的现象,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及想法。
3、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观点,养成尊重他人发言的好习惯,积极参与制定班级公约。
4、通过活动,拓宽学生对守纪的认识,并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活动准备:
1、选好一名主持人。
2、小组排练小品、哑剧,准备故事。
3、集体学唱歌曲:《真心英雄》。
4、黑板布置,书写“纪律伴我成长”等。
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是我们温暖的家,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真快乐,我们都是集体中的一员,集体的目标靠我们共同来完成,集体的荣誉靠我们大家来维护。我们一起来制定一个班级公约吧。
二、审题
学生自读本次口语交际要求。
三、组织活动,讨论发?
1、全班齐唱歌曲:《真心英雄》。
2、学生演小品《早读课风波》。
语文早读课老师没来之前,学生有讨论昨晚电视剧的、有睡觉的、有抄作业的,教室内一片喧哗声,课代表在不停地喊“安静、安静”;有人在班门口望风,一声“嘘”声,大家迅速各回各位、拿起课本装模作样。
3、学生自由发言:自己在早读课方面做得如何?
4、生演哑剧:《课堂内外》
上课铃声响起,同学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可还有三人不在,一会气喘吁吁地跑进教室,编造迟到理由;下课后老师进行批评教育、不停点头;放学后不及时回家,在校门口买零食、玩耍。
5、小组讨论:找找班级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在集体生活中,我们应该共同遵守哪些规则?
6、教师相机点拨,讲邱少云烈火烧身的故事、大雁严守纪律的故事,增强学生守纪律的自觉性。
四、制定班级公约
1、针对班级建设的目标,每位同学在纸条上写出两三条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公约内容,再分别讨论,去除不合理的、重复的部分,形成小组意见。公约内容要具体,便于落实。
2.要求各小组形成共识,最后各自总结成公约内容,汇报讨论结果,全班表决。
五、齐读班级公约
1、准时到校,佩带红领巾,衣着整洁,整理好课桌,主动与同学老师问好。
2、学好各门功课,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次作业,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学会管好自己。
3、铃声一响即安静,专心听讲勤思考;课间午休不追逐、不打闹,不大声喧哗,不影响他人。
4、出操集队快静齐,动作规范做好操;每天眼操做两次,持之以恒视力保。
5、学校是我家,公物爱护靠大家。勤俭节约爱公物,遵循公德要重要。
6、爱惜粮食,节约水电,勤练体魄,积极劳动。
7、同学之间勤勉励,团结互助,共同进步。
8、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学会自理。
六、总结
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形成,需要全体同学共同的努力。希望我们班的每一位学生都能自律自强,做最出色的自己,做自觉遵守班级公约的榜样。
七、作业
每人把班级公约写下来,可以用硬笔书写,也可以用毛笔书写,然后挑选书写优秀的作品张贴在教室里,督促同学共同遵守。
五年级的语文教案篇5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当堂读熟,熟读成诵。
2、利用设问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的自主参与学习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回答问题,理解作者写作本诗的心境,并结合自己的体会,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所表达的情景,情感。
二、选材目的:
王安石的这首《元日》,写于宋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任宰相之后,著名的“熙宁变法”之前。他借描写过年的习俗、气氛抒发他在改革伊始,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跃跃欲试的心情。诗中将人们过新年的喜庆气氛融入到了热闹的迎春场面中,立意清新,一派除旧换新、欢欣鼓舞的迎春景象。新学期开始,刚刚过完春节不久,利用学生对春节的观察和感受,比较熟悉过春节的习俗、情景。选择这首诗作为开学第一篇,有利于学生从贴近他们生活的经历入手,从自我感受入手,从切身体会入手,比较易于学生进入诗中的情景,更好的赏析古诗。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掌握字的读音,词的含义。范读、讲读、自读、读到琅琅上口,读到入情入境。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古诗描写的情景、意境。
四、教学过程:
1、上课前对学生提出一个要求:这一节古诗课,请同学们拿出古诗课本和一支能用的笔,放在课桌上,把其他暂时不用的东西都收起来。看谁做的又快又好。(清除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物体,有利于课堂秩序)
2、同学们,你们的春节过得好吗?(引出课题)谁来说一说过春节是你都注意到有那些民俗习惯,请举手。
3、(生回答)同学们观察真仔细,看来你们都是有心的孩子,那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过春节的情景的古诗,请同学们把古诗课本打开,在目录里找到《元日》这首诗。翻到这首诗。(78页)
4、解题。“元日”,农历正月初一,春节的第一天。这首诗描写的是北宋时期人们过春节的情景。
5、范读,并出示较容易出错的字及注音的字卡,如“爆”、“屠”、“苏”、“瞳”、“换”、“符”等。让学生重点拼读容易出错的字,并朗读。朗读前提示学生注意诗中有那些过春节的风俗?
