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将教学反思写得全面,我们才能让教学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作为教师就应该将教学反思写好,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技能,以下是公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燕子,教学反思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
燕子,教学反思篇1
?燕子专列》这是一篇发生在人和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难理解,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语句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增强孩子们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在课堂设计中,我以爱作为主线来贯穿课文打动学生。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比较突出的亮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研读文本,走进语言深处。
针对三年级教材特点,着重借助对“气温骤降”、“纷纷”、“冒着”、“顶着”“踏着”等重点词语的理解组织教学。通过多种理解词语方法的渗透,经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语文训练,包孕着丰厚的情感、丰富的内涵,实现语言训练立体化,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二、创设一个个情境使学生融入文中,把孩子们带进文中。
?新课标》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学生理解政府号召居民拯救燕子时,让学生当电台主持人、记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呼吁居民救助燕子;在感受小贝蒂一心救燕子时,让学生看图说说贝蒂的动作、神情她好象在说些什么?在送燕子的站台上,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车厢里的一只幸福的小燕子,你想对送行的人说些什么?如果你是送行的居民,你又会对小燕子说些什么?这些情境使学生更快的融入课文中,感受到人和动物间的美好情意,充分理解了课文。这些动情的语言把孩子们引入了课文中的世界,在那里,他们激动着,感受着主人翁的感受。这样就少了一些生硬的剖析,增加一些语文味。
三、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关注
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摒弃了繁琐的分析,将静态的文字链接成动人的情境,在反复品读中丰富着语言的内涵,丰富着人物的精神,丰富着学生的人生体验。引导学生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化性,于文字品味中弘扬人文精神。
四、整个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读书方法,如做批注、画重点句子、圈重点词。
五、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让每一次读都有目的性,每一次读都有收获,每一次读都能使自己与文章的情感更贴近。这样多种形式的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六、整节课围绕“爱”之主题构建课堂,理解层层推进,情感步步升华。
课堂教学结构疏密有致、粗细结合。对整个教材的处理新颖、简洁、深刻。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是,由于教学密度比较大,课堂前半部分上得比较快,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不够落实,我觉得上课是应关注是学生学习的状况,根据课堂上生成的情景,推动教学的进程。视学生的学情,一边上课,一边调控、创造、发展、适应。对学生各方面了解得越充分,教学的主动性就越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钻研教材,整合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燕子,教学反思篇2
?燕子》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在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可爱的外形,飞行的轻快,休息时的优雅,都一一跃然纸上。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该年级的教学要求,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3自然段。
2、理解课文,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
3、正确读写“燕子、赶集”等词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3自然段。
教学难点是: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
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以读为主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的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想象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
二、情境的创设在语文教学,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学生对课文叙述的一切,只有在情境中调动起学生的各路感官,让他们在情境中积极地观察、感受、操作,才能实现对语文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本课教学中我在情境的创设上是花费了一番心思的:
1、以生活体验情境。这课要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春天的特点。我播放了燕子飞行和休息时的情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燕子飞行的轻快和休息时的悠闲。可见,学生获得的体验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课文。
2、画面再现情境。根据教材和学科的特点,这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精美的画面和恰当的音乐,加深了对课文描写的意境的直观感受,比如,青草、柳叶、鲜花、小溪流水、青山绿水、燕子、蝴蝶等,让学生体会到春天的特征和美丽。由此看来,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得这些生活经历有限、生活感受粗浅的低年级学生,不仅眼里有语言文字,还有相对应的形象画面,“符号”对应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三、遗憾之处:
学习第三自然段中的比喻句,教学中,我觉得学生能够很容易领会,没有带领学生加以引导或想象,部分学生对对“正待谱写一曲春天的赞歌”根本不理解,因此对教学效果略有影响。
教学调控不够灵活有效,教学机智有待提高。今后在这方面要加强学习。
燕子,教学反思篇3
