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不仅是教学的框架,更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工具,认真编写教案至关重要,教师在制定教案时,需考虑课程的连贯性,以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知识,下面是公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山行课文教案推荐8篇,感谢您的参阅。

山行课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新词意思,会写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作用,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出示小壁虎(贴画或简笔画)借尾巴?
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小壁虎吗?
二、根据问题自读课文
思考1、小壁虎向哪些动物借尾巴?
2、结果怎么样?
3、划出不认识的字
三、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你记住了哪些字,怎么记住的?
2、小组交流(不认识的字向同学请教)
3、分段指明读课文
四、小结
学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
小鱼
拨水
牛伯伯
用尾巴
赶绳子
燕子
掌握方向
小壁虎
脱身
五、朗读练习
1、同桌分角色朗读
2、小组内分角色朗读
3、自由选择伙伴读
六、延伸
你还知道别的动物尾巴有什么用处吗?
七、交流资料
八、写字指导
九、课后练习
山行课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两个偏旁“女”和“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句。
3、观察自选商场,了解自选商场的购物方式,体会它给购物的人带来的便利。
4、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乐趣和在生活中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感受学习乐趣,培养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趣释题
1、师:同学们,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一个画面,注意观察:画面中的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后回答,师板书课题:自选商场。
认读课题中的生字,齐读课题。提醒课题中需注意的生字:“商”和“场”的声母都是翘舌声母,分别是“sh”、“ch”。再读课题。
2、师:你去过自选商场吗?自选商场有什么特点?它给你怎样的印象?你喜欢自选商场吗?
学生先与同桌互说,再指名说。
二、图文结合,识字学词学文
1、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书中的插图,联系你去过的自选商场想一想,你觉得自选商场的东西怎么样?
生答,自选商场的东西很多,价格比较便宜,可以自由选购,很方便等等。
2、师:是的,自选商场的东西非常多。其中有孩子们熟悉的很多商品。请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哪些东西,认识这些东西的同学请大声告诉老师它们的名称。
出示媒体资源课件中的“念一念”。
中学生凭借课件中的实物图逐一说出其名称,教师利用屏幕上出现的相应带拼音的词语,教学词语。
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本92页的词语,同桌互帮互学,互教互查。
3、师:小朋友们,在这篇课文当中有一些新朋友,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认一认”,教学要求认识的字。
找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齐读。
适时学习女字旁和竹字头。
4、师:小朋友们读的真准确,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也能把课文读流利,自己读一读课文吧。
学生自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5、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随机纠正发音。
6、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更正读音。
7、师:我们知道,自选商场里除了课文中写出来的这几种商品外,还有很多其他商品,你知道还有哪些商品吗?
生答。
师:正如课文第一句话所说:“自选商场里的东西真多。”板书:东西真多。
学习课文第一句:
(1)自读,指导朗读,把自选商场里商品“真多”的特点表现出来。
(2)及时在这一语言环境中认读、巩固生字、词语。
(3)特别提醒学生:“东西”的“西”字读轻声。
(4)自读,赛读,齐读。
8、师:插图中的小朋友和妈妈在自选商场里买了些什么东西呢?是怎么买的?请结合插图、借助拼音认真的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然后告诉老师和同学。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带着问题自读思考,回答问题。
(2)指导朗读,注意读好长句子之间的停顿:我和妈妈/从货架上/选了一些食品。收款的阿姨/用电脑/很快算出了要付的钱。
(3)通过互听互读、抽读、男女生比赛读、引读、领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练习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4)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三、作业
教案《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自选商场》教案》,
课堂作业
1、给生字注拼音、组词。
巾()()牙()()
2、把句子补充完整
自选商场里东西真多,有……有……有……有……
可补充课文中学的内容,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其他内容,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课后作业
1、把从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对自选商场的了解讲给家长或小伙伴听听。
2、收集自选商场里的商品名称,为第二课时的一分钟“自选商场商品知多少”比赛做充分准备。
第二课时
一、快乐热身
1、多向“开火车”
用卡片检查第一课时认读词语,识记生字的情况。
以个人为单位在小组内“开火车”,以小组为单位在整个班级内“开火车”。复习巩固词语。生生参与。
2、赛读句子
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的句子,学生先自己练习朗诵,再在小组内互听互读,然后在班上自愿选读或全读。
教师鼓励读的准确、响亮、流利者,有问题者及时纠正。
二、亲身“体验”
1、师:自选商场里的东西那么多,想想看,它们是怎么摆放的?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呢?
