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鹅读后感8篇

时间:
Fallinlove
分享
下载本文

认真阅读才会写出优秀的读后感,读后感是我们必须要会写份一种文体,写读后感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公文溜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唐诗鹅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唐诗鹅读后感8篇

唐诗鹅读后感篇1

今年看了两本书《蒙曼品最美唐诗: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人生百味》,选它们读是因为年初看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觉得这位女教授容貌寻常,却很迷人。喜欢她的谈吐,豁达朴直,让人觉得舒适可亲,更喜欢她的才华,有一种谦和的渊博。

看了这两本书,我更是对蒙老师佩服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因为她品读唐诗,太美太雅太有趣了,字里行间,看得人汗毛都竖起来了,就是那种,又澎湃又舒服的感觉。因为你会发现,她不是在点评、在释义、在解析。她是在与诗人们谈天说地,而大唐的那些诗仙诗圣诗佛诗鬼们,都是她的朋友呢!

因为蒙曼老师,我深深的觉得对于古诗词的诵读应该分三个层次,第一,只是因为喜爱诗词的辞藻华丽,而附庸风雅的站在墙外,看热闹。第二,就是因为明白诗词的惊才绝艳,而心悦诚服的站在楼下,仰头望。第三,却是因为迈入诗词的真境之中,而心有戚戚的站在楼上,与往来古今千余年的文人们神交意往了。

也就是说,面对千古文华精粹,当我们还在心安理得的看热闹、仰头望时,蒙曼老师却早已经迈步上去,同诗词名篇的作者们往来谈笑了。

其实,我也是喜欢诗词的,虽然相比之下,我这点儿小小的喜欢,显得浅薄又微末。但我还是会大言不惭的说我喜欢诗词,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于我们的文化菁华,能喜欢、会欣赏,就是值得骄傲的事。

我爱古诗词,很早就喜欢,只是资质不够,毅力欠佳,所以,一直自得其乐的看看热闹、心安理得的仰脸膜拜。可是我想,我大概也有那么一两次时运特别好的时候,窥视到了那么一星半点的真意吧。

记得高中时的某个晚春,大庆一中校园里满院的丁香花,午后的一场急雨,压下了北方春季独有的热燥尘土气息,我坐在靠窗的座位,看着外面清凌凌的雨后校园、金澄澄的黄昏暮色,还有那急雨打落的一地的藕荷色丁香花瓣,我一下想起了几个月前,偶然记在脑子里的半阙词,“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因为这一瞬间的心思神往,窥探到词中的真意与美感,那整个晚上我都满怀着莫名的快意和不可言说的喜悦。这是古人馈赠给千年后的我,一个小女子的无价宝,这“无价宝”与“有情郎”一样,是古代话本里并称的人世稀罕物。

所以这么多年来,“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诗词,这是一种无法诉与他人知晓的、充满奥义的美好。

还记得我最开始接触诗词,是在小说、作文选中,是在电视剧里。

那时看小说《天龙八部》,讲段誉从大理初到江南,面对着那里的江南风物、吴侬软语,他眯着眼惬意的说,“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看作文选里,一个学生非常直莽的表达自己将来想当作家的愿望时,豁达又无畏,他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看一个tvb的古装电视剧,女主角一边弹琵琶一边用粤语期期艾艾的吟诵,“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那时诗词是我平凡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吉光片羽,一两句话,就足够惊艳初见、咀嚼良久。之后,我会去找这句话出自哪里,整首的诗词是怎样的?能写出这么美丽诗句的诗人还写了其他的什么诗吗?我对诗词的了解就这样,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而最初的那一个“点”是源自少年时一点点懵懂的喜爱。

后来毕业了,工作了,成家了,沉溺于忙碌又幸福的人间烟火气,诗词,曾经短暂的退出过我的生活。它的再次出现是和一个小名叫如意的小姑娘一起,而那个小姑娘呀,她是我的女儿。我想我的小姑娘也能了解诗词、喜欢诗词,希望她也能接受这份来自古人的慷慨馈赠,可以体会到千年间的瑰丽与曼妙。

诗词应该怎么去学,怎么去背呢?作为一个妈妈,我一直在琢磨、在尝试、在调整。一开始带着小小的如意背诗时,真的觉得这诗的题目是什么,作者是谁这些都不重要,就是让孩子在年幼时能对古典诗句产生亲近感,可以把满口金玉一样的词句揉进她童年的记忆里,这应该是一个对美产生感知的良好开端。

