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应该都会将教案提前准备好吧,教案一定要考虑好学科内容,这样才能顺利进行工作,下面是公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通用8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淘、簸、涯。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把对句子的理解和想象结合起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作者及其作品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上课前,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播放课件: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
3、板书课题:浪淘沙。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
2、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这首诗?个别读、集体读同桌对读
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句。
1、学习第1、2句。
(1)出示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指名读、全班齐读诗句。
(3)分小组学习、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是你不懂的?
(4)学习汇报。教师随机答疑。(板书:浪淘风簸)
(5)咱们可以用什么词概括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气势雄伟)
(6)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黄河的这种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力量美表现出来吧!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
2、学习第3、4句。(出示3、4句诗)
(1)全班齐读。
(2)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板书:直上银河)
(3)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之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男、女生读诗句。(板书:想象写实)
3、指导朗读。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5、尝试背诵。(指名背。全班背。)
四、拓展延伸,保护黄河。
1、诗人向我们展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黄河历经千年,如今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黄河被污染的素材。
2、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3、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献计献策。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字,掌握难认难写字。查阅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体会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
4.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字,掌握难认难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题。
1.还记得第九课辛弃疾写的那首《清平乐》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茅檐低小……”
2.“清平乐”是个词牌名,它表示填词的平仄、韵律、节奏格式。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也是这样的词牌。
3.板书课题:21.清平乐·六盘山
4.读课题。你明白了什么?《清平乐·六盘山》是一首词。以“清平乐”为词牌名,“六盘山”是这首词的题目。
5.这首词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是什么意思呢?六盘山又在哪里?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听课文录音。
2.听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在1935年9月带领红军第一方面军翻越六盘山时的有感之作。正式书写是在1935年12月。)
3.自由读课文。
4.自学生字及词语。可边读课文边将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画记出来,借助课后的生字表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也可以先读课后的生字,读准字音,再读课文。如果课文中除了生字还有不认识的字,可请教同学或老师。
5.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将课文读准读通,交流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
6.检查生字读音。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缨、缚、梁、眺、陕、诵
(2)交流难点字的识记方法。“缨、缚、梁、眺、陕、诵”六个字可以用与形近字相比较的方法识记。
缨——樱 缚——搏 梁——粱
眺——跳 陕——峡 诵——通
读准后鼻音字:缨、梁
三、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1.将生字放回到课文中,读一读课文中的词语。
长缨山梁陕北缚住
谈古论今天高云淡红旗漫卷瓦窑堡不朽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3.检查评价,请学生朗读这篇课文,引导学生适时评价。
4.多读几遍,讨论疏通词句。
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理解“山梁”。
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眺望、吟诵。
交流搜集的长征资料,理解“第一方面军”“六盘山”“会师”“瓦窑堡”“陕北革命根据地”等词。
5.课文有几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第一部分是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第二部分是介绍这首词产生的过程。)
四、指导学生写字。
1.观察本课要求会写的8个字,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梁”字上部的点画较多,注意写好。
眺:左边是“目字旁”,不要写成“日”。
朽:与“巧”比较识记。
2.自由书空写一写。
3.将每个字描红一个,临写两个。写完后,同桌互相评价。
五、作业设计。
1.把这篇课文读流利,读给家人听。
2.用本课的生字做词语卡片。
3.找找长征的故事,读一读。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篇3
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写,这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江心洲时的愁苦心情。“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意思是远望苍茫空旷的野外,天幕下降,似乎比树还低,笼罩一切。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一轮明月却是那么亲近船上的客人。在夜幕中,诗人看到黑漆漆的天空低垂着,体现了诗人郁闷孤寂的心情,在孤寂中,近处的明月与诗人相伴,它给诗人带来一点慰籍与亲近的感觉。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
2、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宿建德江》。
3、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揭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作者孟浩然。
二、自学古诗
1.范读全诗。(整体感知内容)
2.指名让学生读,检查学生的读音及断句。
3.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3)提出问题。
三、检查自学
1.结合诗句理解词句的意思。
移舟:划船离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野旷:野,野外。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结合图意理解诗歌的后两句。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引导体会作者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乡之情幽然而生。夜幕降临,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些慰藉。
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什么呢?