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作者用词准确传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其内涵的滋味。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下尝试:即是不断丰富学生想象,链接生活实际,促学生的语言积累。人们常说,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篇课文是有名的散文,要读懂它,必须要与生活联系起来学,才能学得灵活,觉得透彻。如:在理解“赶集”一词时,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去赶集时的感受,再想想课文中是说谁赶集?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通过与生活联系,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开之多,给人以热闹的感觉。在学生观赏了春天美景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谈谈你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春天;在让学生感受春风、春雨的柔美和燕子的活泼可爱时,让学生联系已学到的一些古诗词来说说。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说出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等优美的诗句。这样不仅拓展了课堂的教学,更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本节课自我感觉也存在不尽人意之处,就是教学调控不够灵活有效,教学机智有待提高。今后在这方面要加强学习。
我会在以后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我的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燕子,教学反思篇4
?燕子》这篇课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作者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
学习本课,一是要让学生了解“赶集似的聚拢来”的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和活泼可爱,激发学对充满活力的春天的向往和热爱的感情;二是要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丰富的想象及一些表达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因此,在教学前我作了以下设想:
1、学生在课前独学时读相关资料,了解燕子及春天的特点。
2、认识10个生字、新词,学会在田字格规范书写13个生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察顺序。
结合教学设想与导学案,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1、激情导入,激发兴趣。燕子,一说起来,学生就兴致勃勃,都非常喜欢。因此课前,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插图再现课文里的春光美,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教学伊始播放学生耳熟能详的音乐视频《小燕子》,将孩子们带进美好的童年,带进充满生机的春天,并巧用课文插图,使燕子的形象和明媚的春光更具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2、课堂检测、落实课前独学。课堂上,我首先检测学生认字词、朗读课文情况。在检测过程中,我发现有少部分学生在课前独学不到位,如本课字词不能全认识,课文朗读不正确不流利,更不用说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理解课文内容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的,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没有充分地朗读熟课文,就无法轻松地理解课文内容了。如何让课前独学落实到位,这是我值得深思地地方。
3、教学中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说、练为主,以读促感,彰显师生的风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抓住每一个可以展示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读、说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及时的给与鼓励。因此,学生在认识生字、书写生字、划分段落层次、叙述作者的观察顺序时,都非常积极踊跃,课堂气氛热烈。不足之处在于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突破独学过程遇到的难题。
燕子,教学反思篇5
?燕子》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全篇文章的语言轻快明丽,描写准确生动。我在教学时,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用叶圣陶老师说过的话就是:“一字未宜忽,语语捂其神。”用这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的学习,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语文素养。在教学中,重点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燕子的外形、飞行的动作这些片段来学习,突出对燕子喜爱的感情朗读和背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外形的描写,感悟燕子的可爱活泼;运用简笔画来表现燕子的飞行动作等方法让学生情不自禁赞美燕子,喜爱燕子,热爱燕子。
本课的教学有待改进的地方是我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要加强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主动学习,成为有自学能力的`学生。
我为学生上读写课,我问学生到底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不难,每个四年级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答案,当然答案多是增长知识,读书能让自己长大,读书让自己高兴……学生们也都会背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在学习《燕子》过程中,我说郑老先生只所以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读破万卷书,行万里路,那是肯定的。把燕子写神了,那些词来自于平时的阅读积累,来自于不断地观察,来自于多层面的感受,二三月微风,千万条柔柳,阳光下斜身掠过,稻田中,湖面上,电线上,这一个个场景,构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而少了这些,怎么可能有这篇美文?
学《燕子》其实就是引导学生与美文为友,就是引导学生去读更多的像这样的文章。而阅读这类文章,真的也是一种享受,也许这是散文的一大魅力表现。
在工作劳累之余,在办公室、家中念叨上“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两句,身心马上会轻松起来,精神也会好上许多。也许这也是这篇散文魅力表现吧。
我想这可以让学生研究获得。
大多数的学生是见过燕子的,他们没有陌生感,但他们没有作家那种写作的冲动,所以燕子不会如此走到他们的纸上,而对于好多学生来说,许多可爱的动物,同样不能变成文字。这是一种熟视无睹。因此研究这一课,其实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不要熟视无睹,虽然我们暂时做不到作家的写作水平,但我们能大胆把自己看到的一些动物入文,多多观察,不放过一些细节,多多用自己的双手记录,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属于学生自己的文章也会自然出现。
学习《燕子》,研究《燕子》,学生除了爱上《燕子》,更重要地要爱上身边的许多小小东西。老师要通过对话,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事物走近来了,其实就是最好的文章。
吟诵着《燕子》,享受着《燕子》,冷静地思考着《燕子》,拿起自己的笔书写着《燕子》,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那可是了不起的收获。
?《燕子》教学反思2》全文共1114字
?燕子》这是一篇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作者用词准确传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其内涵的滋味。我主要要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品味、欣赏,直至背诵,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内化。