6、自渎完毕,老师知道有的同学早就读过这首诗了,有没有同学愿意来读一读?(提问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目的在检查学生正确阅读的情况)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仔细听他读的效果,发现问题,等他读完了就把你的小手举起来,好不好?
7、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发音不准的字、词,首先请举手的学生来纠正,并及时板书字及注音。请出错的同学拼读,然后大家一起拼读。
8、提问“一岁除”是什么意思?提示学生自己看课本上的注释,联系古诗,说出答案。目的培养学生利用手头的甘(课本、字典、资料等)自主阅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问一个差生,如果能够认真阅读注释,是能够回答好的。如果这个问题回答好了,可以进一步让他读读“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并让他说说下一个问题(即问题9)。
9、(如果上一个问题,差生不能回答,或者回答不好,再提问一个中等生,如果中等生回答不够完整,再提问一个优等生。以下提问基本定格在这样的思路上,把简单的问题目首先给差生,目的在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问较难的问题,引导差生由浅入深慢慢地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较难的问题让中等生来回答,让他们在“够得着”的基础上,跳一跳,回答好问题,享受“摘到果子”的成就感,进而督促中等生向更难的问题挺进。在此过程中,如果差生或者中等生回答不完美,交给优等生来总结归纳,最难的问题,让优等生来回答,让优等生既能人尽其才,又能让他们面对挑战,戒骄戒躁,更上一层楼。)在上一个问题的基础上,进而提出“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什么意思,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除”字,过去的意思,一年过去了,一切不如意的,陈旧的东西都过去,除旧迎新,一切又有了新的希望,过去一年里不曾实现的梦想,又有了新的机会。这里一个“除”字,在读的时候,音调要高亢,果断,要把那种除旧迎新,充满希望的、一展宏图的感觉读出来。
10 、“屠苏”是什么?请看注释,回答。屠苏酒,古代风俗在农历正月初一,家人要先幼后长饮屠苏酒来庆贺新春。“春风送暖如屠苏”是什么意思?读读,想想,这里的“入”字,用得非常的妙,一个“入”字把春风拟人化,写活了!把春风写成了有生命的,有灵性的东西!细心体会, “入”字读的时候,要惟妙惟肖,把春风那种悄悄的,暖洋洋的感觉读出来,声调要婉转,亲切。
11、“曈曈”是什么意思?“千门万户曈曈日”,用你的话来说,应该怎样说?
12、“桃符”是什么?现在演变成了什么?在黑板上画出桃符的大约形状,“桃符”,一种画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正月初一这一天更换。现在演变成了对联。引导学生从自己过春节的亲身经历回答问题。
13、“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两句,把作者当时意气风发,大展宏图的心情淋漓尽致的写了出来。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情感。然后把这种情感融入的这两句古诗中,读出来。“曈曈”的语调要上扬,声音要铿锵有力;“换”字读的要果断。
14、通过这样的解读以后,学生读这首诗的意境有了较深的体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次朗读,放声读,眉飞色舞的读,手舞足蹈的读。熟读成诵。大家一起,合上课本,手打拍子,集体背诵。
15、用开火车的方式,检测背诵的情况。
16、课后,用本节课的学习方式自学王安石的另一首《泊船瓜洲》,预习下一课的内容《江雪》。
五、板书设计:
爆(bào) 屠(tú) 苏(sū) 曈(tóng) 换(huàn) 符(fú)
六、教学反思:
五年级的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利用「kwl表」连结文本与学生的经验、知识。
2.学生练习带着问题阅读信息性文章。
3.利用小标题整理信息。
4.鼓励学生发言,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导入:
阅读《听那鲸鱼在唱歌》,引发学生对鲸鱼的好奇,导入教学。
这是一则故事,充满了文学想象之美。接下来的学习则是很严谨的信息性阅读,帮助我们对鲸油更深刻、更正确的认识。
一、阅读前:我知道什么?