(又是一些新愁。)
四、指导朗读
1.理解了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2.指导朗读,注意停顿,仔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配乐朗读
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相关资料:
孟浩然(六八九-七四零),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篇4
[课文说明]
这篇课文叙述了火把节的由来和火把节的盛况,表达了白族人民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文章开篇采用重复句式,写出了火把节欢快、热烈的气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接着介绍了火把节的由来。然后作者详细地描述了火把节的经过:扎火把,点火把,撒火把,最后整个苍山洱海汇成了火的海洋。
文章语言生动,字里行间充满喜庆、热烈的气氛,教学时引导学生注意体会。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火把节的由来,感受节日欢快、热烈的氛围。
[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火把节”的资料,使学生对火把节的情况有个初步的了解,老师可以根据情况准备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丰富学生对火把节、对少数民族的认识。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只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可按如下思路进行教学:
①初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理清文章叙述顺序。
②再读课文,弄清课文主要介绍了火把节的哪几个方面,找出体现火把节欢快、热烈气氛的词语或句子。
③品读课文,引导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句段,结合搜集的资料,交流学习体会,积累语言。
3.读写结合
本单元学习了两篇介绍民风民俗的文章,可以进行一次小练笔,引导学生仿照《北京的春节》的表达方法写写自己家乡的春节;也可以仿照《火的节日》写写自己熟悉的一种民间节日。
4.结合学生和老师准备的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节日,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参考资料]
1.那家伦:白族,1938年生于云南大理。1950年参军从医,后改行从事军事文学创作与编辑工作。几十年来,发表大量散文、小说、散文诗、诗歌、电影文学、文艺评论以及杂文随笔等。其作品民族特色浓郁。
2.傣族的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时间在每年4月中旬,即傣历正月。节日一般持续三至十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傣族人爱水,崇尚水,因此,被称为“水的民族”。随着优美的傣族音乐,成千上万的人翩翩起舞,边跳边呼喊“水!水!”喊声动地,鼓锣之声响彻云霄,场面十分壮观。人们相互泼水以示祝福,初始由掸变扬,继而由扬变泼,由泼变倒,变倾,最后每个人都成了“水做的人”。泼水节,是傣家的狂欢节。
【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火把节的来由,感受节日喜庆的气氛。
[教学重点]
了解火把节的来由,感受火把节欢快、热烈的气氛。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火把节的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课前大家都搜集了很多有关白族火把节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学生展示资料)
2.同学们对白族火把节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就随着白族作家那家伦走进《火的节日》。板书课题:火的节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标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同桌互相帮忙解决。
2.出示下列词语,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船舷祭奠寡不敌众气氛婴儿喷香
其中容易错误的读音,提醒大家注意:
船舷(xián)喷(pèn)香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品读课文,感受气氛
1.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重复句式,可以渲染气氛)
2.默读全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火把节的哪些方面?(火把节的来由、火把节的经过)
3.简单说说火把节的来由。火把象征着什么?为什么?
4.火把节的经过是本文的重点,仔细阅读课文7—11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文中能体现火把节欢快、热烈气氛的词语或句子。
5.学生反馈。指导朗读重点句段。
句子:啊,整个村子充满了喜庆的气氛。彩旗飘动,红灯闪烁,鞭炮声和锣鼓声此起彼落。
段落:夜幕降临……爱美的姑娘……爱甜的小伙儿……贴着喜字……
段落:在鼓乐和欢呼声中隆重的点火把的仪式开始了,…………
6.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情节和大家分享。
(可以读原文,也可以边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边用自己的话说。)
四、作业
1.抄写8个要求会写的字,想想哪些字容易写错。
2.搜集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的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同桌检查,反馈:哪些字错得比较多,错在哪里,你能想办法把这些字记住吗?
2.回顾课文,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火的节日?