这堂课气氛较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我从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动机,再到组织学生自读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平等参与者,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同时我适当点拨,为学生的思维起着“搭桥引路”的作用。然后我又巧妙的创设说话情境,让学生们运用写作方法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投入听说训练中,从而学得更扎实,更灵活,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了写作水平。在本节课上,我还引导学生通过角色的表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体现了课程的人文精神。
?《燕子》教学反思》全文共517字
课文《燕子》是一篇很美的文章,在本课教学的时候,我采用以下方法:先出示春天美景图,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然后把读到的燕子的样子画下来。接着提出:燕子该贴在哪里?这一问题,请大家读书上有关语句,来给燕子找位置,学生找出了天空中、稻田上、柳树下、湖面上、电线上,我再相机的指导学生读好有关句子。贴好图后,我又提出:画是美的,可我觉得它是一幅没有生命的画,而文章写的是活生生的小燕子,我们也让画动起来好吗?学生开始茫然,经过我示范后,学生变的积极主动起来。
我从让学生画燕子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然后组织学生自读自画,从画图到贴图,再从读文到表演,学生都表现得非常积极,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一个平等参与者,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阅读教学的实践性,通过学生的角色表演,来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让语文阅读教学更有效。
在充满诗意的学习氛围中,在宁静的诗文中,学生透过这个窗口得到了充实和滋养,语感品质如雨后春笋不断上拔。
燕子,教学反思篇6
?燕子专列》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述的是人们关爱保护燕子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它表现了人类对动物的博大的爱心,一种浓浓的关爱之情贯穿于整篇课文。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直奔主题,教会学生点线面。首先牵出文章的主线,以线贯穿全文,再抓住点与面中重点词理解和体会,感受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并通过朗读传达出来。
一、一线贯穿全文
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课文叙述了瑞士人民保护、救助燕子的事。这件事说明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我紧跟着问了一句,学生们都明白:说明了人们喜欢、关心燕子,表现了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对,说得好!我立即板书出关爱二字,并小结道: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就是这篇文章的主线。课文围绕这条线,叙述了事情的前因后果,请同学们看看作者采取了怎样的叙述方式。我要求学生用列小标题的方法写出文章的叙述步骤。如:
①燕子专列准备启程→②气温骤降燕子遇险→③政府居民齐心救助→④燕子专列快乐开动可以看出,作者采取了倒叙的方法,先将事件的结果呈现出来,然后讲述整个事件的过程。全文围绕主线讲述的政府呼吁,居民找寻,专列运送几个情节,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
二、点面结合抒情
在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对燕子的关爱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去感受瑞士政府的关心专列运送、电视广播呼吁,作为一个政府下这样的命令难能可贵。然后用心去感受每个人为保护燕子、关心燕子做出的努力。在讲述这一内容时,我教给学生点与面的知识。
老师讲解:文章在表现了人们关心、救护燕子时,所采取的方法是先叙述所有人的行为面的描述,再选取点一个代表性的.人物的情节描写。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真实地抒发了人类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我要求学生找出面和点的内容,细细品味语言文字,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如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等词集体表现了居民们的真心关切。在对点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的描写中,用三句话来叙述: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突出了贝蒂为拯救受伤的燕子而忘我的精神境界。以面引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文章因而简洁、生动、感人。
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里,我教会学生点线面,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不走弯路,一下子理清脉络,抓住重点,进而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品读语言文字,去感悟文章情感,去体会表达方式,达到与作者共鸣。
燕子,教学反思篇7
?燕子》一课中,作家郑振铎将燕子写得十分传神。这篇文章描绘了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这些从南方飞回的燕子,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天点缀得更加美丽。作者借赞美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
教学中,我从燕子入手,按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第一段从近处看燕子:乌黑的羽毛、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合成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燕子。第二三段由远处看到的燕子各种飞行姿势。最后从远处看到像音符般的燕子。
学生对燕子并不陌生,但是像作者这样从多个角度去观察燕子,描述燕子,学生是做不到的,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有意识地渗透习作的教学。我带领学生按顺序学习完课文后,适时地引导学生根据本课的描述方法,来描述一下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刚开始,大部分学生都用很简短的语言来描述动物的外形,的缺点是说的不全面,语言也不够准确。我出示燕子图片,让学生观察,然后对照课文第一段的资料,看一看作者是怎样观察燕子,描绘燕子的。再出示一只小狗让学生观察后用语言描述,这样一来,学生对小狗的描述就生动了许多。
教学中我还指导学生把燕子和春天的景色联系起来观察,想象燕子给春天带来了什么?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喜爱燕子是正因燕子是春天的代表,为春色增添了勃勃生机。同时我指出描述小动物也要结合平时的生活,不仅仅要形象地写出小动物的外形特征,还要描述关于它的具体事例,从生活中来感受小动物带来的乐趣。
课后我布置小练笔:模仿《燕子》写一写熟悉的小动物。有了课堂上口语练习的基础,学生仿写的十分成功。
燕子,教学反思通用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