利用kwl表来整理自己的想法,为读文章作准备。
1.先让大家会想自己的旧经验,知道哪些关于鲸的知识,填写工作单(关于鲸我知道……)上。然后请学生轮流说出个人关于「鲸」的知识,其他同学注意倾听,鼓励互相质疑与好奇,顺便检核自己所知是否是正确的。
2.经过初步的交流分享后,关于鲸你想知道什么?将你的好奇写在工作单上(我想知道……)。小组成员互相交换工作单,分享彼此问题,并且考虑下述事项:
○小组有共同的问题吗?
○看到一些自己也想问的问题吗?
○把问题分类
二、阅读文章——边读边想问题
1.发下文章,请学生快速浏览一遍。浏览时,在可能与自己的问题有关的段落旁作上记号。
2.找到答案吗?——信息阅读
请学生找出跟自己提问相关的部分,再读一遍。读的时候,将重点信息加上底线或是用荧光笔标示出来。
提示:学生标示的不一定是「答案」,可能只是「相关数据」。文本的信息可能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提问,大多时候,学生所求的答案是从文本的信息再推论出来的,而这也正是练习从阅读中做推论的时机。
3.邀请一组学生说一说,哪些问题文章中直接回答了?哪些问题还需要想一想,或需要更多的信息帮助?
4.将所得到的答案或信息,填到工作单中(我学到了……)
5.小组同学聊一聊,检查一下有没有原本以为知道,但却是错误的.认识。
三、信息整理——为文章下小标题
再重读一次文章,这次阅读重点在为段落下小标题。看看这个段落主要在介绍或说明关于鲸的哪些信息,用简单的语句概括,例如:鲸的大小。
提示:经过整理后,就可以清楚掌握文章提供了哪些信息。
四、统整与反思
1.这次的阅读,从文章中我学到了什么?
哪些信息是你预期到的?(或是猜想到的)
哪些信息让你惊讶?
哪些信息让你质疑它的真实性?
哪些信息让你产生更多好奇?
2.关于鲸,我还想知道什么?要如何去寻找这方面的信息?
3.关于信息性的文章,我知道如何阅读了吗?
提示:活动中,学生练习了以下的阅读策略:
◎建立阅读目的——有意识的阅读
◎配合目标和提问,选择阅读内容
◎边读边想:思考问题
回想已知
思索新知
知识性文章的阅读
赵镜中
一、学生为什么读不懂知识性文章
阅读的困难其实多发生在知识性阅读上。不论是阅读的兴趣或是理解,知识性阅读对学生的挑战均较大。
读不懂的原因:
1.只记零碎的知识,不知如何组织
2.对叙写方式不熟悉,看不到数据之间的关联
3.分不出重点
4.缺乏背景知识
5.文章本身的问题
二、知识性文章的组织形态
掌握知识性文章的组织形态,就能看出知识间的关系,帮助理解与记忆。
1.定义或说明
2.论点或命题的陈述
3.异同的比较
4.因果关系的叙述
5.指引和方法
6.问题和回答
三、教学策略
1.介绍关键词汇,充实先备知识
2.注意阅读历程中多元的思维技巧
3.区辨事实与意见
4.正确的使用图表
5.自我提问(针对上述文章的组织形态自问自答)
6.讨论与探索
7.读写结合
五年级的语文教案参考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