3.说说火把节过程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
二、分析写作方法
1.学生总结课文的叙述顺序。
火把节来临——火把节的由来——火把节的经过(扎火把——点火把——撒火把)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条理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三、交流资料,练习写作
1.同学们搜集了很多有关民族传统节日的资料,请按照一定的顺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搜集的资料。
2.全班交流。
3.小练笔。
大家搜集了很多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的资料,为了让每个人都对这些节日有所了解,我们班准备整理出一本传统节日知识读本,供大家课余传阅。下面请把你搜集的节日详细地介绍给大家。可以仿照《火的节日》进行介绍。
四、总结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见证。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远非我们课堂内能讲完的,希望同学们课余能博览群书。
板书:
. 火的节日
欢快 火把节来临
热烈 火把节的由来
. 火把节的经过(扎火把——点火把——撒火把)
【备课拓展资料】
那家伦简介 那家伦:白族,1938年生于云南大理。1950年参军从医,后改行从事军事文学创作与编辑工作。几十年来,发表大量散文、小说、散文诗、诗歌、电影文学、文艺评论以及杂文随笔等。其作品民族特色浓郁。
傣族的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时间在每年4月中旬,即傣历正月。节日一般持续三至十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傣族人爱水,崇尚水,因此,被称为“水的民族”。随着优美的傣族音乐,成千上万的人翩翩起舞,边跳边呼喊“水!水!”喊声动地,鼓锣之声响彻云霄,场面十分壮观。人们相互泼水以示祝福,初始由掸变扬,继而由扬变泼,由泼变倒,变倾,最后每个人都成了“水做的人”。泼水节,是傣家的狂欢节。
彝族人的火把节
早听说每到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彝家山寨便老少云集,载歌载舞,欢度自己的节日——火把节。“云披红日恰含山,列炬参差竞往还,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间”。每当想起这描写火把节美丽迷人壮观场面的诗词,“跃跃欲往”的心情总想到大凉山去看一看彝家山寨火把节的风彩。去年有机会到四川凉山彝族区,目睹了布拖坝子火把节的热烈场面,至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到达了美丽迷人的布拖坝子,闻着漫山遍野争相竞放的索玛花芳香,心情感到十分畅快。听说这里的火把节要连续过三天,更是心喜若狂。六月二十四那天,整个布施坝子沉醉在节日的气氛中。早上,各个村寨都忙于杀猪宰牛,将肉砍成大小均匀的坨坨放在锅里煮。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煮坨坨肉”。吃过别具特色的坨坨肉之后,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这平坦的坝子里,欢庆自己的传统节日。整个布拖坝子瞬时间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男的开展斗牛、斗羊、摔跤、跑马及弹月琴等活动,女的则摆动着漂亮的百褶裙子跳起舞、唱起歌。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时而拨弄口弦,时而端起酒杯向自己爱慕的男伴频频敬酒。歌声阵阵,乐音萦绕,欢乐融融的节日气氛洋溢着山山岭岭,村村寨寨。
到了傍晚,夜幕徐徐降临,每家每户都举行点火把仪式,由一家之主点燃用蒿秆扎成的火把,照亮屋里上方每一个角落,口中还念着“烧掉一切害人虫,驱除妖魔鬼怪,确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全家平安”等祝辞。接着举起灿烂的火炬,经过牛圈、羊圈……最后加入到如潮涌的村寨火把队伍中,走到村头寨尾、田边地角、荒山野岭,尽情欢度火把节之夜。手中的火把有时游动成一条火龙,有时舞成花环旋转,颇为壮观。
随着人们的歌声和“喔吼喔吼”的欢呼声响起,那变化无常的火龙、火圈、火花、火环便组成各种游动的“图案”,星星点点,闪闪烁烁,时隐时现。远望山寨欢乐的火把节之夜,正像那“列炬参差竞往还,万朵莲花开海市”的美丽迷人壮观场面。第二天,人们照常举行各种活动,第三天,由少数人把火把的灰渣扫起来,用酒肉相随远送出山寨撒到指定的山林里。置身十这激动人心的壮观场面之中,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彝家阿普给我们讲述过的凉山彝族火把节的来历。
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个凶神,名叫斯热阿比,他奉天王安天古兹之命,经常到人间来派粮派款,收租催税,敲诈勒索,无恶不作,激起了彝族人民的反抗。为了战胜凶神,广大彝族人共同推举一位叫阿提拉巴的民族英雄去同凶神作战。拉巴机智勇敢,与凶神既斗智又斗勇,斗了九天九夜,终于把凶神杀死,为民除了大害。可是凶神被杀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天庭,天王大怒,立即放下“天虫”来吃庄稼,企图把人们饿死。这时正是六月,洋芋结薯,荞子开花,苞谷背苞的时候,铺天盖地的“天虫”吃了三天又三夜,眼看庄稼将被吃光,彝家人心如刀割。这时彝族人民又集聚山头蒙格(开会)。商量用火把烧“火虫”的办法。于是彝家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人人举起火把到田里去烧“天虫”。火把举了三天又三夜,终于烧死了“天虫”,保护了庄稼,夺得了丰收。但是有一部分没有烧死的“天虫”,钻进庄稼地里,第二年六月又出来吃庄稼。因此,彝族人又举起火把烧“天虫”……彝族人民的火把就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并逐渐发展成为彝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彝族人民都要高举火炬,欢唱彝歌来欢度这传统佳节。
蒙古族的“那达慕” 那达慕”其实是蒙语“游乐”的意思。蒙古族过去一向以游牧为生。他们生活在蒙古包里,蒙古包随着牲畜的放牧而在草原上迁移。到了每年阴历的六七月份,经过春夏在牧草丰富的草原上放牧,此时牛羊正肥,于是,牧民们纷纷将蒙古包固定下来,宰牛杀羊,准备庆祝一年的丰收。同时,牧民们在完成了半年多的辛苦放牧以后,也很想痛痛快快娱乐玩耍一下了。这种心情,与我们过春节的心情是一样的。
这时,蒙古族人就在牧民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召开“那达慕”大会,举行他们拿手的娱乐活动:赛马、摔跤、拔河等比赛。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文化活动,比如歌舞、演戏等。现在的“那达慕”已经加进去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比如体育活动要进行各种球类比赛,文化活动加进去电影、电视。除此之外,还要进行集市贸易、农副产品展销等商业活动。