对于一个三四岁的小朋友来说,诗词的简短押韵、抑扬顿挫,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儿歌童谣,还记得那时的如意奶声奶气的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真是叫人爱得不得了,用新嫩童稚的语调说出老旧沧桑的句子,这样的“反差萌”美得令人心折,你听不到诗中该有伤悲,却能看到古老的文化焕发出的澎湃力量。

和似懂非懂的小孩子一起读诗背诗,就会有一箩筐的有趣故事。记得有一年,我给如意讲一首诗的题目,“就是早晨起来从一个叫净慈寺的地方出来,送朋友林子安出门去外地。”讲完后,我给她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安》宋。杨万里。”如意忽然打断我,“杨万里也是人的名字吗?”我说,“对呀!”如意非常疑惑的说,“古代人好奇怪,送两个人走为什么不一起说了?”她嘀嘀咕咕的重复,“送林子方、送杨万里……”小朋友的脑回路,真是可爱死了。

唐诗鹅读后感篇2

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高峰和瑰宝。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

那简洁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可以说《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多年来流传最为广泛,风行海内外,历久不衰的一种唐诗选本。

书中各种诗体都有,如:五言律诗、绝句、七言诗……在各个诗人笔下出现了一首首名诗,一个个名句。

既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等“大家”,也有不少王侯、僧侣、歌女,甚至无名氏等“小家”。

书的取材也十分广泛,不拘一格。

不仅有描写自然风光的,也有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还有表达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的。

既有描写归家时的复杂心情,又有描写君王爱情的悲剧……从市井风情到边塞风光,从生活琐事到国恨家仇,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本书是应有尽有。

每一首诗的风格都不一样。

每一首诗出自不同诗人的笔下,它像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他像老师,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做事上,时刻教导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每一首诗都是那样耐人寻味,那样含义深刻。

拿起这本书再次细细品读,我发现: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寓言故事,都在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

品读书中的古诗,能让一个迷路的人找到光明的路,能让心灵流浪者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唐诗三百首》将唐代诗歌的精华,永远留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中。

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一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吧!

唐诗鹅读后感篇3

自从上了六年级,我很少有时间投身于我所热衷的赏心悦目的读书——“悦读”上。总是无法摆脱述数学题典闯过100分——“题海”,每天5时50分起床,22时30分睡觉,见同学娓娓狂侃学习,稍有偏题便是不正经。尽管如此,成绩却每每不见上涨,更是在多次“大考”中失利。我累极了,开始抱怨人生的公平:“为什么辛勤耕耘没有收获?为什么奋发努力也不见成果?为什么为什么……”

思想一旦走进了误区,难见好转,我在那段时间里就很苦恼。我拿出一叠古诗诗集。于是我翻开了,我看见了“把酒临风”的苏东坡迎面走来。滴居黄城中,把酒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覆履难重;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苏东坡同我一样满腔豪情,然而爱情曲折、仕途艰辛的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他坦然面对一切得失,被贬杭州,他却自得——青春竹杖,绿绿芒鞋,眼中只有秋水泛清波,难道你不怨吗?难道你甘于被贬吗?难道你不想成就大业吗?“不,我学会了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便是。”他笑答。我若有所思——也许面对失败我也该收获一份坦然?还未细想,只见一位身穿白衣,骑着驴的歌者向我招手,一看,原是李白。李白同我一样对前程充满希冀,然而官道不如意,人们希望他歌颂当政,赞美君王,他却不,他要一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豪迈!坦然地接受一切得失,行至蜀路,一路高歌“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身着“白大挂”,头顶发飘飘,眼中一片豁达。难道你不怨吗?难道你不想成就大业吗?“不,我学会了坦然,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亮,三分啸成了剑气,回首望去,前途一片好景。”

我终于懂得了,原来他们也是同样的豪迈激情,只是,他们勇于面对眼前的失败,中伤……我也要一样!

别在怨天尤人了,我对自己说,我才十二岁!我也会坦然面对眼前的挫折,我也会像他们一样收获坦然的美丽……

我合上书,自信的抬起头,一阵微风吹过

唐诗鹅读后感篇4

具备初中或以上文凭的人都明白,这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面的名句。这两句诗是些送别时的情景。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诗人王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城外。回望那长安城在三秦的护卫下显得如此无奈;遥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风烟迷雾中竟是如此凄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会?离别的伤感,袭上王勃的心头。但想到为官的友人与自己,上任、调离,实在是平常之极的事,又何必徒伤别离。悲伤的情绪也去了不少。高兴地应对别离,只要我们彼此心中着对方,即使远隔千里,我们的心却紧帖在一起。念及此时,所有的离愁别绪似乎都已荡然无存。

送君千里,终有别。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湿润。“快别像女孩子一样,流泪送别。看,只要我们彼此心里有着对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何等超脱的情怀。空间上的距离永远隔不断心灵的联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千古传颂。

其实,但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深度还远远不够。在这种乐观豁达的态度,必然有他存在的社会根源。唐朝是我国的封建社会走向顶峰的朝代,而在初唐,这种繁荣的迹象已经很明显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所表达出来的豪迈,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唐诗鹅读后感篇5

在中国历史上,总有这么一些文字经久不衰,经历千年时空,依旧发出它那万丈光芒,它就是《唐诗三百首》。可以这么说,《唐诗三百首》是中国辉煌灿烂文明的见证,更是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记得小时候,校园里总会回荡着各种朗朗读书声,读书内容一般都是各种古诗,从“床前明月光”到“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从“春江水暖鸭先知”到”疑是银河落九天”……可以说,唐诗三百首,在每个孩子的童年里都占据了重要一席。而很多人对于诗意的最初步感知,对于很多人生哲理的感知,也是从唐诗中来的。比如我,就是这样。唐诗,告诉了我许多。

小的时候不懂内涵,只觉得平平仄仄的声韵念起来好听,父母慢慢教,自己就跟着读、跟着背。唐诗之美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之中,并不只因为其朗朗上口的读音,更因为小时候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已经将这些浅显的话语转化成了一幅幅动人的场景,古人的一言一行,景物的美不胜收,令小时候的我向往不已。

一路奔跑着成为少年,读过的书渐渐多了,见过的人、景物也慢慢多了,这时再拿起桌上那本泛黄的《唐诗三百首》,渐渐有了不一样的体验,也对这世间万物有了更为独特、更为深刻的感受。长烟落日,黄河远去,羌笛声声呜咽,诉说着塞外没有春意的凄苦;明月照松,空山新雨,江南流水四季自是一番姹紫嫣红;楼前雨露,长安城里,五陵年少胯下的白马发出欢乐的嘶鸣……它们是那样的孤独,被历史淹没;但它们又是那样的光芒万丈,等待着,等待我们的发现。不曾想过,年少懵懂的自己,竟然也能与高山共俯仰、与白云同翻卷、与沧海齐阴晴。唐诗让我认知了自己,更让我领悟到了万物有灵,天地之美。

唐诗更是告诉我许许多多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梅花香自苦寒来”这首诗就是告诉我们人生需要奋斗,只有熬得住苦寒,才能迎来满园花香。“劝君莫惜金缕衣”告诉我们要珍惜光阴,认真读书、努力奋斗,美好的生活终究会在奋斗中实现。“纸上得来终觉浅”告诉我们唯有实践才能出真知……总之,唐诗宋词里的人生百味不能一一道来,不妨趁有闲暇,遨游书海,穿越时空,与文人骚客们促膝长谈,与浩瀚历史亲切会晤!

唐诗鹅读后感篇6

孔老夫子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吟诗作对,一般都是文人墨客的表达交流的寄托所在。《唐诗三百首》,名头之高妇孺皆知,灵动拗口的唐诗,悠悠一千多年的传唱,已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变得艰涩。泰半久远,我借光阴为引线,在若隐若现的记忆中寻觅那唐代性格各异、出色出众的才人们,花香漠漠落花盈盈。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他独自漫游山中,心里非常清静,放下繁杂的思虑,让奔腾的念头停歇下来,任它随清流远去。意识得到控制,整个天地入眼清明。很多人会觉得,这是的他,应是受了现实很深的冲击,带着强烈的失落心意归隐山中。产生这种见解实则是基于先入之见形成的无意识的强加,认定一个人的归隐总包含着对现实的不满和遗憾。

我认为,终其一生,李白都是个积极入世的人不会轻易失望失落,他有自在悠然的内心,磅礴的才华和见识。野心催逼他,于是促使他施展其才,就像不能阻止大鹏去展翅遨游九天外,同样不能勉强李白只能看到脚下的一块地方。

他是个精彩的人,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好,无论是楼前的流水,怀中的美酒,还是窗前的明月光,入他眼来都别有意趣,他有世人无法企及的才华,哪怕最平常景物,经由他描摹,亦会动人心弦。

里边医生都无法进入政治的漩涡中,有太多人为他抱怨不公,可这样的结局对一个天性浪漫的伟大诗人而言,委实是的结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

他生在晚唐,错过了最繁华荣胜的时期,又身处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钟,终身潦倒,郁郁不得志。当时唐朝式微,正逐步走向没落,可是除了咏史诗外,李商隐诗绮丽之处,丝毫不露末世悲凉之意,倒是颇有开元遗风。能不让自身遭遇霸占思想的人是可敬的。唐诗浩如烟海,李白杜甫双马横绝,其余众人峰峦叠嶂,各有拥趸。情势则是李商隐当之无愧独占鳌头。进而放眼晚唐诗人,仍似李商隐的成就为翘首。

李商隐以爱情诗称著于世,我想这与他的情感经历是分不开的。不然,如何能隔了千年,依旧扣人心弦?他曾经有一段影响了他一生的初恋。他与宋华阳的恋情最后以悲剧收场,是李商隐的心结所在,也是他的爱情.

唐诗鹅读后感篇7

唐诗,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国诗歌的高峰,而《唐诗三百首》更是唐诗中的精华。从牙牙学语起,父母就教我们背诵唐诗。什么:白日依山尽呀,床前明月光呀等等,也就成了我们童年的歌谣。自学习认字后,各种版本的《唐诗三百首》也成了我们启蒙读本。

就诗人而言,我比较仰慕李白。李白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可真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诗仙”啊!我很喜欢他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一首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诗呀。

我还喜欢李白的《春思》、《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这些语句优美的诗歌。

就诗歌形式而言,我比较喜欢的多是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之类的诗,因为它们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也容易记住。但有时不足二十余字的唐诗竟也包括多层的意境,并且每个字各具文采。贾岛的推敲的故事可谓唐诗中的有名典故,竟会到达得一字而诗意盎然,易一字而诗意全无的地步。这,真让我佩服之极。

此刻,许多唐诗都已进入了我们的小学教材中,成了我们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华礼貌的入门阶梯。而我的书架上,也有几种版本的《唐诗三百首》,它们成了我常读常新的读物,读后令人浮想联翩。我爱《唐诗三百首》。

唐诗鹅读后感篇8

直到上了高中,学了《唐诗选读》,我才感受到那韵味。

如果说现代诗是揭示了现实的黑暗,讽刺社会丑恶嘴脸,是一把尖锐的匕首;那么唐诗是一杯茶。只有淡淡的品茶,宁静的看着茶水的雾气,才能知晓它的韵味,了解美丽与恬静背后诗人的思想与情绪。唐诗纵使带了太多的愤懑,伤感,豪迈不羁,离愁别绪…但在我眼中,它终究是一杯茶,一杯蕴含了无数情绪的茶。

这杯茶里,曾有一位诗人的豪情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杯茶里也曾融入了一个诗人的豪迈不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杯茶里暗含着一位忠臣的血泪“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这杯茶里也曾因边关的紧急战事而泛过一丝涟漪“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

;这杯茶里也曾包含了太多的叹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已盈满热泪,只有重重的叹息…这杯茶里已融合了太多的叹息,它记录着唐朝的历史,它为唐朝而生,它是唐朝的倾听着,记录者。它让我们懂得了去品诗,感受唐诗的魅力。这杯茶是一位智者,它将那么多的情绪埋藏在心底,只为让我们去了解它内心深处的喜悦,叹息,痛苦,悲伤,秘密…我眼中的唐诗是充满韵味的,它是一位穿着古朴,举手投足之间有着一股风流的文人雅士;它亦或是一位出生在江南古镇的婷婷少女,一颦一笑间有一股难以描述的韵致…这就是唐诗,它可化作千万种景象,千万种情绪,千万种风情。惟一不变的是唐诗骨子里的韵味,让人思索,让人感慨万分。

唐诗鹅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牛和鹅教学心得体会参考6篇

牛和鹅教研活动总结精选7篇

牛和鹅听课心得体会优质6篇

牛和鹅教研活动总结最新7篇

牛和鹅教研活动总结优质5篇

超越自卑读后感8篇

男生贾里的读后感8篇

狼外婆读后感8篇

动物农场读后感8篇

高2读后感8篇

唐诗鹅读后感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27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