提示:按品种归类摆放,好看,便于管理,方便顾客……
2、师:假如你就是自选商场的工作人员,请将屏幕上出示的这些词语所代表的商品按品钟归类,摆放在“货架”上,并说说这样分类的理由。
出示媒体资源“学一学”中的词语
通过词语的排列,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一类是食品,一类是生活用品,一类是学习用品。
教师适时板书:
食品:面包牛奶火腿肠……
生活用品:牙膏洗衣粉……
学习用品:铅笔尺子作业本……
……
通过归类摆放,让学生进一步知道这样做的好处,从而顺水推舟的得出结论:在自选商场买东西真方便。
3、师:是的,“在自选商场买东西真方便”。板书:真方便。
学习最后一句话
(1)自读。
(2)指导朗读,把自选商场里买东西真方便的特点表现出来。
(3)再次提醒学生:“东西”的“西”读轻声。
(4)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经历,用具体事例谈谈对句子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在自选商场买东西真方便”。
三、巩固深化
1、引导学生整体回归文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看图、读字词、课文,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2、帮助学生整理学习收获。
3、启发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四、指导书写
1、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写一写”,教学生字的笔顺。
2、学生描红,练习书写。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当堂纠正。
五、拓展延伸
开展一分钟“自选商场商品知多少“比赛。
要求:商品名称不能重复,本课学的商品名称不能“丢”。
教师掌握时间,学生同桌或自由搭伴交换说商品名称、交换数商品名称的数量。优胜者获奖,再次“表演”。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根据需要去自选商场买东西,再去亲身感受其商品之多和在自选商场买东西的方便,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一则小小的日记,拿到班上与同学交流、分享。
山行课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2.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观念与情感。
3. 读写结合,深化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听写生字词
2.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作者朱自清在《匆匆》一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对这个问题,作者是怎样回答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16课《匆匆》。(板书课题)
二、 熟读课文,加深理解。
(一) 反复诵读
1. 学生自读
2. 教师范读课文
3. 学生轮读
(二) 理解句子
找出文中含义深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谈谈感受。
例如:“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太阳有脚”、“挪移”,以拟人的手法,写出时间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作者以略自责的口吻表明自己在那些日子里,糊涂地过着日子 。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作者深感时间匆匆而过,流逝很快,既然来到世界就应该抓紧时间成就一番事业,不能白白过此一生。
三、 读写结合,注重实效。
作者是怎样具体地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练习仿写。
(一)精读第三自然段
1.这一段讲的是什么意思?(时光在不知不觉中从我的眼前消失了。)
2.“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这句话跟后面有什么关系?这句话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作者是怎样具体讲的?
3.出示句子
“洗手的时候——日子……吃饭的时候……默默时……遮挽时……天黑时……睁开眼时……掩面叹息时……”
①日子是怎样溜走的?