“那达慕”大会是从蒙古族人民的宗教祭神活动开始的。这种形式,从蒙古族的领导成吉思汗开始,直到明、清,已经在蒙古族人民中广为开展了。现在,它已经成为蒙古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了。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介绍作者及建德江。
二、教授新课:
1、出示学习要求:(出示图片)
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出示古诗内容:(出示图片)
1)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欣赏边理解诗意。
2)个体感知:
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可小组内交流。
3)说一说:
你认为你理解了哪句,说出来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如果有不理解的诗句,教师相机点拨)
4)比一比:
谁来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一首诗的意思。(小组比赛)
5)问一问:
客人的“愁绪”有哪些?
后两句诗更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读一读:
有感情朗读。
7)背一背:
比比谁背得快。
三、复习巩固:
对照图片,发挥联想,用第一人称来描述古诗内容。(先写后说)
四、古诗欣赏:《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五、课后作业:
背诵古诗。
六、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读准并理解“万赖俱寂、流连、磅礴”等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网络调动学生视觉,听觉,从字里行间去感受泉声的美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美妙有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二、感知课文,教给方法:
由学习第二自然段入手:
1、课件出示一组词语:
淙淙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欢快活泼
清亮时隐时现交错流泻遮断路面
2、师提示学生读这两组词语,发现了什么?(声音、样子)
3、感悟泉声与泉水之间的关系。
4、交流后,教师板书:(入目入耳,更要入心)
5、播放“钟声”课件,请学生用心聆听路上的泉声与钟声,说说感受。
三、感悟品读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作者为什么要交代“小雨”与“薄雾”?
(小雨与泉水大小有关;薄雾使景色更美)
2、学习第4自然段:
(1)师:伴着泉声、循着钟声,我们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古刹并借宿于此。入夜,万籁俱寂,跋涉一天的我却毫无睡意,仍然沉醉在白天的欢愉和美妙中,仍然意犹未尽地在聆听、辨识、品味着传送到枕边的泉声,就让我们也像作者一样去辨识、品味吧。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四段:画出你认为很精妙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3)学生交流:
(4)比较体会句子:
出示: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钢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是轻柔的,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是清脆的,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是厚重回响的,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是雄浑磅礴。
比较两个句子,说说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第一段好,因为读起来让人仿佛听到了泉水流动中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感受到了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是因为课文把泉声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的乐声。这就是打比方的好处。第二句用了排比句,具有节奏感。美就美在有节奏感。)
(5)这么丰富的泉声是作者用心聆听,用心去品味的,来让我们在读中像作者一样去细细聆听、辨识、品味吧。
(a)聆听
播放四种“泉声”的课件。
(b)辨识
再播放四种“泉声”的课件,辨一辨。
(c)品味,课件以诗句的形式出示句子: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
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
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
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
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
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朗读品味,读出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的感受来。
(6)其实泉声还不止这些呢,引读: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
(a)自由朗读这一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作者把泉水当作人来写,很富有生趣)
(b)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泉水的喜爱,相机理解“流连”。
(7)师:是啊,正是因为作者有如此美妙丰富的心灵体验。才能写出这么优美的文章来呀。同学们,走,让我们也一起去听泉去。
(a)(放泉声)闭上眼,静静地聆听,辨识,品味。
(b)试着用“那像---一样---的,是---的声音”这种句式进行说话训练。
(c)交流。
(8)想想看作者为什么会听得这么真切呢?(山静泉响相机理解“万赖俱寂”,说说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静。)
(9)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作者喜欢这儿的泉水,仅仅是因为泉声美妙,动听吗?读读第五段。
(a)学生自由朗读。
(b)交流感受,联系前文“草丰林茂”、“浓阴”、 “繁花似锦”、“古树参天”“、与古刹同龄”、“有二百多年树龄”等词句相机理解“孕育”。
(c)师:如果把万木比作孩子,泉水就好似母亲,水是万物之源呢,书上用了一个词来说明,就是孕育。正因为如此,作者在结尾说:——生齐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拓展:
1、是啊,泉水不光声音动听,还滋润着万木,是鼎湖山的生命之泉,面对这繁茂的树木,聆听这美妙的泉声,怎能不让作者陶醉呢?他是在听泉,更是在颂泉呀!
