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鲸教案8篇

时间:
Cold-blooded
分享
下载本文

我们可以邀请专家参与教案的评估和改进,教案可以用来提前预测学生在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提前准备好解决方案,公文溜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五年级语文鲸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五年级语文鲸教案8篇

五年级语文鲸教案篇1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绿线中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局部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身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4、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同学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三、教学时间:3课时

四、预习要求

1、收集阿炳的生平资料,对阿炳生世有必要的了解。听听《二泉映月》这首曲子。

2、读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在生字上注上拼音。

3、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并能联系上下文解决。

4、有疑问的地方作上记号。

5、初步理解下列词语:

萦绕 倔强 一帆风顺 升腾 跌宕

坎坷 积淀 委婉 连绵

五、教学准备

1、将《阿炳生世录》资料课前印发给同学。

2、录音带2盘,《二泉映月》和配音朗读。

3、第五自然段局部内容打印。

4、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打印。

5、词语卡片:

一帆风顺 卖艺 度日 度日如年 静影 沉璧 坎坷

第一课时

一、播放《二泉映月》,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今天这节课上,王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

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

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4、了解曲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二、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阿炳生世。

1、同学们,这首曲子的名字叫《二泉映月》,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课题就叫“二泉映月”。看了课题,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

(1)《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2)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

(3)这个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老师依次在课题后打上?)

师:上述问题,只要通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书,就很容易解决。

2、同学们,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通过课前预习,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3、课前,王老师要求大家听听《二泉映月》的曲子,并收集有关阿炳生世的资料。现在谁来说说你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三、精读1~4节,了解创作背景。

1、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讨论第二个问题:《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阿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请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读1~4节,要把这四小节读正确、读通顺。

2、同学自读,老师巡视。

3、分节指名朗读。

教师评价并随机点拨:

(1)出示“一帆风顺”一词指导朗读好这个词和所在的句子。

(2)出示“卖艺度日”一词,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出示另一个成语:度日如年。这句话该怎么读?

4、同学们,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的,哪一节回答了这个问题?(第4自然段)再细细读读第4自然段,然后自身试着说说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

5、指名说,畅所欲言,教师随机板书:

时间:中秋夜

地点:二泉

环境:月光、流水

心境:想到……听到……

6、再指名练说,把板书中的关键词都用上,完整地说清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背景。

7、再读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比较难理解?

(1)什么叫“静影沉璧”?(出示词语,结合插图体会)

(2)“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一句怎么理解?

①出示“渐渐地,渐渐地,……倔强的呐喊……”一句。

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阿炳的生世,体会体会这句话的含义。(从课文第3节和阅读资料中去找答案)

③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名代表汇总。

④请四人小组的代表发言,老师随机点拨体会“坎坷”“一帆风顺”等词。

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8、指导朗读第4节。

同学们,第4小节写到了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一帆风顺的阿炳却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美好的景,伤心的情,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我们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他当时创作《二泉映月》时的情境。

(1)指名读,评价。

(2)集体朗读。

四、小结

同学们,这一堂课同学们围绕课题提出了三个问题,通过读书和讨论,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老师把课题旁的前两个“?”擦掉)还剩下的这个“大问号”我们下一堂课再来解决。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前写上第一课时的板书,倒好录音带)

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一个中秋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勾起了阿炳辛酸的往事,他心中悲喜交集,但纵有千言万语能对谁说。他是个艺人,此时,他要借用琴声来倾吐自身积淀已久的情怀。

板书:倾吐

二、学习第5节

1、当时的阿炳是怎么做的`呢?(出示插图,用实物投影仪)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第5节的前面三句话,把我们带入当时的情景。

(1)同学自读自练

(2)指名读、评价

2、紧接着,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其中包括着的思想感情。(出示段落)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师:同学们,这段话在文字上写得很有特色,请大家先反复地朗读比较,看谁能体会到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2)同学自读自悟,老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

(3)指名谈感受。

①三次写到旋律,每次写到旋律后又写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划出描写旋律的句子)

②语句表达比较整齐。(教师圈出重点词:赞叹、怀念、思索;表达、抒发;爱、爱、爱、爱)

③指名读好这段话,让大家完整地体会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3、引导质疑

同学们,刚才读的这段文字,就是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包括的思想感情,课文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你是否感觉到还有哪些句子或词语体会得还不够深刻。

(1)同学质疑。老师圈出重点词语,“委婉连绵”、“升腾跌宕”,“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师问:想用什么方法来加深体会?

(2)播放配音朗读的磁带。在配音朗读中体会“委婉连绵”“升腾跌宕”等词语的意境以和旋律中的思想感情。

4、开展朗读竞赛

(1)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听读欣赏,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是否更加深刻了。下面开展一次朗读竞赛,全班分四个组,每组推荐一名朗读高手,看哪一组能夺冠军。

(2)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到讲台上。

(3)师:除了四位选手外,其它的同学都是评委。都有权发表你的观点。为了提高本次竞赛的质量,让选手朗读得更好,让评委点评得更好,我建议大家各自先好好地再朗读一遍,以作好赛前的充沛准备。全体同学自读自练。

(4)四位选手依次朗读,并依次评价,最后评选出冠军,对其余三位也给予鼓励。最后再让冠军者谈谈获胜的经验。

5、同学们,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体会到了乐曲的旋律以和旋律中包括的思想感情,这样,本课的主要问题也解决了。(擦掉课题旁的“?”)这段文字写得好不好?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老师暂且用“|”把它分成三局部,你只要背诵其中的一局部就可以了。其中第三局部内容最长,也最难背,不知有哪些同学敢选择第三局部来背。

(1)熟读试背。

(2)指名背诵。

三、迁移写话

1、师:同学们,第一课刚上课时,王老师让大家听了一小段《二泉映月》二胡曲,并且凭直觉谈了感受,通过学习了课文,现在再来听听这首《二泉映月》的曲子,你一定会谈出很多的感想。阿炳把对人生的体验和追求通过乐曲告诉了我们,此时你想给阿炳说些什么?请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2、交流,老师点评、修改。

四、课外作业

1、背诵4、5自然段。

2、在观察的基础上完成练习4。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中秋夜 二泉 月光 流水

想到……听到……倾吐……

五年级语文鲸教案篇2

补充拓展资料(老舍先生的生平)老舍,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名守卫皇城的护军,1900年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从此,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抚养长大。(帮助学生理解老舍为什么对母鸡会有前后如此大的变化并体会“一位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

师:现在让我们在来听听母鸡的叫声,你又听懂了些什么?

出示句子进行说话训练

母鸡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雏,好像在说: 。

当母鸡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好像在说: 。

在夜间若是有什么动静,母鸡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好像在说: 。

(学生选择其中一句进行操练)

组织交流

生:母鸡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雏,好像在说:“孩子们有危险,快到妈妈这里来,妈妈保护你们。”

生:当母鸡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好像在说:“宝贝儿快过来,妈妈发现这里有好吃的,快来吃呀!”

在夜间若是有什么动静,母鸡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好像在说:“人们啊快醒醒了,有黄鼠狼来了,快来救救我的孩子啊!”

……

师:我们目睹了母鸡的坚强、无畏、无私和不辞辛苦。在这其间所自然流露出来的母性的光辉和力量令我们不禁对母鸡肃然起敬。一位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生:齐读课文的最后2小节(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感受了母鸡平凡后的'伟大读出了感情)

分析:“母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人们对于她的讴歌与诠释从未有过终止。在课文的最后作者深情地讴歌到“一位母亲必定就是一位母亲”通过文本细读我了解了作者的生平,让学生在“品析词句,体会情感”的学习过程中,在朗读感悟母鸡对鸡雏的平凡细节中自然地联想到生活的场景,层层推进,勾起对“母爱”的回忆,从而揭示出:母亲是伟大的,一位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的文本主题。

总评:

?有效教学艺术》一书中说到: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要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本,首先要让课本变成学生的读本。要会学,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从会读课本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使学生读课本,读出兴趣来,读出学习问题来,读出学习成果来。

中国古代教育家韩愈认为,读书要“手批目视,口咏其言,心唯其义。”意思是说,翻阅读本,朗读其词,要用心思考和体会书中所讲的含义。读书要读出含义,领会含义,读出含义来,这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点。

五年级语文鲸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方法:理解课文中奶奶这些“老话”的深刻含义,适当地做好积累可以在课外搜集一些这样的“老话”。

情感态度: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明白大家称奶奶为“语言大师”的原因。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奶奶这些“老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明白大家称奶奶为“语言大师”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几句“老话”让学生读读,说说能理解这些话的意思吗?

2、议议这些“老话”,看看这些话是否说得有道理。

板示课题:30语言大师

3、读读课题,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课题的含义。

二、学习课文。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1、自己读读课文,也可以同桌交流读。

2、用简练的语言说说奶奶是个怎样的人。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人物的特点。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任务的特点。

5、指导学生为课文划分段落。

学习课文2、3、4小节,体会奶奶那些“老话”的含义。

1、指名读读2、3、4节。

2、找到奶奶说的“老话”,用线在书上划出。

3、在黑板上出示这几句话“早睡早起身体好,昨晚迟起百病长。” “越吃越馋,越玩越懒。”“人勤出金山,人懒败家产。”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4、请学生读读这句话,议议每句话的意思。

5、再去读读课文2、3、4节,说说奶奶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些话?

6、拓展练习下面这些情况,想想能对他们说些什么?星期五下午,妹妹在家,只想看电视,不愿做作业,我耐心地告诉她:......弟弟每天起床,不叠被子,妈妈劝他:......

爸爸爱睡懒觉,我会对他说:......

a)组自学第5节、读读课文、说说奶奶还说了哪些“老话”?议议每一句“老话”的含义。

b)全班交流。

c)发挥想象,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上奶奶的这些“老话”。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课外拓展:

1、出示课外的一些“老话”。

2、让学生议议它们各自的含义。

布置作业:

在课外搜集一些“老话”,和爸爸、妈妈或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这些话是否有道理。

五年级语文鲸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认识6个字,学会15个字。通过查字典或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坐卧不宁、冥思苦想、视死如归。如泣如诉”的意思,积累“一筹莫展、自告奋勇、视死如归”等词语。

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哈萨克族的民间乐器“冬不拉”名字来历的动人故事.

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一种琴声分别描述了故事中的哪个情节。

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5、16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坚持长文短教的原则,大胆地处理教材,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细致地品读描述冬不拉王子杀死瞎熊的经过,体会王子的机智、勇敢、善良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从而体会琴声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勇敢、善良、勇于牺牲的冬不拉王子的敬佩和赞叹之情。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品读冬不拉王子杀死瞎熊的经过;体会冬不拉王子的勇敢、善良、勇于牺牲的精神。

2.难点: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一种琴声分别描述了故事中的`哪个情节。

3.关键:品读文中描写冬不拉王子杀死瞎熊的经过,抓住关键词浯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本文的重难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初步感悟故事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自读探究。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搜集资料,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2.教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冬不拉是哈萨克族的一种乐器。对于这种乐器,你们还知道哪些知识?搜集了哪些资料?展示出来,我们一起分享。

3.学生展示哈萨克族的乐器“冬不拉”的图片资料。

冬不拉:哈萨克族弹拨乐器。木制音箱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上嵌八个或十个晶位,张两弦,按四、五度定弦,可奏和音。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与挑,一般弹用于重拍,挑用于轻拍。冬不拉弹唱是哈萨克族人民最喜爱的艺术形式,演唱者自弹自唱,人们把即席作词演唱歌者称为“阿肯”,意即游唱诗人。曲调分为歌唱性和说唱性两种,节奏多用混合拍子。

4.教师设置悬念,导读:关于冬不拉还有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展示冬不拉的图片资料或者冬不拉演奏的音乐,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冬不拉这种乐器,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同时也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热情。)

二、提纲导路,合作学习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和同学交流在读和书写生字上的注意要点。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一筹莫展、自告奋勇、视死如归、泪如雨下、狡猾、骏马、安置、隐蔽、匕首、安葬、凄凉、依恋、乐器

3.说一说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4.画出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并读一读有关描写他们的语句.说说这些人物留给自己的印象。

三、检查反馈,理清条理。

1.检查生字新词。

⑴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⑵全班读一读。

⑶教师:这一课的生字比较多,而且有些字还比较难写。你能不能给同学提个醒呢?(指名反馈,教师强调:“匕、器、骏”三字。)

⑷指名逐段朗渎课文,检查课文读通的情况。

2.指名反馈“坐卧不宁”等词语的位置以及意思。

坐卧不宁:坐着躺着都不能安静。形容心情不安,烦躁忧虑。

冥思苦想:深沉地思考,绞尽脑汁地想。

自告奋勇:本课指王子自己主动要求去杀死瞎熊这个任务。

泪如雨下:泪水像下雨一样流下来。形容极度悲伤。

视死如归:把死看成像回家一样。形容为正义事业不怕牺牲。

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凄凉。

3.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只庞大凶恶的瞎熊,经常伤害哈萨克族的入和牲畜.一位叫冬不拉的王子自告奋勇去除掉瞎熊。他勇敢地与瞎熊进行了激烈的搏斗。最后,杀死了瞎熊,自己也牺牲了。一个叫阿肯的老牧民,用琴声把这个悲壮的故事讲述给国王听。无比悲痛的国王为儿子的英勇和人民对儿子的怀念而感到欣慰。为了纪念王子,牧民们把阿肯弹拨的这种乐器叫做“冬不拉”,把使用这种乐器的艺人叫做“阿肯”。)

4.教师:你们是怎么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的?(指名反馈,教师引导)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所以说什么都不答应”):一只庞大凶恶的瞎熊,经常伤害哈萨克族的人和牲畜,一位叫冬不拉的王子自告奋勇去除掉瞎熊。

第二部分(从“第二天一早……”到“王子的匕首也捅向了瞎熊……”):冬不拉勇敢地与瞎熊进行了激烈的搏斗。最后.杀死了瞎熊,自己也牺牲了。

第三部分(从“国王派出的人四下寻找……”到“但儿子的英勇,人民对儿子的怀念让他感到了莫大的安慰。他重赏了阿肯”):一个叫阿肯的老牧民,用琴声把这个悲壮的故事讲述给国王听。无比悲痛的国王为儿子的英勇和人民对儿子的怀念而感到欣慰。

第四部分(最后一段):为了纪念王子,牧民们把阿肯弹拨的这种乐器叫做“冬不拉”,把使用这种乐器的艺人叫做“阿肯”。

四、初谈人物形象,鼓励深入探究

1.教师指名反馈:在这个动人的故事中,作者为我们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其中谁是文章的主要人物?(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冬不拉、国王、阿肯;主要人物:冬不拉)

2.指名说说冬不拉留给你的印象。(学生根据阅读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教师适当地归纳、总结)

(冬不拉:机智、勇敢、善良、勇于牺牲。)

3.教师引导: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品质特点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以及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展现出来的。现在,请同学们继续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描述冬不拉动作等方面的语句,再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作者是怎样刻画出冬不拉的形象的。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老师的要求深入探究。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不仅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还初步交流了对故事的主人公冬不拉的认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探究冬不拉是如何与瞎熊搏斗、阿肯又是怎样用琴声告诉国王王子壮烈牺牲的消息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冬不拉王子杀死瞎熊的经过;体会冬不拉王子的机智、勇敢、善良,勇于牺牲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一种琴声分别描述了故事中的哪个情节。

3.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5、16自然段。

教具准备:抄有文中关键语句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授

1.听写下列词语。

狡猾、骏马、安置、隐蔽,匕首、安葬、凄凉、依恋、乐器、坐卧不宁、冥思苦想、自告奋勇、泪如雨下、视死如归、如泣如诉、一筹莫展

2.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勇敢、善良、勇于牺牲的王子——冬不拉。课文是怎么将冬不拉的这一形象展示在我们读者跟前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品读词句,感悟情感

l.教师: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和小组的学习伙伴一起找了能够体现冬不拉勇敢、善良、勇于牺牲的语句,那就请各小组的代表把找出来的浯句读出来。(学生读出相关的语句,教师出示语句。)

⑴冬不拉一听,自告奋勇去除掉这只瞎熊。

①“自告奋勇”的意思是什么?(本课指冬不拉主动要求承担除掉瞎熊的任务。)

②教师:为什么“国王不愿意让儿子去冒这个风险,所以说什么都不答应”。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得了解一下冬不拉的对手——瞎熊,这只熊有什么特点?

③学生找出瞎熊特点的词语,交流:

庞大而凶恶:伤害人和牲畜,让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

凶残狡猾:几次派出猎人去伏击,都没有成功。

④教师:瞎熊凶残狡猾,所以国王说什么都不答应。可是冬不拉第二天偷偷地去找那只瞎熊。

⑵王子带着弓箭和捕兽夹,骑着骏马.翻过一座座高山,涉过一道道河流,穿过一苎‘片树林,终于在一条通往夏季牧场的小道上,发现了瞎熊的足迹。他细心地将捕兽夹安置在瞎熊的必经之路上,又巧妙地进行了伪装,然后在旁边的树丛中隐藏起来。

教师:可是瞎熊太狡猾了。它用鼻子在地上仔细地嗅着,走走停停,停停走走……

以前爪小心翼翼地将伪装拨去.又将捕兽夹周围的土轻轻扒开,然后找来一根大树枝朝捕兽夹乱捅。……举起另一块石头猛砸。

⑶王子在隐蔽处拉满了弓,射出一只利箭,正中瞎熊的脖颈。王子又射出一只利箭,正中瞎熊的前胸。王子抽出第三只箭,正要射向瞎熊,却来不及了。瞎熊已经蹿到他面前,向他扑了上来。王子见状,急忙拔出匕首。瞎熊巨大的熊掌击向王子,王子的匕首也捅向了瞎熊……

⑷……发现了王子与瞎熊扭在一起的尸体。

2.学生一起读一读这些句子。

3.指名反馈:你们是怎么感受到冬不拉的机智、勇敢、善良和勇于牺牲的?(学生自由抒发自己在小组内学习的感悟.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帮助自己理解句子的意思,以及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句子所体现的人物特点。)

4.教师小结:同学们,冬不拉王子面对凶残狡猾的瞎熊,勇敢地与之搏斗,最后终于杀死了瞎熊,而自己也壮烈牺牲了。他的机智、勇敢、善良与勇于牺牲的精神多么令人敬佩呀!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再读这些语句,再次在读中感受冬不拉的机智、勇敢、善良与勇于牺牲。

6.教师小结:同学们.从课文对冬不拉与瞎熊搏斗的描写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冬不拉的机智、勇敢、善良与勇于牺牲的精神。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本环节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进行品读、谈感受,引导学生从冬不拉与瞎熊激烈的搏斗中感受冬不拉的机智、勇敢、善良与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想象场面,感悟琴声

1.教师:可是这一切,国王不知道。没有得到王子的任何音信,他整天坐卧不宁,愁得连头发和胡子都白了。最后他发布告示说:“凡是将王子活着找回来的,赏赐骏马百匹,羊千只;凡是知其下落不告者,砍去双足…”如何把这个坏消息告诉国王呢?

(一个叫阿肯的老牧人带着一件松木做成的乐器,去见国王,让这个乐器讲述了这个凄凉而悲壮的故事。)

2.出示第十六自然段,指名读,其他同学想象冬不拉与瞎熊搏斗的场面。

琴声一开始雄浑激昂,如同英雄视死如归,要上战场;一会儿低回婉转,像是在述说危机到来,战斗即将爆发;一会儿音韵铿锵,好像宣告战斗已经爆发;一会儿又如泣如诉,好像在诉说一个悲剧的结局和人们对英雄的依恋和怀念……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段话中的每一种琴声分别描述了故事中的哪个情节。(教师板书)

故事琴声

骑着、翻过、涉过、穿过雄浑激昂

安置捕兽夹,巧妙伪装

伪装被瞎熊识破低回婉转

王子与瞎熊激烈搏斗音韵铿锵

瞎熊被杀死,王子也牺牲了如泣如诉

4.有感情地读课文第15、16自然段。(深情地、回忆地、悲痛地)

5.教师:这琴声的感染力有多强啊!国王听了琴声,明白了事情的经过,不禁泪如雨下。琴声停了,国王仍然沉浸在悲痛之中。过了很久,国王从悲痛中清醒过来。儿子虽然牺牲了,但儿子的英勇,人民对儿子的怀念让他感到莫大的安慰。他重赏了阿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是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学生对故事初步了解之后,学生更容易找到每一种琴声所描述的故事情节。)

四、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小结:同学们.冬不拉的机智、勇敢、善良与勇于牺牲的精神令人敬佩。而讲述这个悲壮的故事的乐器也让人们避免了受到惩罚。人们为了纪念王子,就用王子的名字给这种乐器命名.叫“冬不拉”,并把使用这种乐器的艺人或歌手叫做“阿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5、16自然段。

五年级语文鲸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黄昏的特点体会“想象”在文章中的作用;

3、通过带着问题阅读及交流,让学生得到思维训练,培养想象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5、体会联想和想象的异同,养成联想和想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受文中“想象和联想”的作用,区分二者之间的差距。

作者如何准确地运用想象和联想来描写黄昏的美景。

相关资料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黄昏》原载《太白》半月刊第1卷第5期,于1934年11月20日出版。

在散文《黄昏》中,作者用象征性的写法,借客观自然景物来抒写主观思想情感,寄寓深刻的含意。所谓象征性的写法,是指借某一事物来象征另一事物,或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象征某一抽象的概念或某种思想情绪。在象征者与被象征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某些共同的特征。

散文近似诗歌,往往是景情并茂,写景中蕴含着深厚而复杂的情感。茅盾对大海的观察极其精细,描绘十分传神,并使用了许多拟人手法和形声词。茅盾先生那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黄昏》,词句是金色的,文采是斐扬的,但感情却是沉重的。如果不知道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那风雨如磐的社会环境,不知道白色恐怖的残忍,就无法体验出散文中的个中滋味,就不会明白为什么“一切一切,夕阳都喷上了一口血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题目,学生齐读题目

2、说一说自己看到的黄昏的景色什么样?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生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关注书中标有拼音的字,把字音读准确,课文读通顺。

2、教师指导朗读:

(1)风在吹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大眼睛,闪着金光。

(2)愤怒地挣扎着的夕阳似乎在说:

(3)风把永生不灭的宣言带到了全世界

3、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通过查字典,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不理解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初步理解

说一说,课文写了哪里的黄昏?

四、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写了哪里的黄昏?

2、课文中哪处的描写,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

二、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1、看来,作者笔下海上的黄昏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我就回到课文中,请你再来默读课文,把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句子画出来。

2、逐段交流:

重点体会和指导朗读:

(1)挤到沙滩边,啵嘶!队伍解散,喷着愤怒的白沫。

这是作者看到的吗?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2)风在吹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大眼睛,闪着金光。

(3)愤怒地挣扎着的夕阳似乎在说:

(4)风把永生不灭的宣言带到了全世界

三、从课文描写的景物和想象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小组交流。

2、交流讨论。

四、作业

写一写自己眼中的黄昏。

五年级语文鲸教案篇6

教材分析:《幸福在哪里》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写了三个牧童把一口喷泉挖成一口泉井,得到了智慧女儿的祝福;十年后,通过他们自己的劳动,亲身找到了幸福的事,说明了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2、学习本课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教学难点: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作者简介,文章拓展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幸福的名言警句,拓展对幸福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审题入手,设疑激趣。

1、板书幸福,什么是幸福?你有过幸福的感受吗?

板书在哪里,幸福在哪里?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保加利亚埃林彼林的童话故事,找寻其中的答案吧!

[点评:幸福是一个美好的字眼,提及幸福,对于学生来说,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可幸福在哪里,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无形中激起了学生读书找寻答案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分别找出写三个牧童童年挖泉井的经历及十年以后他们再次相聚经历的相应段落。

[点评:文中自然段颇多,为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是非常必要的。]

三、入情入境,精读课文,领悟幸福的真谛。

(一)课文的前19个自然段向我们展示了三个牧童挖泉井的经历,指导学生从三个牧童挖泉井的语言、动作、神情及智慧的女儿说的话中领悟幸福在哪里。

1、自读这部分内容:

读懂了什么?把读不懂的地方用笔画出来。

2、重点研读三个牧童挖泉井的段落(1-5自然段)

三个牧童是怎样挖泉井的?

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划出文中的有关词语、语句。(愉快,高兴极了,心满意足)

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浑浊的泉水变成了清洁透明、清澈的、如同镜子一般的泉水)

3、孩子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呢?从文中的6-19自然段中找寻答案。

①朗读孩子们说的话我们把它弄干净了,就是供大家喝的,领会其中的意思。

②出示智慧女儿的话。

从代表代表代表代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回归整体,从三个牧童挖泉井的经历中,领悟到幸福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二)课文的后14个自然段向我们再现了十年后,他们再次相聚的经历,放手让学生用心读书,从人物的话语中领悟幸福的真谛。

1、三个孩子分手后,各从事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

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幸福?

2、出示智慧的女儿的话。

理解领悟一词的含义。

结合三个孩子的经历理解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3、分角色朗读此部分,感受三个青年的幸福经历。

[点评:以上设计,紧紧围绕着孩子们十年前、十年后的生活经历,从具体的语言、动作、神情中,引导学生明白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层层深入,恰到好处。]

四、拓展交流,情感延伸。

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学习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联系亲身经历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出示收集到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谈感受。

举例: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他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马克思

幸福要靠劳动,要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

[点评:学文后,让学生在共同经历着幸福的时刻,在共同的拥有中,细心地回味着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从而,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的目的。]

五年级语文鲸教案篇7

设计理念:

以“火攻”为切入口,以说“计策”为主手段,引领学生关注琢磨课文语言,于语言的体会中感受人物的智慧,故事的魅力,表达的方式,从中激发学生阅读历史类故事的趣味.

教学目标:

1、通过就词解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本课重点字词.

2、通过概括文意、概说计策,学会简练复述文本的方法.

3、通过重点语句的体会,感受三国人物的鲜活形象,从中受到人文熏陶.

4、通过深层质疑,引导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程预设:

一、揭题导入(包括课前)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

2.谈三国故事(重在学情的了解,便于学习的调整)

3.引《赤壁之战》

解赤壁:赤壁,山名.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赤壁山险峻而又雄伟,临江是拔空昂立的崖头,犹如战马扬蹄,踏破万顷烟波,石壁西侧镌刻着的“赤壁”二字,相传为东吴大将周瑜所书,力盖千钧.

说题意:

(要求说得清楚简要)

二、初读感知

1.放声读文,了解大意.

2.质疑问难,了解学情.

(重在不懂的字词;不太常见的词句.)

反馈:

1.字词:顺学字词

划词,读词,有没有不懂的`?

调兵遣将(遣的字形?谁?驻)丢盔弃甲(谁?逃)

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

不计其数

无心应战

率领抵挡计策缆绳

(在于培养学生灵活理解词语的能力,而不是局限于字典、参考的等现成的答案.)

2.内容

自由概括;

围绕标题概括;

围绕标题完整概括.

(培养学生概括说话的能力.)

三、深究火攻

1.为什么火攻是个好主意?(以此带动全文的学习)

自由发表

黄盖的话:

读好黄盖的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胸有成竹地

诚心诚意地

恭恭敬敬地

得意洋洋地?

读懂黄盖的话:黄盖的话道理何在?

为什么相持没好处?

只要用火攻,想逃也逃不了?

联系前文

2.赤壁之战火攻打败曹操,还有一步很重要的是什么?

黄盖的假降信

说东吴兵少……说后面为什么没用冒号?

黄盖会怎么说?

3.黄盖的计策:说了一遍?非常满意——妙计!

黄盖会怎么说?

说清要点.

自由准备:

做上记号:哪些地方必须说清楚的?

自由练说:

同桌互说:一说一听,提出意见.(分角色)

推荐示范

集体评议:清楚,简练

4.计策妙不妙?析原因,探性格.

读文中语句,验证体会.

为什么3万打败了80万?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黄盖的足智多谋

曹操的狂妄自大、骄傲心态

5.为什么不写清妙计?只用了四个字:说了一遍?

写法:不重复、留下悬念,激发兴趣.小说作者罗贯中

(以上各环节重在于文中相应语句的体会,朗读、感受,使学生具体情况调整学习内容,在说的过程中带动文本重点语段的学习,同时达成单元复述的重点训练.)

四、课外拓展

其实文中有好多问题的?

文中省略了很多情节.

课外阅读

故事交流

说故事

谈人物

背古诗

谚语、歇后语等等.

五年级语文鲸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收集资料。(课前查找有关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还有令人向往的西藏,提起西藏你想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1、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

2、学生汇报。

(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3、师: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

(出示图片)

(板书: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奇)

4、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再次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纲)

⑴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在什么地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⑵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5、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2、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四、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真是世界上的奇观,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观?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五年级语文鲸教案8篇相关文章:

小学五年级语文工作计划优秀8篇

五年级语文的工作总结最新8篇

五年级语文的工作总结参考8篇

五年级人教版教案通用8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工作计划6篇

五年级语文月工作总结7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工作计划7篇

五年级语文述职报告7篇

五年级语文教育教学总结7篇

五年级语文月工作总结推荐6篇

五年级语文鲸教案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9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