②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二)练习仿写
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
(在……时候,时光又……溜走了。)
先鼓励学生大胆地讲,再整理写下来。
四、 拓展思维,陶冶情感。
本文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一)讨论达成共识:时光易逝,一去不返,唯有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才能不因终生一事无成而悔恨。
(二)交流自己对时间的感悟,学生珍惜时间。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是啊,同学们,你们说得多好!“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能回”,那么作为新世纪的少年,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三)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尽情表达。
(四)师生总结:
亲爱的朋友,让我们从现在做起,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教学反思
?匆匆》一文是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他以清新的文风,细腻的刻画,精巧的构思,隽永的文字而著称,影响了我国几代人,凡学生对此篇佳作无一不知,我在教学此课前,在备课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纵观全文,作者善于从客观事物中捕作形象,抒发自己的情怀。燕子来了又去了,杨柳枯了又青了,花儿开了又谢了,这本是自然界的一种自然现象。作者确触景生情,追索生命的价值,发出惋惜的慨叹。作者又依托大自然可感的景象,使抽象转化为具体,思绪化为形象,增强了文章的美感,可读性。这些都得益于作者奇妙的构思。
这篇课文的含义应该说很抽象,对于小学生阅读是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让学生学会体会,在体会优美句子上狠下功夫。“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又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作者不仅是为了写美景,是为了与时间一去不复返形成鲜明的对比,还要体会到,世上好多事物都能再来,唯独时间不会再回来,继而让学生学会珍惜时间。
小学 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基础知识的教学,本文巧妙的用词使句子变得优美,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句子更生动,更能感染学生。“伶伶俐离”、“跨”、“飞”几个词的运用,使看不见的时间一下子成了活泼可爱的孩子,既天真又调皮。设问、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这篇优美的散文背下来。由于学生对文章体会较深刻,虽然文章较长,大部分同学在一天的时间内都能很完整的背诵下来。
小练笔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短小的文章,把自己对珍惜时间的新认识写下来,既巩固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学习了习作,效果还是不错的。
山行课文教案篇4
一、字词教学,重点突出。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生字教学不再是教学的重点。杨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检查学生字词的认读情况时,先让学生自读,然后让学生说说哪个词语比较难读,然后对该词语进行领读,以达到以点盖面的作用。特别是针对多音字“爪”的正音,课文中有一个词语是“前爪”(qiánzhǎo),而这个“爪”比较难读,学生很容易读错。于是,杨老师特地指出来,让学生一起来读一读,这样做不仅可以加深印象,还有助于学生一开始就存有正确的概念。另外,杨老师还告知学生,“张牙舞爪”也读“zhǎo”,从课内到课外,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教师语言具有导向性。
在语文课堂上,对教师的语言要求极高,因为教师语言的导向性直接影响学生的答题方向和准确性。杨老师的语言有了很大的进步,面对学生的回答也是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比如在第一段的教学中,学生从读中知道了赵州桥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杨老师马上说“你知道了它的历史”。当学生说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的,杨老师就说“你知道了它的设计者和建造的时间”。特别是当学生绘声绘色地读完第一段时,杨老师便说:“听了你们的朗读,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去看看这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了。你们想不想呢?”这样的回答不仅肯定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又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有种浑然天成的感觉。
还有在第二段的学习中,杨老师依然用她具有导向性的语言回应着学生的回答。如在感受赵州桥的雄伟时——
生:从桥长五十多米,宽有九米多,我感受到赵州前的雄伟。
师:你从数字上看出了它的雄伟。
生读: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师:用三个数字写出了赵州桥的雄伟。
这一系列的数字的确说明了赵州桥的雄伟,而杨老师毫不累赘的话语简洁又明了地暗示了学生的善于解读课文,为杨老师这样的教学机智而喝彩。
三、借助多媒体突破难点,重视语言文字训练。
李春在设计整座桥时,为什么在大桥洞的顶上还有四个小桥洞呢?这样的设计到底好在哪呢?这是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杨老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出示了两张河水上涨时水如何从大桥洞和四个小桥洞流出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样设计的巧妙之处。由于直观的效果,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样设计的原因。
生1:这样的设计很巧妙,发大水的时候水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出,桥就不会被冲坏了。
生2:这样设计既减轻了河水对桥的冲击力,又减轻了桥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生3:这样设计,水冲过来时可以从小桥洞里流出,对桥的影响就小了。
山行课文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词“徒”,理解诗歌大意,并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洞庭湖景象”。
2、反复诵读,感受律诗整齐的节奏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3、了解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荐”的四句诗句的理解把握。
教学设想
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板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3、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
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
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
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
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
4、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
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
突破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到底是“羡鱼”还是“羡钓鱼”
(1)有两种意见,分别给自己的观点找出支持的理由。
(2)一般情况下两派意见争持不下,理由都不充分。
(3)此时教师给出“孟浩然”的作者简介,提示学生思考方向。
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生活在大唐盛世。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于吴越。张九龄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
(3)得出结论:羡慕钓鱼,此处“垂钓者”指进入仕途的官员,表达了自己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帮助。
5、反复朗读、尝试背诵。
作业: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敢于“自荐”。
古人孟浩然推荐自己是含蓄而委婉的,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推荐自己更应该大胆而勇敢,像古人“毛遂”那样自荐,勇敢地亮出自己的优势,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勇敢地说:我能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歌鉴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分,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象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山行课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松鼠尾巴的用处。激发学生观察动物的兴趣。
2.学会“能、原、别、身”4个生字,理解“觉得、那样、原来。别的、用处、身于”等词语的意思。
3.会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松、尾、巴、软。读完后抽4人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书写,评议后每个学生各写1个。
2、做课堂作业本第2题:多音字组词。
二、讲读第1自然段
1、出示松鼠的投影片,下面请大家看这幅图,你们看了松鼠的大尾巴后是怎么想的?