2、以后有机会,你想亲自去鼎湖山听泉吗?出示课件,介绍地理位置。
3、你还想知道关于鼎湖山的哪些情况呢?请点击链接,课外搜索交流。
教后记:
此篇课文,教学后的感受,是要有一双慧眼,发现教材中前后联系的内容,这些课文中不为人注意的细节往往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有很大帮助,最有感受的是三处:
1、“下了几天小雨”与“泉水”的关系紧密相连,当然也与“泉声”的美妙有很大联系。
2、“万籁俱寂”与听泉的联系。
3、“孕育”与“草丰林茂”等词语的联系,从而提升了课文的深度。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6小节,完成有关的作业。
2、体会文中一些用词较精彩的语句。
3、理解“新的跨越”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新的跨越”的含义,体会文中一些用词较精彩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文的生字词并知道了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请一位学生说说本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2、读一则消息的方法是什么?(先读标题,再读开头,最后想这则消息的作用。)
二、学习2-3小节。
1、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这则消息向大家叙述的呢?请学生轻声读2-6小节,想想火箭把卫星送上天,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从哪些词中可以体会出来?
2、反馈之后,板书:清晨、6时30分、7时正、20分钟后
3、让学生读读2-3小节,想想这两节介绍了火箭的什么?(外形)
4、你觉得文中哪些词句描写火箭的外形写得非常好?为什么?请学生讨论。
5、反馈:
1)一座摩天大楼似的发射塔塔架的活动部分,沿着四条铁轨,缓缓向西移动。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突出了什么?
2)矗立在发射架的环抱中。矗立是什么意思?写出了什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你读之后有什么感觉。
3)箭体的底部,四个两米多粗的助推器像神话中的巨人,随时准备一跃冲天。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助推器与神话中的巨人有什么地方相似?了解助推器的作用:推动火箭起飞上天。从而体会这个比喻句的两个事物的相似点。再让学生找一找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还体现了火箭的威武、雄伟。(四个两米多粗、一跃冲天),并请学生谈谈体会。
6、请学生感情朗读,读出火箭威武雄伟的样子。
三、学习4-6小节
1、自读课文4-6小节,填写火箭发射过程的表格。
时间卫星发射过程
6时30分准备起飞
7时正点火、起飞
7时44分冲出、直刺、飞向
11分钟后星箭分离
20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
2、体会描写比较精彩的语句。
1)山谷里亮起一道闪电,滚来一阵雷鸣。
与“山谷里亮起一道光芒,传来一阵巨响”比较。
你认为哪句好,好在哪里?(文中写出了火箭上天时,发出的光芒很亮,点火时声音很响)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要求学生说出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读后说说这句话给你的感觉怎样?威力巨大
2)44秒钟后,火箭冲出翻腾的烟雾,直刺霞光满天的苍穹,飞向东南天际。
这句话中哪些词用得特别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火箭发射的速度极快)
这句话中的“冲出、直刺、飞向”能换吗?为什么?
感情朗读这句话,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准确无误,威力巨大)
3)20分钟后,传来澳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的喜讯。其的“准确”能换成“正确”吗?
准确比正确更为精确。突出火箭发射很准确无误,安全可靠,我国的航天技术比较发达。
有感情地读一读。
3、齐读4-6小节,共同归纳出火箭的特点。(威力巨大,准确无误)
四、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四、五题。
2、从近日的报纸上抄录一则国内外的重大消息。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第9课《只有一个地球》(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课文生字新词;读懂课文的内容,领会作者的说明方法。
2、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领悟作者为什么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
3、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的“可爱”和地球的“易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悟地球为什么容易破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尝试
(一)创设情景
1、谈话: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有血有肉、爱我们的母亲,除了这个母亲,还把什么也叫做母亲?(老师、祖国、大地、黄河、地球……)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见一见地球妈妈。
2、播放课件,认识地球的美丽可爱。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地球妈妈的笑容消失了!(“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地球的文章(教师板书:只有一个地球),齐读课题。
?通过师生谈话,播放课件,创设一个和谐的教学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的求知欲,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1、自学生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2、一边读课文一边用“——”划出描写地球“可爱”的句子,用“~~~”划出写地球容易“破碎”的句子。
3、感知课文的内容,提出自己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活动式”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尊重学生个性意识,拓展学生学习的时空,为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活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
1、学生组成小组,提出自己要探究的问题,小组成员共同研讨。
2、师生共议,归纳中心议题。(“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在尊重学生个性选择的基础上,教师善于引导,引出关键的问题,让学生达成共识。】
(二)合作探究
1、了解地球的“可爱”。(播放地球“可爱”的课件)
(1)地球妈妈可爱吗?课文是怎样写的?
(2)朗读、品读、挑战读,体会地球的可爱。
(3)小结: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心目中的地球是多么美丽可爱,我们应该怎么做?(热爱、保护)
2、小组交流,了解地球的“易碎”。
(1)播放地球遭破坏的课件,让学生直接感受。
(2)让学生把查找到的地球遭受破坏的资料读一读。
(3)默读课文内容,谈谈课文是怎样写地球的“易碎”。
(4)结合自己的理解,找出课文的片段,朗读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5)小结:看到这些图片,听到同学们这些感受,我们不禁想起了宇航员说的那句话:“地球太可爱了,也太容易破碎了”。看到地球这样遭受自己女儿的破坏,我们是不是可以袖手旁观呢?为什么?(因为“只有一个地球”)请大家一起朗读最后一段话,体会作者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目的原因。
?探究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主要方法,“活动式”课堂教学重视通过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掌握知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充分地读、思、议、评,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升华情感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终于真正认识我们的另一位妈妈——地球,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好多话想对地球妈妈说,请说说自己想说的话吧!
2、结语:听了同学们的自我表白,老师很受感动,有我们这些有志的女儿,相信有一天,我们的妈妈会再变得更美丽可爱。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警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说一声:地球妈妈,祝您早日康复。
?这一教学环节回应了全文,通过设计有感情的表述,激发情感,强化爱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强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拓展延伸
1、进一步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说明方法,写一篇读后感。
2、创作一条宣传环保的公益广告,在班上交流。
3、调查家乡环境遭破坏的情况,和同学们商讨保护的办法。
?语文教学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体现学习的真正价值。这一具有“延伸性”的作业设计,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出发,体现学习的活动化、生活化、实践化、社会化。】
教学目标:
1、学习即席辩论的方法和途径,做到有理、有节、有礼。
2、培养发言能抓住要害,有较强的说服力。
3、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有时候,对一个问题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这就要通过辩论来互相启发,提高认识,在辩论前,要根据自己一方所持的观点准备材料,在辩论中要根据对方发言的漏洞进行即席反驳,这就是即席辩论。要使即席辩论有效地击中对方要害,那就应该仔细听清对方辩论中提出的观点和内容。寻找其发言中的漏洞。并记下这些漏洞,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有的放矢地进行反驳,并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是辩论中最重要的本领。
二、典型引路:
1、出示辩论题:有了电脑,还要花功夫练习写字(正方)
有了电脑,不要花功夫练习写字(反方)
2、展示部分辩论场景:(放录像)
反方发言:我认为"有了电脑,不要花功夫练习写字。"因为电脑中有各种字体,练了也没有用。如果你需要的话,从电脑中找出制作一下不就行了吗?从而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来做别的工作,这也是时人代文明发展的标志。
三、组织讨论:正方如何反驳。
1、正方记下发言漏洞:
(⑴如果需要的话,从电脑中找出制作打印出来就可以了。
⑵这也是时代文明发展的标志。)
2、从哪些地方进行反驳:
(1、如果需要的话,从电脑中找出制作打印出来就可以了。
①我需要特别大的字你能制作吗?