2、你们是这样想的,那么课文中的小白兔是怎么想的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请一个小朋友把第一自然段念一下。
3、谁来说说兔于是怎么想的,兔子心里觉得怎么样,兔子想的话我们应该怎样念?要念得稍微轻一点,慢一点,读出奇怪的疑问的语气来。(试读--评议--齐读)
4、练习朗读:下面我们把第1自然段连起来读一下,“……大尾巴”的“大”要念得重一点,强调一些。
三、讲读第2、3自然段
小松鼠的尾巴到底有什么用处呢?(板书:用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2、3自然段。
1、请小朋友一边听录音,一边想:松鼠的大尾巴像什么?
2、讨论、学句式说话。
a、幻灯片上出示句子:“那条又轻又软的大尾巴就像一顶降落伞。”
师,这个句子比较长,我们可以在“大尾巴”后面停一会儿再念,大家齐读一遍。
b.“大尾巴”怎么会像“降落伞”呢?
小结:“大尾巴”和“降落伞”之间有些相同的地方,所以说松鼠的大尾巴就像降落伞。
c.你能不能用“( )就像( )。”的句式来说一句话。
3、小松鼠从什么地方往下跳,落在什么地方?(演示投影片,转动附片,使画面上的松鼠从一棵大树上往下跳,轻轻落在一棵小树上。)为什么小松鼠从那样高的树上跳下来,是轻轻落在小树上的呢?
4、这时候,小白兔会怎么说呢?请小朋友一起读一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
5、小白兔刚才为什么“觉得很奇怪”呢?现在明白了吗?对,这里的“原来”表示明白了情况,小白兔说的话要读出“哦,现在我明白”的语气来。(指名读--齐读)
6、学习生字:“能、原”。
四、讲读第4、5自然段
1、松鼠的尾巴除了可以当降落伞帮它从高处往下跳外,还有别的用处呢。请小朋友自由轻声朗读第4、5自然段。
2、教学生字“别”。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生字?
3、刚才小朋友都念了课文,谁知道松鼠的尾巴还有什么用处?为什么松鼠的尾巴可当被子呢?演示投影片:旋转尾巴,尾巴像被子一样盖在松鼠的身上)
4、小白兔又明白了什么呢?练习读课文里的最后一句话。
五、总结课文
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2、齐读全文。
3、做课堂作业本第5题:读拼音写句子。
六、作业
抄写生字。
在田字格中指导书写“能、原、别、身”4个生字。
课后习题3、4(谁觉得怎么样?我今天觉得很高兴,为什么觉得这样?今天老师表扬我的字写得好,我觉得很高兴。)
板书设计:
32松鼠的尾巴
特点用处
又轻又软像降落伞
的大尾巴
又软又暖当作被子
山行课文教案篇7
【教学目的】
一、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二、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三、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
(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山行课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变化。
2、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说出作者讨厌和不敢再讨厌母鸡的原因。
3、通过默读,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说出《猫》和《母鸡》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评估设计:
1、目标1的“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课堂观察,看学生是否能够把句子读完整,读通顺,做到不打拌、不读错字,不添字漏字,正确断句。’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变化。”课堂上,通过老师的提问,看学生能否找出作者“讨厌”和“不敢再讨厌”(喜欢)的态度变化。
2、在深入读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指名反复朗读,读悟结合、同学评价、教师点拨评价的方法,使80%以上的学生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说出作者讨厌和不敢再讨厌母鸡的原因并读出作者对母鸡前后态度的变化。
3、目标3的落实,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交流、老师点拨等方式,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出两篇课文在写法上的异同。
教学难点:通过默读,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说出《猫》和《母鸡》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作者讨厌母鸡和不敢再讨厌母鸡的原因。
教法与学法:抓住“讨厌----喜爱”这一主线组织教学。以疑促读,读中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的老舍的《猫》,作者运用了总分的结构,
并且举了很多具体事例来描写猫的特点,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篇老舍的文章《母鸡》。看看这两篇文章都是老舍写的,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板书:母鸡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板书:
讨厌
喜欢
?设计意图:落实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己朗读课文,发现作者对母鸡前后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写讨厌母鸡的是那些自然段,写喜欢母鸡的是哪些自然段。
板书:
喜欢(1---3)
不喜欢(4---10)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听读1---3自然段,用“ ”画出作者讨厌母鸡的句子,说说你的体会。
(学生朗读时出现的错字,要及时纠正反馈)
2、学生交流反馈。
3、小结:
因为母鸡爱没完没了的乱叫
因为母鸡不敢反抗公鸡,却公然欺侮鸭子和其他母鸡,欺软怕硬
因为母鸡下蛋是发狂的叫,极其骄傲
4、这真是一只令人讨厌的母鸡,你能读出对它的讨厌吗?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5—8自然段,说说作者为什么又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预设:
⑴警戒、预备作战、警告……
⑵鸡雏的肚子像装了汤圆,自己却消瘦许多……
⑶别的鸡来抢食……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⑷教鸡雏,一天不知教多少次、半蹲、一声不哼……
⑸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
提示: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无私、无所畏惧、日夜操劳、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不辞辛苦……)
板书:
因为母鸡挺身预备作战,很勇敢
因为母鸡发现东西让儿女吃,自己消瘦许多,慈爱
因为母鸡教鸡雏啄食、掘地、用土洗澡,慈爱
夜间有动静,放声啼叫,负责辛苦
6、你能读出鸡妈妈保护小鸡时那勇敢的样子吗?
7、因为母鸡在做了鸡妈妈之后勇敢慈爱负责辛苦,所以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大家想一下“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能不能换成“我不再讨厌母鸡了”,为什么?你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齐读第9自然段,体会感情。
?设计意图:落实目标2,通过各种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等方式,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说出作者讨厌和不敢再讨厌母鸡的原因,锻炼学生概括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对母鸡的态度。】
是啊,鸡妈妈是那么爱护自己的小鸡,作者用母鸡对小鸡的情谊体现出了全世界母爱的伟大,天地间所有的母亲都是英雄。同学们,想一想,你的妈妈,曾给过你怎样的感动?谁来说说?
请同学们记住妈妈的爱,学会感恩。
?设计意图: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体会妈妈的艰辛,学会感恩。】
四、比较《猫》和《母鸡》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请同学们默读《猫》,比较一下这篇文章和《猫》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前三自然段都是围绕全文的第一句展开的,第一句是中心句。
两篇文章都分为两个部分,中间过渡自然。
作者都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明动物的特点。
语言通俗易懂。
不同之处:
?猫》的全文都是流露作者的喜爱之情,而《母鸡》前半部分是说作者很讨厌母鸡,后半部分是说作者喜欢母鸡。
?设计意图:目标3的落实。四年级的孩子已经要求会默读课文,默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读书速度,为课堂节省时间。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自己总结《猫》和《母鸡》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教师可以适当点拨,锻炼学生概括和总结的能力。】
五、小结
咱们今天学习了老舍的《母鸡》,知道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明动物的特点,知道了作者不敢讨厌母鸡的原因----母鸡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板书
母鸡
没完没了乱叫
讨厌、欺软怕硬
下蛋时发狂地叫
喜欢、勇敢、慈爱、负责、辛苦→母爱的伟大
山行课文教案推荐8篇相关文章:
★ 课文巢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