②现场需要,当时没有电脑怎么办?
③人家需要你提个意见,写个留言或题个词,你怎么办?
2、这也是时代文明的标志。
①时代文明标志最重要的是人的现代文明素质,而不是先进的科技工具。
②练习写字可以益智健身,培养良好的人格和情操。人的素质高了,这练习写字有助于社会文明的发展。)
三、小组合作:请再找出发言中的一处错误,并提出几点反驳的理由:
一处错误:
几点理由:
四、尝试项目请听"小学生要多看电视"的正方发言:
我认为小学生要多看电视,因为电视中有做人的道理,有美的欣赏,有丑恶的警戒,有各种科学的知识和技能,从中可以得到很多书本上得不到的知识和道理,电视看得越多,即就得到越多。
请在小组里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辩手,进行班级辩论。
五、总结注意点:
1、听要仔细,及时抓住发言中的漏洞。
2、辩论时,要想好辩论要点,既要讲"理",还要讲"新"。做到语言规范,论据充分,说理有力,培养文明的语言习惯。
六布置作业:以下面的题开展辩论
你认为是男性聪明,还是女性聪明,请选定题后写出4条理由。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篇8
[课文说明]
这是一篇哲理散文,通过两个故事表达自己对于诚信品质的深切体会。
课文重点写了自己经历的两个故事。一个讲,小时候,一位家境贫寒的男生为了给患低血糖的母亲买葡萄糖而向她借两块钱,并保证五天内归还。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男生天天夜里帮菜贩推车,第五天拂晓终于攒足了两元钱,由于乏极了,竟然在桥洞酣睡了一天,醒来后他就开始狂奔,终于如期归还所借的钱。另一个故事讲去年秋天的一个傍晚,一场倾盆大雨中,我去接曾约定风雨无阻的朋友却失望而归。于是,作者发出了一番感慨。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5个。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的重要句段并背诵下来。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
[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
秦文君的作品在儿童群体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如果有条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诸如《男生贾里新传》《女生贾梅新传》之类的畅销书,了解作者与作品,为学好课文做铺垫。
2、课文引入
本课的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可以由课题入手,让学生在强烈反差中激起阅读兴趣,引发学习的欲望;也可以与学生一起聊一聊作者的作品,由平时大量的课外阅读引向课文的学习;还可以讲一讲“一诺千金”的故事,通过简短的讨论提高学生的认识,从而把学习语文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
3、课文品读
这篇课文并不难理解,两个故事学生也容易把握。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弄清作者所讲述的故事,既训练了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又为理解作者的议论做好准备。对于作者在两个故事中间所抒发的感受,教学时要让学生熟读。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来指导,并把理解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大量的讨论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意图,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4、识字与写字
本课有一些字难认难写,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已有的独立识字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找形近字、与同学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不理解的词语,应引导学生查阅字典、词典或其他工具书,也可以通过仔细读读相关语句,联系上下文来琢磨理解,还可以和同学、老师讨论交流。这样的学习,会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中还要注意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学习方式、学习成果的机会。
5、拓展延伸
在教学后可推荐学生阅读秦文君的其他优秀作品,也可以推荐阅读有关诚信的故事。课后建议学生搜集、阅读与诚信有关的成语、文章等,并进行交流。还可以写下自己对课文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
[参考资料]
1、秦文君,1954年出生,上海人,当代儿童文学作家,其作品往往从儿童视角出发,展现儿童的的生活,语言风趣幽默,且富有感染力。她从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有《男生贾里新传》《女生贾梅新传》《小鬼鲁智胜》《小妖林晓梅》。作者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儿童文学》主编。
2、“一诺千金”的故事
原文: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释义:“诺”,许诺,诺言。一句许诺就价值千金。比喻说话算数,讲信用。
出处:《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愤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侯夏侯婴说情。刘邦在夏侯婴的劝说下撤销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丘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丘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数落几句,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丘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够有这样的好名声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您的好名声,您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丘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丘生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通用8篇相关文章: